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我是女炮灰[快穿]-第199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钱尚书擦了擦脑门上的冷汗,在想到底谁才是主导这一切的幕后高手。
  首先,可以排除安国公和承恩公,安国公只擅长打仗,对政事不大了解,不可能布置下如此完美的局面的,而承恩公,文武都不行,是因为东宫皇太后才有的顾命大臣称号,也不可能。
  不是他们两个,就只能是方丞相和王尚书了。
  钱尚书从次日开始,在朝堂上和其他政敌互相弄权和分配利益时,便特别注意方丞相和王尚书。
  而且,他发现,不止自己,自己那些政敌,也发现方丞相和王尚书布局之精妙,并开始提防方丞相和王尚书了。


第979章 
  萧遥原先的布置;是在红玉等宫女动手后一个月才生效的,所以宫女们动手杀了皇帝时,她的境地,其实有些被动;因为布置还没好;很多事力不从心。
  成为东宫皇太后听政的第一日;她看到朝堂上那些权臣们你来我往;大肆弄权;丝毫不把她放在眼内,她便知道,未来的路很不好走;动辄便万劫不复;成为傀儡;在权臣们翻云覆雨的手段中零落成泥。
  所以她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得空了不再像从前那般作画;而是思考那些大臣当日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背后又隐含着什么想法;未来会怎么做。
  她以为思考这个对自己来说会很难;却不想;比想象中轻松许多。
  而且;在朝堂上,面对权臣们你来我往把玩权柄时;她总是能精准地找到切入点,不着痕迹地安排上自己的人,又将注意力转移到方丞相和王尚书身上。
  听政一个月后,她看到钱尚书等弄权时,不再像头一个月那般随心所欲;而是被自己的人掣肘住了,心中很是满意。
  更让她满意的是,钱尚书和高尚书因为察觉到被掣肘了,第一时间便将注意力转移到了方丞相和王尚书身上,完全没有注意到她。
  意识到这对自己来说是一步好棋,加上她之前的布置生效了,萧遥继续推波助澜,让方丞相、王尚书、钱尚书和高尚书几个形成掣肘关系,丝毫顾不上自己,自己则进一步安插自己的人进有用的位置。
  寒冬更加凛冽了,但是朝堂上,却进入了萧遥可以掌控的平稳期。
  这个时候,她终于有空了,便找了方丞相、王尚书、安国公和承恩公进宫,商议明年开恩科一事——一般新帝继位,都会开恩科的,如今短期内接连换了两任皇帝,便更要开恩科了。
  在朝堂上宣布开恩科后,很多大臣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来年春闱上,开始争夺考官的位置。
  萧遥趁着大家的注意力在春闱上时,带上心腹,去大牢里处置杀害先帝的那五个宫女。
  这五个宫女原本是要处死的,但大理寺卿一直在盘查她们,盘查完了,又有国丧,之后新帝登基东宫太后听政,权臣们都在夺权,根本顾不上这些杀害皇帝的宫女了。
  萧遥自己一直记着这些宫女,但是大家不提,她也自然乐得不提了。
  红玉几个宫女看起来异常憔悴和瘦削,一个个蓬头垢面,窝在一起瑟瑟发抖。
  萧遥屏退左右,让初言确保四周无人之后,又走远了,这才走过去。
  红玉几个听到脚步声,慢慢地抬起呆滞的双眼看过来。
  当看到来人是萧遥,她们愣了一下,随后红玉率先开口:“皇后娘娘怎么来了?”
  萧遥隔着大牢的栅栏看向她们,轻轻地说道:“你们不该那般冲动的。”再等上一个月,她就可以弄死狗皇帝,完全不用她们几个出手。
  到时,不仅她们几个可以安稳地活着,就是那自尽的三个,也可以继续活下去,活到满25岁出宫。
  红玉听了这话,面容瞬间冷了下来:“冲动?不,我们半点不冲动。我们只恨动手迟了。如果早点动手,桐花就不会死,很多人都不会被那样折磨。”
  萧遥说道:“你们如果不冲动,就可以活下去,活到25岁出宫,出去过自己的人生。”
  “娘娘有没有想过,我们不动手,兴许根本活不到25岁?”红玉反问。
  萧遥没有说话,只能轻轻地叹息一声。
  她想说,可以的。
  但是,如果不能告诉她们她的计划,她说的话,在红玉她们看来,无疑是撒谎。
  又站了片刻,萧遥默默转身,准备离开。
  红玉见萧遥要离开,便冲萧遥磕头:“娘娘,当初在宫中时,谢谢您对我们这些人的照顾。”
  她一动作,其他宫女也纷纷跪下给萧遥磕头,嘴里说着“谢谢”之类的话。
  萧遥将身体转回来,看向眼前的宫女:“哀家当初照拂于你们,是希望,你们都好好的,活下去,活到七老八十,看儿孙满堂。”
  红玉几个宫女听到这话,眼圈瞬间红了,没有再说话。
  萧遥再一次转身,一步一步离开。
  这时,身后传来红玉庆幸的声音:“太后娘娘,幸好我们没有连累你。”
  萧遥脚步一顿,但下一刻,便大踏步离开了。
  她知道,她一直都知道,她们是不想连累上她,所以才将计划做得那么严密,丝毫不让她知道的。
  不然,凭她对后宫的掌控力,她们但凡大意一些,都会被她知道。
  当然,这当中,肯定也有王长生暗中出力。
  可是不管如何,红玉她们在谋划杀害皇帝时,没有透露出一丝风声,那种严谨,是对她的维护。
  所以,她在新帝登基之后,一直没有在朝堂上提起这些宫女,一直在想法子,怎么让她们轻松一些死去,又或者,悄悄地活着。
  三日后,萧遥看向红玉几个:“你们跟着哀家的人离开京城,到大熙朝最南端的地方生活,永远不要回京城,永远不要告诉任何人你们的身份,用别的身份生活。”
  红玉几个听了萧遥的话,又看向地上几个和自己身形差不多的女尸,瞬间明白了萧遥的打算。
  明白后,她们第一时间的反应,不是能活下去的高兴,而是担心,担心连累了萧遥。
  红玉跪下来,看向萧遥:“太后娘娘,我们会连累了您的。您对我们的一片好意,我们心领了,您还是处置我们罢。我们既做了这样的事,便知道是活不长的,之所以没有自尽,只是下不了手,并非畏死。”
  萧遥看向红玉,缓缓扫过另外几个宫女,道:“哀家只是希望,你们能活下去罢了。你们若担心连累哀家,便听哀家的,走得远远的,这辈子都不要回来,也不要告诉任何人你们的身份。”
  她知道,这是冒险,若有朝一日,她们任何一个被发现,都会牵扯到她身上,最正确的做法,是斩草除根。
  可是这么做,她和皇帝又有什么区别?
  都是草芥人命罢了。
  而她一路走来,步步为营,为的是什么?
  是让更多的人活下去,过上平淡却安稳的一生,忙活田垄春种秋收,闲看庭前花开花落。
  所以,萧遥决定冒这个险。
  红玉几个听了,眼圈红红的,看着萧遥,没有说话。
  萧遥又道:“若不想连累哀家,便赶紧走罢。”说完看了初言初语一眼,便离开了。
  红玉几个不敢再叫,于是齐齐对萧遥离开的背影磕头,随后便看向初言初语。
  第二日,萧遥得到消息,红玉她们已经乘船南下。
  她知道,姬长夜的门人会将红玉她们几个送到自己指定的最南端才会回来,便不再管这事,开始将精力放在赈灾上面。
  如今天气越发寒冷了,大雪下了一天又一天,街上的乞丐又饿又冷,冻死了不知多少——各处一直在瞒报,还是她数日前命人暗中找女尸才知道,有那么多人被冻死,那几具代替红玉她们的女尸,就是冻死的。
  可叹朝堂上那些权臣们,一个个专注于争权夺利,根本不关心这个。
  有一心为民的清官不止一次提起,也做了努力,但是地位低的声音传不到朝堂,地位高的给不出确切是数据,又无法让户部拔款,所以最终也是无济于事。
  如今天气越来越冷,不能不管了,她得尽快想个法子才行。
  因为事情急,萧遥在户部的人也不多,加上她不能一下子将户部的势力暴露了,所以她当晚便想出一个和政治关系不大的法子。
  她相信,自己这个法子,一定会凑效的,因为,从新帝登基至今,她在政事上一直都“随波逐流”,任大臣们揉捏,看在这个份上,只要她坚持,那些大臣为了糊弄她,都会给她一个面子。
  不过,这需要有人附和。
  萧遥当即便招来四个顾命大臣,说自己听闻天气严寒,京城及北边各处很多乞丐和穷人冻死,所以想赈灾。
  安国公和承恩公当即便表示支持。
  方丞相、王尚书对这个没兴趣,他们更热衷于跟其他老家伙政权,但见安国公和承恩公都支持,而且此事又是一向对他们千依百顺的东宫皇太后提的,不好一点面子都不给,加上这事若做好了,也能博一个美名,当即便点头表示支持。
  萧遥见大家都支持,便说道:“既如此,明天大朝会,有劳丞相和王尚书了。”
  “此乃善举,也是老臣们的分内之事,太后娘娘无需客气。”方丞相忙道。
  萧遥见方丞相和王尚书都答应了,便点点头,找了个借口留下安国公和承恩公,让方丞相、王尚书先退下。
  等人走了,萧遥看向承恩公和安国公,道:“如今权臣们都在争权夺利,户部又没钱,因此户部应该拿不出多少银子的,所以,本宫还想通过另一个法子筹钱。”
  承恩公也就是萧二老爷,十分心疼女儿才十八岁就守寡,又被那些大臣们欺负,闻言马上问道:“娘娘有什么法子只管说来,臣一定鼎力支持。”
  安国公也点头。
  他和皇太后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在先帝登基时,曾和皇太后合作过,很是欣赏她为人的机敏和果敢,又加上要做出一些政绩让老百姓支持来保住小皇帝的地位和声誉,因此也很希望能做些什么。
  萧遥道:“明日朝会时,希望众卿历数雪灾的惨状,届时本宫心软,会提出捐赠。本宫提出捐赠后,众卿支持便是。”顿了顿又道,“若众卿手头拮据,到时本宫悄悄从私库里拨款便是。”
  这个,才是她原先想到和和政治关系不大的手段。
  因为她知道,用常规手段,是拿不到多少钱的,所以只能用这个法子,让所有的达官贵人都捐赠一些。
  安国公和承恩公忙道:“娘娘言重了,这是赈灾的银子,无论如何,都是要拿出来的。私库拨款之类的话,娘娘不必再说。”
  随后三人又商量了一下具体细节,便散了。
  第二日大朝会,王丞相一派的一个官员郑重其事地提出各地有雪灾,希望朝廷赈灾。
  户部钱尚书马上循例哭穷:
  “百姓有难,我们作为父母官,赈灾是必须的,然而,户部着实没有银子啊。今年年景不好,各处的税收都收不上来,户部如今,穷得连各部的饷银都发不出来了。军中的军饷,也一直在催,老夫着实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王尚书出列说道:“如此,便任由那些饥寒交迫的百姓饿死冻死不成?我等作为朝臣,该想方设法妥善安置百姓,让他们活下去才是。”
  方丞相听到这里,出列附和。
  钱尚书几个见方丞相和王尚书合作了,便知道,这赈灾是势在必行的,当即松了口,表示会尽力筹钱。
  萧遥抱着睡得正香的小皇帝问:“不知钱尚书能拿出多少银子赈灾?”她说到这里叹息一声,“如今天寒地冻,我们在宫中尚且觉得寒冷,更何况那些缺衣少食的百姓呢。”
  钱尚书等经过一个多月时间的观察,已经肯定,这妙龄太后是个软乎的,基本上掀不起任何风浪,又想着她在朝堂上这么久,基本上没怎么出声,便是出声,也是随波逐流,从不碍着自己,自己怎么也得给个面子,便道:
  “回娘娘,户部着实缺钱缺粮,这次赈灾,户部最多能拿出十万石粮食和十万两银子赈灾。”
  萧遥皱起眉头:“据闻这受灾的地区不少,这十万石粮食和十万两白银要分到那么多个州县,只怕不够罢。”
  心里也十分震惊,她用逍遥客的名字,一幅画就能卖十万两,用江南妙欲君的名字,以量取胜,也能轻松赚回数个十万两,现在,大熙朝的国库,在雪灾面前,居然只能拿出十万两白银赈灾!
  是她太有钱,还是大熙朝太穷?
  这样典型的国穷民富,是不是说明,大多数财富都集中在贪官污吏和大商人手中?
  钱尚书道:“娘娘有所不知,国库虚空已久,便是这十万两白银和十万石粮食,也需要多方筹集才能凑出来。”他倒没有鄙视皇太后什么都不懂,因为他早知道,她什么都不懂的。
  方丞相出列表示,这个赈灾数,的确是户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