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已经深刻认识到,乱世中有本事的人才能活的更好,自家有现在的日子全靠周家,没有周家,他们一大家子依旧是难民,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周钰这时道:“还有一件喜事,杨三和我娘子同姓,日后就是我娘子的弟弟,等给我爹过了七七正式认亲。”
周小弟,“??”
他明明一整日都在家,他怎么什么都不知道?
杨三被惊喜砸到了,咧着嘴,“姐夫,到时候酒席交给我置办。”
周小弟,“。。。。。。”
这一声姐夫比当初喊哥都洪亮!
吴山没惊讶,杨三费尽心思想融入周家,现在石头落地的感觉,“恭喜。”
晚饭后,周小弟看着妹子和娘分绣线,脸越来越苦,“哥,我也去教书好不好?”
周钰,“两日一个鸡蛋?”
周小弟沉默了,他想了一天也没想出赚钱的办法,“哥,我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
考秀才别想了,日后都要隐姓埋名过日子,琴棋书画,琴他只会听,字还算可以,画是一点天赋都没有,当初爹还不信邪,最后气走了两位先生终于放弃了。
周小弟有些委屈,为啥哥那么像爹,爹和哥琴棋书画都不错,只有他没天赋。
周钰道:“两日后是庙会,你可去庙帮着写书信。”
周小弟没摆过摊,有些不好意思,对上大哥的眼睛,忍不住直了后背,“我去帮人写书信。”
周钰点头,“嗯。”
高县因地理位置,走出大山的人不多,这也就造成读书人不多,求人写信读信难,写书信还是能赚些银钱。
次日,吃过早饭,里正的小孙子来领路,两家子都去了宅子,宅子在村东头,听里正小孙子介绍,这家儿子有本事已经搬到县里住了,大山没人买宅子,宅子就空了下来。
宅子有些破败,显然这家人离开有些年头了。
里正带着村民等在宅子门口,见周钰两口子迎上来,“先生里面请。”
杨兮以为不会来多少孩子,打眼数了数竟然有十个孩子。
进了院子,杨兮拿着纸笔坐下,她要记录孩子的名字等基础信息。
里正娘子带着三个孩子走过来,其中就有刚才领路的小孙子,“我家三个。”
杨兮点头利索的将孩子名字记录上,周小弟帮着收鸡蛋,“好了。”
其他的村民这回信了,原来真的只收鸡蛋,又有几个村民离开,很快带着孩子回来,等全部记录好有十四个男孩,最大的十五岁,最小的八岁。
里正娘子见小丫也坐着听课,惊讶了,“还收丫头?”
杨兮点头,“收,日后上午相公教孩子们读书识字,下午我教孩子们算数。”
里正娘子听当家的说过周先生娘子,现在听周先生娘子也要教孩子,依旧很惊讶,“你也教孩子们?”
杨兮笑了笑,“嗯,您不放心可留下听听。”
里正娘子有些不好意思,笑了笑没说话,潜意思会留下来听课。
。
第五十四章 真香
时辰到了,周钰开始讲课,第一节 讲了文字起源,以孩子们的姓演示文字的演变,文字演变的过程,让孩子们印象更深刻。
讲课的屋子拆了炕,屋里算上小风和小丫有十六个孩子,孩子们挤在一起取暖,面前是炭盆,没办法,为了光亮破碎的窗户没挡上,这也方便了村民看清室内的情况。
周钰允许村民在外听课,本就没什么娱乐的村民都没离开,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大木板,也不嫌外面冷,一个时辰的课,村民谁也没走。
杨兮没留在屋子里,她带着儿子在厨房烤火,厨房是最暖和的地方。
子恒早早就启蒙了,百家姓都认识,所以没跟着一起学,杨兮单独教儿子默写百家姓。
李氏和里正娘子待了一会没意思,二人也去窗边听课去了。
上午结束,村民还意犹未尽的,一节课村民更尊敬周钰了。
周钰出来抱起儿子,“我们回家。”
小家伙有些不好意思,双手却死死的抱着爹的脖子,口不对心的道:“爹,我自己走。”
杨兮笑出声,“口是心非。”
子恒的脸颊红了,“娘。”
杨兮心里哎呀呀的,她儿子太可爱了,“好,好,娘不说了。”
周钰笑出声,失而复得的长子啊,他的执念,这一世他的长子一定会儿孙满堂。
回到宅子,小妹做好了午饭,周家不赶路都是一日三餐,只要食材够每一餐都不糊弄,中午做了鸡蛋酱,干辣椒炒的干蕨菜,主食是杂粮饼子和小米粥。
杨兮吃的很满足,“小妹的厨艺越来越好了。”
周小妹很高兴得到认可,“嫂子教的好。”
杨兮,“还是你有天赋。”
她可见识过,没天赋的人怎么教都教不出来,比如现代的大哥,一进厨房就是灾难片。
吃过饭,杨三,“姐,我将做弓的材料都买回来了,你看还缺什么?”
杨兮,“。。。。。。你还真速度。”
杨三,“我着急啊。”
杨兮想了想道:“村子里也有猎户,你想法子借弓给我看看,再去找一些关于弓箭的书籍,嗯,不局限于弓箭,如果能找到《综工经》就更好了。”
《综工经》类似《天工开物》,她转世现代世界的明朝著作,虽然两个世界历史不同,著作人不同,内容却差不多,此书收录了机械,手工业等等内容,不过,《天工开物》记录的更详细,问她为什么知道这么清楚,她读过!
她想尝试改进弓,现在杨三愿意出材料,正好省了她的银钱,现在有机会尝试,她的手有些蠢蠢欲动。
不过先不急,她做雪橇可以说是看过杂书,加上小时候喜欢动手,说明天赋很好,改造弓箭就有些过了。
上次弓箭的图纸是复制王猎户的弓,这一次必须要有出处,所以书一定要多看的。
杨三脑子有些懵,他才知道还有《综工经》这本书,“姐,你是不是看了许多书?”
杨兮,“读的不多,以前看的杂没用心学过,离开京城才意识到手艺的重要,所以想用心专研,正好我比较有天赋,浪费实在可惜了。”
杨三咋舌,“姐,你哪里是比较有天赋,在我眼里没有人比你更有天赋的人了。”
他始终记得姐画的图纸,当时给他不小的震撼。
杨兮眉眼弯弯,“那姐就用心学,你要是有本事就多找一些机械一类的书籍,姐喜欢这类书籍。”
杨三拍着胸口保证,“弟弟一定给姐找来。”
杨兮笑眯眯的,“好。”
她已经享受到弟弟的好处,真香啊,又省了她日后买书的银钱。
杨三兴冲冲的离开了,培养姐姐的感觉,让他很有动力和成就感呢!
周钰一直没吭声,等杨三走远笑了,“多个弟弟挺好。”
杨兮噗嗤笑出声,笑够了才道:“走吧,我该去讲课了。”
下午,杨兮发现来听课的百姓更多了,都是聪明人,以前只是没机会。
两口子进院子,每个百姓都和他们打招呼,语气有些不好意思。
因为周钰,百姓不再怀疑杨兮,其实杨兮的课挺简单的,简单的加减算数,她可不知道算数的发展史,无法像周钰一样讲课。
不过,一个时辰都是干货,大一些的孩子会一些简单的加减,大部分孩子用双手计算,还有自觉聪明的拿小木棍加减。
杨兮第一节 课没准备教简便的方法,她也想看看孩子们的接受和逻辑能力。
一个时辰后,里正过来询问,“我想送孙女过来,先生还收吗?”
周钰点头,“收。”
里正心想,第一次见到收女娃娃的,他不求孙女有大出息,他的要求很简单,孙女懂得多一些能嫁入更好的人家,日后过得好能拉拢娘家一把。
次日,课堂多了三个女娃,杨兮很高兴,齐家村并不大,杨兮希望更多的女孩读书,可惜世道艰难,并不是所有人都舍得鸡蛋。
村子富裕的人家不多,穷苦才是常态,饭都吃不饱呢,哪里有多余的鸡蛋,大部分村民送男孩来学习,指望男娃多学点日后能去县里当伙计。
晚上,杨兮想做算盘,可惜村子里没有木匠,想做算盘需要去别的村子,她想自己打磨,周钰舍不得她动手。
最后交给了杨三这个弟弟,明日去县城买一个算盘回来。
杨三忍不住问:“姐,你要教孩子们打算盘?”
这可是掌柜的才会的本事,都是师父传给徒弟的。
杨兮,“有两个悟性高的,只学简单的算数太可惜了。”
杨三摸着下巴,“姐,他们运气真好,你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杨兮弯着眼睛,“不好吗?”
杨三见姐灿烂的笑容愣住了,随后也笑了,“好。”
次日一早,周小弟磨磨唧唧的不愿意离开,站在门口不挪步,眼巴巴的看着杨三,相对于社交牛逼的杨三,周小弟真不行。
本来杨三说好陪周小弟去庙会,可惜杨三现在满脑子都是找书,所以爽约了。
周小弟看向哥嫂,“哥,嫂子。”
周钰,“嗯?”
周小弟,“。。。。。。”
他哥的眼神过于锐利,他怂了!
。
第五十五章 离谱
中午,周小弟还没回来,叶氏十分的担心,“也不知道这孩子张不张的开口。”
杨兮也惦记着,目光看向周钰,“你去看看?”
周钰吃下最后一口饭,“嗯,下午小妹陪你教孩子。”
叶氏忍不住为小儿子说话,“他第一次赚银钱,如果做的不好你耐心些,别只凶他。”
周钰也没指望小弟赚多少银钱,他主要目的训练小弟,“嗯。”
周钰赶着驴车到庙会的时候,庙会上的人早就散的差不多了,找了一圈才在角落见到小弟,小弟冻的缩成一团,远远的看过去像个球,脑袋都缩进去了。
周钰,“。。。。。。”
周小弟听到脚步声,一脸笑的抬起头,然后僵住了,“哥。”
周钰走近才注意到写好的纸,上面写着写信读信,“你真是大聪明。”
周小弟听出了讽刺,这张纸写好他就知道自己蠢了,认字的百姓不多,“我,我张口了。”
周钰才不信,他们逃难时,小弟能张开口,那也是小弟熟悉后话才多了起来,现在面对的全是陌生人,不反驳小弟的话问,“今日赚了多少?”
周小弟手冻的有些僵硬,搓了一会才掏出十个铜钱,“写信五文,读信一文。”
周钰诧异,竟然真的赚到了。
周小弟声音大了几分,“哥,我真的张口了。”
周钰的眼里,小弟像是求表扬的小狗一样,一只手握着冰凉的铜板,一只手拍弟弟的肩膀,“嗯,哥为你高兴。”
两兄弟回家,周小弟吃完饭,杨兮和周小妹才回来。
周小弟等人都齐了,讲今日如何给人写信,讲完总结道:“这次选的地方不好,下次庙会一定多赚铜钱回来。”
杨兮,“嫂子相信你。”
周小弟目光看向小妹,手抖了抖荷包,铜钱碰撞的声音特别的清脆。
周小妹,“。。。。。。”
周钰无语了,“今日杨三拿小妹绣的手帕去县里问价,你猜一张手帕多少文?”
周小弟不想猜,见大哥越来越严肃的脸,伸出五个手指,“五文?”
周小妹,“呵。”
周钰,“十文一张手帕,除去成本能赚六文,小妹一日能绣两张手帕。”
周小弟算数特别好,然后不嘚瑟了,“哥,明日我想去县城看看。”
周钰,“好。”
次日,周小弟跟着杨三去县里,周小弟问了书铺能否抄书,可惜白问,书铺有固定的书生接活,都是彼此信任长期合作的。
最后在杨三的推荐下,反而得了整理书库的活计,一日十五文不管饭,这就很离谱了。
周小弟出了书铺,“你怎么做到的?”
好像什么都难不倒杨三一样!
杨三赶着马车,“我帮姐找书翻遍了县城的书铺,书铺堆积了不少书没人整理,你又便宜又有不错的学问,掌柜的不用才是傻子。”
周小弟,“那也是你厉害,你一介绍就用我了。”
杨三嗤笑一声,“掌柜的还指望我买书呢,一本书多的几十两,县城能买起书的人不多,我要的书不少,掌柜的已经派人去州城找书了。”
周小弟闭嘴了,他家大哥是老大,杨三第二,他是家中垫底的存在!
随后的日子,周家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就连吴家都到处帮工赚银钱。
时间过的很快,不知不觉小半个月过去了,叶氏的身子好了许多,已经能下地走动,再养一些日子就不用继续喝药了。
这日,杨三从县城拿书回来,带回来一个大消息,人刚进院子就喊,“姐,姐夫。”
一家子就等杨三吃饭,杨三进来灌了两口水道:“姐夫,有消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