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做这么多的文章
又好气又好笑,边恶心还又忍不住想要接着往下看!这个二头他有毒!
而大头的信件里面有一件事情他觉得很有意思,大头说:某天,他们几个在下学路上,吃了一大碗的汤圆路边摊,然后晚食就干不动了。大姑给他们盛了一大碗的稀饭,最后,还剩半碗实在吃不下。
娘亲就让他们吊水井里面第二天早饭再吃,弟弟就不太高兴,嘟嘴。娘亲当时没说什么,等他们休沐日,由丁师傅带着他们出去赚钱。
他和弟弟在城里转悠了半天,想要打工都没人要,最后他去摆摊给人写信,弟弟帮一个卖糖葫芦的小商贩拉客。他拿着糖葫芦,专跑人家小孩面前吃,馋得小孩哇哇大哭。然后大人只能给孩子买糖葫芦。
他俩干了一天,才赚到七十文,这宁江府比蜀地粮价要便宜很多,够买一斤米,但是,他们一日三餐,一斤米都不够他们俩兄弟吃。况且,他们还是有狗子要养的人!
兄弟俩蔫头搭脑的找娘亲认错,不敢浪费粮食了。娘亲让他们把逃荒饿肚子的日记找出来多回忆回忆。想想那会啃石头馍馍,早晚都梦想着喝碗酸菜稀饭的日子!
看完大头的来信,小世子细细思索:一件小事上,这个母亲没有打骂孩子,用了另外一种教育方式,让孩子体会赚钱不易,珍惜粮食不忘苦难。
有钱人家,谁会在意孩子剩点饭菜?他们娘亲这么能赚钱!大头都说了他娘教人家外地厨子做菜,100两一道呢!
果然,父母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作为笔友,他也认真的给二人回信。讲他每天上学堂学了些了什么,家里小妹如何可爱,努力的和笔友拉家常。
与南边如火如荼的基建不同,北境的总兵府,徐总兵低下了他高贵的头颅。他要成为徐家的罪人了。十万士兵啊,被天花灭了两万人人,与鞑靼数月的交锋,也损失了近万。
憋屈到内伤,整个北境都被拖下了水。太医院那帮庸医,至今都没拿着有效的法子来。
再次给老父亲去信,求医!这次不敢再隐瞒,实在不行,就发求贤榜。重金求方!
等求贤榜全国发布后,翠花两口子在空间翻找医药书籍。虽然知道牛痘可以预防天花,但是治疗是目前最急需的。
范先生也在给两头和赵雷霆分析这次天花,几个孩子都气炸了。
“鞑靼是小人,打不过就用阴招!”
“太医不是最厉害的大夫么?怎么就不能治好呢?”
“要把这群小人打趴下!还要让他们赔钱!”……
第五十三章 牛痘
找不到有效的天花治疗法,各种医书都是预防为主,现代的天花早就被灭迹了。上个世纪的七十年代全球接种疫苗,八十年代世卫组织就宣布根除天花了。
而所有的预防措施中又以种痘为佳,还分人痘、牛痘等种类,其中牛痘的毒性相对较弱。
这是一种利用牛痘病毒和天花病毒共有交叉反应抗原,诱发机体产生自动免疫以预防天花的有效措施。
翠花和黑娃在牛痘的培养与提取,接种的人群和接种方式上找了数十本医书研究,最后形成一本薄册。
为了给此书的出处找寻来路,在宁地的黑娃打起了舶来品的主意。
在确定岭南有几位传教士后,只有初中学历的两人,憋了数晚,翻烂了中英文词典后,才折腾出一本《天花预防》出来。
还假模假式的专程去找了传教士翻译成大夏文字。
就在两口子废寝忘食的折腾中英文互翻时,北境的鞑靼对大夏发起了猛攻。不足十日,边境被撕开数道口子,徐家军首当其冲,受到重创,徐总兵在大战中,重伤而亡。
战线一度崩溃,得亏朝廷的后援军赶赴,堪堪防守成功。此时已经顾不上天花,大夏军队或死命防守,或正面御敌。
感染人数,每天呈倍增加,太医院除了给宫里贵人看病的几位,全数已经到了北境。
除了隔离,给发热的士兵降温,也只能硬扛而已。但是传染者已经过了总数的一半,隔离环境也是形同虚设。
当徐总兵重伤而亡的消息传入京城,太皇太后晕厥了过去,徐尚书一夜白了头。
蜀王就是在这个当口收到了黑娃这份快递,他翻来覆去看了这本欧罗巴文字的《天花预防》与大夏文的译本两个时辰,最终找来幕僚团队商议。
第二日,蜀王府派出数百名仆妇奔赴蜀地的各大村庄,为的却是那牛痘的找寻。他就是有种直觉,这本书上所说牛痘之法应是能解决天花之根本。
而给他寻来如此重宝的袁千总,居然在信中反复提及:这是他在宁地的舶来品店无意之中所得,不是他发明的此法,请不要在此举上提及他。
很淳朴的话语:不是属下不贪图功名,而是愧对此书作者,属下只是此书的一个搬运工。
在帝王争夺道路上,已经越来越冷血之人,看着这信都红了眼眶。罢了,债多不愁,才千总之位,可重赏的空间很大。
交完差后,翠花的宁江府停留期结束了。再次启航,这次的队伍里又增加了范先生和他的老仆与两护卫,15人+两狗。
行李也是越走越多,光干大虾仁儿都带了几十斤,还不算翠花偷渡的。
干海参、干盾鱼(鲍鱼)也没有放过,二头边打包行李边要求他家娘亲,把这些好吃的海货给他新交的好友送去些许。
为了孩子们的友谊,翠花出了比干海鲜还贵数倍的快递费。
从宁江府到京城,走水路与海路最近。水路的话,就要逆流京杭大运河,途经十府。
大夏没有禁海,但是船只技术还比较普通,不能远航大海。但是近海的航行还是没有太大问题,只是航行速度与季节有关,相对水路的风险较大。
一群人商议路线,两头表示,想要走海路,大黄江的水路已经走腻歪了。天天赶海都没玩腻,想要在大船上海钓吹海风。
范先生这种老顽童,以前看的山山水水虽多,但是最远也就是北不过去了漠北,南不过是到过江南。
这次东至宁江府,也是与大海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波澜壮阔的大海,让先生诗意大发,泼墨挥毫不止,有机会航海,那简直是恨不得马上出发。
没有直达京城的海船,最远只到海卫府,这是之前的鲁王老巢。
袁千总在宁地的水泥厂与水泥路也告了一个段落,暗搓搓的与媳妇商议,等他到了鲁地可以再聚。
希望媳妇大人可以在海卫府多停留些时日。蜀王圈定的鲁地水泥厂就在海卫府不远的纺东府。
就在两人准备出发之际,蜀王府的仆妇终于在十天后的一个偏僻小村子找到了一头长了痘的水牛,花了五十两银从农户家买走此牛。
蜀王在成都府的郊区有数十个农庄,找了其中最大的一个封闭式管理,打包了府上所有的府医。这群大夫,把这头牛都当成了祖宗,天天数痘,观察痘痂。
医书中所说概分:选苗、收苗、贮苗、下苗四步。
选苗时,痘痂,不拘大小圆厚,色紫明澈无昏浊气者佳;收苗时,揭取贵乎恰好,太早则伤疤,太迟则无及。
收上来的苗可以贮藏,选用合适的痘痂,去掉浮污,用干的竹纸包好,注明取苗日期后放入干净瓷瓶内,置阴凉干处保存。
这种痘苗最为适宜十三四岁以下人群接种,年纪越大危险越大。种苗时先把痘痂研成末加水调匀,用棉花沾染苗浆,涂抹接种者胳膊划伤处。
种苗后2时辰左右服下稀痘丹,经20天左右便可产生免疫效果。
稀痘丹成分是:赤豆(小饭赤豆)1两,黑豆1两,绿豆1两,粉草1两,作用主要是清热解毒。
如此明确的说明,府医们在见证历史的奇迹之时,都表现出了悍不畏死之态。
第一批接种者,有三种人,第一类是低于13岁高于3岁的孩童,第二类是14岁至25岁的成年人,第三类是25岁至35岁的青壮年。
里面有死囚者,也有重赏之下的仆妇及家人。分好类后,都紧闭在庄子隔离出来的一个个小房间里。给了七天的好伙食投喂,才被下苗。
府医分为两个团队,一个团队主要是选苗、收苗、贮苗,一个团队只管下苗。
第一批的实验者,在三类人群里分别下了10人,被下苗后的人被关闭去了另外一进房屋,只待他们出痘。
蜀王府的紧张气氛一点都不比农庄里面少,蜀王要求一天汇报数次,就差现场直播了。
第五十四章 下苗成功了!
被下苗的30人中,最早出痘的是儿童组,不过是五日时间,就陆续出了痘。
伴随着出痘的症状,或多或少还有:发热、恶心、呕吐、精神不振、腹泻等情况发生,最健壮的一个崽就发了两天热,最严重的一个不仅发热,还上吐下泻。
出痘后更是发痒,种痘的胳膊上还有局部溃烂的情况,不过这些都在医书里有描述,府医们都一一做了记录。
招聘来的已经出过痘的几十名妇人忙得不可开交,几岁的孩童不舒服就容易哭闹,还喜欢抓挠痒痒处。
这些仆妇要负责给这群人做饭,洗换洗的衣裳,安抚情绪崩溃的小崽子。
等到青年和壮年组开始出痘后就更忙了,死囚里面有两个高热的壮年死亡。
这两人在牢狱里面已经关押了半年,严刑逼供肯定少不了,身体底子早就败落了,也没有求生意志。来这里不外乎能给家人赚一笔钱,减轻自己的罪孽。
死亡的两人被迅速火化后骨灰深埋,其余人都在等待结痂。
可就这十余日,才两人死亡,已经让实验的众人惊喜不已。在大夏朝,天花的传染死亡率大约有百分之三十的样子,孩童被传染上的死亡率更是高达百分之四十。
为了确保这个牛痘更加安全,庄子里买来了十多头牛,分别被种上了痘。
观察组每天每半个时辰都要记录一次出痘后的牛表现情况,包括它们的食草量,睡觉时间,情绪状态,拉屎形状等。
等这头批的实验者陆续结痂痊愈后不久,终于在这群牛里挑选出了两头牛痘毒性最弱的牛,这些痘痂给了第二批再次30人种下。
痊愈后的28人,还有最后一个步骤,与第二批的出痘者混居七天,只有七天后没有被传染才算是成功。幸运的是,七日后,全都安然无恙。
这28人被洗漱消毒全身,换上了干净的新衣裳才被带出农庄。之前他们穿过的衣裳和用过的物品全部被焚烧。
足足一个月的时间,才把这28人的脉案全部整理完毕,看着这些数据,蜀王和幕僚们拍案叫绝,大醉了一晚。
“天花咱都能预防,真是天佑我蜀地啊,殿下,咱是时候好好筹划了!”
“是啊,是啊,现在水泥给咱带来了白银,牛痘又是咱先发明的,百姓那里,咱可太有说法了。”
在蜀王做实验期间,晕厥后醒来的太皇太后发了飙。不顾朝臣的劝阻和国舅爷的利弊分析,一意孤行。
她将朝廷的京城守卫调遣了十万大军赴北境,发誓要给自己的侄子报仇。
随着大军出征,粮草先行,在民间也开始了一轮的强征:征粮征兵。富商首当其冲成了被宰的羔羊。
还在隔三个府才到京城的袁老爹一行人,就见到了官道上的零星大户人家南去,估摸着这些应该是根基不深,没有背景的纯商人。
不用打听,就能在村子里听见官府的强征信息,免兵役的名额更是昂贵,需要纹银三十两一人。
可就是这么贵,大家也拼命想出银,这北境现在去是要丢命的啊,不是被鞑靼杀,就是被传染天花,没听说在传么,大夏士兵被感染死亡的都有十万之多。
他们这些天在一个叫桃花镇的小镇上卖着玩意和手艺,这些时日里,这五户人家已经平均每户赚了五十多两银钱。
虽然穿的还是破破烂烂,租的也是镇上最烂的房子,但是他们的伙食不差,这些人的气色还是很好的。
赚着小钱的同时还同情起了这些本地户籍的人来,每晚大家手工做玩具的时间都要讨论一下。
这天才过晚食时间,袁老二和袁老三居然领回来了一对姐妹花,姐姐叫樊青荷,今年16岁,妹妹叫樊青菊,今年15岁。
袁老三给大家说明了两人的情况:原来,这对姐妹花是桃花镇樊秀才家的俩闺女。樊秀才和他娘子一年前陆续去世,家里就只有一个儿子。大儿子今年19岁,娶妻才两年,还未留后。
这次兵役来袭,樊秀才身前重病已经败光了家产,没有现银可以抵兵役。
嫂子也很无情,言明,如若男人离家,她即刻改嫁。
现如今,打上了两小姑子的主意,秀才家不种田地,平时以教书为生,两个小娘子在家做针线,养得跟小葱般翠绿。因着守孝,也没有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