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明1937-第7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好现在在中亚战场上,明军机械化部队补给跟不上,明军统帅部决定,就以这个为理由,大幅放缓进攻步伐,摆出“强弩之末”的样子,让斯大林再调一些苏军到欧洲去,给希特勒加大一点压力。

第九卷 终局 第60集 上帝和安拉的摩擦

明军停止猛攻的动作,立刻都被苏德两方看在眼里了。00斯大林老谋深算,马上就猜出了个中原因:明军战线太长,无力继续大规模进攻,其次,明国也希望德军和苏军拼得两败俱伤,最后明国好花小力气拣大果实。

斯大林马上抓住机会,继续加快速度,从中亚往欧洲调兵。这当然是饮鸩止渴,但是眼下也没有别的法子了。现在苏联的两个敌人,明国强,德国弱。但是明国虽强,所处的地理位置却很难消灭苏联,最多多占些土地。而且现在已经显露出强弩之末了,接下来也很难多占多少了。而德国虽然比明国弱,但是就在欧洲,绝对有可能打到莫斯科,危险性要高得多。

而德国也很着急,驻明大使不断求见外交大臣,转达希特勒元首的催促,请求明军继续进攻,配合德军夹击苏联。大使转达了希特勒的原话:

——元首“期待着大明帝国和第三帝国的将士们在里海会师。”

……

明显的,现在德军感到越来越多的压力了。而且德国情报部门也知道,这些多出来的苏军都是从东方调过来的。

大明外交部态度也很诚恳,说现在明军确实已经达到了“进攻顶点”,从兰州到哈萨克斯坦中部,中间没有铁路的距离,已经顶得上半个欧洲那么长了。就算是明军拥有海量军车,运输量也有个限度。现在差不多就到限度了。明军为打击苏联,做出的已经太多了,德国不该为此过多苛求了,这一点还请希特勒总理谅解。

希特勒倒没有斯大林想得那么深,他倒没想到明国这是故意在耗德军。希特勒看着地图,确实也为明军这么长的战线而感叹。他也很是理解的。于是,他退而求其次,让大使转达了另一些的请求:希望“明俄联军”向北再进行一次进攻,占领车里雅宾斯克。

车里雅宾斯克在哈萨克斯坦北边,处于俄罗斯境内,距离哈萨克斯坦边界127公里,距离乌拉尔山脉不到一百公里。这个城市是中亚重镇,是西伯利亚大铁重要的大枢纽之一。如果能占领车里雅宾斯克,就能把西伯利亚大铁路拦腰斩断。在这里切断了西伯利亚大铁路,也就等于把苏联的欧洲部分和亚洲部分拦腰斩断了。

现在在俄罗斯的中部,贝加尔湖以西,还有不少苏军驻守,而且那里的各种资源也是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源源不断地运往欧洲,欧洲部分的工厂出产的武器、车辆、物资,也通过铁路运往亚洲部分。希特勒的这个提议确实不错,一旦占领了车里雅宾斯克,中西伯利亚的苏军就成了孤军,那明俄联军拿下中西伯利亚,也就容易得多了。贝加尔湖以西的地方,也是明国许给自由俄罗斯的国土。

车里雅宾斯克虽然距离哈萨克斯坦只有一百多公里,但是现在明军主力的确无力进行这样一场关键战役了。因此,现在明军不求占领,只是从空中进行打击,调集大批双引擎轰炸机,对车里雅宾斯克进行战略轰炸,着重破坏铁路枢纽区。同时,派遣白俄的哥萨克骑兵和哈萨克族骑兵,从哈萨克斯坦出发,不断对一百多公里外的车里雅宾斯克进行骚扰。

……

明军不断注意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开始不容小视了。

——以汉族为主的正牌明军,现在有两支主要附庸军:一支是中亚的穆斯林部队,另一支是自由俄罗斯的白俄部队。这两支部队无论哪一支,跟汉族明军都能和睦相处,但是穆斯林和俄罗斯人之间,关系却很紧张,而且越来越紧张,甚至都不能把他们放在一起使用。现在在一场战役中,要么是只用穆斯林部队,要么是只用俄罗斯部队,要么是左翼交给穆斯林部队、右翼交给俄罗斯部队、中间用汉族明军隔开。总之,就是不能把穆斯林部队和俄罗斯部队直接放在一起。那样,非打败仗不可。别说他们不能密切配合,能不冲突起来就不错。

说起来也难怪,两边矛盾除了历史上的,主要是宗教上的。俄罗斯部队信上帝,穆斯林部队信安拉,这矛盾注定了不可调和。而明军什么也不信,没有自己的固定信仰,到穆斯林那边可以跟着说安拉好,到哥萨克那边可以跟着说上帝好,反而跟哪边相处都问题不大。而且现在主要战斗都在中亚穆斯林区域,明军军纪严明,基本没有偷窃、抢劫之类的事情,和当地百姓关系处得很好。而俄军那些哥萨克就不行了,走到哪里,就偷到哪里、抢到哪里。

穆斯林教义禁吃猪肉、禁止饮酒,明军虽然不信仰,但是在穆斯林区域内作战,能做到完全尊重当地风俗,军队伙食里完全没有猪肉,也没有酒。但是众所周知,俄军是一支酒鬼组成的部队,上至将军元帅、下至小兵,基本上个个是酒鬼。自由俄罗斯军队和苏联红军在这方面都一样,饭可以不吃,酒不可以不喝,不让他们喝酒比让他们死还难。俄军官兵在当地村庄里驻扎的时候,就因为聚众喝酒,多次被当地人围攻。俄军士兵开枪自卫,马上就有人向驻扎在附近的穆斯林军队报信,很快就有一队哈萨克士兵纵马飞驰来,演哈萨克VS哥萨克的大火并。

这种事情已经发生了好几次,每次都得死几条人命。明军的军事法庭上,这一类的案例越来越多。唐云生甚至以个人名义,直接向邓尼金发电,请他严加管束麾下的俄军,最好在俄军中颁发禁酒令。至少要做到在穆斯林战区内禁酒。但是邓尼金回电说,这是俄军的传统,禁酒是不可能的。这样不但严重打击士气,而且没法操作,根本执行不下去。

也是,从邓尼金本人,直到下面的集团军司令、军长、师长、旅团营连排班长、士兵,大半都是酒鬼。就算是负责军中执法的宪兵,也多是酒鬼。你让谁去禁谁的酒?

这种现状,南京决策层也是除了摇头,没有办法,只能尽力安抚,试图平息两边的矛盾。只要这种矛盾不大到影响对苏作战就行。此外,大明高层也多了一层想法,觉得这种矛盾也是可以利用的。

在苏联布尔什维克政权消失之后,中亚和西亚将出现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东北的俄罗斯联邦、西北的纳粹德国、以及南边的一系列新独立的穆斯林国家。这三者的矛盾将不停发酵、膨胀,而居于欧亚大陆东方的大明,将在中间游刃有余,成为一个平衡者、调停者。而两个系列的附庸国——俄罗斯联邦、中亚穆斯林小国,在可预见的未来内、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不会和大明为敌,而只会争相讨好、争取大明。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也能最大程度的保证大明西北边陲的安宁。

第九卷 终局 第61集 亚洲一统

进入七月份,对苏战争的大头,已经全让德国给挑了。00在欧洲的那一头,天上是飞机空战、地下是坦克大战,空中呼啸飞过的是几万枚炮弹……苏德两军的精锐力量,全都撞在一起了。尽管苏军败退的多、顽抗的少,但德军面临的,好歹是一场现代化战争。

在中亚则是另一番景象。原先在中原大地上驰骋的机械化兵团,现在完全不见了。天上除了少量的明军侦察机和俯冲轰炸机外,地面上几乎全是骑兵、步兵,以及驾驭着骡马、毛驴、甚至骆驼的辎重部队。只有少量架着机枪的长官车穿梭于各个战区之间,还有少量的坦克为步兵提供掩护。只有两个装甲师还留在哈萨克斯坦,作为应急使用。老明军主力已经基休整状态,现在在中亚哈萨克斯坦战场推进的,主要是穆斯林部队了。白俄部队因为和穆斯林部队摩擦严重,也基本被明军调到北方的俄罗斯战场,进攻车里雅宾斯克西伯利亚一线去了。

现在穆斯林的“新明军”已经控制了60%的哈萨克斯坦,于是,在7月10日,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宣布独立。在哈萨克斯坦征募的约15万“新明军”,现在划拨给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成为它的国防军。除此之外的大部分穆斯林部队都是从南北二疆招募的“新明军”,现在仍然在哈萨克斯坦境内作战。

哈萨克斯坦原来被苏联统治,虽然物质生活悲惨,但是百姓的受教育水平却大大高于北清统治的南北二疆,文盲率并不高。而且由于长期的宗教迫害、强化无神论教育,穆斯林化也不如南北二疆那么强。现在对于明军来说,这倒成了好事情。从哈萨克斯坦征募的军队素质普遍较高,接受明军的训练、教育都很快,明军教官都说哈萨克斯坦的兵明显好带。

哈萨克斯坦是中亚苏联加盟国中,第一个宣布独立的。明军顿时感到自己的压力减轻了。一旦竖起了这面旗帜,那么明军的“边陲战争”,就变成了哈萨克斯坦的“国内战争”,战线顿时也不显得那么长了。再加上作战不以机械化部队为主了,后勤补给的压力也顿时降了下来,真的像是从明军直接打仗、变成了大明支持哈萨克斯坦打仗了。

苏军的哈萨克族部队,成建制成建制地倒戈,然后被收编到哈萨克斯坦军队中去,由明军教官进行“改造”——普及知识、进行亲明教育、教简单的汉语汉字。将来的哈萨克斯坦就将是这些亲明的人掌权,从而完成整个国家的“亲明化”。

哈萨克斯坦的骑兵旋风般的西进、南下,半个月的时间就解放了整个哈萨克斯坦,并且解放了整个乌兹别克斯坦。7月26日,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宣布独立。乌哈联军的骑兵继续南下,追逐苏军残部。这时候苏军中的当地部队都已经倒戈了,剩下的就是一些俄罗斯族部队了。他们害怕投降后会遭到报复。7月底,最后的两万多名苏军南下,逃进阿富汗境内。这时候的阿富汗是亲英政权,英国势力很大。阿富汗政府军把这些苏军残部缴了械,关押起来,准备引渡给明军。

……

8月5日,土库曼斯坦宣布独立。

至此,中亚南部的苏军势力基本被清扫一空。南京正式宣布,原“吉尔吉斯斯坦”和原“塔吉克斯坦”,以及哈萨克斯坦东端、即巴尔喀什湖以东的部分,外兴安岭以南、贝加尔湖以东的部分,均属于19世纪中国被沙俄强占的领土,现在予以收回,并入大明版图。

到了这时候,北清在19世纪割出去的土地,已经完全被大明收回来了。明军基本上“退居二线”,不直接参与大的战役了,主要提供空中支援,以及军事顾问、训练等,还有在遇到苏军较坚强防线的时候,提供一两个师的装甲部队进行攻坚。

8月12日,在哈萨克斯坦军和白俄军的南北夹击下,苏联重镇车里雅宾斯克被攻陷,西伯利亚大铁路被拦腰斩断。现在随着明德两国的夹击,苏联政权摇摇欲坠,谁都看得出斯大林垮台只是时间问题。苏军各军区、方面军,甚至各集团军、军、师的将领们,都已经开始三心二意了,投降已经不再是不可以接受的事情。而且随着越来越多的苏联土地不在莫斯科控制下,苏军官兵对投降的后果也没什么顾忌了。

19天后,9月2日,苏军后贝加尔湖边防军区司令部宣布投降,整整二十个师的苏军缴械,向自由俄罗斯军队投降。至此,乌拉尔山以东的俄罗斯大地,基本上都在自由俄罗斯控制下了。“苏联”只剩下欧洲的那一小块了。

……

在明军看来,德国人本来可以像北伐战争一样,在夹道相迎中高歌猛进的,但是也不知道希特勒脑子里怎么想的,德军对待苏联老百姓,简直比斯大林还坏,一路攻打下来,可称得上兽性累累,烧杀抢掠,虐杀战俘,掠夺性的抢劫,村民稍有反抗就集体屠杀,然后整个村子付之一炬。

正是德军的暴行,把本来忙着投奔德军的苏联人,又都推回了斯大林的怀抱。那些本来打算见到德军就投降的苏军官兵,现在看到希特勒比斯大林还不是东西,德军简直就是野兽一般,也只好悲愤地殊死抵抗。

在侵入苏联的不到两个月,苏军在西线的反抗就又坚定了起来,德军受到的阻力越来越大。这个时候的德军没有正规历史上的那么强,但是这时候的苏军也更弱,而且苏联乌拉尔山以东的地方都丢的差不多了,再加上战前的长时间国际禁运,现在基本上算是苟延残喘了。

德军的攻势虽然没有希特勒期望的那么顺利,但是现在大家都心知肚明,最后的胜利肯定在德国这边。这只是一个“什么时候”的问题。至于德军在苏联的兽行,希特勒心知肚明。而且,这就是他授意的。希特勒的既定目标就是要消灭斯拉夫人,而他把现在的战争看作一个好机会。在战争期间那叫“平民伤亡”,就算死的人多些,总还有块遮羞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