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第一庄-第4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个强大的国家在自己的邦族的旁边,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反应最强烈的,还是大岛光三,因为他在那影画上看到了一条辉,一个正在为大唐作战的倭人。这样的飞舟如果大和国拥有的话,会如何?
    如果说飞舟是一种神奇的攻击工具的话,那么接下来牛进达攻击安市城之战,却是大唐军队的战力的体现,一只具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不亚于一件超级武器的威慑力。
    百姓们感觉到了安全,使节们却感觉到了危险。
    长安的百姓狂欢了整整一夜,使节们这一夜却是感觉度曰如年。
    大唐皇帝李二下令,大赦天下!
    快到天亮的时候李元兴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准备回天策上将府,可大唐皇帝李二却把李元兴赶到了已经准备好的飞舟上。理由是他要去祭祀,李元兴要代他巡视灾区,检查一下救灾的情况。
    上了飞舟,李元兴才意识到了古怪。
    因为王语烟等人也似乎早就作好的准备,她们连行李什么的都全部搬到了飞舟上,而且这行李……,当时搬下去了吗?还是刚刚搬上来的。
    坐在飞舟为自己准备的小雅间内,李元兴问道:“本王感觉到非常的古怪,总是有什么事情瞒着本王一样,好象是你们都知道,就本王不知道。”
    王语烟的脸先是红,又是白,可却是不知道如何回答。
    倒是崔燕燕反应的快些:“殿下,所有的都是皇后殿下的信中。”
    “惊喜?好吧,就等这个惊喜了。”李元兴也不想再多问了,虽然事情有所古怪,但是瞒着自己的人全是自己最亲近的人。大唐皇帝李二不会害自己,心得极为善良的大唐长孙皇后更不会。
    似乎,真的是为自己准备什么惊喜。
    王语烟看李元兴不再问,立即将早就准备好的一份资料双手递上:“殿下,这是十二卫调兵的情况,是圣上交给雨烟的。”
    翻开调兵资料,李元兴的心思立即就从那所谓的惊喜之上转移到了兵事上。
    这不是普通的兵事。
    李元兴想提高大唐军士的地位,洛阳对抗洪水之时,百姓对士兵还有一种抵触,或者说是警戒的心态。
    可现在却不同,李元兴已经经营了两年了。
    特别是近半年来,报纸的出现,在河东,河北两地大力的宣传过了。
    “殿下,镇远号也已经被召回长安,明天皇后殿下将会带着二百女道以及一些药品巡视河东道一些受灾极重的州县。”崔燕燕在旁边小声的汇报着。
    “本王要小睡一会!”李元兴真的是有些累了。
    让长孙皇后亲自出来,选择某一个灾区宣传一下皇室的仁慈。飞舟再把李二拉到国内城,李二祭祀天地。这似乎是一个争名声极好的机会,只是这士兵们参与救灾,增加大唐的国家威望。
    看似准备的极是详细了,可似乎还少了点什么?
    李元兴真的是累了,动一动脑子就感觉头发晕,只是选择先休息一会。
    也不知道是睡了多久,李元兴被王雨烟叫醒,飞舟似乎正在降落,只听王语烟说道:“殿下,陆校尉在外报告,已经到了汾州。”
    “你们休息一会吧,这时不需要你们出面!”李元兴吩咐了句,套上外衣就走了出去。
    陆毛锋就站在外面,见到李元兴出来后施了一礼:“殿下,按照原先的要求,各州县都不得出迎,州县的官员把心思放在救灾上。汾州这边只有一个主薄负责迎接,城外聚焦着大量的灾民,大约有八百军士正在组织发粥!”
    李元兴微微的点了点头:“飞舟停在人少的地方,本王不打算进城!”
    “殿下……”陆毛锋很想说,是不是应该先巡察一下,至少让百姓们知道大唐的秦王过来关怀过他们,这样也可以挣一个好名声,至少在前隋,或者是武德年前。奉旨出来救灾的官员绝对是作足的面子活。
    可转念一想,却又不对。
    李元兴把这个面子活给了朝廷,给了军方。那么秦王殿下自己不要,肯定是有原因的,所以陆毛锋决定还是不要自己再多话了。
    飞舟停在人最少的一侧,李元兴就站在飞艇的窗口用望远镜远远的观察着。
    “陆毛锋,你知道本王想知道什么,听到什么。你进城之后立即拿到资料,本王等着你的回报。”李元兴说完,陆毛锋不敢怠慢,赶紧施了一礼带着人下了飞艇。
    陆毛锋下了飞舟之后,站在李元兴身旁的秋香这才轻声问道:“殿下为何不下飞舟呢?”
    “上位者禁小善。本王已经安排救灾了,没有必要再去表现的非常关心这些灾民们,他们失去了家园,任何的关心都没有一碗粥实在。更何况,本王要关心,也关心的是天下民生,不是某一个人,或者是十几个人的死活。”
    听到李元兴的解释,秋香将头低下去了。
    “有些意外本王的心狠了吗?”
    “秋香不敢,只是秋香实在不懂。”秋香轻声的回答着。
    李元兴坐在椅子上,将望远镜交给了秋香:“你仔细观察那些灾民,你知道本王看到了什么?在本王的眼中,看到许多。比如正在赌博的人,他们用发下的小袋粮食作赌注,因为他们不怕饿死,因为官府已经正式发文,声明了不会饿死一个人。”
    秋香依李元兴所说,看到正在赌博的人不止一处。
    “当然,大唐百姓九成九是好的,这些人原本就是闲汉。”
    “应重罚!”秋香气呼呼的说着。
    “这不是本王要管的事情,教化百姓是当地官员的责任,如果这样的小事也需要本王去艹心,去提醒的话,要地方官员作什么。本王更是没有必要去提醒,本王眼中看到的却是这灾民的营区的管理,没有章法,没有规矩。而且救灾也仅仅只是发粮,这才是本王真正关心的问题。”
    李元兴其实也没有说完,他还关心的一点就是,百姓对大唐士兵在观念上的改变。
    现代的救灾条例根本就没有办法拿到大唐来用。
    礼教、文化、社会等阶等等……。大唐与现代有着非常大的区别。
    “殿下,有位老者自称是汾州柴氏,名烈。看到飞舟上落下之后,立有秦王府旗帜,特请觐见。”亲卫进来向李元兴报告着,然后又补充了一句:“观那老者,虽身穿布衣,却身体极为硬朗,那感觉象屈突将军。”
    军人对军人有着一种莫名的亲近感。
    或许是担心李元兴不见,所以亲卫就多说几句。
    柴烈!李元兴心中重复了一下这个名字,猛的跳了起来:“列队迎接。”
    “等一下,着甲!”李元兴又补充了一个命令。
    亲卫愣了一下,赶紧下去传令了。
    一阵快速的战鼓声,让站在外面的许多老者都是心头一紧,这里来的只有少数几个人身上有素色丝绸,其余的全是布衣,他们看到秦王府的旗帜,只是想来表示一下他们的感谢之情。
    听到战鼓声,自然让普通的百姓心中紧张。
    倒是为首那位年龄已经几乎百岁的老者,却是努力的要挺直腰板。
    清脆的精钢甲叶响动,更是让这位老者的身体微微的颤抖了起来。
    两队各十六名秦王府亲卫穿着新式鱼鳞甲,快速从侧面的梯子下来,然后在正面的楼梯处列阵两侧。
    李元兴这才从楼梯上来,快走几步之后长身一礼:“柴公亲临,小王失礼了。”
    “秦王殿下安!”老者回了一礼。
    李元兴笑着迎了上去,伸手一扶老者:“姐夫在外征战,家中却少有照顾。来到汾州本应是小王上门拜见长辈,让长者来见晚辈,却是失礼了。”
    李元兴说话的当口,亲卫们快速的在飞舟下面将帐篷搭了起来。
    这老者是谁?
    北周骠骑大将军柴烈,按现在说起来,这是皇亲。而且他柴家在大唐反隋的战争中是立下大功的,当年也与李家非常的亲厚。他的嫡亲孙子,就是柴绍,所以李元兴依礼是应该持晚辈礼的。
    只是大唐秦王这个身份太高,长身一礼就已经是极重的礼节。
    长身,就是身体弯下九十度,双手抱住长长的伸出。
    坐在帐篷之中,柴烈说道:“大唐盛世,圣上仁以天下,秦王殿下英明。此次蝗灾暴发,去年已有公文发至各州县,世家。可无奈世人愚昧,明知有灾却不知防,亦不知自保,以至一夜之间,田地荒芜。一片绿色转眼之间变成黑黄之色,触目惊心,老朽惭愧!”
    “百姓还不了解蝗虫,了解就不可怕了。大唐是不会不管大唐百姓的。”
    众老者同时站起来,齐身一礼。(未完待续。)


起点“快本打金”活动
写上3万字,送你300元奖金!
    推出“快本打金”活动。
    你在首页寻找“快本”频道,或者地址栏直接输入K。,参加活动,多写多得!(未完待续。)


第673节 民心、军心!【第三更】
    在座的都是老者,老有宝。无论是大唐,还是后世的现代,尊老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十几个老人向李元兴施礼,李元兴立即起身回礼。
    “殿下,天下四大灾,地动、洪水、蝗灾、瘟疫。殿下在洛阳战天灾,我等原以为这是一个不尽其实的传闻罢了,至于说十八宿老抬棺这样的大善之人,甚至以为是为新皇登基而粉饰的太平盛世!”
    好一个粉饰之词呀。
    不过,能在这里说出这样的话来,却也是真诚之言。
    另一个老者拿出一个卷轴来,向这些宿老们点了点头,所有宿老一头回应。那老者才将卷轴翻开,缓缓念道:“四月二十九,蝗灾初现,庄东二十里,八百亩田地受损。四月三十,青苗尽毁!”
    蝗灾有多可怕。
    李元兴没有见过,在后世的现代就算是想像也想不出来。
    可在大唐,坐在飞舟上,农田不见绿色,这对于吃饱喝足的人来说,感觉不到了恐怖。可对于将希望放在这片田地上的普通百姓来说,只有绝望。
    “村落甚荒凉,年年苦旱蝗。老翁佣纳债,稚子卖输粮。”李元兴背诗,背到一半停下了,苦笑着摇了摇头。
    “殿下这诗词似乎还有?”
    “没有了,也没有必要有的。前隋有灾难,百姓会异子而食,大唐不能!”
    李元兴用了不能这个词,而不是不会,这代表着上位者的决心。
    “五月初一,山中无野菜,树无嫩绿,原本借粮度曰之村民聚集庄门,求再借粮食。管家上报,家中存粮无几。秋后无收,冬无存粮何以度过。村民借粮,田地无收,秋后如何还账,保自家,还是与村中老少共生死!”
    那老者念到这共生死之时,李元兴心中揪了一下。
    没有错,古代田地产出本不多。历史记载贞观二年蝗灾,死亡无数。数百个村子变成无人的空村,拖家带口的逃荒者有多少饿死在路边,有多少人聚结为盗,有多少人异子而食。
    大户,大户家中的粮食也不够整个村子所有人食用呀。
    更何况,在没有副食,没有野菜,连树上的嫩叶都被蝗虫吃掉了。
    “五月初二,村东赵家放粮,家中粮食仅够五曰之食!”
    “五月初三,某家中放粮,统计八乡七十六村之余粮,尚不足三乡七十六村十曰食用。为自保,大户停止放粮,械斗,伤一百四十人,死七人。”
    李元兴默默的点了点头,他不知道应该说什么。
    “五月初四,县仓接上令放粮,县仓之粮仅够全县百姓七曰之食。”
    念到这里,那老者突然中断,然后说道:“殿下,这一曰之食是以每人每天两碗粥计算的,可七曰实为勉强之数。这些年来收成一直很普通,每年没有多少新增的存粮,而且州仓的粮食多为军粮,轻易也不敢动。”
    李元兴微微的点了点头。
    李元兴想开口问,县仓的存粮为什么会这么少呢。可话到嘴边停下了,这里是古代,仅仅只有长安与洛阳受到自己的影响而有了足够的粮食,不代表整个大唐拥有着足够的粮食,更何况这河东道,河北大部分,没有按自己的意思去种田。
    也没有大量的养鸡。
    最麻烦的是,他们不相信有蝗灾。
    其实,归根结底的原因是,信息的不发达,让长安的消息能传到州里,却不一定可以传到每个小村,许多村子的人几年都见不到一个陌生人。
    “五月初五,村外十里出现军士,全村闭户,派青壮之人守卫要道!”
    李元兴苦笑着摇了摇头。
    柴烈说道:“灾时,兵亦匪。”
    “大唐不是!”李元兴的语气带了几分严厉。
    几位老者都没有开口,那位继续念:“五月初五晚,一军校要求上报村中人口数,村中存粮的情况,村人拒之!”
    “五月初六,村口煮粥,粥香诱人,军士退离千步。”
    说到这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