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枭雄-第4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玉儿掀开牛车后面帘子一条缝。向外偷看一眼,她压低声音道:“上午我听他们几个说,杨将军就在弘农县内。如果公主不想去太原,现在逃走还来得及。”
    杨芳馨轻轻叹息一声,“不去太原又能去哪里?”
    “可以去洛阳呀!”
    ‘洛阳?’杨芳馨嘴角露出一丝苦笑,摇了摇头,没有说什么,玉儿有些急了,拉着她手腕道:“公主,你到底去不去?”
    “你跳下牛车,跑出二十步给我看看。”
    玉儿呆了一下。半晌她嘟囔道:“我又不想走。”
    “你既然不想走,又说什么呢?”杨芳馨看了她一眼,淡淡问道。
    玉儿察觉到公主语气里有点不高兴,她心中委屈,便小声说:“人家以为公主想走,所以出主意,人家是一片好心。”
    杨芳馨牵住她的手柔声道:“我知道你是一片好心。只是...只是我也不想去洛阳。”
    玉儿顿时高兴起来,“原来公主是想去太原。”
    “我也不想去太原。”
    杨芳馨低低叹息一声,“我也不知自己想去哪里?或许我想回江都,在父皇的坟前搭一间小屋子,就住在那里。一辈子陪同父皇,让他不再寂寞。”
    说到这里。杨芳馨双手捂住脸,泪水从她指缝里涌了出来。
    就在这时,牛车忽然停了下来,只见车外传来几名护卫的声音,“参见总管!”
    随即是一个年轻男子的声音,“公主殿下在牛车里吗?”
    “回禀总管,公主殿下就牛车里。”
    “很好,你们一路辛苦了,我会有重赏。”
    牛车内,玉儿有些激动起来,她听出这是杨元庆的声音,当初杨元在城救她时,这个声音就给她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
    “公主,是杨将军啊!”
    “我知道是他。”
    杨芳馨拭去泪水,声音依旧很平淡,尽管杨元庆去年在雁门打败突厥人,使她免于屈辱,而这次又派人把她从江都宫救出,但她的父皇有一次含泪告诉过她,杨元庆是窃隋之国贼,父皇的悲伤和这句国贼之语给她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使她心中既有一份对杨元庆的感激,同时也有一种对他的憎恨,她心中异常矛盾。
    这时,马车外传来杨元庆的声音,“臣杨元庆参见公主殿下!”
    杨芳馨沉默不语,玉儿见她没有反应,急得直晃她的胳膊,“公主,杨将军在和你说话呢!”
    杨芳馨将帷帽上的轻纱放下,遮住了她的容颜,她拉开车帘,透过薄薄的轻纱,只见面前站着一名二十七八岁的年轻男子,头戴紫金盔,身材高大魁梧,鼻梁高挺,嘴唇棱角分明,目光锐利,仿佛看透她覆盖在脸上的轻纱。
    杨芳馨五岁时曾被杨丽华带去杨元庆府中见过他,但她已经忘了,后来在雁门县城头又见过他一次,那次相隔很远,她看不清他的模样,印象中杨元庆身材很高大,倒是婢女玉儿把他夸得天上少有,人间绝无。
    杨芳馨淡淡笑道:“杨总管为国事cāo劳,亲力亲为,辛苦了。”
    她从小受到严格的教育,她说的每一句话都要符合身份,虽然年少,却能从容不迫,举止大方得体。
    杨元庆是接到护送侍卫的提前报告,丹阳公主已经到了,他专门出城来迎接,在杨元庆记忆中,杨芳馨还是五岁时那个粉雕玉琢般的小公主,这一晃过去了七八年,她已经长大了,应该是十三岁了。
    杨元庆行一礼,歉疚道:“臣未能保住圣上的xìng命,这是做臣子的无能,微臣愧疚万分。”
    杨元庆的话勾起了杨芳馨的伤心,她长长的睫毛垂下,眼角渗出晶莹泪意,声音有些哽咽道:“那是宇文化及之恶,总管远在太原,就算有心护卫也难以顾及,非总管之过,请杨总管不必自责。”
    杨元庆见她身子尚有少女的幼稚,却承担起了chéng rén的责任和哀伤,这使他心中涌起一丝怜惜,柔声对她道:“公主殿下一路辛劳,今天好好休息,明天一早随我返回太原,那里有你的亲人。”
    杨芳馨默默点头,她能体会到杨元庆的关心,心中也涌起一丝感激,“多谢杨总管爱护,丹阳感激不尽。”
    杨元庆命人将杨芳馨送去县城内郡衙后院休息,又命亲兵在她所住的小院四周戒严,不准任何接触她,此时杨师道在两天前先去了太原,先去和政事堂一班相国接触,杨元庆已提议封他为纳言。
    杨元庆则回到了城外大营,刚进营门,便有亲兵上前来禀报:“启禀总管,帐内有人在等候接见,说是总管的族人。”
    ‘族人?’
    杨元庆微一沉吟,便明白过来,这一定是弘农杨氏家族有人来了,他在弘农呆了几天,却一直没有和杨氏家族接触,而是有意无意地避开他们,他现在并不想认祖归宗,他更愿意自己的身份保持在一种模糊状态。
    “来人叫什么名字?”
    亲兵禀报道:“来了两人,其中一人好像是叫杨异,另一人不知。”
    这个名字有点耳熟,他凝神想了一下,好像听杨巍说过,此人目前是弘农杨氏家族中辈分最高的一人,还是他祖父杨素的叔父,极少露面,是杨氏家族中的一个神秘人物,杨氏族人既然来了,杨元庆决定还是要见一见。
    “带他们去偏帐见我。”
    弘农杨氏号称关西三大士族之一,与陇西李氏、京兆韦氏齐名,在千余年漫长岁月中,弘农杨氏已经分化为大大小小数十房,有上千族人,每房都有自己的家主和祠堂,杨素只是其中较大的一房。
    在弘农西南的杨家村内还建造有杨氏家族的总祠堂,供奉着杨氏先祖chūn秋羊舌氏,每隔三年,杨家各房家主和长老都要来总祠堂举行大祭。
    大业九年杨玄感造反,杨广只是下令处斩了几名替杨玄感带路的杨氏族人,其余各房族人都没有被波及。
    目前坐在偏帐等候杨元庆的两名杨氏族人,一人叫杨异,是杨素的族父,年约八十余岁,白发苍苍,但jīng神很矍铄,思路依然敏捷,他和杨素是一房族人,按辈分来说,他应该是杨元庆曾祖父。
    另一人叫杨文晋,是弘农杨氏最大一房松阳房的家主,杨素一房衰败后,松阳房便成了弘农杨氏各房的领袖,杨文晋接替杨玄感出任总祠堂的主祭人。
    两人坐在帐中都沉默不言,该说的话路上都已经说好,现在就等杨元庆的一个表态,这也是他们今天来拜访杨元庆的一个主要目的,希望杨元庆能承认他是弘农杨氏子弟,毕竟杨元庆最后把杨玄感的遗体送回了弘化杨氏族墓。
    “杨总管驾到!”
    帐外士兵一声高喝,帐帘挑起,杨元庆快步走了进来,笑眯眯道:“很抱歉,事务繁忙,让两位久等了。”
    他的语气很客气,就像在接待弘农郡的望族乡绅,杨异和杨文晋对望一眼,两人都掩饰不住眼中流露出的失望,不用谈他们便知道结果了,杨元庆不会承认自己是弘农杨氏,也不会接受他们关于拜访总祠堂的邀请。
    未完待续

第三十一章 裂痕初现
    原创李孝恭大败逃回关中,震动长安朝野,这次出兵弘农郡是唐王朝进军中原的第一步,却以惨败收场,驸马、兵部侍郎赵慈景阵亡,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这一次失败还在倒下老对手杨元庆的刀下,令无数人唏嘘,一连数天,长安上至公卿大臣,下至脚夫走贩都在谈论着这场令人难以接受的惨败
    但皇帝李渊却在此事上一反常态地沉默了,只是匆匆抛出一个‘出兵时机不对’的结论,便不再提及此事,也不在朝会中讨论,更没有对败将李孝恭做出任何处罚的决定,颇有一点将此事束之高阁,不了了之的态度,一些政治敏锐的大臣都意识到了,这件事或许涉及到皇族内斗,李渊有难言之隐。
    长安明德门,一队数百人的骑兵护卫着秦王李世民从城外疾奔而归,城洞内的民众纷纷向两边散开,骑兵队径直冲进了城内,几十名守门士兵阻拦不及,只得眼睁睁看着他们在朱雀大街上奔远。
    “那是秦王殿下,今天怎么会强闯城门?”
    守城士兵们议论纷纷,都不解一向极重规矩的秦王,竟然也会像纨绔权贵子弟一样强闯城门。
    “或许秦王殿下恼火吧!毕竟弘农郡的惨败,谁心里都不会好受。”有善解人意的士兵猜到了李世民心情不好。
    “秦王竟然是从陇西赶回来,弘农郡的事态一定很严重。”
    “听说和齐王有关”
    “嘘!别乱说话。”
    士兵们低声议论着,望着秦王李世民远去。
    李世民率军在陇西和薛举军队对峙,三天前他得到紧急情报,李孝恭兵败弘农郡,赵慈景阵亡,三万军几近全军覆没,这场战役的惨败令李世民愤恨不已,早在父皇派援军去弘农郡,而不是把李孝恭的军队撤回来,他便知道此战必败无疑。
    他的父皇过于看重地盘而轻视士卒。正是这种观念导致父皇做出错误的决策,而随后父皇又犯下了一系列的错误,派御史于志宁去调查潼关抢人事件,在临战时刻应该是先换帅,战役结束以后再慢慢调查,一边调查,一边作战,两个彼此敌对的主帅怎么可能配合作战。
    现在李世民担忧的是军心。父皇在处理潼关事件中失策已导致军心不稳。这件事若处理不好,将极大影响军队士卒为李氏王朝效命的信心。
    李世民心中忧虑之极,同时也充满了对兄弟齐王李元吉的愤恨。他很了解自己的兄弟,自私薄凉,心胸狭窄。心狠手辣,让他为援军主帅就是父皇的失策,李世民紧咬嘴唇,一路打马疾奔,很快便回到了秦王府。
    秦王府位于崇仁坊,是原隋朝秦王杨俊的府宅,翻修一新后,成为了李世民的王府,秦王府不仅仅是住宅。同时也是秦王府属僚的办公之处,包括长史、司马录事参军、六曹参军事,也包括李世民的众多幕僚,文学馆诸士等等,都在这里办公。
    目前秦王府长史是长孙无忌,司马是段志玄,文学是房玄龄。录事参军为颜师古,长孙无忌和段志玄现都在陇西军中,秦王府便由房玄龄主持rì常事务。
    李世民翻身下马,匆匆走进了府中,房玄龄闻讯迎了出来。他没有想到李世民会这么快赶回来,不由又惊又喜。“殿下这么快就赶回来了吗?”
    “哎!”
    李世民长叹一声,他见两边有好几个从事,便忍住了心中的感慨,指指自己的官房,“去房里说话吧!”
    李世民走进自己房中,一名侍女替他脱去外裳,里面穿着月白sè的紧身英雄袍,腰束革带,显得格外jīng神抖擞,但他心情却抖擞不起来,他摆了摆手,让侍女退下。
    房玄龄走了进来,笑道:“心中还在郁闷了吗?”
    “已经是傍晚了。”李世民叹了口气,他今天无法去见父皇了,他又转身向窗外望去,西方天际乌云密布,一片朦胧。
    “或许我该冷静下来”
    李世民的声音里还带着沉思的味道,似乎他的思绪又游荡去了遥远的地方,房玄龄静静地望着他,这时李世民忽然转过身,注视着房玄龄,“先生在信中劝我公开讨伐四弟元吉,是什么意思?”
    房玄龄摇摇头,“这其实不是我的意思,是裴相国的意思,只是我觉得他的思路很有道理。”
    “裴寂?”李世民愣了一下。
    房玄龄笑了,“就在弘农兵败消息传来的当晚,裴相国来找我,我知道他是想借我之口转告殿下,不过我认为他说得对,所以我在给殿下的信中,把他这个意见加了进去。”
    李世民陷入沉思之中,半晌,他忽然惊觉,原来他还和房玄龄站着说话,他歉然地笑了笑,连忙道:“先生请坐!”
    李世民也坐了下来,拾起桌上小铃摇晃两下,铃声清脆,很快侍女出现在门口,李世民吩咐道:“给我和房先生倒两杯茶来。”
    借着这么短暂的时间,李世民已经渐渐品出了那句话的意思,公开讨伐齐王李元吉,这是在让他收买军心。
    “先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让我赢得军心吗?”李世民有些惊讶地注视着房玄龄。
    “这只是表面,看得浅了一点,确实有这个意思,但不完全是。”
    房玄龄的脸上总是挂着一丝神秘的笑意,令李世民心中有点茫然,他刚要再问,却猛地又咬住了嘴唇,侍女身姿婀娜地端了两杯茶进来,李世民有些恼火地瞪了她一眼,她出现得不是时候,打断了自己的思路,等侍女把茶盘放下,他立刻不耐烦地摆摆手,“速退下,不准再进来!”
    侍女走远了,李世民便急不可耐地问道:“如果看深一点,又如何?”
    房玄龄站起身把门窗都关了,这才坐下压低声音道:“太子支持齐王,令李孝恭十分无助,裴公的意思是。这个时候正是拉拢李孝恭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