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枭雄-第4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拉拢李孝恭的大好良机。”
    李世民惊愕,房玄龄的这段话里包涵了极深极多的含义,令他头脑一阵眩晕,但他毕竟有着绝世聪明的头脑,立刻抓住了这句话中的最核心内容,裴寂和房玄龄的意思是让他和太子分庭抗礼,将来取彼而代之,这使李世民震惊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房玄龄也知道李世民一时难以接受。便轻描淡写地笑道:“不管怎么说。殿下应该逐渐抓住军权,李孝恭是军方第二大势力,这个拉拢他的机会殿下不应该放过。”
    李世民默默点了点。他需要时间来考虑。
    太极宫甘露殿,这里是李渊在内宫的书房,也是他回宫内后看书和紧急接见重臣之处。甘露殿外的长廊上,几名宦官正打着灯笼,引导着太子李建成匆匆向甘露殿走来。
    唐朝刚建立,各种规矩礼仪还没有完善,再加上李渊对李建成的看重,所以李建成可以进入内宫,和父亲商议军国大事,李建成刚刚得到消息,他的四弟元吉返回了长安。被父皇召进内宫责问,李建成心中很紧张,唯恐父皇一时失去理智而犯下难以挽回的后果,他不愿意隋文帝杀子的人伦惨剧又重新出现,这是隋王朝最后败亡的一个重要原因,隋朝最后没有了皇族的支撑。
    他已经失去了一个兄弟智云,无论如何。他不想再失去第二个兄弟,黄君汉已经投降杨元庆,这件公案并不难处理,完全可以不了了之,李建成很担心父皇做出不理智的决定。
    甘露殿偏殿内。李元吉跪在地上,腰挺得笔直。眼睛里流露出凶狠之光,却不是看着父亲,而是盯着幔帐前站着的几名宫女,使几个宫女心中一阵阵胆怯。
    “父皇,我没有抢那个女人,那个女人是洛阳jì女,孩儿再不肖,也不会为一个jì女而自毁名誉,父皇为何不听孩儿之辩,一定要去相信那些没有证据的指控,那些无稽之言。”
    李渊气得满脸铁青,他为这个儿子可谓用心良苦,为他担了多大的麻烦,可到了现在,就在自己面前,他居然还不承认,李渊恨得咬牙切齿,猛地一拍桌子骂道:“孽障,黄君汉会无缘无故冤枉你吗?你在太原做的那些丑事以为朕不知道?你强抢民女不是一天两天了。”
    这时,李建成已经进了偏殿,他上前低声劝父亲道:“父皇,怒火伤身,千万不要生气,先听听元吉怎么解释?”
    李渊这段时间总有会出现头脑晕厥的现象,御医劝他不可动怒,尽量保持平和心态,李渊刚才一时忘了,现得长子之劝,心中怒气稍微平缓了一点,便道:“好吧!你给朕解释,若解释不通,朕一定要严惩你。”
    李元吉一路上都在想着对策,现在对他最有利的是黄君汉降了北隋,稍微知情的赵慈景死了,那个女人也被他杀了,一切都死无对证,现在他只要死咬住不承认,父皇也拿他没有办法,有了太原的教训,他知道绝对不能老实承认。
    这时,李建成也柔声道:“元吉,好好想一想再说,不要再让父皇生气了。”
    其实李建成也知道,父皇不过是想要一个合情合理的说法罢了,能够堵住众人的嘴,安抚住朝臣,那这件事就算过了,这个时候,怎么能打击皇家的威信。
    李元吉感激地看了一眼兄长,这才缓缓道:“父皇,孩儿虽然在太原有过一些顽劣之事,那只是年少不懂事,经过太原失守的惨痛教训,孩儿已经痛改前非,潼关抢人,孩儿确实无辜,父皇,人心难测啊!那黄君汉早有投降杨元庆之心,可又不想落下背主的恶名,才想出这个借刀杀人之计,借口是我抢了他的女人,所以他才一怒投降,这样,他是忠烈义士,孩儿却成了卑鄙小人。”
    这个解释勉强能说得过去,李渊的脸sè稍好一点,又继续责问他:“那你为何不去救孝恭,使他孤立无援,以致大败!”
    “父皇,真是冤枉死孩儿了。”
    李元吉眼中委屈的泪水涌出,“弘农兵败,所有的罪责都压在孩儿身上,难道孩儿就这么不顾大局吗?杨元庆亲率数万主力抢占阌乡县,潼关援助弘农之军根本就过不去,赵侍郎不顾孩儿劝阻,一定要去救援陕县之军,以至于中了埋伏,全军覆没,这件事孩儿一直悔恨万分,为什么不强行阻拦他?”
    说到这里,李元吉的声音哽咽起来,李渊的心软了,这是自己的儿子,他相信儿子说得是真话,他再坏也坏不到这个地步,他也长长叹息一声,为赵慈景之死而难过。
    “可是你应该去救一救慈景,他毕竟是你姐夫,你怎么能眼睁睁看着他战死?”
    李元吉眼睛又红了起来,颤抖着声音道:“孩儿不知道他会战死,以为他会突围而逃,若知道,孩儿拼死也会去救他,那个时候孩儿身负潼关重责,杨元庆亲领大军在侧,若是丢了潼关孩儿真的真的是不敢轻举妄动。”
    说到这里,李元吉失声痛哭起来,李建成也跪倒在地,替兄弟求情,“父皇,四弟的解释完全合理,他身负坚守潼关之重任,确实不能轻举妄动,不能把兵败责任加在四弟身上。”
    “你们都起来吧!”李渊长长叹了口气。
    次rì一早,李渊在朝会上宣布,弘农兵败,非齐王不救,杨元庆率屯重兵于阌乡县,引诱潼关之军出击,意指关中,齐王身负潼关之重任,不能轻举妄动,处置得当,有功而无过。
    弘农之败,非战之过,是朝廷东进时机有误,窦建德未能牵制住杨元庆,使杨元庆及时回兵援助洛阳,非李孝恭指挥不力,赦李孝恭无罪,所有阵亡将士皆加倍抚恤,以示皇恩浩荡。
    一场三万人几近全军覆没的惨败,便以不追究任何人责任的方式告以结束,李孝恭心中悲愤万分,却又无可奈何。
    当天晚上,李世民来到了李孝恭的府上。
    【泪奔啊!早上起来,发现居然一票未得,刺眼的0票,哪位兄弟投老高一票,遮遮丑吧!】
    未完待续

第三十三章 兄弟生隙
    原创“圣上一味求稳,要影响军心啊!”
    书房里,李氏兄弟相对而坐,李孝恭满眼通红,他将酒杯往桌上重重一搁,痛心疾首对李世民道:“潼关将士人人知道那浑蛋抢了黄君汉的女人,人人知道他是心怀嫉恨不肯出兵,圣上却偏信他的话,当将士们都是傻子吗?”
    李世民默默替他倒了一杯酒,叹了口气,“其实有些细节便可说明真相,黄君汉在当天傍晚遣散了五千军队回潼关,这些军队和将领都知道黄君汉要投降了,这个时候离杨元庆发动进攻的时间还早,他完全可以率军去接管阌乡县的防务,阻止黄君汉投降,可是他没有去做,而是坐等杨元庆渡河占领阌乡县,由此便可以看出他是希望杨元庆断了弘农军队的后路,报复你弹劾他之事,这是他的内心狠毒,但不是根本败因,我非常清楚问题出在哪里?他明明是率两万军去援助你,父皇却任命他为潼关大帅,这样就混淆了他的职责,这场战役之败,父皇有很大的责任,其实屈突通说得很对,一战确实不能设二帅jīng彩开始拼音”
    李孝恭仰脖将杯中酒一饮而尽,喷着酒气道:“你说得不错,潼关本来就有一万军驻防,足可以防御十万人进攻潼关,他却用三万人防御潼关,后来赵慈景要去救我,他只给了赵慈景五千人,明显是让他去送死,潼关斥候发现赵慈景军队被围,危在旦夕,他却下令关闭潼关大门,不准任何进出,摆明了是让赵慈景去死,他心肠狠毒。连自己姐夫都可以派去送死。他真以为自己能欺上瞒下吗?”
    说到这里,李孝恭高声下令:“带他们进来!”
    片刻,亲兵把两名中年男子领了进来。他们跪倒在地,“小民参见王爷。”
    李孝恭指着他们对李世民道:“这两人是人证,是潼关外面的商人。亲眼目睹那浑蛋抢了黄君汉的女人,我派人去潼关找到他们。”
    “你们说说当时的情况。”
    一名商人点头道:“小人当时在西撤的人群中推销干粮,大概离潼关有两里的官道上,我们看见一百多军士骑马冲上来,围住了一辆马车,马车旁有四人和他们恶斗,结果当场杀死了两人,另外两人被围住,那些骑兵便从马车里拖出一个女人。长得很美貌,将她横在马上,向华yīn县方向奔去了。后来那些军士回来。我们才知道他们是齐王殿下的亲兵,回禀王爷。当时官道上还有很多运送粮食的士兵,他们也看见了。”
    李孝恭挥挥手,让他将他们带下去,又长叹一声对李世民道:“我起初还有点怀疑是黄君汉骗我,现在铁证如山,圣上宁可相信那浑蛋的一面之词,也不肯在潼关详细调查,我知道他是为了维稳,但人心自有公道在,他这样偏袒儿子,可曾考虑过将士们心中的感受?”
    李世民不露声sè地慢慢喝一杯酒,其实他今天来的目的是想和李孝恭取得共识,从而把他拉拢到自己身边来,但他也知道,父皇已经下了定论,一切都不可能再更改了,李孝恭找出再多的证据也没有用,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能让李孝恭选择站位,站到自己一边来。
    他沉思片刻便道:“我今天会去找父皇,说服他把黄君汉的妻儿送去河东,我们已经失信于军,这样做至少能挽回一点点。”
    李孝恭眼中露出感激之情,这件事他也想说服圣上,既然世民愿意出面,那是最好不过,就在这时,门外传来奔跑声,有亲卫焦急禀报,“王爷,太子殿下到了。”
    李孝恭和李世民对望一眼,两人都愣住了,太子殿下居然出宫,李孝恭连忙起身,“我去迎接太子殿下。”
    他又看了一眼李世民,意思是问他去不去?李世民沉吟一下,站起身道:“我和你一起去。”
    府门前,李建成身穿青袍,头戴小帽,背着手站在台阶上等候,他是来安抚李孝恭,李建成倒并不是一味的偏袒兄弟,作为太子,他深知建国之初皇室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有利于帝国的扩张和壮大,相反,过早地内讧分裂,会使帝国陷于一种内耗,而无力继续扩张。
    保护四弟元吉可以避免皇室丑闻,维护李唐皇室和父皇的形象,有利于争取天下人对唐王朝的支持,但他也知道,仅仅保护元吉还不够,他还需要再安抚另一个当事人李孝恭,这样才能避免皇室的分裂,李建成也可谓是用心良苦。
    此时李建成负手站在台阶上,眯着眼望着对面正在等待的一群牵马侍卫,这是二弟李世民的侍卫,他认出来,原来二弟也在李孝恭府上,这倒有点巧了。
    这时,他身后传来一串脚步声,李孝恭匆匆走了出来,躬身道歉,“让太子殿下在府外久等,臣之过也!”
    “没什么,这是我不请自来,很唐突,应该是我有歉意。”
    李建成微微一笑,目光落到了李孝恭身后的李世民身上,“二弟也来了吗?”
    李世民上前躬身施礼,“小弟知道孝恭心情苦闷,特来安慰他。”
    “是吗?真是巧了,我也是来安慰孝恭。”
    李建成目光又望向天空,尽量掩饰他脸上的一丝不自然,“天气不太好,应该快下雨了吧!”
    尽管二弟李世民还谈不上威胁他的太子之位,但隋朝的先例在前,还是会让人不由自主地往那个方向去联想,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既然做了太子,李建成自然而然地就会考虑到他的太子之位的稳固,除了得到父皇的信任,同时也要防止外来的威胁,在所有的兄弟中,二弟世民无疑是他最大的威胁。
    李建成说天气不好的意思,是提醒二弟该告辞离去了,不料李世民却没有一点走的意思,只笑了笑。依然站在李孝恭的身后。
    李孝恭是主人。他见气氛有点尴尬,连忙笑道:“别站在府门口说话了,太子殿下请进。”
    一路上李建成几次想和二弟说两句。可是两人目光相触,却找不到话说,他本来想问陇西战事。可提到陇西便会不可避免地触及到李世民未奉旨进京,那会更加尴尬,两人都沉默了。
    李孝恭将李建成请到贵客房,三人坐下,李建成坐首位,李孝恭和李世民分坐两边,两名侍女上了香茶。
    李建成身为太子,不能随意出宫,他在外面呆的时间不能太长。不可能弯弯绕绕地寒暄试探,既然二弟不肯离去,他也只能开诚布公了。
    李建成沉吟一下便道:“我今天来。主要是想和孝恭谈一谈。希望你能理解圣上的良苦用心。”
    李孝恭端着茶杯慢慢品茶,他没有说话。旁边李世民也没有说话,而是有点心不在焉地摆弄着手上一块玉佩,似乎兄长李建成的话和他没有半点关系,他只是一个旁听者。
    李建成一边说,目光却渐渐被二弟手上的玉佩吸引,他忽然认出来,那块玉佩就是前天五妹桂阳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3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