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观音+世有桃花+美人何处-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长生殿》(2)

这段话真是清洁有力,我能够感觉到,洪升提笔写下这段话时,他胸中激荡着不平气,不吐不快。好像一个人行走江湖,意气激扬,剑做龙吟。绝不能掉头走开,置之不理。
他说:今古情场,有谁能够真心到底?如果真有精诚不散的,最终必定结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慳,无情耳。
“笑人间儿女怅缘慳,无情耳。”说的多么透彻!我们别忙着感慨情深缘浅不得已,别支支吾吾给自己找一大堆理由,以期减轻自己道德上的负罪感,人先要学习对自己诚实,再来学习感情。我不够爱你,就是不够爱你,这没什么好推搪的。感情本不是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事情。我不爱你,也无需内疚,忙着用镪水给自己消毒。
缘慳并非天作弄。说到底还是无情。有情的话,真的应了那句:“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不说远的,就说《牡丹亭》里的杜柳二人,还没见面,杜丽娘就为他害相思死了,两人不单隔了千山万水,隔还了生死,凭着坚定的信念依然走到了一起。
柳梦梅选择相信杜丽娘,为一个死人开馆,单凭这份胆气就是人中龙凤了。说实话,就算她死而复生,与活人无异,午夜梦回,想起身边睡着的人曾是死过的,在土里埋了三年,谁能没有一点心理阴影?柳梦梅就能没有这样的顾虑。也只有这样赤诚的情种,才当得起杜丽娘无怨无悔。
可惜接下来的梗概就让洪升泄了真气:“天宝明皇,玉环妃子,宿缘正当。自华清赐浴,初承恩泽。长生乞巧,永订盟香。妙舞新成,清歌未了,鼙鼓喧阗起范阳。马嵬驿、六军不发,断送红妆。西川巡幸堪伤,奈地下人间两渺茫。幸游魂悔罪,已登仙籍。回銮改葬,只剩香囊。证合天孙,情传羽客,钿盒、金钗重寄将。月宫会、霓裳遗事,流播词场。”
他这个概括写的真不赖,一看就是出自《长恨歌》,剧情都不改。却也难怪,《长恨歌》和《长生殿》的关系,就像是原著和剧本的关系。原著一旦太经典,剧本就只在旁枝末节上做一些丰富渲染。仿佛只能为之着色上妆,实在难以有本质的超越突破。
洪升是聪明人,懂得借助昆曲美好讨巧的形式,将诗词敷衍成戏文,让潜在的七情六欲迸溅而出,化为奔流。形式的通俗,更利于故事的流传,可叹他本身文辞鄙陋,才华不逮,导致这个本子偶有闪光,最终却不免流于艳俗,经不起推敲。
他用了浓艳的笔墨来铺陈杨妃如何受宠。虚构了定情夜两人欢宴的场景,不幸是虚构地很拙劣,把明皇和杨妃的恩爱扭曲成暗藏心机的应酬,看上去像是两人无所事事坐在那里互相吹捧,肉麻足了,唯独不见真心。
(生)“寰区万里,遍征求窈窕,谁堪领袖嫔墙?佳丽今朝、天付与,端的绝世无双。思想,擅宠瑶宫,褒封玉册,三千粉黛总甘让。
(旦)“蒙奖。沉吟半晌,怕庸姿下体,不堪陪从椒房。受宠承恩,一霎里身判人间天上。须仿、冯当熊,班姬辞辇,永持彤管侍君傍。”
言辞媚俗寡淡且不说,关键在于,李隆基不会这么说话,杨玉环也不会。真正有身份的人内心敛默,绝不会这么表白,他们倾向于不表白。洪升将李隆基和杨玉环都写的乡气,把花好月圆的简静写得窘迫不洁。就像现在的古装言情剧,写古代人的生活,却只是让一个人穿了古装,思维是现代的,语言行事都是现代的,处处显着生硬、别扭、滑稽。







◎《桃花扇》(1)

《桃花扇》:“溅血点作桃花扇,比着枝头分外鲜。”
1699年。侯方域和李香君相逢于纸上。
一个叫孔尚任的人感于兴亡,博采遗闻,撰了一出戏。
南明凋零的桃花,盛开在清时素白的扇面。
明明是前朝的风景,却那样引人驻足。
对于前生人们总是充满好奇,难以忘怀。
一世人悲欢离合。一双人生离死别。
一个朝代如梦方终。废墟上,一个朝代如梦初醒。
斜阳流水悠悠,顷刻兴亡过手。
——题记
(一)
崇祯癸未二月。大明朝一息尚存。
李香君尚未被梳拢,侯方域还在南京城里秦淮河边游荡。
秦淮河是一条多情的河,多情渐至放荡。它无所谓贞洁,也没有是非观,不受道德的羁绊制约。而离它不远的徽南村落,女人谨守唯一的信念,就是为死去的丈夫守节,余生不再兴起爱欲之念。男人被摒弃在世界之外,她们必须忍受生活的磨难,男人有心或无意的挑逗,学会对抗夜里被寂寞怂恿的狂乱汹涌的性欲。然后,在某个黑夜或白天凄楚而解脱地死去,等待着被人发现,上报。如果运气好的话,不久之后在这个村落的显眼处会立起一座牌坊,这由官方颁发的关于贞节的认证证书,是对于一个女人人生价值的最高肯定。
世界如此奇妙,当徽南的女人为亡人咬紧牙关,锁紧大门时。秦淮河边的女人们,正为如何留住经过公子王孙而争奇斗艳,费尽心机。
她们的世界是开放的。视男欢女爱是生之大事,竭尽所能。
她们半掩翠阁,却是为了门庭若市。作为那个时代的时尚达人,她们穿着那个时代最摩登的服装,梳着最新潮的发型,当然还有最流行最新鲜的妆容。
每一座楼台,每一座长亭,短桥,每一树柳底,垂杨。每一天,都上演这样款款相送依依惜别的情景。
红尘如此妖娆,情意如此繁茂,如此潦草。
秦淮河水冷眼旁观,笙歌歇,画舫游。迎来送往,人情繁盛,凋零,破败都不与它相干。
直到某个春光明媚的日子,它看见,侯方域遇见了李香君。
她那时正随苏昆生学《牡丹亭》,院内的香君歌声轻荡,绾住墙外的游人:“遍青山啼红了杜鹃,荼蘼外烟丝醉软。春香啊,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成对儿莺燕啊。闲凝眄,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这雏妓的声色撩动了他。他驻足,注目。旧院新人。她含苞待放,将将又是花间魁首。
千里姻缘,自有人相牵。
有人劳心,有人帮衬,连鸨母都贤惠体贴……事情顺利地让人发指。洞房花烛,月映花影烛映人,哪有半点倾颓的气象,两个人的喜气,将这国运将尽的死气也顺道掩饰了。锣鼓喧阗中,众人欢聚调笑,乐而忘忧,继而忘国。
秦淮河上的生活,那些香艳的,他和她的故事,一再生动地展示,再动乱的年代,生活节奏都是井然有序的,人其实很渺小,渺小到不容易被惊扰。
不必把一切想像地过于壮烈,内心的悲壮激荡可能会改变一个人人生的某个决定,却实难波及到人们正常生活。社会像一个巨大的海绵,吸纳着人心的不安。
明末的才子佳人们,该眠花宿柳的眠花宿柳,该洞房花烛的洞房花烛,该访亲探友的访亲探友,该追名逐利的追名逐利,他们的生活不仅正常,动荡的时局更使得原本琐碎的小事也变得风情万种,耐人寻味。
一夜恩爱欢娱不必细表。第二天一大早,他们的大媒杨友龙前来探望这对新人,他既是鸨母李贞丽的老相好,又是侯方域的朋友,所以乐见其成,一力促成这桩姻缘。




◎《桃花扇》(2)

侯方域梳拢李香君的缠头之资,还是他拿出来的。帮人帮到这地步,侯方域和李香君自然是要深谢的。
面对杨的殷勤,她虽不拒绝却也暗自留心:“俺看杨老爷,虽是马督抚至亲,却也拮据作客,为何轻掷金钱,来填烟花之窟?在奴家受之有愧,在老爷施之无名;今日问个明白,以便图报。”
李香君虽是女人,却不因利遮眼,没有因为受到馈赠就眉开眼笑忘乎所以。她的这种秉性是她超凡脱俗的内因。
杨友龙道破其间奥妙,他是有心帮忙的,算个出力的,但真正出钱的,还另有其人,这个隐藏在暗处的人就是阮大铖。杨友龙不过是帮他做个人情,把钱送出而已。
侯方域很诧异,但很爽,哪个男人遇见这样有脸面的事情会不爽呢?他深知这是因为自己名声在外,阮大铖有心讨好结交的缘故。
这个人情,他预备领了。他对杨友龙说:
(生)阮圆老原是敝年伯,小弟鄙其为人,绝之已久。他今日无故用情,令人不解。
(末)圆老有一段苦衷,欲见白於足下。(生)请教。(末)圆老当日曾游赵梦白之门,原是吾辈。后来结交魏党,只为救护东林,不料魏党一败,东林反与之水火。近日复社诸生,倡论攻击,大肆殴辱,岂非操同室之戈乎?圆老故交虽多,因其形迹可疑,亦无人代为分辩。每日向天大哭,说道: “同类相残,伤心惨目,非河南侯君,不能救我。”所以今日谆谆纳交。
(生)原来如此,俺看圆海情辞迫切,亦觉可怜。就便真是魏党,悔过来归,亦不可绝之太甚,况罪有可原乎。定生、次尾,皆我至交,明日相见,即为分解。
(末)果然如此,吾党之幸也。
侯方域少具文名,出身名门,家世很好,有名的明末四公子之一。
公子少有不浮浪的。侯方域未免为他人的刻意抬举和讨好动心。阮大铖又是何许人也?他有什么难言之隐,必须要兜一个大圈来找侯方域帮忙呢?阮大铖曾投效过魏忠贤,是当时人所共贱的魏阉的干儿子。魏忠贤倒台以后,他也赋闲在家,隐居南京城中。他是个名利心极热的人,哪里甘心这样埋没余生,不免又想出来活动活动,几次下来都碰了壁,不为当时的主流所接纳。
其时复社文名极盛,一帮青年才俊社会精英混在一起,他们言谈喜好影响当时的读书人,甚至可以左右当时的社会舆论。
侯方域身为复社的首领之一,承袭了东林党人的清流习气。以他和陈贞慧、吴应箕的交情,他如果开口帮阮大铖,效果肯定是有的,却势必会伤害他和复社同道的感情,结果很可能是他自己也被牵扯进去,惹来骂名。
李香君冷静的预见到这一切。也许她那时还没有那么深刻。但她的本心告诉她,侯生这样做是莽撞,危险的。最重要的是,他将违背原则,丧失气节。
他将人格扫地。
李香君生平第一次发火了。在新婚的第一天早上,当着外人的面,她怒斥侯生:“官人是何等说话,阮大铖趋附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女子,无不唾骂。他人攻之,官人救之,官人自处于何等也?”
“不思想,把话儿轻易讲。要与他消释灾殃,要与他消释灾殃,也隄防旁人短长。官人之意,不过因他助俺妆奁,便要徇私废公;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
人们感慨于一个妓女,严格说来,是一个十四五岁女孩子的思想觉悟。她未经世事,连处子之身也是昨夜才破。她却比她那见多识广才名卓著的官人见得深远,虑得周全。她拔簪,脱衣掷地,铮铮作响:“脱裙衫,穷不妨;布荆人,名自香。”
她瞬间所迸发的璀璨烈性,使得她的男人黯然失色,更使得后来包括现在为名为利所奴役的读书人羞惭,面目无光。
然而我拒绝将李香君想象成圣女。她的拒绝也许只是出于天真的世故,这缘于她自小生活环境的熏陶。她对人情通达谨慎。知道什么可以要,什么不可以要,贪图小利会得不偿失。
在《桃花扇》之外,真正和鸨母李贞丽相好,和李香君相熟的人不是杨友龙而是陈贞慧。可以想见这些清流名士们平素慷慨激扬的谈吐对年少的香君有强烈的吸引力,他们的潜移默化起着多大的影响——这是李香君的思想与众不同的外因。
现在,她终有机会和她所敬仰的人们站在一个阵营了,她义不容辞地在紧要关头把摇摆侯方域拉回来,保全他的名声。侯方域清醒过来,顺势回拒道:“老兄休怪,弟非不领教,但恐为女子所笑耳。”
平康巷,他能将名节讲;偏是咱学校朝堂,偏是咱学校朝堂,混贤奸不问青黄。那些社友平日重俺侯生者,也只为这点义气;我若依附奸邪,那时群起来攻,自救不暇,焉能救人乎。节和名,非泛常;重和轻,须审详。
杨友龙还待再劝,侯方域放出真心话来:“我虽至愚,亦不肯从井救人。”话已至此。杨友龙只得讪讪告辞。
侯方域请杨友龙顺便把东西带走:“这些箱笼,原是阮家之物,香君不用,留之无益,还求取去罢。”
回过身来,他哄余怒未息的她:“俺看香君天姿国色,摘了几朵珠翠,脱去一套绮罗,十分容貌,又添十分,更觉可爱。”
我却又多想。俗话说,家有贤妻夫少祸是有道理的。身边有个规劝提醒你的人,犯错的几率会低很多。可惜有多少人能听得进别人的劝诫呢?人多是固执己见的。
那些愚蠢贪婪卑鄙自大的官员们,他们的家里一定也不少规劝他们的人,可是,贤妻们的规劝又起了多少实际效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