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草根家事-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同行诸友(一厢情愿)(6)

1998年3月7日,次子未婚妻马娜的母亲病故了。第二天,也就是3月8日我和夫人骑摩托去120华里的大民屯镇腰堡村马家吊唁。

这个村屯我第一次来到,可谓人生地不熟,我也没曾与马娜的父亲谋面。对于我们这对不速之客,在场的那么多亲朋好友没有一个人是我们的,都在用猜测的目光审视着我们。在死者遗像前三鞠躬礼毕,回眸间,我愣住了!

原来是一个微笑的面孔,正毕恭毕敬地等在那里。似曾相识,但一时又想不起是哪位“朋友”。

他终于在我疑惑中忍不住了,道了一声“大哥,您不认识我了吗,我是马骏龙啊”。我哪里还会想到,时隔20多年了,我们竟然在这个场面见面。他胖了,胖得难以让我在人地两生的瞬间想到“巧合”这个词汇。我紧紧的握着他那温热的手掌,看得出,他对我的突然出现有些莫名其妙。果然他比我还要疑惑:

“你和他们家,是……”马骏龙试探着我和马娜之间的关系。

“噢,我是马娜对象的父亲啊。”

“是嘛,太好了,太好了,原来如此,原来如此。”

他把我让进屋里,并把我介绍给马娜的父亲。到了这时我还蒙在鼓里,还没想起他姓马,我的亲家也姓马。马娜的父亲叫马骏武,他和马骏龙是一个爷爷的孙子!我和马骏龙就成了“先朋友后亲家”啦。

马骏武见我和他弟弟这么熟悉,他和周围的人也都莫名其妙。听过“秋老虎”的往事,无不为我们的情谊加亲情感到“传”。

气象哨解体后,马骏龙凭借博学多才,由民办教师转正为公办教师,现在大民屯中学教语文,是学年组的组长,骨干教师。他的爱人在大民屯集市经营渔具,收入颇丰。

马骏龙对我的一切了如指掌,他哥哥对女儿的婚事更加踏实了。1998年10月17日,我从北京回来,和马骏武一起在沈阳为他们见证了“婚礼”,我们成了真正的亲家。

2007年10月1日,我和马骏龙再次聚首,参加了马骏武儿子的婚礼。至此,亲情加友情更加浓郁了。

高中毕业后,我经历了6年的农业劳作、6年的教师里程、23年的政府机关工作,任职十几种,历历在目,事事清晰。其中,从事时间最长的就是“新闻”事业了,一共干了16年。

1980年初,我接替前任任承录老师当了广播站的编辑。进了这个门槛,我首先接触的是新民广播电台的编辑苏桂琴。她善意满面,虚心热情,是新闻写作的大家。同广播局李振玉局长比起来,苏桂琴是菩萨,李振玉就是“恶魔”!

李局长也是个“写手”,擅长写八股文。早年间,也就是“文革”鼎盛时期的前前后后,他就是靠给领导写一些发言稿、讲话稿、总结、报告之类的官样文章出道的。用他自己的话说,你得紧跟形势,多看“两报一刊”(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才能突出政治,文章才能有深度……于是,凡是不符合他钦定原则的稿件,一律视为废纸一张,扔进纸篓里。当然,在这之前还要遭到他的“批判”,说这样的稿件都不如小学生的作文,说这样的稿件是用手写出来的吗?他是有会必讲话,无论是什么会,业务会他更得讲话。讲话的方式不外乎挖苦、嘲讽、贬损,以此来显示他的尊严与博学。

刚认识李局长,我就遭到他的冷嘲热讽,弄得我一头雾水,不知道对他说什么好了。

那是我刚刚上任做编辑,我们公社的党委记冯贵清领着我去见我的顶头上司李局长。冯记向李局长介绍说:“小李子底子很好,老高毕业,往后局长多指导啊。”

李局长瞥了我一眼,似笑非笑道:“呵呵,行啊,还高中毕业哪,挺了不起啊。”冯记瞅了瞅李局长,什么也没有往下说,我们就走了。

李局长的文章是“小学生作文”,他确实是小学毕业,就怕别人知道他的“底细”,好象对任何人都怀有“敌意”,因为没有人是小学毕业的。于是,在我的印象中,他就是个“小肚鸡肠”的化身,尤其是对我的态度不断的升级,甚至是变本加厉。我也毫不退让,和他针锋相对,我怕他什么,我是同志他是领导,你能把我怎样?

在一次学习会上,李局长故意卖弄他的学问,被我当场诘问,揭穿了他的“伪说”,弄得他气急败坏,尴尬至极。

会上,他挖苦我们不注重学习,眼前常用的字词往往都不会写,并胸有成竹地问大家:“‘尴尬’两个字,你们有谁会写?”

他问过,没有人回答。即使有人会写,谁会在这个时候说自己会写啊,你就老老实实听他的说教就是了。李局长嘿嘿地笑了,继续挖苦我们:“这会知道自己尴尬了吧!”说罢,拿起粉笔转身面向黑板。

说实话,这两个字能够写出来的实在不多,都等着李局长赐教,会场上鸦雀无声。

李局长写完了“尴尬”,他自己尴尬了,怎么看怎么不像“尴尬”。这时,我想起他对的蔑视和嘲讽,忍不住了。

“李局长,您写的是‘尴尬’吗?”

他无言以对,引起一片笑声。

后来,我反复的琢磨,终于得出了他敌视我的另外一个原因。

李局长值得我佩服,小学文化能提高到这样程度实在是难能可贵,而且还写一手好字,法的功夫令人折服。

他儿子的心计和他差远了,虽说念得也不多,但后天却不像李局长那么努力。不过,小李人很厚道,没有半点高官的架子。老子看儿子不行事,就把他安排在自己的身边,当了广播局的司机。这倒好,儿子开车,老子坐车,倒也和谐得很。小李子论个头,论相貌无可挑剔,德行也没的说,就差头脑。李局长为了他的对象没少思谋,在广播圈子里,也有不少他看上眼的女孩,其中之一就是我当红人的那个。无奈一厢情愿,让他的梦想成了瞎想,落个竹篮打水一场空。

俗话说,一家女百家求,她愿意嫁给他,与我何干?红人我当了,这既不违法又合天理,你怎么把“闺怨”嫁祸于我啊?于是,我就成了他的冤家,眼中钉和肉中刺。那几年,李局长牵头到各个乡镇做年终检查考评,我们乡年年倒数第一!但乡里的领导对我这个“成绩”毫不在意,还对我竖起大拇指,因为我发表在省市报刊上的新闻稿件比全新民市的总和还多。李局长的“一厢情愿”丝毫无损我和我们乡的知名度,反倒让人觉得他心胸狭隘,公报“私仇”。

我愿意和他说话,没有什么好话,爱咋咋的。其他人则不同了,尤其是广播局他手下的职工……

 3 同行诸友(冷暖人间)(7)

3同行诸友(冷暖人间)(7)

各乡镇广播站的编辑们,来自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岗位,文化程度更是参差不齐。作为市广播站的总编辑的苏桂琴有些忧心忡忡,在她的的主导和主持下,每个月都有一次学习会,以提高大家的写作能力和水平。其实,学习会也是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的讨论会,大家各抒己见,“百花齐放”。

“我们是同行,好的稿件我评论得不一定中肯,所未有欠缺的稿件,也许是我的偏见和误识,我们的目的不是评头品足,而是互相学习……”

这就是她每个月例会的宗旨,和她同大家相处的立足点。这样的肺腑之言,她得偷偷地说,在李局长不在的时候说,否则就会被他批评一顿,说她收买人心自立山头。

市县广播局和他领导下的广播站,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但绝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上下级关系。这种认知是正确的,也是苏桂琴与李局长的矛盾所在。李局长唯恐自己管辖的范围缩小,影响力被边缘化,所以学习会他每会必到,到会必讲,讲必卖弄。所以,他的形象越来越矮,威信越来越低,脾气越来越大,矛盾越来越深,越来越不得人心。在广播局,没有一个人不在背后议论他的,甚至是他的副手。于是间,很多有背景的人,纷纷作鸟兽散,剩下的人出工不出力,只有苏桂琴苦苦地支撑着。

1991年起,苏桂琴升任为广播电台台长,但她仍然经常下乡干记者采访的苦差事,可谓兢兢业业。1974年,她特意来找我,要我协助她去电台工作。我就以年龄偏大,行动迟缓为由谢绝了。后来她又让我坐班当责任编辑,也被我以眼力不济推脱了。再后来,她又找我,我终于实话相告。

我有三个孩子都在读,电台那些工资能供得起他们吗?好在夫人有几亩责任田,能解决一家人吃饭的问题,离开土地就离开了生活的根基。再说了,假如这些问题都得到了解决,谁来关照督促孩子们学习?思来想去,苏桂琴只好以遗憾作罢。

她没有因为我的拒绝而断了到罗家房的脚步,时常来看看我。我向她推荐兴隆堡的编辑段连河到电台工作,她采纳了。

段连河年轻机敏,对新闻事业很专注很热心。年轻是他的优势,也是相对的劣势,缺乏交际艺术吧。经过一个时段的磨合,段连河的业务有了很大的突破,不足的地方也得到很大的填补,很快成了一名干练的记者。用苏桂琴的话说,他是新闻战线的得力干将。

苏桂琴比我小一岁,她的爱人历会芳是我同学历会祥的弟弟。她叫我李大哥心悦诚服,我们也是半个老乡吧。

一次,堂堂的电台台长、新闻记者却被地头蛇给纠缠住了。情急之下,她想起了我,打电话要我过去解围。那时我不在广播系统了,下海当厂长。

事情是这样的——

三道岗子乡粮库在公路上晒粮食,本来就不对,但粮食部门是老大,谁都惹不起的主。苏桂琴的采访车经过这里时,尽管紧靠路边行驶,但还是轧了粮食。粮库耍起了大牌,非让她们赔偿损失不可,否则人车俱扣!

所话说的好:清官难逃狡猾吏,强龙难压地头蛇。无可奈何,好说歹说,粮库最后只答应先放一个人去取钱,其他人和车不准动一步!

苏桂琴只身打车来罗家房找我,两个乡镇相距20多华里。我们乡政府的车都不在家,我只好借银行的车一用。

到了三道岗子乡政府,苗记、郭志彪乡长正好都在,是刚从新民开会回来的。大家见了面,情况很快得到了逆转。

粮库在公路上晒粮食本身就是违章,强行扣人扣车属于违法行为,两位领导对此再三表示歉意。只不过还有点遗憾,我对苏桂琴和两位领导说:“可惜了,要不是记乡长出面,今天的负面新闻就不会泡汤了。”说罢,大家都笑了。

我和郭志彪本来就是要好的同学,今天他不会放过我,也为了答谢免除被曝光之灾,晚上他埋单了。

苏桂琴原来在这个乡的广播站做播音员了,今天旧地重游不但没有兴致,反而窝了一肚子的火,有些不那么痛快。这就苦了我了,怎么说也得让她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吧,谁让我是她的大哥了。

酒桌上,我借题发挥,向他们各位“卖鞋”,逼着他们买,我就是鞋厂的厂长嘛。我从来没有白送给谁鞋,这次送给她一双,新出厂的新款,当然,我按规定自掏腰包,成本价。

苏桂琴终于“破涕为笑”了,不是因为那双鞋,而是我对她的慰藉。情至真处苦也甜,那是任何物质都难以刺激出来的回馈,印证冷暖人间。

1997年末,苏桂琴被市委调任到“新民市报报社”,任社长。1998年秋,我去北京前专程和她作别。她约了一些好友为我送别,我也彻底地告别了以她为标志的“广播事业”,也告别了我工作的历程。

在去北京的12次列车上,我浮想联翩,我坚信朋友的路永远都不会走完。想起我这些年来的同僚密友,个个历历在目,心又回到从前,也有无尽的挂念……

 3 同僚密友(结义不义)(1)

3同僚密友(结义不义)(1)

同僚,字典上指的是,在一个衙门当差的官吏。官吏有别,官是首长,州官、府官、县官,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市长、县长吧。在官的属下当差的便是吏了,我就是那吏的一类了。“清官难逃狡猾吏”一说,就是官与吏分野的佐证,也道出了官吏之间某种冲突与利害之关系。现如今某些官所以怕吏,倒不是吏的狡猾而是官之不清。

1998年末,乡镇政府机构有了很大的变数,“老的”退下来一大批,“提前离岗休息”了,我在其中。“庸的”被摘下了乌纱帽,“告吏还乡”。刹那间,臃肿的机构立时消瘦下来,许多“肥差”出了空缺,当官者发财的天赐良机有一次光顾他们。

一心想捞肥差的,只要破费一点,当官的绝对让你如愿以偿。大家都这么想,为官的能不这么想吗?可是,不如人愿的是,当政的那个高官太傻了,傻透腔了,所有顺理成章的事都“倒反天干”,叫你觉得太阳从西边出来了。

还没等有人出来活动活动,那个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