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性别问题-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的女性由于家庭生活困难,自己就不去争取上学的机会了。一位中年农妇说:
    父母都是农民,老吃不饱,我就退学了。劳动能挣点分,能吃饱。我的兄弟都上初中了。我自己也不想念,孩子全都上学,家里也供不起。父母对我没有什么希望要求,能吃饱了就得了。
    但是,从我的调查看,生育中的性别偏向已经有了改变,尤其是在城市人当中。其中有对生活质量的考虑和对生育痛苦的忧虑。一位城市老年女性只有两个女儿,她说:
    我们一开始就想要一个得了,后来亲戚都劝我们再要一个,说一个孩子少点儿。像我们这个岁数的人差不多都是三四个孩子。其实少一个孩子,生活质量就好点。我们用避孕套,不知怎么还是怀上了。后来就说要吧。女孩也不比男孩差。我自己家就是姐妹三人,也没什么不好。我不是那种没有男孩不罢休的人。生孩子多痛苦呀。产房里骂男人的,叫唤的,跟宰猪的似的,生一个孩子见一回阎王爷!
    有些人的生育观念已经相当现代,一点也不传统了,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城市。一位城市老年男性,只有一个女儿,但他一点也不在意。他说:
    我没有一定要男孩的概念,传宗接代没有意义。人死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不单是我这样的普通百姓,你就是个人物,也是什么都没有了。我认识一对老夫妇,为一个儿子得花30万,20万买房,10万结婚。老两口像老驴似的干一辈子,最后碰上个有孝心的儿子还好,要是儿子不孝你有什么办法?我还认识温州一个小老板,有钱,生了几个闺女了,还一定要生个儿子,他跟我说,罚款我也得生儿子,罚20万、30万也要生儿子。我就不会这样想。
    在城市干部知识分子阶层,经过多年计划生育的实践,也由于思想观念的开通豁达,性别偏好几乎已经荡然无存了。一位城市知识女性说:
    父母很重视教育,他们自己就是知识分子。对待儿子女儿没有区别。他们曾对我期望很高。小时候我数学竞赛得过奖,曾代表北京市的获奖者讲过话,当时父母很高兴,对我的期望也很大。
    即使在当今农村,多年坚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也使得习俗和观念有了一些改变。对男孩偏好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变迁已经淡了很多,虽然其中不乏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一位农村中年男性说:
    我有两个女孩,一个14岁,一个13岁,老大是我娘带大的,老二是老婆带大的。我认为两个女孩挺好的,不觉得遗憾。我也不想要男孩,我既然生了她们就得对她们负责。老二是多动症,是我最大的心事。没人说三道四,我也没什么压力。
    当被问道是否村里还有性别选择性质的流产时,一位结婚不久的农村女青年说:
    现在怀女孩就流(产)掉的人很少,赶上什么是什么。
    在一个子女众多的家庭中,父母也并不是特别偏爱男孩的。这位农妇说:
    兄妹八个我排行老七。我这人不爱依靠别人,能自己解决就自己解决,尤其在经济上。可能我经济上差点,父母对我多照顾一点。他们对我们几个孩子差不多,没重男轻女。我妈对男孩女孩一样,生孙子也高兴,生孙女也高兴。没有什么区别。
    在城市中,因为各种原因,甚至出现了重女轻男的情况,其中有的仅仅出于个人喜好。一位城市女青年说:
    我家对儿子女儿有一点不同。有点重女轻男。因为我爷爷喜欢女孩,我爸爸多少也有点喜欢女孩。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只不过稍微娇惯了我一点。父母希望我长大了能成才,多上点学,多挣点钱,嫁个好老公。我想学什么,想要什么,他们都尽量地满足我。
    有的人则是因为女儿比儿子出色才偏爱女儿的。一位城市女青年说:
    我父母当时对我期望挺高的,希望我能上大学。但我高三毕业就考乘务员去了,没上大学。弟弟上了技校。我自学的大专课程。父母一开始看重弟弟,对他的学习要求挺严的。可是我弟弟特别贪玩。后来父母反而觉得我特别让他们满意。我爸对我期望更高,觉得我可能会比弟弟出色一点。
    还有的人偏爱女儿是因为家里男孩多女孩少。一位城市中年女性说:
    我们兄妹七个,五男二女,都是初中毕业找工作。父母对儿女没什么不同,还有点偏爱女孩,因为家里男孩多。
    在只有女孩的家庭,父母对女儿的培养所投入的资源和精力就更多一些。一位农村女性说:
    父母对我们的希望挺大的。从小就挺重视我们的思想和学习。有需要用来学习的就给投资,给孩子买书什么的,小时候生活不是特别好,就靠我爸的一点工资,挣40多块钱,我妈在村里干活,一年才给一回钱。我妈那年才挣9角7分,有时候还超支,到现在我都不理解。我有一个姐,一个妹。我小时喜欢音乐,我爸就鼓励我参加一些外边的比赛,虽然没得什么奖,对我到是一种激励,对我一生的影响都是挺大的。我姐在美术方面有特长,我妹是英语方面有特长,我爸都挺支持的。其实我的音乐也就比一般同学好一点,我爸就买个钢琴鼓励我,我小的时候他还给我买过笛子。
    另一位农村女性也生在只有女孩没有男孩的家庭,她说:
    我们姐妹三人全是考出去的。我最小,父母的宠爱比较多一点。在地里干活都是干轻的,俩姐姐都挺让着我的,对我挺好的。我妈让我找个稳定点的工作,婚姻好点,身体好点。我爸希望我能更高一些,自学高考都是我爸启发我的,中专毕业后,我爸让我学“自考”,可我没学完就去了日本,回来就放下了。我老公是交警,工作挺稳定的,现在也在学“自考”,都希望不断提高文化程度,以后这一代没文化不成。父母挺支持的,要考试了,他们就不让我们做饭,给我安排一个挺安静的学习环境。爷爷、奶奶还活着时候,我爸妈他们在我的屋里不看电视,怕打扰我,对我们的学习挺重视的。我大姐是大学本科,我二姐学会计。
    目前,在城市人当中,有些人不仅没有生男生女的性别偏好,而且已经出现不一定非生育不可的想法。这种想法完全是现代都市文化的产物,完全不能想象在一个乡土的社会中,人们会产生生育与否无所谓的想法。一位虽然自己仍然还是想要孩子但对生育这件事的看法已经与传统的乡土社会完全不同的城市中年女性是这样说的:
    我打过一次胎。生育这事完全因人而异。有的人不适宜生养孩子,有的人不生孩子就没事干。精神上越贫乏的人越渴求孩子;精神上越富有的人越不需要孩子。所以我认为,生育不生育都无可厚非,有孩子没孩子都无所谓。
    性别偏好的真正扭转不仅是一个改变传统观念的问题,还有待养老制度的普及——解决只能由男孩养老的问题;婚后从男居住制度的改变——解决家庭女劳动力必定外流的问题;男性继嗣制度的改变——解决财产继承问题;以及子女必须随父姓的改变——解决家庭姓氏的传递的问题等等。由此看来,性别偏好的转变还有漫长而艰难的路要走。而这个问题一天不解决,中国的性别平等就一天不得实现。
    第五章 跨性别现象
    在研究性别问题的时候,不能不涉及跨性别的问题。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些很难归类的人,尤其在性别问题上,有一大批人既不能被划归男性,也不能被划归女性。他们就是跨性别人群。据统计,总人口中占1。728%的人是生理上的两性人,如果再加入心理因素,跨性别人群的比例比这个比例就要大得多了。
    一、易装易性现象
    男权制不仅压抑女性,也压抑了在性别方面不符合规范的少数人群。跨越性别的人群就属于这样的少数人群。
    社会学对跨越性别现象有许多术语来加以描述,其中有些是利用旧有名词,有些在英语中属于新创词汇。据不完全统计,描写这一现象的词汇包括:跨越性别(transgenderism)、性别出轨(gender transgression)、间性(intersexuality,intersex)、雌雄同体(androgyny)、两性人(hermaphroditism)、易性者(transsexuals)、跨性别者(transgenders)、易装者(transvestites)、跨性别者(trsgenderist)、双性别者(bigenders)、易装皇后(drag queens)、易装国王(drag kings)、反串者(cross…dressers)、阳刚女人(masculine women)、阴柔男人(feminine men)、双性人(intersexuals)、雌雄同体人(hermaphrodite)、中性人(androgynes)、跨越性别者(cross…genders)、变幻形体者(shape…shifter)、蒙混性别的女人(passing women)、蒙混性别的男人(passing men)、性别扭转者(gender…benders)、性别融合者(gender…blenders)、有胡子的女人(bearded women)、女性健力士(women bodybuiders)。(何春蕤,2003…1,317)
    在英文中,Hermaphrodite(雌雄同体者)一词的来历是Hermes(宙斯之子)和Aphrodite(性爱与美之女神)的结合。关于雌雄同体者有两个神话故事:其一是二者生了一个孩子,性别难以确定。其二是他俩的孩子特别漂亮,水仙女爱上他,与他合为一体。
    跨性别话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上半叶。跨性别一词被用来指称那些在性别表现上被视为不符合其生理性别的人。这一现象在20世纪60年代引起公众的关注,成为与性别有关的一种新话语。普林斯(Virginia Prince)创造出“跨性别倾向(transgenderism)”一词。(Bullough; et al。; 469)他是这样说的:“1987年或1988年我创造跨性别者这个字的时候就觉得,总得有个名字来描述像我这种跨越性别疆界但并没有跨越性的疆界的人——也就是我们这些全时间活在和本身生理性别相反的性别里的人。”(转引自何春蕤,2003…1,317…317)
    雌雄同体现象又被称为“第三性”现象,专指人类中那一批生理性别与心理性别不一致的人。历史上有些文化和社会相信,这样的人是拥有双重灵魂的人。在跨越性别的人群中,最主要的是易性(transsexual)和易装(transvestite)两大群体。易性者作为诊断实体最早是由本杰明(1953年)定义命名的。他的定义是:一个生理正常的人坚持对荷尔蒙和外科性别做出重新定义。易装者则是一个生理正常的人坚持要穿异性的服装。
    易性者一般自认为是陷在错误的身体中的人。易性倾向就是一个人相信他(她)的真实性别被装在了一个对立性别的身体当中。由于精神不能改变,只好通过荷尔蒙治疗或手术改变身体,似乎解决矛盾的唯一途径是改变身体,把它改变成另一性别的模样。易性是性别的颠倒,也是性别角色的颠倒。由于易性者在人群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有人主张将性别重新划分为三种:生理心理男性;生理心理女性;生理心理不一致的性别,即男女易性者。
    对易性者的标准定义是:一种不喜欢自己的解剖学性别的持续感觉,一种放弃自己的生殖器过另一种性别的生活的持续愿望。根据美国《精神异常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在1996年美国精神病协会的名单上,易性倾向不再被认为是精神病,而仅仅被视为一种“性别认同障碍”。
    易装倾向有如下特点:首先,易装是一种纯粹的人类现象,其他动物中并不存在,因为它们不穿衣服。其次,易装基本上是一种异性恋现象,至少在男性中如此。易装倾向又可细分为:内衣易装;仪式性易装,许多文化中都有仪式性易装;强迫性易装;同性恋易装等。
    在北美残存的部落文化中,有113个社会承认第三性。非洲的巫医、西伯利亚和北美的沙曼(shamans)都是雌雄同体人。他们通常都是男性以女性的面貌出现和行事。男性易性作为一种宗教活动,在这些社会中形成了一种风俗。不仅在北美印地安人中有这种风俗,在非洲和南美洲人中、澳洲人和大洋州人中也发现了此类风俗。这些雌雄同体人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是精神的翻译者,都是神的代言人,都能治病。在沙曼风俗中,易性男人之所以能够成为最强有力的沙曼,据说是因为其荷尔蒙与众不同,神经系统独特,能够进入狂喜的神灵附体状态。
    欧洲20世纪初的旅行家在东欧发现了一种叫做“誓言处女”的人,她们是男性化的女人,她们终身不婚,保持处女之身,完成男性的社会角色。
    一个典型的易性者事件是法国1601年出现的玛丽/马林(Marie/Marin l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