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4)阿里时期 

656 年 6 月 24 日阿里在麦地那清真寺被拥立为第四任哈里发(656 —661 在位)。阿里是先知的堂弟,从小生长在先知家中。21 岁与先知 女儿法蒂玛结婚,生下先知唯有的二个外孙哈桑和侯赛因。他是先知最 早的信徒之一,在创教和圣战中屡建功勋。他因三次未能当选哈里发而 失望,直至奥斯曼被刺,才登上哈里发宝座。 

阿里继任哈里发,除叙利亚外,基本上得到了穆斯林的认可。但阿 里无视已发生的重大变化,试图恢复麦地那神权政体原则,撤销了奥斯 曼的许多任命和决定,招致了一些新敌反对。曾因凯觎哈里发职位而纵 容反奥斯曼的阴谋活动的几个神权贵族人物脱勒哈、祖白尔和阿伊莎, 现在打着为奥斯曼复仇的旗号,首先举兵反对他,占领了巴士拉。656 年 12 月 9 日阿里在巴士拉城外打败反叛联军,因战斗围绕着阿伊莎乘坐 的驼轿进行,得名“骆驼之战”。脱勒哈和祖白尔阵亡,阿伊莎被俘遣 回麦地那。这次战斗中许多圣门弟子丧生。 

骆驼战役后阿里定新都于库法,但面临着危险的对手叙利亚总督穆 阿维叶。穆阿维叶具有杰出的政治才能,被公认为阿拉伯穆斯林的四位 天才政治家之一。他经营叙利亚 20 多年,拥有一支训练有素,长期与拜 占庭作战的精良军队。他拒绝向阿里任命的新总督移交权力,以惩办杀 死奥斯曼的凶手为借口,不承认阿里的哈里发资格。于是双方开始了隋  芬之战。在 657 年 7 月 26 日的决战中,阿里军队占据优势。此时阿慕尔 献策,让叙利亚士兵枪挑《古兰经》,要求诉诸安拉仲裁。阿里被主和 派所迫,采取了同意仲裁的妥协态度。659 年 1 月,选派中立的阿布·穆 萨为代表同穆阿维叶的代表,多谋善变的阿慕尔进行谈判,结果对阿里 不利。阿里拒绝接受裁决,但为时已晚。军队内开始军心涣散,丧失攻 势。穆阿维叶乘机夺取埃及,并不断袭击伊拉克,阿里的处境日益危险。 

阿里同意仲裁的妥协态度不仅使他贻误战机,而且带来了灾难性后 果。当时他部下的部分台米姆族虔信派战士,要求他拒绝仲裁,但遭到 阿里拒绝。于是,他们离开库法,脱离了阿里,这些人形成了伊斯兰教 史上最早的教派,后称“哈瓦利吉派”(意为“出走者”)。该派向往 早期穆斯林的民主倾向,坚持哈里发的选举原则,激烈反对穆斯林上层 新贵族。 

哈瓦利吉派宣布废黜争夺哈里发职位的阿里和穆阿维叶。659 年 7 月阿里前去劝说他们归顺,结果变成一场拚杀,几乎将之全歼。终未消 失的哈瓦利吉派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里频繁起义,对哈里发国家统治造 成严重威胁。 

661 年 1 月 24 日晨,阿里在库法被复仇的哈瓦利吉派成员阿布杜·拉 哈曼·伊本·穆勒介姆刺杀身亡。阿里一死,他的军队迅速被穆阿维叶 歼灭。阿里党人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伊斯兰教史上与正统逊尼派 相对立的另一大教派什叶派。 

从阿布·伯克尔至阿里的 29 年间在伊斯兰教史上称为“正统哈里发 时期”。它既是麦地那神权政体向世界帝国迅速过渡的时期,也是社会 矛盾激化,战乱频繁,教派兴起的时期。在动乱中建立起来的倭马亚王 朝,标志着伊斯兰教发展的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八、倭马亚王朝时期伊斯兰教的发展 



 1.政治——宗教派别斗争的激化 



(1)倭马亚王朝和政治反对派 

660 年 5 月穆阿维叶在耶路撒冷自称哈里发。661 年阿里被刺后,伊 拉克宣布阿里长子哈桑(624—669)为继承人。穆阿维叶不予理睬,于 大马士革宣布建立倭马亚王朝(661—750),中国史称“白衣大食”。 从此哈里发选举制代之以世袭制。哈桑趣在闺房,不理国政。穆阿维叶 以优厚年金和津贴为条件迫其退位,隐居麦地那。 

穆阿维叶对内采取怀柔政策,对异教徒也实行宽容态度。优先处理 社会政治问题,将宗教置于次要地位。他确立了哈里发世袭制,通过种 种措施巩固了统治地位,是欧麦尔之后阿拉伯哈里发帝国的真正奠基 者。对外继续发动征服战争,向北对拜占庭发动了三次征服战;向西摧 毁了基督教徒在北非的统治;向东征服呼罗珊,侵入布哈拉,为以后建 立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哈里发帝国奠定了基础。 

680 年穆阿维叶去世后,其子亚齐德继任哈里发,阿里次子侯赛因等 人拒绝宣誓效忠。三年后亚齐德传位其子穆阿维叶二世。穆阿维叶继任 3 个月去世后,因家族再无继承人,哈里发政权从此落入倭马亚族长麦尔 旺手中。自麦尔旺始,哈里发总是指定二位继承人,由此开始了世袭制 的混乱状态。后来倭马亚王朝的衰落与此不明确的世袭制原则不无关 系。 

在阿布杜·马立克(685—705 在位)和瓦立德(705—715 在位)时 代,倭马亚王朝势力达到顶点。它借助于两位将军哈查只·伊本·优素 福和穆萨·伊本·努赛尔不仅平息了内乱,而且开始了伊斯兰教史上第 二次大规模的征服战争,将伊斯兰教势力扩张到空前高潮,使伊斯兰世 界的版图跨及亚非欧三大洲,这时伊斯兰教已成为世界性大宗教。欧麦 尔二世(717—720 在位)时期实行鼓励改宗的经济政策,凡穆斯林,无 论是阿拉伯人还是非阿拉伯人,都不必缴纳任何赋税,这种做法进一步 加速了阿拉伯帝国的伊斯兰化。但在与穆阿维叶、阿布杜·马立克齐名 的希沙姆(724—743 在位)时代以后,倭马亚王朝便一蹶不振了。 

倭马亚王朝是在激烈的内争中建立的,因此在整个统治时期一直存 在着政治反对派,并不断举行起义活动。主要有三支反对势力:一是以 伊拉克为中心,以拥戴阿里及其后人为政治宗教目的的阿里党人,企望 推翻窃权的倭马亚人,建立神权政体。二是以麦加为根据地,以伊本·祖 白尔为代表的神权贵族势力,也一直凯觎哈里发位。三是以哈瓦利吉派 为代表的部落势力,坚持民主与平等的主张,既反对倭马亚人,也仇视 阿里党人,又反对伊本·祖白尔的贵族专治。三派并未联合为统一的力 量,但在此起彼伏的抗倭斗争中,给予倭马亚王朝以沉重打击。另外, 还有一批宗教学者也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反对力量。 



(2)侯赛因惨案和阿里党人的复仇运动 

阿里党人不甘心政权落入倭马亚人之手,阿里次子侯赛因拒绝效忠 亚齐德,聚在库法的阿里党人便拥戴他为哈里发,并敦促他来库法主事。  680 年 10 月 10 日,欧麦尔率领 4 千人的部队将前往库法的侯赛因及卫队 围困于库法西北的卡尔巴拉。侯赛因孤立无援,战死疆场,随从大部被 迁,史称“卡尔巴拉惨案”或“侯赛因惨案”。因发生于“阿术拉日”, 后来成为什叶派的重要节日“阿术拉节”。 

库法的阿里党人对侯赛因的遭难感到羞愧和悲痛。680 年底,他们 推举苏来曼为首领,密商为侯赛因复仇。亚齐德去世后,这支以“忏悔 者”为名的 3000 阿里党人公开于 684 年的一天,在苏莱曼领导下聚集在 侯赛因墓前忏悔、祈祷,宣誓报仇。但大仇未报,却在与另一支由穆赫 塔尔率领的阿里党人的厮杀中被歼。随后穆赫塔尔的军队打败了杀害侯 赛围的军队,为侯赛因报了仇。穆赫塔尔宣传阿拉伯穆斯林和马瓦里(出 自阿拉伯和非阿拉伯血统的新皈依的平民穆斯林)一律平等的思想,拥 戴阿里第三子伊本·哈乃菲亚(非法蒂玛所生)为伊玛目,传播马赫迪 即将再世的教义,对伊斯兰教,特别是什叶派的神学思想发展有着重要 作用。 

自从哈瓦利吉派脱离阿里队伍到侯赛因惨案前,阿里党人只是个政 治小集团,很少做宗教思考,目的仅在于拥戴阿里之子为哈里发。侯赛 因惨案中百余名追随者甘心与侯赛因一同战死疆场,完全出自对阿里家 族宗教性的虔信与热诚。随着侯赛因去世,阿里党人内部掀起了宗教运 动,标志着阿里党人由政治小宗派真正开始转化为宗教性派别——什叶 派。侯赛因的殉难为伊斯兰教提供了一位类似于耶稣式的人物,这尤对 伊斯兰教什叶派的神学思想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哈瓦利吉派的起义与神学主张 

侯赛因之死促使一直凯觎哈里发位的伊本·祖白尔在麦加自称哈里 发,不堪巴士拉总督齐亚德统治的哈瓦利吉派来到麦加支持伊本·祖白 尔。哈里发亚齐德急派远征军讨伐,伊斯兰教史上第二次内战开始。巴 士拉总督齐亚德去世后,哈瓦利吉派成员于 684 年离开伊本·祖白尔返 回巴士拉。但是,当伊本·祖白尔新任命的巴士拉总督进驻巴士拉时, 哈瓦利吉派内部因此发生分裂,形成三个支派。 

以纳菲·伊本·阿札里加(?—684)为代表的阿札里加派拒绝接受 任命,遂与进驻者发生战斗冲突,阿札里加战死。该派坚持“圣战”原 则,视逃避战斗者为“叛教”,反对内心保留,对外隐瞒信仰的“塔基 亚”做法,视不赞成本派原则的穆斯林为“异端”,禁止与之通婚等。 这些偏激主张在哈瓦利吉派内部形成一种独特的极端教义。698 或 699 年阿札里加残部被灭。 

留在巴士拉城内的哈瓦利吉派成员不赞成阿札里加派的偏激,持温 和主张和做法,它要从事神学活动。其中又有二支:易巴德派认为,与 穆斯林作战是不义的,承认非哈瓦利吉派人的统治,伊玛目可以缺任或 罢黜,重视信仰,宽容行为。该派虽持温和教义,但其领导人依然被放 逐,因此也起义反对倭马亚人的统治,是迄今哈瓦利吉派唯一尚存的支 派。纳吉德派持相对温和教义,主张信仰安拉,使者和所有天启经典, 一切穆斯林的生命财产均不可侵犯,犯罪者表示悔改就可以饶恕。不赞 成哈瓦利吉派教义者是“伪信者”,不同意将之视为外道杀之。692 年因 内讧纳吉德被害,693 年该派被倭马亚人歼灭。 

哈瓦利吉派关于正信、叛逆等神学主张,对其它穆斯林产生一定影 响。在随后兴起的神学争辩中,信仰问题便成为中心论题之一。 



 2.伊斯兰宗教文化的振兴与早期教法思想的形成 



(1)伊斯兰文化的振兴 

倭马亚王朝通过对外扩张,把伊斯兰教的圣旗插在被征服地区。到 8 世纪初已使非阿拉伯穆斯林与阿拉伯穆斯林在意识形态上的差距渐趋缩 小。各非阿拉伯民族在皈依伊斯兰教的过程中,也把自身的文化传统和 宗教信仰带入伊斯兰教,从而形成以伊斯兰教意识形态占主导地位,融 合多民族文化的伊斯兰文化,由于伊斯兰文化在形成之际是以阿拉伯语 言表述的,因而也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在伊斯兰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中,阿拉伯语法的确立和阿拉伯语的统 一推行起着重要作用。阿拉伯穆斯林和有文化的马瓦里根据《古兰经》 和《圣训》,根据阿拉伯人的古代诗歌和口语,在库法、巴士拉等地开 始了阿拉伯语和语法的研究工作,制定和发现了语法规则和语言规律。 约到 9 世纪初阿拉伯语法大体完备,为伊斯兰教各学科的研究活动提供 了主要工具。以后希腊逻辑学的引入又对阿拉伯语法的发展产生了进一 步影响。 

倭马亚人以大马士革为政治中心,圣城麦加和麦地那依然是文化活 动中心,它们吸引着一批批宗教学者前来搜集和研究先知的传记和圣 训,成为后来教法圣训学派的中心。库法和巴士拉两座军事营地随着新 皈依者从事宗教生活和学习经典的需要,也发展成为新的宗教和文化中 心。由于远离圣城,少传圣训,因此这二座新兴城市受传统主义支配较 弱,逐渐发展起理性主义,成为以后教法意见学派的发源地。 

从事学术文化活动和宗教活动的中心是城市清真寺。倭马亚人对伊 斯兰教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大规模修建清真寺。最早的第一批清真寺有 麦地那清真寺、巴士拉和库法清真寺等,以麦地那清真寺为模式,包括 一个露天大院,寺有房顶,内设讲台,简单朴素。倭马亚王朝在阿布杜·马 立克和瓦立德时期开始大规模兴建。为了与占领麦加圣城的伊本·祖白 尔抗衡,691 年马立克建耶路撒冷清真寺。705 年瓦立德在大马士革建倭 马亚清真寺,还修缮了麦加、麦地那清真寺。这时的清真寺寺内修饰华 丽,正式使用半圆形的凹壁为礼拜朝向,寺外增建尖塔用于召唤教徒礼 拜等。以后建造的清真寺都采用倭马亚人的建筑式样。 

倭马亚在重视发展文化事业方面,还兴办学校,统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