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明-第18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273章 大道
如果光是李如松富贵了,徐文长不会走这么一趟……他的脾气在胡宗宪倒台之后已经很扭曲了,加上他满腹文章,惊才艳艳,结果一生只是一个秀才,连举人也不曾得中,在乡下的那些村夫愚妇眼里,他的文才和名头全是假的,都是虚的,连个举人都不曾中,还有什么可吹嘘的?人家瞧不起,自己又确实考不上,徐文长的心理确实出现问题,加上胡宗宪一事的刺激,如果当时他不是北上散心,教导李如松和与三娘子眉来眼去,恐怕也早就彻底疯迷了。
这样的人,性格毫无疑问是十分偏激的,如果不是瞧着这事不那么地道,有点儿提心李如松会吃亏,徐文长是打死也不会走这么一遭的……
“木屐呢?”
半晌过后,徐渭才回过神来,看着来福小心翼翼的在一边等着,不由笑骂道:“老子说话你也不听了?”
“听是听到了,不过要木屐做什么?”
“刚化雪,京城的街道你不知道……一场小雨下来泥水都能没过脚脖子,这样的雪天,这路上还不知道怎么个难走法呢。”
“巷子头的张猪儿可是打了包票,说是他们修的路肯定管用。”
“戚!”
徐渭从鼻孔里头喷出白气来,冷笑着道:“张猪儿这厮我先瞧着还算是稳重,根骨里头算憨厚人,对百姓算体恤,不象普通的武官那样,卑上傲下,对文官如奴仆,纵兵为乱又视百姓如草芥,就是这样才高看他一眼……他居然敢吹这样的牛皮?”
张猪儿是这巷子和附近几条街的兼职里长,少英国公张惟功接了大工工程之后,除了天天泡在工部和工部的部堂大佬们要工程物资和人员之外,就是到户部跑银子,他现在失去了张居正的支持,明面上势力已经严重受损,但好赖还是皇帝心腹,潜势力犹在,各部总算还是给他几分薄面,基本上是要什么给什么,当然,是打折的给,要是惟功要多少给多少,把户部大堂的房梁拆了卖了也不够。
说起来大明也真是悲催,永乐年间兴了多少大工,几十万人的大工程大江南北到处都是,那会子民间和朝廷的金银储量比现在还少的多,毕竟经过百年的蒙元搜括之后,民间财富已经被横扫一空,中国几千年积累的贵重金属消失的涓滴不剩,从洪武到永乐的这几十年,甭说金银了,铜钱都远远不足数,而朱洪武又是一个完全不懂经济的,金银铜不足不说去开矿,反而打起了宝钞的歪主意,印一张纸就说是一千贯,完全是用朝廷的信用来做支撑,根本就没有金银储备来支持,结果洪武年间宝钞价值就缩水,老朱有气魄,用杀人来维持,等到永乐之后没几年,宝钞就成了废纸,朝廷用度不足,控制力连年下降,这大工工程也是一年不如一年有底气,甭说如隋炀帝那样折腾大运河等超级大工程了,就算修个北京外城墙都折腾几十年……现在这清理大工程下来,最头疼的肯定还是户部和工部两个部,工部是管物料和匠人的,还算好说,反正能拔出多少就拔多少……维护宫殿和修陵寝的肯定不能调走,剩下的除了留一些救急的,工部一古脑全拨给了惟功,反正尽着你用便是了。
户部就有点头疼了,也就是张居正折腾这么些年了,现在每年有近三百万的白银收入,大明现在已经正式踏入银本位之门,相比较金本位和铜钱钱制,这是最烂的金融制度,无奈老朱家开头就走了歪路,明代的矿采量远不及前朝,不要说黄金了,便是铜钱的铸造数量,极盛时的洪武年间尚不及南宋年间寻常产量的十分之一,有的时候才是宋朝铜钱产出的百分之一,甚至有些年根本就不铸钱,宋朝那种铸法都是年年有钱荒,更甭提大明了。
现在好不容易搂了点银子,户部也是穷人乍富,根本就不怎么舍得使,真真是善财难舍。加上张居正摆明车马放弃了惟功,户部就更不愿应承了,后来还是惟功入宫求万历亲自下了手诏,又是正事,又有天子的面子,户部好歹拨给了十万银子……这么点钱,对万历来说算是一笔用度,对清理北京沟渠,修理街道来说,几乎就算是杯水车薪。
在惟功折腾的时候,满朝还真不知道有多少人瞧热闹,徐渭当然也是在半道上就听到了消息,在他看来,惟功被塞这个活,这个他原本在山阴县和人闲谈时还颇为看好的少年勋贵,在这一段龙争虎斗的时间里头,算是被彻底废了。
用度不足,惟功只能自己想法子。
把部下们放在京城的几十个坊近万条巷子里头,就是惟功最大的创举了,近六千官兵,全部打散,队长一级的当个巷长,旗总一级的当个街长,局总一级的当个里长,再往上的司把总当个兼职坊正,然后各部门的武官负责各种提调事宜,有的负责清理街道,有的是人员疏散管理,有的是物资调配,有的是仍然负责军法这一块,仍然管着原本的弟兄们。
在这样的提调下,动员能力简直是超乎所有人的想象之外,比如这发祥坊,离德胜门就一个坊的距离,紧靠北门,是城中比较贫贱的人群聚集的地方,特别是以京营七十二卫和亲军二十六卫的军人家庭为多,所谓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就是当时京城的真实写照。
也亏得这么用上去五六千人,加上工部拨给的三千多工匠,募集来的两万多小工,加起来三万出头的人,也就把大工工程紧锣密鼓的干了起来。
当然了,看好惟功的,朝野上下,还真是找不出一个来。
“得了,既然那黑猪吹牛皮,我们就去看看。”
徐渭是个面冷心热的,进城几天,先没有去见李如松,而是在发祥坊找了一个地方租住了下来,京城这潭水实在太黑了,幽深的看不到底,他不把眼前这盘棋给看透了,摸准了,见自己徒弟也是大眼瞪小眼,根本帮不上忙……他徐渭如果是愿意找人打秋风的人,何至于在山阴老家弄的穷困潦倒?他压根就不是那样的人!
从房门出来,沿着甬道出去,积雪已经打扫的干干净净,踩着鞋走过去,残余的一层薄雪被踩的咯吱咯吱直响,四周的空气清洌干净,叫人觉得一阵阵的舒服……南方的冬天也是有雪,也是有这样的景象,不过就没有这种北方才有的雪后的大太阳天,也没有这种雪后的暖融融干爽爽的感觉,南方雪后的阴冷可不是耍的,徐渭要是在浙江遇着这种天,也就只能在家里抱着暖炉取暖,要不就得缩在被窝里头。
“那么点东西,那么点钱,还遇着这样的天,能做出什么事来?”
徐渭对张惟功把人力分散,控制地方,发动各坊的人力的办法还是很赞赏的,事实上不这么办,工部和户部拔出来的银子和物料人员,洒在这么大的京城里头根本就不够看的,但就是这么着,徐渭也对张惟功的差事严重的不看好,二百年下来了,多少皇帝阁老都没辙的事,能在一个年不及弱冠的小子手里头变个样?
“不对……”
徐谓从巷子里头走出二百步远去,终于停住了自己嘴里的嘀咕……他发觉出不对了。
以前,京城的道路稀烂可不是瞎说,巷子里头还好一些,各家各户自己要来回走动,离家门口太近了,也总得顾忌些儿,除了那些生活垃圾和污水之外,尽可能的还要把巷子里的道路给垫高垫平了,不然的话,出院门就是一脚泥,这滋味可也不大好受。
出了巷子,这道路就没有人理会了,冬天的时候,不论是雨雪,道路都是泡的稀烂,特别是雪后,路的表面看着还算硬扎,铺着一层白里夹黑的雪,但下头全都是稀泥,一脚下去准得没到脚脖子,冰冷彻骨,所以到了冬天这种天气,要么别出门,出门就是穿那种高高的木屐鞋,走起道来特别吃力,就算这样,也免不了湿了鞋面,或是歪倒在泥水里头。
京城这道路还有排水的沟渠要不是烂到极致,也真不会有这一次的三提督一事了。
“这路,这路……”徐渭是在北京居住过好几次了,从三十而立的盛壮到现在的花甲之年,什么样的大风大浪他没有经历过?还真没有几件事能叫他这么悚然动容的……


第274章 妖孽
这路确实变了。
从这巷子出来就是发祥坊往日中坊的西北方向的大街,往东南就是庆积坊,往正东是金台坊,站在大街中心,可以看到好几条通衢大道,走在这路上,积雪已经被清扫干净了,这且罢了,走在路上,却也是平整的不象话,用脚使劲踩踩,没有记忆中的那些烂泥和积水,有的只是有点踩在青砖地面上的平滑感觉。
“老天爷……”
“真不敢相信。”
“那个舍人营出来的兼职坊正叫人宣讲时,我还只当他吹牛呢……”
“这好天瞧不出来,这雨雪天一试就是试出来了。”
“这路算是真修成啦。”
“也没费多少工料,也没费多大事,真是神仙,真是神仙手段啊。”
道路上头,不管是穿着圆领长袍的秀才一样的读书士子,或是穿着直身五福袍的商人,要么就是普通的百姓,或是穿着鸳鸯战袄的军丁一样的人物,还有一些肯上大街抛头露面的婶子大娘们,当然,更少不了托钵化斋的和尚和那些道士女尼,大街上行行色色各色人等全部都是惊呆了的模样。
一个半月前,舍人营的军爷们才坐镇各处,提调各坊人力,从坊到厢,再到里,再分成什么街,巷,分的十分清楚明白,各坊多少男丁,十五到五十的壮年的男子有多少人,有多少能服力役和应服力役的,都计录在册,那些军人都是腰背挺直,做事精细到了极致,每家每户都是上门询问,然后编造成册,同时还将各家的户牌都是重新整理了一次,整个坊就象是被用梳子梳过一次的头发,纹丝不乱,条理分明。
这只是先声,然后就是工匠住进了搭建好的窝棚,接着就不知从哪里接连不断的送进各种材料来,光是石灰和粘土两样就足有过万石之多。
接着就是立了窑厂,开始烧制,到底是烧什么,这些百姓或是秀才们都不知道,伸头探脑的去看,也是瞧不出什么门道来。
一直到十五六天前,烧制出来的东西加上砂浆调和而成,铺设在大道上成了新道,踩上去是平整硬梆,但能不能长久,能不能防住雨雪,这些大伙儿心里可都是没底。
到了现在,恐怕再也没有人会怀疑半点了。
“也真是奇了。”
一个矮个子士绅使劲踩着脚下的道路,一脸稀奇,道:“他们铺路时也没用砖,就用点泥浆,我还说这是胡闹敷衍朝廷,怎么就硬成这样?”
“以前都是在锅里烧土,夯实,再烧土,夯实,还得用不少碎石,沙砾,费时费工,这一次修路,真是神仙手段,万万也想不到的事。”
人群之中,不乏有内行的,毕竟这一次大工工程,牵动着京城上下的心……除了那些出门必备轿,进出有车的达官显贵和富裕人家之外,谁没有个走路的时候?要说顺字行的马车业务已经开展到城外了,往北或西北是到紫荆关和居庸关,出关后为止,往东则是一路到山海关乃止,往南是到保定,天津,一步步辐射了出去,顺字行的马车,已经从开始的粗陋到现在的精致之极,载人的马车打造的十分精良,还有透明的琉璃车窗,后车轮上是环铁圈制成的减震,坐在上头也不大颠簸了,前车轮有什么制动装置,四马或六马拉的大车转动起来十分的迅捷,以前从京师到通州都得预备来回三天的时间,现在坐顺字行的车也就一天能打个来回,办事的时候还能在顺字行的通州分店寄托代发货物,简直是方便到了极致……就算是这样,百姓们也不能天天没事就坐车,再便宜的车也不如自己的两条腿耗费少,这道路修好了,最高兴的不是贵人们,而是中层到下层的大众们。
徐渭也是呆怔住了,他感觉脚下的地面修成这样并不简单,其中应该有不小的门道,但究竟是什么原理,怎么修筑,他也根本想不出来。
普通的读书人不会理会那些奇技淫巧的东西,不论是粗陋的科学理论或是技术类的书籍,儒生们多半不会涉猎,明朝最著名的笑话就是某书生夸起苏东坡的词写的好,结果另外的书生就问这苏某人是否应考,是不是已经中了举人,是哪一科,哪里的籍贯……这虽然有夸大之嫌,不过明朝八股取士之后,只重第一场的经义考试,诗赋和策问考试就是走个过场,只要经义考的好,策问写成屎也能中举,这么一来,书生们就只钻在四书五经里,而且只钻在朱子集注的范围之内,并且用八股的形式来写文章,这样的条条框框之下能出什么人才?知道唐宗宋祖是谁就算是不务正业,更甭提徐渭这样书画双绝,还精通政务军事,又能涉猎诸子百家,还知道一些技术类的书籍的超级人才了。
徐渭是明朝读书人中的异类,但今天的事,就算是徐渭这样的妖人也是想不大明白,不过百姓们的欣喜他还是看在眼里,一时想不明白,心思也是渐渐沉浸到欢喜之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