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调教大明-第27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够的。
“够,当然够了……不过,你们说的是真的?”
“当我是真的,”张猪儿回头看看,笑道:“我们总兵就在这儿呢,堂堂国家一品武臣,未来国公,当着这么多人说话不算,你觉得可能么。”
“俺信了!”
李达蹦起来,长满了乱糟糟络腮胡子的脸上满是激动之色,大步上前,伸手道:“在哪儿按指印?”
“嗯,这兄弟是个痛快人。”
张猪儿打量了李达一眼,看到对方是方头方脑,身子如一块岩石般结实,手上布满了茧子,年纪也就三十上下,新军之中,已经拟定章程,要招募一些年纪在三十到三十五之间的军士,在其中挑选一些担任伍长和队官的职位,这个年纪,性格稳重而缜密,一个军队有大量的三十左右的军士长,足可在危急时刻,稳住混乱的军心。
不过眼前这厮的性格……
李达已经站过来,没时间给张猪儿细想,当下叫人取来这个百户的兵册,寻着李达的名字,确认无误,在迁书上叫李达按了手印,那边通事局的人已经提了一个小包裹过来。
四十两银子,体积也不小,重量也有一些,放在桌上,砰然一声。
李达打开来看,见银光灿然,顿时喜不自胜,将银子一扫,喜滋滋的抱在了怀里。
“这兄弟,”张猪儿笑道:“你打算到城外加入我们的屯堡,还是留在城里居住?在城里要么得入选募兵,要么可以帮我们做事,种菜,打扫卫生,收粪什么的,总之不能取了银子,在城中随意买房,这样哄抬物价,扰民,我们总兵大人不会允许的。”
这也是一种控制,惟功准备了超过二十万的银子,这么多银子砸下去,不能就砸出一帮子在城中哄抬物价买房置地的小农们,得为他所用,什么是民心军心,银子砸下去,叫人听话,那才是得了军心和民心。
“你们屯堡,不就是以前卫所一样?种地收成全上交,养猪也轮不着自己吃,肯定苦的要死,干的活比奴才多,还比奴才苦,俺打死也不去。”
李达这厮倒也是心直口快,一口就回绝过去。
有人瞧见李佑就在惟功马头之前,便叫道:“俺领了银子到总爷府上去效力,洒扫喂马种花栽树,俺都成。”
“俺也去,俺家丫头给总爷当丫鬟去。”
“你家那丫头丑的要命,总爷肯定不欢喜。”
“总爷要的是丫鬟,又不是娶妾!”
这么乱糟糟的,惟功听着一笑,在远处叫道:“通事局的人,将布告上的话说给他们听。”
“是,大人。”
那个通事远远应了一声,也不回头,倒是这边大槐树百户的人,情不自禁的一直盯着惟功去看。
他们在以前哪见过这样的大人物,随便一条身份也能叫整个辽阳城抖三抖,现在这样的大人物就在自己眼前,身边还是自己平时的熟人,这个百户的人在今日此时之前还感觉痛恨,现在只是觉得与有荣焉。
一群随时准备撞树的老人都已经是眼泪汪汪,杜老爷子眼看一个接一个的人上前领了银子,他算算占营房的人数,知道这一日最少填出十几二十万的银子才够,不然的话,五六千家,三四万人的搬迁根本就不够使的。
“我已经六十八,正德爷在位年间生人……”一个王姓老人浑身都颤抖着,叫人很担心这老人家随时会晕翻过去,他一边看人领银子,一边带着哭腔道:“活这么久,还真是头一回看到有将爷给我们军户发银子。”
杜老爷子也道:“难得之至,难得之至,今日此举,必将留书青史啊。”
“这倒未必。”杜忠这个百户还算是有见识的,读过几年书,当下摇头道:“史书都是酸丁们写的,我们武人做的事再多,也就记记你斩将夺旗,杀了几个北虏,真有什么大好事,还不是安在他们文人头上。”


第402章 农庄
这边还在议论着,通事局财务处的人已经在大声讲解着刚刚张贴好的布告了。
内容很简单,辽阳镇要大举扩兵,在辽阳附近招募大量的新兵,同时也自然需要大量的军需物资。
辽东都司在成立之初,所有的粮草都是由海路过来,自江南到天津,再过海送到辽东,后来二十五卫设立,辽东自行屯垦,八分种地,二分守备,不仅粮食自用足够,还有大量余粮支应前方军队,奴儿干都司就是在这种富强的情况下不停的扩张后设立的。
不过这种富足强盛的状态只限于洪武年间,在明太祖强力统治和铁腕之下,辽东都司仍然不可避免的崩坏,朱元璋的苦口婆心和剥皮实草也挡不住武官不停的侵占军户的土地和人力,等到了永年早年,奴儿干都司就不得不废除了,因为没有强大的国力是无法维持那么庞大的国土,无法维持军事存在,那数千里长的驿道和军卫就不得不撤除,没有军事存在的都司自然也就毫无继续保留的必要了。
现在的辽东都司已经再次无法自给自足,供给辽镇的大量军饷银两,军粮,豆料,军需物资,已经不再是由海运,而是从陆路山海关,一直不停的源源不断的运送进来,军户贫弱,根本无法负担辽镇常年的做战任务,特别是辽镇多骑兵,论马匹数量其实已经是九边重镇的第一,帐面上是不及蓟镇多,但辽镇将领多家丁,多私兵,马匹未曾计入军镇之内,所以实际来说,辽镇第一。
这么多骑兵,消耗惊人,一个双马骑兵,一年的消耗最少是五个步兵以上,而辽东都司十分贫弱,根本就负担不了了。
最关键之处还是李达说的,军户等于奴才,却在吃穿用度上还不如当人家的奴才,荷戈执锄,一边卫国,一边种地,所得所获,交去子粒,所剩无几,虽云军户,实为农奴,根本不能如内地百姓那样,遇到好的年头,能购置农具,牧畜,扩大生产,善为积蓄,所以辽东都司下的军户,一年比一年穷困,而人身还不得自由,上官任意打骂,凌辱。
在城中居住的卫所军户,境况还算是好,叫他们到城外去什么屯堡,一想起普通军户在外种地受的苦楚,能留在城里的当然还是城里好。纵使无地,好歹扛活帮佣,总能活得下去。
这一点,辽阳镇当然也是想到了。
想要在辽阳乃至整个辽南落地生根,如何着手进行,这不是抢几个卫所指挥就能办得到的。底下的势力,盘根错节,你不能将所有的百户总旗全换成了自己人?
一个卫所指挥使,两同知,四佥事,十千户所十个千总,还有副千总,上百个百户官,几百个试百官,还有冠带总旗,总旗,小旗官……加上考中举人进士的少量的官绅世家,还有商人世家等等,这些可不是换几个指挥就能了事的。
如果惟功是从辽南或辽中厮杀起来,一路到得如今这位置,这些倒不是什么太大的麻烦,但他只是从京里过来的外来户而已,除了四千多将士和顺字行外,别无可倚仗之处。
惟今之计,只能想办法在地方竖立起自己的基业,慢慢儿的将原本的挤垮,舍此之外,别无他法。
屯堡,便是一个开始的先手,对惟功的种种打算,当时参与秘议的人,也惟有敬服二字而已了。
“屯堡,是专供我们辽阳镇而设,朝廷当然会拨给钱粮,但我们镇帅自有打算,也想麾下将士能过的好些儿,所以设立屯堡,算是本镇公中的福利。从辽阳城为核心,地域是一直到南到海州,西到牛庄驿前,北到河套,东到沈阳中卫前,这一大块方圆数百里地方,原本也就是定辽五卫的地盘,现在我们耕作,将养本镇将士和家属,正合其宜,是不是?”
这个人倒也有趣,一边说,还一边询问,这边军户们当然瞠目结舌,不知道怎么答是好,倒是一边的镇军们听到家属两个字时,无不脸露怪像,或是哈哈大笑起来。
“你们别笑。”这个财务处的人也是妙人,回头扮个鬼脸,笑道:“大帅在这里可能好几年,你们一个个要么快二十,要么过二十了,怎么着,打算三十再娶亲?”
这话说的,众人无不赞同,但公然宣诸于口,倒也不怎么好意思……跟着惟功出京的人,自然是权衡再三……要是打算留京过舒服日子,当然也就不跟着出来的,既然出来了,也就做好了短期不回京的打算。
如果不是考虑这些东西,当初舍人营的六千多人,怕是全部都跟了出来。
“刚刚是对我们辽阳镇的说明,以资证明,我们并不是没有通盘的打算……下余的就是对你们的……屯堡中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农忙时当然没有话可说,闲时也可以做些匠人活计,做一日,得一日的工资。”
此前的话,众人都不大放在心上,因为都打定主意,不去这个什么屯堡,固然现在失了家园,但还是要想方设法,留在城中才是。
然后最后一句,立刻引起了全部人的注意力。
“太祖年间定制上交子粒,弄的大家没有余粮,更不必说攒钱买牛买田,我们当然不会如此,屯堡一入,最少三年或五年,种的田或养猪养鸡,甚至放羊,放牛,根据不同的活计,每日领不同的工钱,我们打听过,在城里扛活卖力气,一日所得不过两分到三分银子,一个月才一两不到的钱,这钱要拿来买粮买米,将养一家老小,一年到头,实在落不下什么……”
当时的物价纵然不高,不过一个月不到一两的收入,也就是勉强不饿死,细粮是肯定不要想了,除了逢年过节吃顿白面,平时只能是杂粮主打,当时的东北和山东的饮食习惯基本相同,一年的吃食,一半是麦子,一半是各种杂粮,两者混杂,有时还得加点野菜,这才将就着填饱肚皮。
山东那里已经是人烟稠密,东北这里,实在是沃土千里,众人温饱尚且不能解决,用后世流行的话来说,只能是“体制问题”。
提起这些话来,众人都不心酸,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很多人从落草就吃杂粮野菜,辛辛苦苦到死,也还是杂粮野菜。
酒肉倒是有,那是有钱人的,甚至是辽阳城中不多的民户们能享受的,他们这些军户,也就只能是吃杂粮野菜的命。
“到了屯堡肯定不能这么着,我们大帅的意思是要叫大家过得更好一些,你们的祖宗是为朝廷荷戈执锄,为大明开拓了这辽东边疆,镇守北虏和女真诸部,都是正经的血汗功劳。是以自此之后,大家的日子该好过起来才是……所有入堡的男丁,每月的月钱是一两八钱,月支粮二斗,每三月给布一匹,鞋两双……”
“啥?一两八?”
“俺没听错吧?”
“这不是和家丁一样的月饷?支粮和布匹,鞋子,都一样?”
“人家还没有说完,快住嘴。”
话确实还没说完,不过说到这里已经是投起一块巨石砸在了水池之中,惊起了池蛙一片,在场的人们,真的很难彻底平静下来。
辽东的家丁,功成名就的有一类,就是李平胡和李宁这样的,官拜副将参将,游击等官职,拥有大量良田和军户仆役,一类是普通家丁,饷银就是这一两八,另外其实还有不少隐形的好处,比如发给马匹的豆料,临时派的可以贪污的差事等等。这些家丁,虽然不在军籍之中,但朝廷承认其存在,月饷都是由朝廷发下来,是正兵的一种补充。再有一种,就是没有月饷,将领给其事做,给其田亩养活家小,遇到大规模的战事才会征调,由朝廷发银子下来给月钱和安家银子,这是第三种家丁。
眼下辽阳镇开出来的条件已经是第二种家丁了,虽不能和那些起居豪奢当了武官的大家丁相比,但已经比第三种还强一些。
“有人说得不错,这就是辽东家丁的饷钱,人家当兵打仗拿命去拼,是有这么一份银子,你们只要在屯堡种地,按月结银,一分一厘也少不得你们的。但你们要将地种好,种好的,额外有奖,种不好的,便要受罚了。”
“怎么种好怎么种不好……要是老天就不下雨呢?”
“具体的细则会有,若是下冰雹砸死了庄稼,一粒麦子收不上来,这银子也照样发给你们……若是不信,先干几个月再说。”
这就是惟功的屯堡制度,算是大明朝的集体农庄。


第403章 头绪
惟功也曾想过给军户分地,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然后收子粒粮……但细细一想,这法子行不通。辽东这里,地其实有的是,但军户已经受足了苦,再也不相信这种模式的合作方式了,而且未来几十年内,小冰期时灾害很多,小规模的一家一户式的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天气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了!
他要的,就是集体农庄,不论是取水灌溉还是水利工程,施肥,防虫,收获,全部是集体制,最大可能的去获得人力资源!
尽可能的将集体农庄的长处和优点发挥到最大,减轻其弊端,这就是惟功在现阶段的打算。
雇佣这些穷困军户,将其在城中的住处收回,固然是要营房和校场,但也是一下子就多出几万离开固定生活模式的劳动力,对一潭死水来说,这样一搅和,整盘棋就活了。
“月钱是够多了……俺是有些心动……种地这活难不倒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