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王-第2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了延州,也就是后世的陕北延安,大宋西北防线上另外一座重镇。

经过延州势必是要有耽误的,原因有二,一个是陕西路宣抚使韩绛特意赶到了延州。而今西北战事进入和谈阶段,重点也集中到了绥州一线,加之林昭即将由此经过前去绥州和谈。作为大宋朝西北最高军事统帅,韩绛有义务来此表示支持和慰问,并且予以相关的配合。

也有可能是朝廷有旨意,或者是韩宣抚使自己有什么要叮嘱的,于公于私都是要走一遭的。故而林昭自然是要来此聆听教诲的,同时队伍也可以得到适当的休整和补给。

再有一点,那就是老朋友沈括而今在延州担任司理参军,林昭理应前来拜访叙旧。同时也看看给沈括了那么多的科学启发,不知道他有没有什么重大成果。尤其是最近送来的沙盘样本,以及后来特意送来了几张图纸。不知道他改善到了什么程度,是否有成型的样品呢?

延州乃是西北重镇,走到城门口就能看出来,大军戒备森严,气氛还略微有些紧张。这也难怪,西夏大军尚未撤离,陕西路宣抚使又在这里,安全方面必须要严格保障才是。

林昭等人率领三千精锐赶来,一度还让延州方面有些紧张。不过很快有了交流,验看了兵符印信之后,便直接放行了。

一进城,林昭和刘昌祚立即赶来知州府,而今的宣抚使行辕拜见韩绛。

“末将拜见韩宣抚!”再次见到韩绛,林昭发现这位老大人额头的皱纹深了许多,脸上也颇有疲惫之色。这也难怪。西夏大军入侵,他主管军队,负御敌事宜。看似身处后方,并未上前线厮杀,可就劳累而言绝对远超前线。

有道是运筹帷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韩绛要负责整个西北战事的指挥。各路。各州县,牵一发而动全身,事情相当的杂乱,可谓是千头万绪。还需要协调诸多事务,承担的责任,要的操的心着实不少。肩膀上还要承受沉重的压力,日子着实不好过。

几个月下来,韩绛消瘦了不少,整个人看起来十分疲惫,因此也苍老了不少。不过此刻,韩绛脸上面带笑容,相对来说轻松了不少。整个人的精气神都比以前好了不知多少。大顺城一战获胜对这场战争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俘虏了西夏国相梁乙埋,使得战果放大了不知多少倍,超乎想象。至于折家军在静州的战败,损失并不十分严重,在庆州的重大胜利面前,直接被忽略不计了,故而韩宣抚使的心情还是很不错的。

战事结束了。和谈马上就要开始。虽说暂时还处于敌对状态,但是韩绛肯定,和谈一定可以成功。毕竟和谈是西夏人主动提出来的,大顺城之战惨败,甚至连国相都被俘虏了,这对西夏而言是个巨大的打击。于情于理,停战都是最好的选择。这一点梁太后肯定心中有数,至少暂时不会大举出兵开战了。

朝中官家和相公们已经同意和谈,开出的条件也不算苛刻,两家可以说是一拍即合。从理论上讲,和谈是可以成功的。

再者,和谈使是林昭,韩绛有种莫名的信任,他坚信林昭出马,和谈的事情一定可以顺利解决。而今对于这个年轻人,他莫名地信心满满,连他自己也说不上来是为什么。

仔细说起来,林昭还真是自己的福将。若非是他,大顺城之战何以会如此顺利,大获全胜?虽说一切都是王韶的谋划和布置,表面上林昭似乎只起到了配合的作用。可是别忘记了,王韶可是用人家林昭做鱼饵的,否则怎么能吸引梁乙埋急功近利,莽撞而来呢?若非林昭和景思立在大顺城浴血奋战,冒着生命危险坚守,王韶的偷袭计划如何能成功?若不是梁乙埋战败被俘,战事哪里能这么快结束?

可以说,此番西北战事了结,林昭功不可没,尽管他可能没做多少事情,可重要性,以及发挥的作用却实实在在的不可忽视。自己也因此省事了不少,韩绛心中也是多有感激。

当然了,他清楚地记着,当梁乙埋大军进攻大顺城的时候,王韶给他送来书信。言明以林昭为鱼饵,他可是捏了一把汗。

上一次让林昭蒙冤置于险地,已经有些抱歉了,这一次又让林昭置于风雨飘摇的危险境地,要是再有什么闪失可就不好了。何况人家现在身份贵重,是堂堂伯爵,还是太皇太后的侄女婿,轻易可是不敢有丝毫闪失的。而今见到林昭安然无恙,韩绛也就彻底放心了。

只是才从虎狼之地出来,又要前往绥州和谈,少不了又有唇枪舌战,刀光剑影。这事该怎么说呢?到底是该说林昭多才多艺,能力非凡?还是命苦呢?身在朝堂,身不由己啊!韩绛还当真有些同情林昭,当真是难为他了!虽说对林昭此去绥州十分看好,多有期待,可同时也难免有些担忧!

“东阳啊,大顺城战事刚刚停歇,又让你马不停蹄前去绥州,当真是辛苦你了!”韩绛多有歉意,对林昭也是诚恳关心。韩宣抚使在林昭身上看到了一个诚恳青年俊杰的身影,故而也愿意真诚相待,一番关心绝对是发自肺腑。

别人对自己好,林昭是有察觉到的。别的不说,这么多次,许多事情上,韩绛都愿意帮忙。回汴京的时候更是千方百计,甚至不辞辛苦,千里亲自护送保护自己回汴京,这份恩情得记着,知恩图报。

“老大人言重了,朝廷能派我前去,实在是林昭荣幸……林昭所虑者,是担心自己能力有限,怕辜负官家,朝廷,以及老大人的期望,心中忐忑啊!”林昭表现的十分诚恳低调,谦逊有礼。

实话实说,和谈这种事他本身是大不愿意前往的。几番出使,搞这些外交事务,唇枪舌战不说,总是会有生命危险。虽说都是有惊无险,最终化险为夷。

可常言道,常在河边站哪有不湿鞋,走夜路的次数多了,也许真的就是碰到鬼了。所以,林昭当真不愿意的再这么冒险。尤其是出使和谈,少不得要勾心斗角,着实费脑子。弄不好还要为千夫所指,言官弹劾,皇帝不满,当真是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在大宋朝混了许久,林昭已经不是之前的愣头青了。给你差事,便是皇帝器重你?刚开始以为是对的,乐此不疲。可是现在看来,似乎是大错特错。无情最是帝王家,在古代权谋的社会里,利益是永恒的重点。皇帝抑或是上官用你,那是因为有利用价值,有时候甚至是想要你直接去送死。

此番若非因为折文芯被俘,和谈使的身份刚好有利于自己营救爱妻,故而才前往的,否则谁会屁颠屁颠地去做那吃力不讨好,极为冒风险的事情?

说起来,有一点是让林昭极为满意的。那就是折文芯被俘的事情至今还无人知晓,这让自己多了许多的便利和顾及。折家上下自然是守口如瓶,王韶那边也没有透露出半点风声,足可见此人品性,林昭对王韶的印象越发的好了,深度合作的契机也因此而应运而生。

韩绛不知道林昭这番心思,说道:“本官没什么交待的,一切按照朝廷的原则谈判就是了,具体把握相信东阳你会做好的。”延州在场的官员尽皆十分羡慕,这位林侍郎年纪轻轻,却得皇帝宠信,宣抚使又如此关怀,当真是年轻有为,前途无量啊!羡慕,当真是羡慕!

“此去绥州和谈,西夏人说不定有什么阴谋诡计,不可不防!”韩绛略微有些忧虑道:“我会严令各州边军小心防备,至于你那边……王韶给你配了三千精锐,近身安全应该不打紧了。至于外围的军事保障,我已经通知清涧城的种谔了,他那边会全力配合的!”

离绥州最近的大宋军事重镇便是清涧城了,那么外围的军事保障自然是清涧城种家军担任了。自己和清涧城种家多少有些交情,想必是能够很好配合的。当然了,照目前的情况看,前往绥州,路过清涧城的时候,必须得去拜访一下种谔大将军,不知道种师道那小在不在?

韩绛一番交待,将些许事情都安排妥当。林昭所部则是所在延州休整一晚,补充一些物资。和谈乃是当前第一要务,延州上下自然全力配合,根本不需要操心……

见过了韩绛之后,林昭并未与延州官员多寒暄,而是径直前去寻访老友沈括。去看看那些期待已久的宝贝,不知道制造改良的如何了?

第三八五章神兵利器

沈括的府邸在延州城南,紧邻河道的地方。

他是延州司理参军,职位不低,按理说是有自己官邸的。不过沈括并未居住在其中,也没有居于军营之内,而是选择了城边,临河建造了一座宅邸,算不上精致,更谈不上富丽堂皇,不过占地却是有七八亩,规模还是值得一提的。

原因就在于沈括是一位“科学家”,擅长搞“科研”,以及相关的创造发明。他需要的不是一座府邸,而是一个工厂,一个实验室。建在城中自然是多有不便,一来可能影响到其他人,说不定还会被人用怪异的眼光盯着。

为了避免这些状况,沈参军思来想去,还是搬到城外比较好,至少比较方便,少些麻烦,少些闲言碎语。如此,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研究之中,专心致志那些所谓的“奇技淫巧”。

也不知沈参军最近在忙些什么,甚至连陕西路宣抚使韩绛到来都并未前去拜会。至于自己的小友林昭过境,似乎也是闻所未闻。

韩绛为人大度,并非那种在意表面文章的官员,故而并未在意。林昭知道沈括除了为官之外,便醉心于科学,说不定最近又有什么发明创造吧!当然了,林昭最为在乎的还是自己给沈括送来的那几张图纸,也不知是否有成型的样品了。

怀着这样的心思,林昭主动上门来拜见沈括先生。来到府上,林昭通报了姓名,本以为门房那边需要进去通报,然后才会有邀请的,大门大户都是如此规定。不过,今日在沈家却是个例外。

“在下林昭,前来拜会沈大人!”

门房一听“林昭”二字,顿时眼前一亮,恭敬问道:“敢问可是兵部侍郎林大人?”

“正是在下!”林昭心中嘀咕着。难不成自己在沈家大名如雷贯耳?

门房立即满脸堆笑,说道:“老爷吩咐过了,但凡是林侍郎上门,不用通报,直接入内相见就是了。”

“哦?”林昭顿时有些好奇,沈括对自己的待遇相当不错嘛!有些意思,如此更好进入好好谢过沈大科学家。好好聊聊了。

林昭也不客气,当即提步往里面走去。几十个随行的侍卫则留在了门口,自由沈家的下人去招待。侍卫是西军将士,临时来保护他的安全,并非亲随。林昭越发觉得身边没几个心腹,做起事来当真是麻烦。

“老爷在后院之中。林侍郎直接前往就是了。”门房的仆从指明了道路便回到了自己的岗位上,林昭则大踏步一路走过去。

别人家的宅院里是假山池塘,花草树木,甚至雕梁画栋。可是到了沈括这里就显得格外简略粗糙,院中没有什么景致,倒是到处堆着什么木材,砂石抑或是金属等诸多材料。各种的工具与器物也随处可见。

墙角那边几个水池子,以及铁鼎之类的物事,林昭瞧了一眼,大概像是湿法炼铜的设备。早在杭州的时候,沈括与林昭便弄出了湿法炼铜的门道,皇帝赵顼大喜,立即在全国,尤其是南方地区开始推广。旨在提高大宋朝的铜产量。

只是最初的时候经验不足,工艺也不十分完善,效果没有想象的好。沈括得知之后,便一直再接再厉,研究湿法炼铜的工艺,尽可能地提高铜产量。即便是到了延州为官,也不忘记这些事情。

延州知州、通判、甚至是宣抚使韩绛得知情况之后也不以为意。只要沈括不耽误政事、军务,不犯什么错误,做点其他事情都不打紧。毕竟沈先生的研究对大宋朝是有好处的,连皇帝都嘉奖了。故而还是尽量给予方便。

沈括也不负所望,投桃报李,前段时间在延州发现“石油”,开采配发到各州县,在对西夏作战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昭一路走过来,观察着各种东西,心想着科学家就是科学家。若非沈括有钻研精神,亲自探索,如何能写出《梦溪笔谈》那样的著作吗?

来到后宅的时候,瞧见一个中年人站在一个木棚门口,朗声道:“各位,加快些速度,大军就要去绥州了,尽量在明天天亮完工啊,诸位今天辛苦一些啊!”那后背挺立,身形伟岸之人正是沈括,堂堂钱塘沈氏才俊,位居高官的沈括穿着十分随便,粗布麻衣,与工匠无异。若是林昭对他比较熟悉,可能一眼都认不出来。

绥州?他在做什么?林昭嘀咕一声,心中不免有些好奇,沈先生如此打扮又是怎么回事?

“存中先生!”

沈括,表字存中!而今已经不惑之年,林昭才二十来岁,可能与沈括的儿子相差无几,称兄道弟自然是不方便。可若是认作长辈,交往起来礼数未免有些麻烦,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