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王-第4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三千刀锋战士在手,试问有谁能拦住堂堂秦王?

地方官没有这个胆量对秦王动手,他们可以调动的兵马也不会很多。哪怕是正面交锋,也绝对抵挡不住三千铁骑的冲击,只要过了洛阳,迅速进入潼关。赵顼也就鞭长莫及了。

王圭为西京留守,很明显是赵顼特意安排,目的就是了阻拦自己。昨晚他是因为发现骑兵踪迹出城探查的?显然不是。

赵昭心里清楚,八成是接到了赵宗晟通风报讯。大宋刀锋行动迅速,从潼关开始行动如风。沿途的州县发现踪迹时,骑兵已经过境,根本来不及阻拦。他们唯一尽快向上禀报消息,汴京太远,首先得到消息的应该是洛阳的西京留守。

很可惜,王圭没有第一时间接到禀报。邵雍在洛阳数十年。在这里的人脉根基远远超过了上任不到半月的王圭。巧妙运作,神不知鬼不觉将奏报稍作延迟,等王圭接到消息时,骑兵已经在洛阳以西二十里的地方了。

来不及搞清楚骑兵身份,便与赵昭正面遭遇,以他的职位和能耐。根本拦不住位高权重,理由充足的秦王殿下。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赵昭离开,无可奈何。

“可大,辛苦了!”休息时,赵昭温言慰问。

“不辛苦,为姑父……为秦王效力是我的荣幸!”折可大态度诚恳,恭恭敬敬。

“何必那么生分?没外人的时候。就不要这么拘礼了,毕竟我们是一家人。”赵昭心里清楚,折可大这两天并不轻松。

当时他在陇山训练,等到消息从汴京送过来,马不停蹄调动东来,来回奔行上数百里,甚至千里之遥,哪里能不辛苦?看着折可大略显疲惫的身份,赵昭心中颇为感动,同时也有一个良好的预感。

折可大轻声道:“姑父。父亲来信了,让我一切听从姑父调遣,他在府州也会全力支持的。这次无定河的冲突,便是父亲亲自安排的。”

果不其然,听到这句话。赵昭彻底放心了。

折克行父子这是在向自己表示忠心,虽然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听到他们亲口说出来,心里踏实了许多。

府州折家乃是姻亲,关系最紧密之人,若是他们都不支持,何谈基业?何谈未来?

折克行的动作,折可大的千里奔迎充分说明他们的态度。有了折家的绝对支持,在西北才能站稳跟脚,才可以真正掌控西军。

折可大心里也有数,姑父成了秦王,如果将来登上皇位,那么姑姑就是皇妃,折家就是外戚了。地位和利益不知道比今时今日高出多少?其实他们根本没有别的选择,关乎皇位争斗,胜利的皆大欢喜,一旦失败就是灭顶之灾。

这可是灭九族的大事,姑父若真是失败了,作为姻亲的折家会有什么好下场吗?这一年来,折可大一直跟随在赵昭身边,对姑父的为人和能耐深有体会。

河湟之战他是亲自参与的,姑父英勇善战,谋略过人,折可大深为敬佩,心中有种折服的忠诚。若非如此,赵昭也不会将大宋刀锋这样特殊的武装交给他来的统领。折可大也正是体味到了这一点,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把握好了,折家未来光明灿烂,自己也会前途无量。

“对了,西北情况还好吧?各地官员有没有什么异常动作?风声如何?”赵昭现在最关心的就是西北局势,人心不稳,迟则生变,这也是他着急赶回西北的缘故。

“还好,每个将领具体的心思无法知晓,但目前都还稳定,大部分人是处于观望状态。”折可大道:“从目前的情况看,毕竟大部分人都是姑父你提拔安排的,忠诚度应该没问题。”

“嗯!”赵昭唯一担心的是有变故,只要一切风平浪静,那就不要紧。等自己倒了长安,再着手进行,一切都还来得及。

“姑父……姑姑她们在汴京安全吗?”折可大略微迟疑,欲言又止询问。如今折文芯对他们折家有着特殊的意义,是维系和秦王之间联系的纽带。将来的地位和利益也与折文芯息息相关。此番前来,只接到了赵昭,不见家人踪影。折可大知道,姑姑折文芯留在汴京,势必会沦为人质,安全着实让人挂心。

“没事,你放心吧,我会妥善安排的!”赵昭虽然嘴上这样说,但是心里却有种忐忑不安。

赵昭沉吟片刻,喊来李承吩咐道:“立即以我的名义上书,就说西夏人行刺,并且引火焚烧永昌陵,我追击刺客过程中,偶遇西军将士前来报讯,西夏入侵绥州一线,军情紧急,来不及辞行,直接前往长安守御,请官家见谅!大意就是如此,你让人斟酌着用笔吧!”

“是!”

“还有,尽快将消息通知家里,母后和长姐,让狄公小心。”赵昭心中略微有些凌乱,为今之计,只能这样安排,让赵顼投鼠忌器,不敢轻举妄动了。

“好,休息一个半时臣,用饭之后立即动身,过了潼关之后才算真正安全!”

汴京皇宫,垂拱殿!

赵顼勃然大怒,赵昭竟然溜走了!

虽然有些心理准备,但当事情真的发生时,还是有些不能接受。

赵宗晟站在下面,低着头,大气都不敢出。自从那晚赵昭消失在自己视野里,他就预想到会有今日,承受雷霆之怒是必然的。

“废物?三千人看不住一个赵昭吗?”赵顼破口大骂,全然不顾及面前站着的是自己的亲伯父。

“官家,是臣无能,可是永昌陵突然失火,情况危急,不得不调动人马救火啊!”赵宗晟无奈道:“赵昭实在狡猾,就是趁着这个空档逃走了。”

“哼,明知他狡猾,就该加倍小心,岂能这般大意?”赵昭怒骂着,突然问道:“好好的,永昌陵怎么会失火呢?”

“是啊,臣也觉得永昌陵失火一事很蹊跷。”赵宗晟立即附和,说实话,他真的有些害怕这个凉薄暴怒的侄子。此刻,只要能让赵顼息怒,做什么他都愿意,甚至是下跪都可以。有时候他的真的在想,昔年那般冒险扶持十三弟上位当真值得?如今换来了什么?这个侄子,当真有些让人伤心啊。

“莫非永昌陵是有人蓄意纵火?”赵顼言下之意十分明确。

赵宗晟道:“当时有西夏人行刺秦王,按照秦王对西京留守王圭的说法,是西夏人做的。”

“西夏人?哼!”赵顼冷哼道:“哪有这般巧合?王圭也是个蠢材,朕对他寄予厚望,可他竟然让赵昭溜走。”

赵宗晟默然不语,唯唯诺诺不敢多说话。

赵顼道:“如此,他的嫌疑倒是最大的……”

“事关重大,官家莫要疑神疑鬼。”皇太后高滔滔走进来,沉声道:“秦王乃赵氏子孙,怎么可能对太祖陵寝不敬呢?此事要么是巧合,要么是西夏人干的。”

“娘娘,赵昭胆大包天……”赵顼觉得,这是个可以利用的借口,可以大做文章。

“你有证据吗?秦王有什么理由这么做?天下人会相信吗?”高滔滔冷冷反问,他不认为赵昭会这样卑鄙无耻,更不赞同儿子的莽撞。

“可是,娘娘……”

“没有可是!”高滔滔道:“若是不杀了他,他要走就是必然的,过去的事情就不要多想了,还是谋划一下以后吧!还有啊,濮王也尽力了,官家就不要责怪他……”

“好吧!”母亲发话,赵顼不敢拒绝,只得答应。

正在此时,有内侍送来三份奏疏。赵顼抬头一看,一份是秦王赵昭的,一份是西京留守王圭的,还有一份是河北路宣抚使文彦博上奏。

第六二五章一时之长短

王圭的奏疏是对赵昭从洛阳离开的详细解释,并奏报三千西军骑兵突然出现的情况。还有就是秦王交代,抓捕西夏刺客的进展情况,自然是毫无进展。

赵宗晟是匆匆由永安赶回来的,对洛阳的详细情况并不是很了解,只知道大概。看到王圭的禀奏之后,赵顼才了解详情。

只是略微看了几眼,赵顼就勃然大怒。

三千西军将士出现在洛阳附近,由此可见,秦王从永安逃走是蓄谋已久。这也就罢了,让赵顼不可忍受的是那三千骑兵。

洛阳是西京,距离都城汴京距离并不是很远,两京之间的地区乃是大宋最核心的区域。在自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一支骑兵突然出现在西京,哪怕只有三千人,其中意外却格外非同寻常。

试问哪个帝王会容许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军队直接出现在都城呢?无论人数多少,是什么缘故,目的何在?都是谋反。

自从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大宋王朝对武人和军队就格外提防。在军队调动方面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将领有统领兵马的权力,但是调兵权始终掌握在枢密院手中。没有枢密院的调兵令,私自调动兵马五十人以上,便是大罪。

而今有一支骑兵突然出现,人数足足有三千人。在特殊的情况下,足以发挥意想不到的惊天作用。

王圭说的很清楚,他得到消息的时候,骑兵距离洛阳的距离不足二十里,这是什么概念?何以沿途的州县都没有示警,拦截呢?

骑兵来自西军。这是赵昭的手笔,他这是想要干什么?赵顼怒道:“他这是做什么?他是向朕示威?还是想要直接突袭两京,兵变谋反吗?”

赵宗晟低声道:“是太过分了,不知会官家和枢密院,私自调动兵马。实乃谋逆之罪。”

高滔滔眉头一皱,走上前去,低声道:“谋逆?王圭还有别的话吗?秦王自己怎么说?”在她看来,儿子实在太冲突,谋逆这种话能随便说吗?若是换做其他人,直接下狱问罪。甚至直接斩杀都可以的。但这个人是秦王,是仁宗皇帝的亲生儿子,那就另当别论了。

就在赵顼愤愤不平的时候,高滔滔走上前去,将奏疏拿在手中,开始翻阅。这些年因为长子和次子之间不和睦。为了保护次子,防止长子的猜忌,高滔滔坚持后宫不干政。然而今天,这个不经意的行为,打破了这个固有的原则。她以皇太后的身份,开始介入政务。

“你看,王圭说的很清楚。这些西军将士是自发而来的,并非是听从某人的命令或者组织……”高滔滔轻声言道。

“只是他的借口,分明就是他自己安排的,难不成要掩耳盗铃?”赵顼愤愤不平,恼怒非常。

“掩耳盗铃又如何?还是看看秦王自己的说法吧!”高滔滔翻开赵昭的奏疏,说道:“你自己看,西夏入侵,西北军情紧急,将士们得到消息,西夏欲行刺秦王。前来保护,禀报军情,与王圭所言相同。

秦王在奏疏中说明了,军情如火,来不及辞行。还请官家恕罪。同时还为那三千将士请罪,说他们一片赤诚,虽然违背朝廷法度,但请官家恕罪,给他们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

“哼,分明就是狡辩!”

“那又如何?秦王理由充分,那些将士也情有可原,他还把姿态放的这么低,你怎么惩戒?还能不依不饶吗?”

“可是……”

“可是什么?”高滔滔沉声道:“我只问你一句,你做好准备和他撕破脸皮,公开决裂了吗?”

“这……”

赵顼明显迟疑了,虽然和赵昭针锋相对,甚至不共戴天。但是眼下,面子上还是要应付的。一旦撕破这层伪装,那就是明刀明枪公开争斗,一切都将浮在表面。

仁宗之子刚刚回归皇室,就和人家过不起,公开想要杀害?哪怕师出有名,但罪名并不充分。文武百官和百姓会怎么看待?他们会觉得是莫须有,是欲加之罪,到时候有理都变成理亏。

赵昭顶着皇叔的头衔,威望很高,百姓对仁宗皇帝又十分怀念,这种情况下,怎么对赵昭动手?

弑叔的罪名他承担不起?赵顼承担不起这样的舆论压力。更承担不起,冲动之后的代价!

史书上对自己又会怎样评价?太皇太后最作何反应?文武百官,甚至百姓会作何反应?不可预料的后果是否能够轻松承担?

赵顼是一个凉薄之人,但他自己并不承认,在人前更不愿意留下这样的印象,尽管有自欺欺人的意味。

一句话,就是当婊子还要立牌坊!

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拿不住切实的把柄,可以绝对置其于死地,赵顼不敢轻举妄动。再者,公开决裂的风险很大,彼此之间的力量对比还不明确。

明面上看,自己似乎占了很大优势。但暗地里是什么状况,他并无万全把握。尤其是很多大臣和将领态度,影响举足轻重,稍有不慎,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

最要命的是一件事,京营禁军南下平叛,汴京防守空虚。把赵昭逼急了,狗急跳墙,来个鱼死网破,会是什么后果?他当真不敢多想。

关乎皇位争夺,一旦公开决裂,那就是不死不休,赵顼不敢不谨慎。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赵顼深以为然,稳妥起见,必须要摸清楚赵昭的底牌,双方力量对比有数之后才能谋而后动。

这些道理他不是不明白,一听到消息便愤怒不已,根本冷静不下来。此刻听母亲当头棒喝之后,醒悟过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