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王-第4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道理他不是不明白,一听到消息便愤怒不已,根本冷静不下来。此刻听母亲当头棒喝之后,醒悟过来,才觉得之前的言辞很可笑。

高滔滔这才轻声道:“这不就结了,何须在乎一时之长短?既然抓到了西夏人,那么太祖陵寝失火就是他们做的。西夏人十恶不赦,天理难容,难道不该征讨吗?”

“母后的意思是?让他去打西夏人?”

“有什么不好的,无论胜败,西军的消耗不可避免,胜是大宋获胜。你在位期间,开疆拓土,史书上是你这个帝王的功绩!”高滔滔冷冷道:“他终究不过是个臣子而已!倘若败了,对其声望有损,战败这样重大的过失,他还有什么资格驻守长安,统领西军呢?”

“母亲说的是!”赵顼笑道:“是他自己找西夏人做借口的,活该!”

“有西夏人牵制,他哪来的经历和实力顾念汴京呢?更何况,他的妻儿老母都在我们掌控中!”高滔滔语重心长道:“运筹帷幄,从容应对,有的是时间。接下来该怎么做,你该知道吧?”

“知道!”赵顼这才翻开第三份河北路宣抚使文彦博的奏疏,一目扫过,顿时眼前一亮。

第六二六章身不由己

文及渊,文彦博第三子,熙宁五年进士,名次比较靠前。

本来大宋王朝新科进士的起点都比较低,升迁比较缓慢。

但文及渊是个例外,在三司度支司短暂的实习之后,便平步青云。文及渊很有才学?不见得,最主要是因为他爹是文彦博。

自从韩琦倒台之后,文彦博升任河北路宣抚使,又是三朝老臣,门生故吏满天下。赵顼有心防备文彦博,却也要拉拢他,施恩无疑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文彦博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再有封赏不合适,施恩给他儿子倒是可行。到了文彦博如今这个位置,已经是文臣的顶端了,他还能在乎什么?在意的不就是恩荫子孙吗?给他儿子一个好前程,他自然会心生感激的。

赵顼这个想法很好,所以直接提拔文及渊为长安提举常平司。这个职位看起来不显山不露水,实际上却很重要。主管储粮、河运、劳役等方面,看似平常,但都是些关乎到要害之处。尤其是储粮,在民以食为天的古代,粮食干系何其重大不言而喻。

文及渊的职权范围也包括了常平仓,这可是与变法息息相关的部门。赵顼还有一层用意,就是将文彦博的儿子拉近变法之中,从而牵动文相公的立场,减少一些阻力,增加一些支持。

不得不说,赵顼的如意算盘很精明。可世上的事情,往往计划赶不上变化,赵昭的突然出现,使得长安显得格外特殊,长安乃至整个西北的官员也都越发的敏感。

直白点。就是关乎到站队的问题。

文彦博身为河北路宣抚使,在一定程度上应够影响到河北路大军。德高望重,门生故吏众多,在皇位争夺之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彦博自己是不想早早站队的,观望是最合理的选择。

但是争斗的两个主角却不这么想。秦王赵昭当然希望文彦博能够站到自己这边来。赵顼则是另外的想法,他认为文彦博是自己的臣子,就该绝对忠于自己。如果他倒向赵昭,甚至是观望犹豫,都是背叛和不忠。

赵顼性格多疑,猜忌是必然的。尤其是文彦博的儿子在长安为官。与赵顼的距离很近,已经勉强可以算是近臣了。赵昭以前与文彦博第六子文及甫过从甚密,与文彦博本人也有接触。这些原本很普通的行为,如今都格外惹眼。

这些天他对很多关键位置的官员都忧心忡忡,文彦博首当其冲,他甚至动过心思。是否找个可靠之人将文彦博替换?但兹事体大,关键时刻又不敢轻举妄动,可心里却始终难以彻底放心。

就在这个时候,文彦博的奏疏到了!

赵顼看过之后,压抑的心情顿时好了很多。奏疏之中,文彦博说的很清楚,儿子学识不足。德行与能力也根本不足以担当大任。在感谢官家厚爱之后,文彦博委婉地替儿子文及渊辞官。

为子辞官!赵顼明白,文彦博在向他传递一个讯号。想要用儿子辞官方式来与赵昭划清界限,也就意味着要全心全意对自己忠诚。

赵顼顿时放心不少,文彦博这样的重要人物能安定下来,实在是太重要。至少怀疑对象少了一个,无人可用的感激境地多少有些缓解。

当然了,赵顼也不是傻子,尤其是性格多疑,善猜忌。对什么事情都会下意识地怀疑。文彦博上了一封奏疏为他儿子辞官,就代表他会忠于自己吗?

赵顼对此还是持怀疑态度,也许这只是文彦博自保,想要避开漩涡的一种方式,焉知不是以退为进?他想要做什么?置身事外观望吗?还是说已经和赵昭有什么勾结。想要着急撇清关系?

当越是位高权重之人,所做的行为都没有单纯可言。文彦博究竟是什么态度,还有待确定。

至于确定的方式?赵顼看着手中的奏疏,嘿嘿一笑!

文彦博着急表明忠心,这很好!文及渊也正好在长安,可以近距离接触赵昭,是大有用处的。

赵顼略微沉吟,随即在奏疏上做出了批示,吩咐道:“密奏批复,送大名府文彦博处!”

皇帝交代的事情,属下人自然不敢怠慢。立即有快马出动,通过驿站,迅速将奏疏传递到大名府。

文彦博本来的打算是让儿子自己上疏辞官的,但思虑之后,他改变主意。还是自己亲自来比较好一些,如此可以清晰表明立场,官家也能更放心一些。

这么样,就代表完全站在赵顼这边了?

哪里这么容易?文彦博纵横朝堂数十年,对于这场对决有着清晰的看法。

赵顼现在是皇帝,手掌大权,占据主动。但秦王能力出众,势头很猛,民心声望都不错。两人非要一争高下,到底谁能最终获胜,当真不好说。

至少如今来评判,是有些为时过早了。

其实内心深处,文彦博是偏向秦王赵昭的。这几年纵观朝堂,赵顼的作为实在不怎么样?变法将大宋搞的一塌糊涂,他们这许多的老臣也把弄出了汴京,除了是支持王安石变法,打击他们这些保守官员外。帝王猜忌是很重要的缘故,文彦博心里清楚,赵顼是担心他们几个德高望重的三朝老臣势力太大,会架空他!

这样做是有些道理的,但是做的太过分就不合适的。对一个帝王而言,胸怀是很重要的。在这一点上,赵顼的差距很大。

也罢,只要大宋安然无恙,可以富强,也没什么。从宰相到知州,哪怕是巨大的落差,他们也习惯了。得失之间,他们已经历练的荣辱不惊。他们也是有气节和责任感的人,在国家利益面前,些许个人的些许荣辱算得了什么?

但赵顼做的并不好,有些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尤其是重用王安石变法,文彦博很失望,一开始还说几句,后来则是一直躲在地方,大有眼不见为净的意思。

一直这样下去,大宋王朝不可避免会江河日下,衰落是必然的。身在中枢多年,文相公知道大宋王朝是个什么情况。王安石那封《本朝百年无事札子》说的没错,大宋王朝积累的痹症已经很多了。已经在逐步发作,要是不及时加以整顿,爆发是必然的。爆发之日,大概也就是大宋朝寿终正寝之时。

赵顼很热心,他想要改变这一现状,中兴大宋。但是选错了方式,而且太过急功近利。长此以往,折腾下去,大宋的衰落不仅无法阻止,还会加快。

文彦博很着急,却又无可奈何,毕竟大宋是赵氏天下,赵顼说了算。

这个时候,赵昭突然出现了。

文彦博注意此人已经很久了,能力不错,这些年办成了许多大事。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治世之能臣,他的才华对大宋有好处,但是改变不了什么,大势所趋,一个普通的臣子能有多大影响?

可当他从臣子身份一下子成为秦王,那就不同了。仁宗皇帝的亲生儿子,是有权继承皇位的,他坐江山,也是顺理成章的。按照眼下声望,说是众望所归也不过分。

文彦博震惊之余,很是佩服。尤其是不经意间,赵昭展现出来的实力,说明他已经谋划很久,手段不错。

皇帝的能耐和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王朝的未来。如果是秦王执掌大宋……文彦博动过这样的心思,在赵昭身上可以看得到希望。

对内,对变法之事他十分谨慎,不惜为了与王安石决裂对立,也要说实话。保障百姓的利益。治理黄河,为了给枉死的百姓讨回公道,他不惜得罪韩琦等诸多权贵。爱惜百姓,敢做敢为,这是极为可贵的品质。

对外,他有着非凡的军事才能。不过一年时间,便为大宋开疆拓土数千里,还成功收复了兰州城。这可是过去数十年,根本不曾有过的壮举。按照这个节奏,西北还能有更大的边功。

也许将来的某一天,燕云十六州这块中原百年伤痛可以抚平。燕山屏障还有重回大宋的可能,一雪昔年太宗高粱河惨败之耻。

如果有这个可能,也只有赵昭能够做到,今上赵顼是无能为力的。收复燕云,在一定程度代表了大宋的未来,一个富强的希望……

尽管心里这样想,但文彦博不敢贸然行动。在局势还不明朗的时候,早早站队是不明智的。他虽然有心大宋未来,但做任何决定都要考虑自身,考虑文家的利益。走到他这个地步,完全不顾及个人和家族那是不可能的。

还是等局势逐渐明朗,再作打算。哪怕是最终做出决定,也要低调行动,力求稳妥。

可麻烦的是,儿子去了长安围观,使他早早牵涉进来。思前想后,文彦博采用辞官的方式,目的就是为了保持一个超然的处境,观望之后从容选择。

可赵顼却不愿意给他这个机会,看到朱笔批复,文彦博笑的很无奈。想要努力离开漩涡,官家却非要将他推进去,身不由己啊!

第六二七章开府建衙

文彦博很无奈,看着朱笔批复,嘴角的笑容有些苦涩。

赵顼的拒绝了他为儿子辞官的请求,表示要让文及渊一直待在长安,并且接近赵昭。最终的目的,是要成为他在长安的一个耳目。

一句话,就是要让文及渊来做秦王身边的奸细,帮他打探消息。

文彦博连声苦笑,真不知道该说什么。

今上多猜忌,在他手底下为官当真是不容易啊。

这哪里是需要在秦王身边安插耳目?分明是要置自己和儿子于不义,同时也是一种试探。答应了,那就等于是上了贼船,不得不为他做事。

若是不答应,那就等于是投向了秦王一边,至少赵顼会这样认为,此前所做的努力也就全部白费了。

若是答应,将来秦王一旦得势,自己和儿子的下场可想而知。

何必如此逼人呢?不就是想要从漩涡中心离开,避开暂时的疾风暴雨吗?何以非得这样步步紧逼,非要让自己陷进去呢?

当真是人在庙堂,身不由己啊!

面对这个事与愿违的结果,文彦博有些苦恼,该如何应对呢?完全倒向某一边?这样早做出选择绝对是不明智的。

关乎王位,任何的立场都相当于是押宝,代价就是全家的身家性命,如何能不谨慎呢?

在两边都游刃有余?先不说能否做到,骑墙派的风险也是很大的。最终要是闹个两边不讨好,才是最糟糕的结局。

为难啊!

文彦博知道,赵顼这样做似乎也无可厚非,但是心底里难免还是有些许怨怼。他清楚地知道,跟着这样一个多疑猜忌的官家。不会有好日子。这才只是个开始,将来的情况会更糟糕,也许……

一时之间,文相公的心里想到了很多……

其实除此这个缘故之外,赵顼是真有心思想要发展文及渊为耳目。赵昭在西北经营一年多。安插了不少亲信。

长安那边根本就没有多少自己可以信任之人,此时在安排人过去太过明显,很容易就会被察觉。至于策反,赵顼倒是认为有可能,但是选择目标再到行动,需要的时间很长。会耽误许多事情。

如果有现成的人可以用,那自然是最好不过。文及渊是有这个可能的,文彦博如此的态度证明他有可控制性,可以为自己所用。

他也相信,赵昭肯定也想要拉拢文彦博这样的重臣。那么文及渊的衙内身份就显得很特别,其能力和资质也算不错。很有可能被赵昭重用,继而接触到赵昭的核心圈。

即便是打探不到绝对机密,至少可以掌握很多西北的消息,到时候可以通过文及渊去尝试着策反其他人……

赵顼也是一声长叹,如今想要往西北安插人当真是不容易。有秦王坐镇长安,再弄个陕西路宣抚使显然是有些多余了。

即便是派个大臣前往,也逃不过被架空的下场。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寻常的臣子如何能和秦王比肩呢?根本起不到牵制的作用。

若是一位亲王倒还说得过去,可是眼下除了秦王,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