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王-第4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即便是派个大臣前往,也逃不过被架空的下场。起不到实质性作用。寻常的臣子如何能和秦王比肩呢?根本起不到牵制的作用。

若是一位亲王倒还说得过去,可是眼下除了秦王,没有一个亲近的宗室封地在西北。赵顼好生后悔,早知道别给弟弟换封号。当初心血来潮,将弟弟改封为扬王,如此是后悔莫及啊!如果依旧是雍(凤翔)王,那么以协助的名义前往西北,也能起到牵制赵昭的作用。

可惜啊,如今一切都晚了!

熙宁六年五月初五,端午节!

正好是秦王世子赵鸿周岁生辰。距汴京暴雨,黑龙冲天正好一年时间。

秦王赵昭在一日到达长安,履行仁宗皇帝遗旨,掌管西北军政。

再次站在曲江池畔,赵昭长出一口气。

到了长安。终于飞出了汴京牢笼,西北广阔的天空,正是自己施展的大舞台。表演要精彩,对自己这个导演兼主演,当真有些压力。

两个月的时间,曲江池畔的桃花已经凋谢了,果实已经孕育,不久之后就有收获了!

很期待桃子成熟,更期待自己能有大收获。

炎炎烈日之下,杨柳依依,一阵风吹过,杨柳随风而动,湖面上波光粼粼。远处一大片的碧绿的荷叶,随风舞动,如同一群绿衣舞者翩翩起舞。出水芙蓉,或白或红,点缀在莲叶之间,煞是好看。那里就是芙蓉园了,自隋唐开始,就是长安的风景秀丽绝佳之地。

看着眼前的美景,赵昭轻声问道:“于玄,曲池风景如画,王府就建在这里如何?”

“不错,风景宜人,是个好地方。”此番来长安,与以往行军打仗不同,生活方面需要有人照顾。李承主要负责近身保护,以及军报和行动事务。

赵昭的饮食起居,生活方面的事情需要有人照料,用外人肯定不放心。在柴敏言的坚持下,特意带了于玄前来。他与阿云夫妻两人忠心耿耿,是绝对可以放心的,在府上多年,办事稳妥,是个极为妥帖之人。

“那你找人,选址动工吧!”

“殿下,属下以为……”于玄欲言又止,略有迟疑。

赵昭回头看了一眼于玄,沉声道:“说吧,这里没有外人,直说就是了!”

“殿下刚到长安,是来稳定西北边防,对战西夏的,此时人心尚且不稳定……若此时开始修建王府,大兴土木,会不会被人议论?若是被有心人利用,会有损殿下的清誉。再者……”

于玄略微停顿,沉声道:“请恕属下冒昧,殿下心怀大志,长安的王府只是临时居所,殿下的眼界该在汴京或者洛阳,即便是将来有心长安,也该是重建大明宫,而并非修建王府……”

“哼哼!”

赵昭先是笑了笑,随即道:“于玄啊,没让你读书科举,当真是委屈你了。”

“属下不敢当,能追随左右,为殿下效力是属下的福分!”于玄道:“当年若非殿下相救,我夫妻早就命丧黄泉了,再造之恩,永世无以为报!”

“你和阿云是府上的老人,不要见外!”赵昭道:“本王是高兴,你能有如此见识,做事也稳妥,还能够直言劝谏。有思考,有谋略,会办事,很好!”

“多谢殿下谬赞,属下实在不敢当!”于玄连声谦虚。

赵昭笑道:“不必谦虚,原本我还有些犹豫,不过如今看来,这王府长史的人选就是你了!”

当日在太庙,赵顼当众宣布,赵昭为辅国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再者,堂堂秦王,本就有开府建衙的资格,如今掌控西北,更有建衙配备属官的必要。正好趁此机会,打造出一套完全听命于自己的班底,犹如一个小朝廷。

既然是开府建衙,那么相应的属官都要有。王府之中最重要的官员无疑就是长史,相当于是秦王的秘书长,既是重要幕僚,也替王爷处理相关事务。

这个职位十分重要,一般都要亲信之人来担任,并且要有一定的地位和资历。

于玄在忠诚方面没问题,完全值得信赖。但论地位和资历,他就差远了,毕竟他出身不怎么样。他来西北,本来就打算做个亲随。没想到秦王抬举,直接让他做王府长史。

这些年,于玄在赵昭府上主要处理一些商业和府邸事务,但于玄终究是个读书人出身,内心深处多少有些建功立业想法。原以为永远没有可能了,虽然遗憾,却也没什么好后悔的。

没想到,秦王给了自己这个机会,让他有重拾梦想的机会。

一个没有科举的穷秀才,一个险些投河自尽的懦夫,一个家仆出身的小人物,如今竟然有机会成为秦王府长史。这简直就是飞上枝头变凤凰,突然之间身份不知道增长了多少,是前所未有的机遇。

以后在西北这一亩三分地,谁都要给自己这个长史面子?哪怕是在大宋朝,都是有脸面的人,毕竟长史身份意味着秦王头号亲信。

如今赵昭是秦王,但于玄清楚地知道自家主人的能力,将来某一日问鼎九五之尊大有可能。也正是有这样的认知,刚才他才会冒然说出那些话。

没想到正好打动了秦王,今日是长史,那么来日不仅有从龙之功,还是皇帝的亲信,那绝对是前途不可限量。

于玄心中好生激动,这可是光宗耀祖,甚至名垂青史的好差事,当即叩首道:“殿下放心,臣一定尽忠职守,处理好王府事宜!”

于玄没有推辞,这种时候不需要谦虚。他知道,秦王更想看到的是一个自信满满的长史,而且他也有信心做好,所以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很好,别让本王失望!”赵昭对于玄的态度很满意。

“是!定当不负殿下所望!”

“先给本王找个住所吧!”

于玄思索道:“好的,臣先在曲江池附近找个大户人家,将宅院买过来,作为殿下暂住之所。如此既不铺张,也可欣赏曲池美景,殿下以为如何?”

“嗯,去办吧!”

于玄前脚刚走,李承便过来了。赵昭知道,他肯定带来了汴京的最新消息。

第六二八章春风又绿江南岸

“殿下,汴京最新消息!”李承站在赵昭身后,轻声禀报。

“说吧!”赵昭已经等待很久,轻声询问。

李承轻声道:“对于殿下的离开,赵昭表现的很平静,从我们目前得到的消息来看,并未有暴跳如雷,大发雷霆。至少赵宗晟平安无事,并未受到什么斥责。”

“哦?当真如此?”

对于这个结果,赵昭很是意外,以赵顼的性格,不暴怒才怪?何以他会这般冷静呢?意外的同时也让他有些不安。

赵顼最大的弱点就在于他的性格,一个是多疑,一个是暴怒。他一反常态地冷静下来,着实有些奇怪。

赵昭心里清楚,其实赵顼的能力和资质本身并不差,如果他冷静下来,全心全意和自己过招,必然很麻烦。倒不是说怕赵顼,而是如此一来就没有多少可乘之机。在对阵过程中,就没有多少优势可言。

“那永昌陵失火的是如何定性的?”赵昭沉声询问,对此有些忧虑。那日太祖陵寝突然失火,给他制造一个绝好的机会,更从容地逃走了。可如此一来,永昌陵失火就可能与自己相联系,大有黄泥巴罗裤裆里的感觉。虽说及时将罪名安在了西夏人身上,但并不一定能解决问题。

毕竟那几个西夏人的出现本身就有些许破绽,显得有些冠冕堂皇,如果赵顼紧咬住不放,再做点什么文章的话,那可就有些麻烦了。纵火焚烧祖先陵寝,这可是不孝的大罪,若是有什么风言风语。必然对声望有所影响。

“西夏人所为!”李承道:“赵顼下旨严查,结果是西夏人所为,还为此声讨西夏人。百姓听闻此事,也是义愤填膺。”

“赵顼真是这么说的?”

“是的,据说赵宗晟回到汴京第二天。就有了这个结论,速度很快!”

听到这样的答案,赵昭反而更加有些不安了。虽说如此定性是好事,一来可以给百姓有个说法,不至于对自己的名誉造成什么潜在的威胁。再者,如此一来。出兵讨伐西夏也就师出有名了。虽说是个不太高明的借口,但用起来很顺手,西夏承不承认已经没关系了。

可是赵顼竟然如此干脆,两日时间,证明他基本上没有什么犹豫。他为什么不给自己找麻烦呢?为何还要这样帮着自己?

难不成赵顼胸有成竹,他何时便的如此冷静?如此从容?永昌陵失火。即便是闹大了,也不过是个小麻烦。可对手却突然便的谨慎起来,自己却摸不清楚状况,这才是大麻烦。

“殿下,或许是因为民间舆论的缘故;毕竟太庙行刺那日,他们就是将罪名推给西夏人的。你在洛阳那么一说,消息传开。民间本身就有些这样的传言,赵顼兴许也是无可奈何!”李承也觉得有些反常,做出了如此推断。

“兴许是无可奈何,却也有可能是顺水推舟!”赵昭沉吟片刻,说道:“总之,我们必须要小心了,任何时候都不能低估了对手,赵顼或许有什么变化,此事需要弄清楚;还有就是高滔滔,查查此事背后是否有他的身影。这个女人可不简单。”

“是!”李承欣然领命。

“家里可都还好?”

“都好,殿下放心!”李承道:“此刻王妃她们肯定在为世子庆祝周岁生辰!”

“嗯,鸿儿周岁,我却不能在身边。”赵昭多少有些遗憾。

“殿下不必遗憾,大局为重。将来有许多时间团聚!”李承劝慰一句,说道:“西夏入侵,殿下忧心国事,匆匆赶赴西北主持大局。民间舆论对殿下多有称颂,赵顼没有指责殿下的理由,更不敢因此而为难王妃和世子。

不仅没有为难,态度反而很好。几日之前,就将世子周岁生辰的礼物送去,赏赐十分丰厚……”

“哼哼,看来是得小心赵顼了,表面功夫越是到位,背地里就越是有什么猫腻!”赵昭沉声道:“嘱咐狄公,家里一定要小心。”

身在长安,家人在汴京等于都是任职,赵昭特别挂念。此番从永安皇陵离开,心中本身有些忐忑,生恐赵顼冲动之下会苛待家人。如今算是暂时放心了,但是赵顼的反常态度又让他有些不安。更担心他背后暗箭伤人,故而必须小心。

李承道:“殿下放心,明面上有太后和长公主庇护,赵顼不敢轻举妄动。背地里,狄公派出了宗内一等一的好手保护,安全放心无忧。”

“那就好!”

“狄公说他确定能保护好王妃和世子的安危,不过也有个小建议……”

见李承欲言又止,赵昭沉声道:“直说就是了!”

“狄公建议,殿下可以在长安纳几个妃子,再添几位王子,确保无虞!”一番话,李承说的很不好意思。同时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赵昭的神色,唯恐触怒了秦王的敏感神经。

“我知道了!”赵昭比想象的平静,因为他知道,狄青绝对不会因此懈怠,汴京那边还是会全力以赴,如此建议不过是个保险措施。他明白道理,但不见得会采纳!在长安可以纳妃,但绝对不能公开生子。

那样的话,赵顼的猜忌之心会更强烈。他会觉得,身在汴京作为人质的妻儿分量在下降,会影响到他们的安全。

赵昭沉吟片刻道:“我已经任命于玄为王府长史了,开府建衙的事情就交给他来主持。”

“是,我会全力配合的。”

“嗯,眼下我们还有一桩大事要做,得巡视西北,趁机见见各地的官员,安抚人心。”对赵昭而言,这才是当务之急。

“嗯,赵顼将永昌陵失火的事情罪责推到了西夏人身上,征讨的诏书肯定不日就会到了,殿下正好借着这个由头出巡!”

“是这样!”赵昭轻声道:“开战之前,稳定人心,这个重要。至于对西夏一战,待准备妥当之后发动,此一战关乎大局,必须慎之又慎。”

“是!”李承道:“对了,有件大事差点忘了。”

“何事?”

“殿下,赵顼下旨,重新启用王安石!”

“哦?当真吗?”

“是的,满朝震动,此刻圣旨怕是已经到江宁了。”

“有意思,这下子有热闹可看了!”赵昭笑了笑,这大概是今天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赋税减少,财政吃紧,变法效果越来越差,赵顼为此很恼怒。对参知政事吕惠卿的能力有了质疑,为了改变现状,他想到了换人。将王安石请回来主持大局,在他看来,前几年王安石在的时候,情况一直不错。

如今请他回来力挽狂澜,改变不利状况。再者,赵昭的突然崛起,也让赵顼很是不安,他急需要壮大一支可靠力量。新党是其中的核心力量,而能够整合新党,发挥其价值和作用的人,王安石最有资历,也最为合适。

更为重要的是,王安石是自己可信,可用之人!几年来,君臣之间的关系亲密无间,这份知遇之恩,王安石肯定会报答的,过去君臣之间的合作也不错。最重要的是,王安石与赵昭有矛盾。

王安石是个执拗之人,一旦与谁有了分歧矛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