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王-第5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报复,惟一的办法就是报复,必须要让赵昭付出惨痛的代价!

只有赵昭死掉,这件事才能算完结,否则他心里总会很膈应!

出兵南征,本来至少要一两年后的事情,如今便的刻不容缓。只要一想到母亲与赵昭之间的私情,他的心里就涌起强烈的仇恨和恼怒,完全击溃了他的理智。

耶律浚不会去想,在耶律乙辛叛乱这件事上,赵昭救了一家子的性命。他没有半点感恩图报之心,有的只有耻辱和仇恨。也不会思索此时出兵会是什么结果,会对辽国和宋朝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风险与结果已经不在耶律浚的考虑之列,此刻他的脑海中只有仇恨与耻辱!

一切都不重要了,雪耻才是第一要务!

出兵。不惜一切代价,都要马踏黄河,斩首赵昭,否则这奇耻大辱难以洗刷!

……

萧观音坐在宫殿里默然不语,心情沉重到了极点。

她终于知道,是他的提醒,救了自己一家子的性命。萧观音并不在意所谓的未卜先知。她更看重的是这份牵挂的情分,至少他还会记得自己,关心自己的安危。

感动?也许心里却是有这样的感觉,可是很快,内心就被自责所充斥。她清楚地记得,丈夫死在自己怀里时的模样。还有那一番真正的致歉,唤起了搁置许久的夫妻之情。

为人妻,怎么可以想着别的男人呢?尤其是丈夫去世了,自己作为一个未亡人,成为辽国母仪天下的太后。既为太后,就该垂范天下,岂能有私情?岂能因为心中的妄念而玷污了辽国国体?

萧观音决定彻底忘记赵昭。今生今世是不会再有交集了,当年只是一个偶然的意外,改变不得,自责也是无用,如今已经彻底过去,永远被遗忘。

可就在萧观音要彻底观望记忆之门的时候,儿子耶律浚将残忍地将其挖了出来,放在她的面前!

面对儿子质问的时候。萧观音没有否认,她根本没有底气否认,她也不是一个善于做伪的人。

看到儿子瞬间阴沉的面庞,几欲杀人的眼神时,萧观音心叫不好。

她想要解释,可是儿子根本不给她机会,其实她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终究是自己做错了事情。哪里还有颜面多说什么?

她信佛,相信因果。既然当年有过一段孽缘,那么如今自然就会有一段孽报了。

萧观音担心的是儿子,她不想因为这件事导致儿子心理上受到打击。在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

可是任凭自己怎么说,儿子根本听不到进去。到了如今这份上,自己这个太后还有什么分量?或者说还有什么资格忝居辽国太后之位呢?

无数的解释与恳求中,耶律浚只答应了一点,这件事绝对不能女儿让特里知道。也许这是最大的幸运吧!

萧观音不敢想,倘若女儿耶律特里知晓此事,会作何反应?

这样的事实对她有些太残忍了,也许她会承受不了,当场崩溃。所以,还是永远不要让她知道,所有的罪责都由自己来承受就是了,终究是自己对不起女儿,对不起丈夫和儿子。

承担?如何承担?

耶律浚连声反问,对于此事,他确实暴怒。可萧观音终究是他的母亲,哪怕怪她,怨恨她,可是能怎么样呢?

一腔的仇恨与怒意全都集中到了赵昭身上,这件事只能问罪赵昭。于是乎辽国的大军出动了,朝着宋朝河北路大举而来。

……

这个时候,赵昭刚好率领大军到达洛阳城外!

辽国的一举一动,他自然都及时得到了消息。

他命人前去传讯,甚至暴露了超强了预见能力,只是为了救萧观音一命。

毕竟昔年有过肌肤之亲,一日夫妻百日恩,好歹有这么些情分在,岂能眼睁睁看着萧观音香消玉殒?

但是事情的结果有些出乎意料,本来只是耶律乙辛的算计不成功,结果却变成耶律乙辛反被算计,然后狗急跳墙直接起兵叛乱了。

这样的结果,始料未及,尤其是耶律洪基之死完全超乎想象,与原本的历史也有着巨大的偏差。

不过辽国出现叛乱,似乎也是好事,让他们内耗,实际上是为的大宋赢取时间。无论如何,将来宋辽之间必有一战,绝对不可避免。

即便是耶律浚很快平定了叛乱,赵昭仍旧觉得,辽国会因此这场判断而产生严重内伤,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修养恢复。短时间内是不会进攻大宋的,如此当口,若是被谁趁人之危,可真就有些不爽了。

可是,结果当真有些出乎意料,耶律浚竟然率领大军大举进攻宋朝。

这是不符合常理情况,耶律浚疯了吗?还是自信过头了?赵昭并不知道,辽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只是觉得事情反常,或许会有些许麻烦!

但是,实际产生的结果,却不见得是坏事!

西军进攻洛阳和汴京,对阵京营禁军,势均力敌的时候,大宋的另外一支精锐河北军就显得举足轻重。虽然文彦博在河北路有过些许部署,可实际上策动的只是一部分人,河北路宣抚使吴充的态度至关重要。

吴充本人与赵顼有些密切关系,其态度多少有些暧和不确定。如果他率领河北军掉头南下,情况会十分糟糕,是对赵昭不利。

但就在此时,辽军突然南下。

无论吴充内心偏袒谁,他都是大宋朝的封疆大吏,做过宰相的人,懂得什么叫大局为重。他不想遗臭万年,不明确表达态度,观望的情况下,尽职做好自己的事情,牢牢挡住契丹人的进攻,这就足够了!

吴充做到了,河北路大军在边界附近与契丹人鏖战,始终没有丝毫放松。河北路大军也被牵制了,无论赵顼与赵颢怎么催促,也没有丝毫的援兵赶来。

一个巨大的问题解决了,这是一场赵昭与赵顼兄弟的对决,也是西军与京营之间的对决。

很单纯!

西军本就精锐,这几年更是历经百战,优势立即显现出来!

这场对决,除了军事力量上的比拼之外,民心向背也是很关键的。

辽国的突然出兵南下,让大宋臣民心中多了一种危机感。他们希望内斗尽快停止,迎战契丹。

老百姓也知道,这个当口上,想要两边罢手言和是不可能的。那么只能从其中选出一个强势之人,来对抗契丹了!

相比于油尽灯枯的赵顼,以及轻佻张扬的赵颢,秦王赵昭无疑更为合适。

百姓的呼声很高,对汴京的赵顼与高滔滔造成了沉重的压力。更要命的是,军心也开始出现了松动。

尤其是秦王一晚破洛阳之后,军心与民心都彻底动摇了!

第六九六章最后通牒

洛阳是大宋西京,是长安与汴京之间最大的城池,必经之地。

自潼关到汴京,沿着黄河一路东行,几乎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如此情况下,洛阳城的地位就越发的重要了,成为汴京一座重要的屏障。

可就是这样一座至关重要的大城,秦王赵昭只在一夜之间就拿下了!

洛阳的守卫者是西京留守王圭,赵顼比较信赖的大臣之一。

王圭的立场曾经也摇摆过,但是因为儿子的缘故,王圭最终选择了赵顼,在乌台诗案中的态度直接得罪了赵昭,再没有改变的可能。

所以即便是看到秦王有着巨大的优势,也无法再归附,大宋是一个看中文人气节的年代,两面三刀的话,连他自己都要鄙夷自己。

王圭只能硬着头皮顶着,自认为将洛阳城布置的固若金汤。赵昭若是破不了洛阳,想要进攻汴京根本没戏。

其子王中岏一度得意,说秦王要兵败洛阳,铩羽而归。

但是当天晚上,洛阳各级官吏和将领,有六成以上的人主动投诚秦王,开城门投降。

洛阳不战而下,王圭父子根本没有反应的时候,就已经成为阶下囚了。

直到邵雍站到赵昭身边时,王圭父子也醒悟过来,邵雍大师在洛阳拥有着何等深厚的根基,洛阳大大小小的官员都与他们有关系。如今看来,他们之间是早有勾结。如今则是里应外合。

自己是西京留守没错,也掌握着整个洛阳城防的兵力和权力。可是他并没有关注士兵内心的能耐。事实证明,王圭父子十二分失败,甚至没有察觉到,旗下有许多的官员和将领存在问题,以至于根本没有防备。

已经里应外合进城的时候,自己这边才有消息。

可悲啊!

王圭不过是个小角色,赵昭并不想格外理会,他的目标在汴京。

西军迅速经过洛阳。前往汴京城。

……

洛阳失陷的消息传开,天下震惊!

汴京赵颢接到消息,五雷轰顶,原以为洛阳会阻挡西军一段时间,为他们赢得更多的准备时间,好应付局面的。

可是这个时间仅仅只有一夜,根本来不及做出任何反应。

而且情况对他们十分不利。辽国突然南征,牵制了河北路大军,吴充即便是有心,也根本无法抽出军队南下。

原本还指望着各地的秦王之师能够前来解救,奈何圣旨是发出去了,可是没有一个州府的官员和将领听从圣旨派兵前来。存了什么心思,显而易见。

孤立无援,这一刻他们似乎体会到什么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而今与赵昭之间的距离也只能下最后一道汴京城墙,城墙在。他们依旧是大宋的皇帝、亲王和太后,哪怕是苟延残喘。但如果城墙破。身家性命什么都没有了。

汴京的三十万大军是他们最后的指望,南征交趾有功的郭逵已经被委以重任,负责统领外城防御。而内城则是由殿前都虞侯狄咏负责的。

唯有如此,才能让病榻上的赵顼稍稍放心。

他的生命已经走到了最后的尽头,每一次呼吸都痛彻心扉,而呼吸的频率也越来越低了。也许用不了多久就会闭上眼睛,前去另外一个世界,到底是天国还是地狱,赵顼不知道。他也不愿意多想,到了这个地步,自己已经无所谓了。

他现在真正关心的是母亲和妻儿的安危,他们还活着,他们要活着,可是他们该怎么活下去?

洛阳破了,这对赵顼的打击不小。

一夜之间,洛阳有六成的官员公开投诚秦王,甚至连邵雍也站出来,说秦王乃是天命所归。超级“神棍”的话是很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本来摇摆不定的一些官员和百姓都纷纷看好秦王。

人心向背,到这个时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军心,军队士兵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实际上就是汴京这三十万大军的军心所向。

洛阳那边有六成的人投降,汴京这边呢?如今这情况,早已经不是人心浮动,蠢蠢欲动这么简单了。不知道有多少将领和官员已经于秦王那边安通款曲,私下有勾结来往了。

这也是赵顼最为害怕的地方,这种事情是防不胜防的。到了这个地步,他已经没有任何的自信可以说服,可以约束群臣和将领。高压手段只能防备一时,无法持久,稍有不慎还可能会其反作用。

其实无论如何,也只能关注大部分人,始终会有漏网之鱼。对于他们而言,汴京的城防只要有一处漏洞,就是万劫不复。

所以赵顼很清楚地意识到一个事实,他们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他已经是将死之人,一切都不怕了,可是母亲妻儿该怎么办?

他们已经用尽一切办法来阻止赵昭了,比如契丹入侵,汴京和长安之间先握手言和,暂时罢兵,一致对外。

可是有什么用呢?赵昭不是不答应,给出的条件是,这件事要以他为主导。大宋的军队和权力必选要交给他,这不等若是让他成为大宋皇帝吗?

赵顼已经不在乎了,但是母亲和赵颢却死活不愿意,在这件事上丝毫不让步。

于是乎,一切又告吹了,到了这个地步,在想要阻止赵昭已经没有可能!

……

就在赵顼奄奄一息的时候,赵昭已经兵临城下,并且送来的所谓的最后通牒。

一名官员代表秦王送来消息。

内容很简单,那就是要求高滔滔母子立即投降,以赵顼的名义退位让贤。如此可以保全他们一家子的平安。

毕竟辽国已经开始南征,内斗的事情不宜耗费太长时间。也不宜耗费太多的实力,万一最后便宜了辽国人,那可就大大的不划算了!

赵昭不想成为罪人,也不想因为此事被人诟病,实际上最不愿意的是因此影响到自己未来的大计。为此,他甚至不惜放过赵顼一家,最起码给他们一个善终,保留他们的尊严。

但前提是赵顼一家要识趣。愿意舍得。可惜条件开出去了,高滔滔与赵顼不为所动。

一片苦心被辜负,赵昭也没什么好说的!

于是乎,给赵顼和高滔滔下了最后通牒,内容很简单。如果他们执迷不悟,依旧负隅顽抗,那么攻破汴京之日。他们一家一个不留,所有的荣誉和尊严都将会被剥夺,青史除名,遗臭万年。

这是最后的通牒,限期五日之内答复的,若是没有结果。就会大举攻城。

……

高滔滔接到这所谓的最后通牒,勃然大怒,赵昭这是做什么?威胁人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