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王-第5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赵昭不希望看到的局面,毫无疑问,必须速战速决。

再者,而今的局面与陈桥兵变情形完全不同。陈桥兵变之夜,有石守信和王审琦为内应,大军可以从容进城。

但是现在,赵铮却没有内应,所以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制造内应。

果然,喋血一夜之后,汴京的官员和将领都有些害怕了。因为死的这些都是太后与扬王的忠实拥护者。

秦王这是再用铁血的手段告诉所有人,如果谁继续支持高滔滔。那么下一桩灭门惨案就会发生在他身上。

或许有人会觉得秦王残暴,但在皇位争夺战面前。哪里有仁慈可言?秦王在汴京的根基到底比较浅,若非铁血手段的,根本起不到震慑的效果。

赵昭不仅要为破汴京考虑,更要为以后的大局考虑。将来想要坐稳江山,必定要清理一部分人,将来哪里有如今这般方便呢?到时候都是自己的臣子,清理起来有损帝王的圣德。倒不如现在这般来的方便,腾出来一些位置。正好留给将来的从龙之臣。

而今两军对阵,清除对手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在震慑守将的同时,也是告诉所有人,秦王也有的辣手的一面,好树立秦王的威势,让人敬畏。

当然了,对于普通的百姓也是要有交代的。赵昭不想自己在百姓心目中留下污点。于是乎对外公布了所有死者的罪行。有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能与高滔滔和赵顼在一起同流合污的,能有几个清白的?

三十七个死者,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十恶不赦之罪,属于死有余辜的类型。虽然处于灭门这种行为,还是颇有微词。但毕竟不利的声音已经小了很多。

真正惊恐的是那些与高滔滔和赵颢有关系的官员,抑或是还在为他们效力的将领。

他们真的有些害怕了。

秦王的手段太厉害,一晚上可以悄无声息地干掉好几百口人,证明秦王在汴京城中有着极为强大的力量。

这股力量会威胁到城防的安全,更会威胁到自己的性命。

所有人都看得出来。这是一个警告。如果有人执迷不悟,说不定被灭门的就是自己了。

加强保护?

刺客可是防不胜防的。有几个人敢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吗?有人或许报了必死之心,报效太后和扬王,但多少也得考虑家人的安全。总不能为了自己的之愚忠,搭上父母妻儿的性命吧?

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但如今的忠是愚忠,代价却是不孝,该如何选择似乎不用多说。

有很人多已经开始动心了!

再者就是太后与扬王已经彻底让人失望了,虽说是六皇子继位,可太皇太后垂帘听政,是女主临朝啊!

自从有了武则天的先例,历代的文人世子就对此比较敏感,不愿意看到牝鸡司晨的局面。

有时候即便要容忍,也是有底线的。

比如仁宗早年时,朝政就是太后刘娥来掌管的,但刘太后还是让人比较信服的,甚至仁宗皇帝本人都颇多推崇。

可高滔滔算什么?一个恶毒的女人,如今这般糟糕的局面,也是她一手造就的。

本来就对他有颇多微词,现在更不想陪着她一条道走到黑了。

失望,继而是绝望。

想想南阳郡王赵宗楚,他的尸体是在州桥上被发现的。他们全家都在,堂堂郡王,半夜带着全家出现在在州桥,这是不符合常理的。随身携带的大量金银细软出卖了他们的目的,这是要逃亡。

南阳郡王是英宗赵宗实的新弟弟,他都没有信心,准备逃走了,可见局势糟糕到了何等地步。

至亲都在放弃,普通将领如何还愿意坚守?再坚持下去就是愚蠢,一些人准备让太后尝尝什么叫众叛亲离,给自己留条后路。

于是乎,一些将领聚集到了守城大将军郭逵府上。

郭逵是南征交趾的将领,是京营禁军中的嫡系,忠诚度是很高的,若非如此,赵顼也不可能委任他作为汴京城防大将。

面对官家的信任,郭逵本来也打算誓死效忠的。但官家赵顼却驾崩了,这让他心里空落落的。

该怎么办?

一个巨大的问号出现在郭逵脑海中,从忠君的角度而言,他该效忠下去的。但是一些亲密的属下却给他解读了“忠”的另外一层含义。

那就是忠于大宋。

皇帝是谁无所谓,首先都是大宋的将领,必须忠于这个国家。

辽国大举南侵,这种情况下,谁能够力挽狂澜不言而喻?

属下的将领说的很清楚,不是效忠秦王,实际上是为大宋着想。太后高滔滔的做法,完全是为了一己私欲不顾大宋安危。

妇人之见,终究误国!

郭逵开始心动了,当初征讨交趾,已经犯过一次错了。若非自己的一时大意,或许已经拿下了整个交趾,彻底解除了大宋南部的隐患。

如今若是因为自己的犹豫,导致大宋北部边疆出现闪失,该当如何?

再者,对于汴京的百姓而言,战事胶着的时间越长,他们受到的影响越多,危险也越多。

郭逵不想做罪人,与此同时他也清楚地察觉到,麾下的将领和士兵都已经失去了信心与勇气。军心早就飞到了城外,秦王殿下的中军大帐里去了。

指望这样一支军队能够抵御兵锋强势的西军?

别做梦了!

今日前来劝说自己的将领,身份都非同小可。他们之中有许多是大宋将门世家的子弟或者门生故吏,不少人与曹家和潘家都有渊源。这就是将门的态度,以及对他这个主将最后的尊重。

也许是时候做出一个选择了,郭逵知道,如果再迟疑,或许会有其他的将领先动手了。

人家给了脸面,倘若自己不要……

到那时候,自己的处境和作为都会非常的尴尬,甚至可能会有不利后果。因此,必须要趁早做出决定……

只是……

高滔滔在昨日做出了决定,汴京城防军队分为两个部分,一半由郭逵统领,另外一半由狄咏统领。

狄咏可是清河郡主的丈夫,是当今太后和扬王的至亲,他会是什么态度呢?

郭逵不免有些担心。

他并不知道,此刻清河郡主府走进了一位特殊的客人。

第六九九章死而复生

狄咏,人样子,当年的汴京第一美男子。

不仅人长得英俊潇洒,出身也不错,父亲狄青官至枢密使,乃大宋名将,谥号武襄。

成年之后又迎娶了清河郡主,成为皇亲国戚,妥妥的人生赢家。

狄咏的个人履历也是不错的,早些年他曾经在庆州一带和西夏人作战,立下不少战功。

自从赵顼登基之后,他就回到了汴京,一直宿卫宫廷。

由于清河郡主的关系,狄咏是被视作绝对亲信的,赵顼一家对他格外信任。

哪怕是到了如今这种紧要关头,高滔滔依然对他信任有加,在宿卫宫廷的基础上,还将汴京一半的城防军交到了他手中。

原本城防全部在郭逵手中,但是赵颢的一句提醒让高滔滔做出了调整。

万一郭逵动了坏心思,岂非后果不堪设想?

思来想去,出于平衡的考虑,让狄咏也参与其中。

如此一来,等若是将内外城的兵力全都交给了狄咏,足可见对其信任。

狄咏是个忠义之人,也是个懂大是大非的人。

这样的处境让人十分为难,作为一个优秀的将军,他能够清楚地看到一个趋势,汴京是坚守不了多久的,秦王破城是迟早的事情。

太后如此信任自己,又是妻子的至亲,按理说理当拼死力战,报答知遇之恩的。

可是狄咏又在想,这样做真的对吗?从目前的情况看。大宋遭遇了一系列的糟糕局面,秦王应对的很不错。也许秦王更适合带领大宋走出如今的困境。

如今这样的内斗是不对的,狄咏也觉得问题是出在汴京城中,但是因为立场问题,很多话都没办法说,甚至想想都不能。

狄咏的内心好生胶着,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自处,回家的时候也是心不在焉。

清河郡主自然知道是为了什么,她虽然与赵宗实、高滔滔夫妇关系亲密。却并不是那种愚忠之人。她是赵宋皇室的郡主没错,但他现在更是狄家的儿媳妇,出嫁从夫,无论丈夫做出何种选择,她都会不遗余力地支持。

但是在丈夫做出决定之前,她不会多说一句话。

可就在此时,有人登门拜访。清河郡主本来想要挡驾的,但是见到来人手中持有狄家标志性的信物——黄金面具。清河郡主自然不好阻拦,想着或许是去世的公公狄青留下来的,来人肯定与狄家有莫大的关联。

一个头戴斗笠的老人进了大门,清河郡主看着此人的背影,有种熟悉的感觉。但到底是在哪里见过。却说不上来。

狄咏也很诧异,若非此人手中有狄家特殊的信物,拿着父亲的黄金面具而来,他是绝对不会见的。

“尊驾何人?何以会有家父的面具?”狄咏开门见山地询问。

来人也并未拐弯抹角,随即摘下斗笠。一张熟悉的脸庞出现在狄咏眼前。虽然有岁月沧桑留下的痕迹,但依旧可见当年英武俊朗的面相。和自己是那么的相似。尤其是脸上的金印痕迹,依然清晰。

狄咏看着来人,满脸难以置信,许久之后才浑身颤抖着,轻声道:“父亲,是你吗?”

“孩子!”

熟悉的声音传入耳中,狄咏满脸的惊骇与不可以死,随即泪水夺眶而出,又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喜悦。去世多年的父亲突然再现人间,这样的喜悦当真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

“父亲,你不是已经……”

喜悦之后,狄咏心中浮现出更多的疑惑,明明已经去世多年的父亲突然活过来了。又突然在这个紧要关头出现,实在有些让人惊诧。

狄青笑道:“不是已经死了是吗?”

“父亲,当年的事情?”狄咏已经明白过来,父亲当年八成是假死,说不定其中还有许多的隐情和不得已。

“没错,为父当年是假死,是不得已而为之!”狄青道:“那时候你还小,所以有些事情没办法告诉你。其实啊,为父之所以被贬谪到了陈州,除了是一些小人的陷害之外,其实也是为父和仁宗皇帝演得一场戏。”

“演戏?”狄咏大为惊讶,当年他年纪不大,眼看着官居枢密使的父亲,因为是武人出身,被文官们各种看不起,各种围攻,甚至还诬陷他们有谋反的的举动。为此狄咏十分不满,愤愤不平的许多年,成为心中一道伤痛。

说实话,狄咏心里其实是有些埋怨仁宗皇帝的,他心里在想,一位圣明的皇帝,为何要这般对待父亲这样忠心耿耿的忠臣?功高震主吗?虽然这是帝王的惯用手段,但狄咏多少还是有些难以接受,有些怨恨。

这种怨恨不能宣之于口,没有人敢于责怪圣明天子。狄咏的这种情绪以后延续到了今日,转移到了秦王赵昭身上。某种程度上,他的许多顾虑和犹豫中,就有这样一层不为人知的缘故。

可是今天,父亲却亲口告诉他,这是一场戏,如此说来,这么多年自己一直误会了仁宗皇帝?

狄青道:“是的,甚至连为父诈死在陈州,也是为了演戏,目的正是为了……”

“为了什么?”

“为了寻找秦王殿下!”

“啊?”狄咏一声惊诧,许久之后才轻声疑惑道:“这么说来,秦王殿下认祖归宗都是父亲一手安排的?”

那日仁宗皇帝祭祀,赵昭突然出现认祖归宗,着实让人意外。高滔滔与赵顼等也曾猜疑,赵昭之所以能回归皇室,绝非他一己之力可以完成。也许赵昭身后有一支特殊的力量,狄咏也曾经参与调查过。

可惜对方的行迹很深沉,根本追查不到蛛丝马迹,最终只好无奈放弃。现在终于搞清楚了,这个人竟然是自己的父亲。狄咏瞬间明白过来,心中的震惊之情溢于言表。

狄青也不否认,说道:“没错,为父找了整整二十年,总算是找到了秦王殿下,更让人高兴的是,殿下的才干与人品都难能可贵,可谓一代英主,此乃我大宋之福。”

“那父亲为何不早些来见儿?最起码让儿知道你尚在人世,也不至于父子分别二十余年。”狄咏最伤感的事情就在这里,他有种被抛弃的感觉,父亲整整二十多年不曾与自己联系,不曾团聚。

狄青也是医生长叹,悠悠道:“为父何尝不想?儿媳绕膝,天伦之乐,多幸福啊!可是为父肩负着如此重要的任务,哪里能有丝毫大意?仁宗皇帝将他惟一的血脉托付给为父,自当尽心尽力才是。

早些年是怕你知道了,泄露行藏,影响寻访。后来找到了秦王殿下,又怕你为难,所以此事一直不曾告知你……”

“父亲说的有道理,可是你……上门看一眼,与儿见一面也……”狄咏泣不成声,有喜悦也有遗憾。

狄青抬头看着窗外,努力克制,争取不让泪水流下来,许久之后才低声道:“其实为父曾经很多次来到府邸之外,看着你们一家人和和美美,幸福快乐,为父很是高兴……”

“父亲今日终于肯踏足了?”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