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时代中的知识人-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足够的破坏力,而缺乏建构新信仰的理论架构。正因为如此,浪漫主义较之理性主义更不自信,更需要一种外在的新偶像,作为激情的依附对象。自我崇拜、自我扩张当然是一种选择,但“个人”却无法提供超越性的乌托邦,提供足以安身立命的终极价值,于是只能到各种“群体”之中去寻觅:或者是国家,或者是某一阶级,或者是某种更抽象的善的共同体(如新村主义),等等。
  闻一多选择的是国家主义。中华民族,成为他激情投射的最初对象,成为青春时代的新偶像。民族的情感,最初是在“五四”爱国运动中播下的,但那时还不那么炽热,从他出国留学前所写的诗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五四”知识分子虽然有民族主义的诉求,但他们的情怀毋宁是世界主义的,相信有一种普世的、人类的、大同式的现代文明的存在。然而,一旦他们真的出国,置身于西方的文明世界,就会发现那个世界对东方民族是多么地歧视,多么地不讲平等,于是刺激起中国留学生强烈的民族情绪。不管原先在国内是愤世嫉俗还是超凡脱俗,到了国外几乎无一例外地成为了热烈的爱国者。闻一多在美国的三年,也许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岁月,他感受到的异乡感和屈辱感是那样地强烈,以至于他出国后所作的大部分诗篇都充满了对祖国的狂热依恋。闻一多学的是艺术,他不懂政治,也没有理论,仅仅凭着炽热的情感,认定爱国这一死理,甚至到了偏执的程度。一起留美的清华同学潘光旦当时已经改学优生学,闻一多严肃地警告他:“你研究优生学的结果,假使证明中华民族应当淘汰灭亡,我便只有先用手枪打死你!”
  

闻一多:激情的归途(3)
……
   。 想看书来

吴晗:可怜一觉开封梦(1)
  吴晗对于他所信仰的事业的确是忠心耿耿,然而,一个知识分子的忠诚感,一旦失去了清明的个人理性和独立思考作为学理的资源,就有可能是一种海瑞式的愚忠,甚至比海瑞都不如。
  讲到“文化大革命”,就不能不提到《海瑞罢官》,而《海瑞罢官》,又是与吴晗的名字分不开的。一个人与一出戏,竟然成为一场历史浩劫的导火线,在多灾多难的的中国历史上,恐怕也是不多见的。
  吴晗被历史学家们公认为是悲剧性的人物。不过,时下的一些研究,将吴晗的悲剧仅仅解释为一场政治阴谋的牺牲品,就“文化大革命”的整体而言,也许是这么一回事。但就吴晗个人来说,似乎应有更深的蕴味。与“三家村”中其他两位文人邓拓、廖沫沙不同,吴晗并非左翼出身,原先不过是一个远离政治的象牙塔中人。一个一度为胡适所器重的明史专家,为何以后会弃学从政,以至于自觉地迎合政治的需要,去写最后招来杀身之祸的《海瑞罢官》——这里,或许蕴藏着吴晗人生悲剧中更深沉的一面。
  30年代初,当吴晗还是清华历史系学生的时候,他已经被史学界视作明史研究中年轻的希望之星了。这来得颇早的学术名声,除了吴晗个人的史学天赋之外,不能不感谢当年中国公学时期的校长、恩师胡适先生的慧眼青睐。一篇考证扎实的论文《西汉的经济状况》以及《胡应麟年谱》,使胡适相信这个来自于浙江义乌乡村的穷学生,是大有潜力的可造就之才,他亲自作函给清华校长,请求给予吴晗以特殊的关照;以后又拨冗回吴晗一长信,建议他“训练自己作一个能整理明代史料的专家”,并授之以治学的秘方。
  那个时候的吴晗,也对得起适之先生的一片苦心。清华求学三年,吴晗在学界风头甚健,又是发表《胡惟庸党案考》等学术力作,又是担任《清华周刊》文史栏主任,又是筹办史学研究会,又是出任郑振铎主编的《文学季刊》编委,吴晗的学术才华和组织能力众所公认。到1934年毕业,傅斯年和蒋廷黻都抢着要这位才华横溢的学界新秀,清华破例将这个没有留洋经历的本科学生留校任教。吴晗在中国最高的学府取得了一席之地。
  吴晗:可怜一觉开封梦大时代中的知识人不难想象,假如沿着学者的道路走下去,吴晗在史学上的成就也许不在胡适的其他几个高足,如顾颉刚、傅斯年、罗尔纲之下。除了胡适,当年影响吴晗学术风格的,还有清华诸师长蒋廷黻、雷海宗、陈寅恪、张荫麟等大家。胡适教会吴晗的,是考据学,蒋、雷二人,教导他治史还必须运用综合研究方法;而介乎于师友之间的年轻才子、史学家张荫麟则启发吴晗,史学作品要文采斐然。另外,陈寅恪的考据方法对他的影响也非同一般。因为博采众长,而且一开始就有方法上的自觉追求,吴晗本来是大有希望为中国的现代史学提供一种新的范型的。
  可惜得很,吴晗所处的时代,并不是一个能够让学者们坐在书斋里安心治学的时代。几乎就在他考取清华的同时,“九·一八”的隆隆炮声就从东北方向隐隐传来,令人揪心,令人不安。在吴晗的性格中,有沉得下心的内向一面,但也有骚动不安的外向一面。就在人们以为吴晗潜心学问的时候,他那充溢着良知和热血的心灵深处,却隐藏着难以言状的苦闷。在胡适留在大陆的大捆来往书信中,保留着一封颇有价值的吴晗来信。在信中,吴晗以令人惊讶的激烈语调抨击了在国难面前“卑鄙无耻、丧心病狂的政府”和“麻木不仁、浑浑噩噩的国民”。他悲愤地说:“看着人家出卖你的父母兄弟,听着若干千万同胞的被屠宰的哭声,成天所见到的消息又只是‘屈服’、‘退让’,假使自己还是个人,胸膛中还有一点热血还在着的时候,这苦痛如何能忍受!”
  这是一个热血青年发自内心的痛苦,这痛苦几乎贯穿了吴晗的半个人生,以后他的种种变化都可以从中找到端倪。“五四”以后的中国知识分子,通常同时具有两种关怀,一种是与自己的专业志向相联系的知识关怀,另一种则是与知识分子普遍良知相关联的社会/政治关怀。比较起来说,前一种关怀比较“现代”一些,那是要等到“五四”以后,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独立的职业群体出现以后才产生的;而后一种关怀则源远流长,是中国士大夫独特的精神遗产和历史传统。如果处于太平盛世,像吴晗这样具有学术天赋的学者,本来仅凭明史这门专业就足以安身立命。但他偏偏身处乱世,知识分子内心那普遍的良知不可能不折磨他。在危机四伏的现代中国,一个学者欲潜心问学,是要付出一点代价的。不仅要有“隔离的智慧”,而且还要有点“学者的自私”。但年轻的史学家吴晗纵然有“隔离的智慧”,却不能强迫自己心如枯井,漠然世事。他毕竟是有良知的。良知使他痛苦,又不知何去何从,这等于承担了双份的痛苦。无奈之中,只能向自己所信任的恩师求助,希望胡适能够指点迷津。
  

吴晗:可怜一觉开封梦(2)
胡适究竟有何回复,如今已无从查考。但几个月以后,胡适在《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文章中,教导学生在国家蒙辱的关头,更要有科学救国的信心这一番话,不妨视作对吴晗的间接回应。看来吴晗是受了一点胡适影响的,他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的第一篇杂文,就嘲笑了学生进城搞爱国运动是“一窝蜂”和“赶时髦”。不过,不介入政治运动,并不意味着吴晗内心风暴的平息,只不过换了一个方式,在书斋内部,通过读书和治史,缓缓发泄而已。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吴晗所选的一些明史题材,多少与内心未实现的那一层社会关怀相关,比如《胡惟庸党案考》考证的是明朝初年朱元璋为独揽国权,迫害宰相胡惟庸而制造的特大冤案。作为一个明史专家,他最敬佩的是明末那些有骨气、有气节的东林党人。1933年春,吴晗在旧书摊觅得一册描写东林党人与阉党斗争事迹的《碧血录》,激动地在书后写道:“读完此书,胸中不知是甜是辣,因想及自己将来如何死,若死在床上则未免太笨拙,最好是自己作一主意,想一洒脱干净死法,活得不耐烦,便撒手告别,岂不快哉!”尽管是一介书生,吴晗的内心还是有一点壮烈情怀的,东林党人,这大概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知识分子,充满正义和良知。虽不能至,仍然心向往之。吴晗从学者到斗士的转变,自然是后来40年代的事,但在30年代初他的安身立命之中,已经可以找到若干潜因了。傅斯年曾经对胡适说过:“我们的思想新,信仰新,我们在思想方面完全是西洋化了;但在安身立命之处,我们仍旧是传统的中国人。”胡适认为“此论甚中肯”。连胡、傅那些留学西洋、受过欧风美雨浸润的大学者,安身立命之处都不免“传统”,何况吴晗这样从未留过洋的本土知识分子呢。
  不过,在北平学界浓郁的学术气氛笼罩之下,整个30年代吴晗基本上还是守住了自己的专业岗位,连“一二·九”运动和“七七事变”都没有动摇他的知识关怀,让他离开安静的书斋。直到40年代初,事情才慢慢发生了一些变化。浏览西南联大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它的前期,尽管战争是那样地残酷,物质条件也大不如前,但因为坚信抗战必胜,相信政府的领导能力,联大的教授们内心仍然充满了定力,学术气氛也一如30年代那般浓郁。从40年代初开始,由于通货膨胀,教授们的生活水准一落千丈,从贵族沦落为平民,整天为温饱犯愁。社会地位下降了,政治态度也会发生微妙的变化。吴晗因为夫人多病,而且要同时赡养两个家庭,无疑在诸教授中首当其冲,第一个陷入贫困。书斋是呆不住了,心情又是那样的压抑,再加上国民党政治的黑暗与腐败也日益明显,这些外部因素使得吴晗内心那潜伏良久的社会关怀,再也无法抑制下去。1940年以后,三十岁出头的年轻教授吴晗终于走出了象牙塔,开始过问政治。一般的联大教授(包括闻一多),通常要到1943年下半年以后,才有强烈的政治关怀。吴晗显然先行了一步。在这其中,夫人袁震起着某种非常重要的作用。袁震原是董必武的学生,她很早就参加革命,思想左倾,她对吴晗的影响显然是不言而喻的。后来吴晗与中共发生紧密的联系,都是袁震牵的线。这样,吴晗的介入政治,从一开始就不是自由主义的姿态,而是激进的左翼立场。
  吴晗的挚友罗尔纲,曾以八个字评价亡友的性格:“豪放不羁,忠厚诚笃。”豪放不羁,意味着吴晗具有东林党人嫉恶如仇、敢说敢为的壮烈情怀。在那个需要知识分子站出来说话的年代里,吴晗表现出惊人的正义感和道德勇气。由于他在民主运动中太活跃、太激进,传说清华将不给他发聘书。好心的人劝他少讲点话,吴晗顿时瞪大了眼睛,情绪激奋地说:“什么?要我少讲话?解聘了,我更自由。我是学历史的,在中国历史上,每个朝代灭亡时,总有些殉国的志士,今天中国到这种局面,也该有殉难的人了,我早就准备好了,有什么关系!”。当年联大的教授们,虽然因为各自的信仰差别,有唱高调的,也有唱低调的,但他们的人格与信念往往是一致的。像吴晗和闻一多,不会因为抗议专制政治有人身危险,或者要掉饭碗,就转而玩聪明的把戏,不打主人专打走狗,在同道身上发泄仇恨,施行道德的拷问,以满足一己之崇高快感。他们不会这样卑劣,他们总是以血肉之躯直面最黑暗的势力,最腐朽的体制。那些温和的甚至保守的同事尽管对他们的激进不一定赞同,甚至颇有微词,但无不佩服他们的人格,佩服他们的言行如一。
   。 想看书来

吴晗:可怜一觉开封梦(3)
除了豪放不羁,吴晗的性格中还有忠厚诚笃的另一面。他的大部分知识来自传统的古籍,较少西方个人主义的理念和色彩,因此在他身上体现出更多的是中国士大夫的精神传统。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吴晗对知识分子的理解似乎没有更多的现代色彩,仍然以“忠诚”为核心,只不过后来以阶级分析的眼光,强调忠诚的对象,是上层统治阶级呢,还是底层的贫民大众。对于他而言,知识阶层永远是一张皮,自身无法独立地生存,最后总是要依附于一定的阶级。所以,在吴晗的心理深层,对群体有着强烈的依赖感,他不习惯天马行空,独往独来。为了实现与黑暗的抗争,吴晗必须寻找正义的化身,寻找自己的群体归宿。一旦自认为找到了真理,找到了奋斗的正确方向,他就愿意将自己全部交出去,交给这个代表着光明和真理的事业。吴晗的政治头脑是单纯而又率真的。那种对组织的忠厚诚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