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宣和画卷-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苏轼生活的年代距离宣和很近,但有趣的是,苏轼的书法作品并没有被《宣和书谱》收录。

    没有收录并不意味着不好,而是因为苏轼晚年被卷入乌台诗案、政党纷争,即便到了现在的宣和年间,朝廷对于苏轼的评价也是有些尴尬的,于是只好避之不提、讳莫如深。

    只是,朝廷是朝廷,民间是民间。“明月几时有”是所有百姓都耳熟能详的词句,苏轼的书帖自然也是需要被珍藏的范畴。

    楚风曾经临习过《寒食帖》,寒食帖全诗惆怅苍凉、冷雨凄寒,虽说写着“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的句子,却仍在骨子里暗含着东坡式的洒脱与旷达。书帖的笔法也如同苏东坡的性情一般,起伏跌宕、气势奔放,一点一勾暗含雄浑之力,娓娓道来,不急不缓,浑然天成。

    楚风也是喜欢书法的人,毕竟自古书画不分家,没有爱画不爱书的道理。只是他的天分在丹青上,书法上的天资不如丹青,为了考学才暂时放弃了书法,原本是准备日后再努力补上的。

    如今浑浑噩噩的来到了这里,考试已经完全不用,学习可以全凭兴致,楚风自然是不会轻易放弃苏东坡的书帖的。

    回忆着原来临过的《寒食帖》,楚风仔细看着眼前的这张手书,只觉得其中韵味风骨的确有迹可循,字迹潇洒随性、洒脱不羁,十有八九是东坡的真迹。

    书生看着楚风仔细考究书帖的模样,心里隐隐有些不安,忍不住问道:“你们店里除了你之外,没有别的大人了么?”

    “嗯?大人?”楚风仍沉浸在字迹当中,书生的话并没有经过他的大脑。

    书生见他心不在焉,不禁微微叹息,为自己这幅书帖的价钱而担忧着。不过另一方面,书生又觉得眼前这少年实在有趣,看起来年纪不大的,竟然片刻之间就能沉浸到这书帖当中,毫无心浮气躁之感,实在是难能可贵。

    如果自己在他这个年纪的时候,也有这样心境的话,现在也不至于落魄如斯了罢!

    一念至此,书生弹了弹前襟,自嘲一笑。

    楚风欣赏了多时,只觉得心随笔动,来来回回四五次,竟几乎不能自拔。

    直到听到耳边一声清咳,楚风才惊了一下,回过神来。

    “啊!抱歉!抱歉!”楚风有些不好意思,直起身来,将目光从那书帖上移开,笑着道,“我不能确认这是东坡的真迹,但的确是绝佳的书帖无疑。兄台想要卖多少钱?”

    书生闻言深皱了眉头,若有所思,似乎想要离开。

    楚风笑道:“兄台不必思虑太多,东坡高名虽然流传甚广,但在杭州任上时间不长,留下此地的墨宝其实也算不上太多,若是真的去深究,除了苏堤的诗词之外,真正见过东坡墨宝的人恐怕也寥寥无几的。即便送到其他书画行去瞧,兄台得到的答复恐怕也与我相差不会太大的。我不能完全确认这是真迹,但是我相信八分是真。兄台请先说一个估价,我若是觉得可以接受,再去里面找东家的瞧,让他再断定、品鉴一番。兄台看如何?”

    那书生仔细的想了想,负手在屋内左右踱步,片刻后,看着楚风的眼睛坚定道:“我需要纹银二十两,如果低于这个数,绝对不行!李家的书画行之前拿去看了一夜,说是要十八两收去,我没答应!二十两,一定要二十两!”

    楚风闻言点了点头,道:“还请兄台稍待,我进去问寻一番。”

    说罢,楚风抬腿进了内院,找到陆文端后恭敬问道:“文端先生,如果可以的话,能否借晚辈一些钱财?小子日后必定还上。”

    “哦。”陆文端正在挥墨,背对着楚风漫不经心的问道,“要借多少?”

    “三十两纹银。”

    陆文端微微愣了一下,放下笔回头看他:“怎么?有急用?”

    “是!还望文端先生首肯。”楚风一双眼睛亮亮的,如若点漆。

    ——

    这本《宣和》实在写不快,也不敢写快,怕一求快就失了味道,所以更新会慢些。还望大家见谅海涵则个~鞠躬鞠躬

第十一章 三十两纹银的潇洒() 
“这位兄台,纹银三十两,你拿好。”

    楚风再度走出来的时候,手里捧着一个小布包,笑眯眯的递到了那落魄书生的手上。

    书生等待的时间颇长,自以为这桩生意已经是死路一条,所以连书帖都重新包好了,只准备一会儿就告辞离开。谁知道楚风竟将三十两的银子递到了他的手上。

    “三、三十两?”书生有些发愣,不明白发生了什么。

    “嗯,三十两。”楚风笑道,“二十两是兄台的底线,那就说明,兄台实际上需要的钱财比二十两要多吧。这钱不是买书帖的,是我借给兄台的,只是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书生觉得自己如惴云中,完全不知道眼前正在发生着什么。

    楚风摩拳擦掌、心绪难宁,颇有几分兴奋的道:“能不能将那书帖借我十天?十天就好,十日后自当归还。至于那三十两银子,兄台什么时候有了闲钱再还不迟。”

    书生一时有些犯傻,目瞪口呆。

    楚风笑道:“兄台还请放心,不是开玩笑的。设身处地的去想,如果不是走投无路的话,应该没有人会将这样珍贵的东西卖出去吧。对于旁人来说,这手札或许只是一幅墨宝,可是对于自家人来讲,其中的含义就大得多了。兄台既然急需用钱,便先拿去用。不瞒你说,这书帖我实在是爱不释手,借我临摹赏玩几天吧,就当做是借钱的利息!哈哈!”

    “你……”书生缓缓回神,目光复杂的看着楚风,“你就不怕我拿着这钱就走了,再也不还给你?我若是十日之后将这手札取回,又带着三十两纹银一走了之呢?你待如何?茫茫人海,你去何处找我?”

    “那便罢了。”楚风微微一笑,“三十两银子借阅东坡先生的书帖十日,对我来说,也是一件值得的事情。”

    开玩笑,到了千年之后,苏轼的书帖那都是国宝级的东西,给几个亿国家都不可能借给个人把玩的。与现在的三十两银子相比,实在便宜太多。

    当然,这是最坏的打算。说句实话,楚风是不相信眼前这个连吃几块糕点都不好意思的书生文士,会做出那等不要脸的举动的。

    说白了,一是楚风相信他,二是三十两银子楚风赔得起。

    既然如此,不如风雅一回。

    书生心下慨叹,他遇事至今,遇到的都是趋炎附势、趋利避害之徒,没想到唯一接触到的一个洒脱之人,竟然是一个年轻不足弱冠的少年。

    “小兄弟这里可有笔墨?我留下一张欠条罢!”书生喟然长叹,连对楚风的称呼都变了。

    楚风摇头笑道:“不必了,何必拘泥于那等俗物。”

    书生闻言愈发恍惚,直觉得自己是不是饿晕了脑子不大好使,又或者是做了一场美梦。

    上上下下、仔仔细细的打量了楚风一番,书生只觉得这孩子身上的衣帽并不华贵,虽然长得风神俊秀、如若璧人,却终究是一个寻常人家的孩子。也是呢,如果真的是大户人家的郎君公子,怎么可能在这种地方做知客呢?

    对于这少年来说,三十两银子,恐怕也是他几个月的工钱罢!

    可就是这样的少年,竟然连眼睛都不眨的将银钱借出,甚至连借条都不要!

    书生心中感佩莫名。

    冲着少年拱了拱手,书生道:“小兄弟孟尝之风,这场恩德我刘正卿记下了!大恩不言谢,先行告辞,日后再见!”

    说罢,也不再多做那感恩戴德的姿态,转身就走,颇有几分洒脱。

    楚风见状,愈发觉得此人有趣,若是能够结交的话自然是不错的事情,于是微微笑起来。

    “他若是不还钱,你怎么办?”

    文端先生早就好奇的躲在门帘后面听,这时候掀了帘子走出来,好奇的发问。

    楚风冲着文端先生微微躬身施礼,笑道:“那小子就慢慢还吧,在先生这里工作个十年、二十年的,总能还的上吧!”

    陆文端闻言大笑起来。

    ……

    ……

    得了苏轼的《京酒帖》在手,楚风早已心痒难耐,求着张大哥在前面看店,自己用双手供神仙似的捧着,屁颠屁颠的就回到了内院房中,美滋滋的赏玩起来。

    陆文端曾经见过几张苏东坡的真迹,这时候帮着鉴定一番,也觉得这张是真迹的可能性极大。只是可惜没有装裱,如果再这样任由其破败下去,恐怕保存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损坏了,太过可惜。

    只是楚风与陆文端都不会装裱,而且这东西毕竟不是属于他们二人的,现下只能是听之任之,日后再议。

    楚风与陆文端这一老一少,都是难得瞧见这么好的书帖,二人魔怔了似的凑到一处赏玩,就连老张唤两人吃饭都如若未闻。

    老张在门边瞧着,只见到这两个脑袋凑到一起,一个白头翁、一个少年郎,着实好笑。再绕到旁边去瞧,两个人盯着书帖的眼睛里,都放着野狼似的亮光,更是滑稽的不行,闹得老张憋不住笑,强忍的呛了一口,咳嗽起来。

    “阿郎!楚郎君!莫要再瞧了!这书帖就在这里,跑不了的!你们若是再不吃,黄花菜就真的凉了!”

    老张如此笑道……

    得了《京酒帖》的第二天,楚风开始动笔临摹。

    苏轼的字是出了名的刚健雄浑,不能用细软的羊毫,适宜用狼毫写就。兼毫,也就是羊毫、狼毫参杂的那种毛笔,是后世常用的,比例上可以自行调配,那说法就很多了。

    楚风只是为了临习练字,又不是为了仿造作假,没有必要纠结这等微末的东西。因为是《京酒帖》是手书,字体并不大,楚风便选了一根三寸狼毫,铺开纸张,用镇纸镇了,细细临摹。

    临摹这种事情,初学形,后学神。想要从形似逐渐训练到形似,是一个十分困难、复杂的过程。

    中国人喜欢说“神魂”,万物皆有灵气,书画自然也是如此。这倒也不是什么故弄玄虚的东西,人心态心境不同的时候,即便是微小的差距,也会造成躯体上极大的差别。真正好的书画,是要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于一体的。即便是如同王羲之、苏东坡这等大书家,也不是每个字写出来都是佳作。他们的技法当然没有问题,所谓的差别,只在于心境而已。这心境,从旁人看来,便是“神魂”了。

    就像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据说,王羲之从兰亭雅集上归家之后,也曾经多次重新书写《兰亭集序》全文,但终究无法复刻出当时的字迹,更不必说超越了。所谓天时、地利、人和者,由此可见一斑。

    当然,简单的临摹并不需要那么多的准备。有条件时就用好笔、好墨,没有条件时就用心、用眼、用手,如此而已。

    楚风在书画一道上颇有些痴意,以前学画时如此,如今得了《京酒帖》临摹也是如此。

    于是五六日下来,楚风除了吃饭、睡觉,以及早晚两通五禽戏之外,就是临帖,就连招呼客人的时候都显得有些心不在焉,与旁人说话时神游物外似的,仿佛灵魂出窍一般。

    文端先生看着好笑,又是赞叹,又是担忧。他这几日也临习了几次,但都是浅尝辄止,并不钻研于其中的书道,而是心心念念应该如何将这书帖中的风骨运用在纂刻之上。

    文端先生对自己书道上的天分是心知肚明的,所以并不强求。但自己没有天分却不代表不会看、不会瞧,他这几日看下来,只觉得楚风虽然只是简单的临习,可书道上的进境竟是一日千里,看得人心惊肉跳的。

    楚风迷迷糊糊的吃饭睡觉,游魂似的做着其他的事情,只有在拿起笔的那一刻,他那一双点墨黑漆般的眼睛才会恢复神采,精神奕奕。

    当然,楚风也并不是那种闭门造车之人。偶尔遇到一些“艰难险阻”,自己想不通的地方,他也会主动的去请教陆文端。

    老先生毕竟年纪大些、经验丰富些,而且经常能够从纂刻的角度上提出些新颖的看法,令楚风受益匪浅。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对于文端先生这个老师的指教,楚风是十分感激的。

    就这样临习到了第六日,日上三竿的时候,楚风忽然察觉到了什么,心下一惊,手中笔杆子直接掉到了地上。

    文端先生这时正在旁边打磨刻刀,也被惊了一下,偏头见楚风面色微白,连忙问道:“这是怎么了?”

    楚风眨了眨眼睛,有些不大敢相信。

    他小心翼翼的将眼前的《京酒帖》拿起来,冲着阳光处仔细的看了又看,面色变得越来越凝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