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平淡为官-第6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确实是不怎么样,只要教导他们学会最基础的功夫就行了。

    而中专则不同,他们本来就是一批学生中,排在中等以上的人,然后在中考之下落选,无论是能力还是素质,要比这些小专生厉害很多,所以他们的学期也相对较长,是小专生的两倍,而他们所能选择的科目相对来说也比较多了,比如说重工业,机床操作,工业产品精加工,农业技术,灌溉技术,以及一部分的服装设计,广告设计之类的工作,都是能够参与的,不像小专生,大概只能报名参加一些轻工业、厨师、理发的课程,不会涉及到过于专业的内容。

    而从高中到大学之间落选的数量相对就比较少了,而且大多已经算是接受了中等教育,所以他们进入技校之后,其实享受的待遇与大学差不多,也是读五年,其中实习一年的时间,毕业之后获得大专文凭,同时他们所能选择的专业其实与大学基本差不多,各科各类基本都有,算是稍微低一个级别的大学了,而在小专,中专,大专之间也可以相互进行考试,当然这种考试就要严格的多了。

    毕竟这些技术学校,最后基本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们能够有一技傍身,同时也是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文盲劳动力已经被社会所不容,现在的工厂也好,社会上的门店服务也好,都需要更多认识字,懂得怎么说话的人来担任,因此不可能让他们一直上学,其中只有一些精英才有可能升学所以其中的升学率,大概不到百分之十左右,还是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尽快投入到社会中去。

    这三类学校,小专和中专由地方衙门和地方上的公司共同承办,衙门负责监督,主要建设还是由地方企业来进行安排,而大专则由朝廷主要承办,毕竟到了大专,自然是不可能继续用民间的师傅来教导,这些孩子们也不会听,能够考到高中的,就算不上学了,直接进入社会,也必然是一个工厂中的预备干部,你要让老工人来教导他们,他们是根本不可能认真学的,唯有让大学生来教导他们,他们才能服气。

    这一点是很关键的,毕竟宋朝是一个一切以文为主的国家,以前是官本位,如今是学历本位,学历高的自然听不得学历低的人说话,而学历低的人在这些天之骄子面前,也实在没有什么勇气来教导他们,这是很正常的事情,也是社会的风俗,所以大专必须要由大学毕业的本科生来进行教导,他们的话才能听得进去,而既然是要纳入大量的大学生,单单依靠企业是不行的,还是需要国家来插手,所以大专是由朝廷来管理,而其余的学校,则由地方自行建立。

    不过随即教育部发现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需要徐清来思考和判断,那就是对于技术学校的承办,沿海发达地区的兴趣十分浓厚,消息一放出去,地方谈判想要成立学校的便有一百多所,参与的企业数量也十分的多,但一些不发达地区,想要建立学校的意愿就非常的低,因为他们这里工厂少,需要的工人数量自然也就不多,这一点徐清早就预料到了,但他没想到的是,如果真的就这么施行下去了,会产生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那就是人口移动的频率加快,原本这些人大多数会在当地工作,无论是做什么,大部分人口会消化在当地,可如今随着技术学校的诞生,很多人自然不甘心一辈子就这么庸庸碌碌过去了,便想要学习这些先进的技术,从而让自己可以过上更好的生活,而学习这些技术得去哪里,自然只有沿海发达地区才能去学习,那么大量的人口进入到发达地区中来,这一点是很严重的问题。

    以前是壮劳力移动,而若是技术学校建立起来,那就是未成年移动了,如此一来,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将会变得更差,而更加严重的是,他们学习了这些技能只能,是不会回到自己家乡的,因为他们家乡的产业落后,学习的这些技术根本不可能回到家乡使用,这就像现代很多人学习计算机技术,而他们只能选择上海,杭州,深圳广州之类的城市落户,回到自己的家乡,根本没有公司可以接受他们,因为他们的专业在当地根本没有用武之地。

    所以这些人自然而然会留在经济发达地区,这就会造成一个巨大的问题,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口越来越多,而很多的地方人口会越来越少,这是许多人所无法接受的事实,但这个事实却真的在发生,这是经济市场的规律在推动的,一个市场,人口,人才,资金都会往更加能够赚取金钱的地方流动,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其他地方就是会变得又老又穷,想要改变这一点,除非国家在内地城市进行投资,从而让这些地方富起来,可这件事对于宋朝来说,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宋朝毕竟不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国家,当把钱投到东南沿海,可以赚取更多利益的时候,谁愿意把钱投到不赚钱的内地去呢?大概只有到沿海地区的发展已经不需要朝廷继续拨款的时候,国家经济增长陷入停滞的时候,才会开始重新关心这些欠发达的地区吧,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如今的宋朝朝廷,是因为利益而被驱动的,你想要改变这一点很困难。

    就像如今的欧洲,无论是法国还是英国,这些国家的首都都基本汇聚着全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以上,剩下的大城市,汇聚了全国人口百分之三十五左右,全国大量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之中,农村的人口大概只有百分十五左右,这就是高度城市化的体现,而如今的中国正在向着这个方向发展,这不是徐清可以改变的,也是正常的生态规律,徐清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发展大城市好,还是发展小城市好,这是他需要去做的。

    人口往城市移动无法改变,但怎么移动,徐清却可以进行干预,所以对于这些技术学校,徐清规定,他们首先不能集中设立在工厂周围,必须设立一部分在周围的卫星城市,分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二来则是在内地和西南等地的大城市中,由国家拨出一部分的钱,来进行教育花费,从而把这些生活在内地的大城市中的年轻人留下来,农村里的孩子可以去发达地区,城市里的人则必须要留下来,若是他们也走了,这些省份就没有了未来,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即便徐清未来要提振西南,西北,中部,也没有人才可以用了。

794() 
所以徐清在这些内陆省份的城市中,往往会多分配一些公共资源,比如一些研究中心,都设置在内地,然后便是一些教育机构,也都会设立在内地的大城市,以保证有大量高素质的人口进入城市之中,带动当地的经济,不然若全是按照经济来划分城市,那最后这些城市都将会荒废的。

    这是徐清所不愿意见到的,作为一个王朝,宋朝毕竟还不是资本主义国家,不能全部用钱来决断,中国人重土安迁,尤其是年纪大的人,不愿意搬迁,若是让这些城市凋零,这对于徐清来说,也不是一件乐见的事情,有些城市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若是就这么荒废掉,实在是有些可惜,所以徐清在设计的时候,也会把这些城市放在重要节点上,同时许多研究机构,也确实适合放在内陆城市之中。

    沿海地区人口稠密,想要找到一处安静之所,着实非常的困难,同时发达城市的土地价格十分的昂贵,若是在这里建设研究所,未免费用太过于昂贵,同时对于城市发展也不好,这些土地留给商贸,公司,房地产之类的显然更加合适,研究所最主要的工作是从事研究,科研工作,而不是卖地,所以把研究所放在内地显然就更加合适。

    这里有大量的空地,造一栋建筑并不需要太多的钱,可以把大量的钱省出来,提高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这些研究所所在的城市,人口不多,自然诱惑也不大,如今宋朝的大学设立,与现代的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包括研究所也是如此,在现代,中国的知名大学,除了中国科技大学之外,其余所有大学,要么是在北京,不然就是在上海,或者就是一些省会城市,往往是人口稠密地区。

    而宋朝的大学则不同,徐清认为,大学应该是研究学问的地方,若是在人口稠密的城市之中,就难免会被这个社会所影响,所以对于科研类的学校,往往都会设置在一些小村庄上,这一点跟欧美国家很像,哈佛,耶鲁,剑桥,牛津,如今他们所在的小镇都已经是几十万人口上下的小城市了,可在他们刚刚设立的时候,这些地方还只是小村庄罢了。

    当然,这些大学之所以刚刚开始的时候要设立在这么偏僻的地方,跟没钱有很大的关系,美国的很多大学刚开始的时候都是一些牧师建立的,还有一些则是自建的,大多都没有什么钱,等到后来有钱了,因为情怀的元素,自然也就不愿意搬了,而中国最开始的那一批大学是从清朝开始的,其中一批是清朝自己建的,还有一批则是外国列强建的,故而这些学校距离城市都不是特别的远,后来新中国建立之后,这些学校也保持原址,同时因为生活方便等因素,以及当时中国农村的条件太过于低劣,而在城市中则有着基本可以保证实验进行的设备,因此中国的大学,除了极少数之外,几乎都在大城市之中,便连小城市都很少听说过。

    而徐清对于这种做法其实并不欣赏,他认为一些综合类的大学,或者是一些社科类,金融类的大学,建设在城市里并没有什么问题,毕竟这些学校有很多科系需要跟社会有频繁的接触,但是一些纯科研类的学校,徐清还是认为应该搬到一些比较偏远的地方去,让里面的学子也好,老师也好,都可以安分的做实验,而不是参加永无止境的会议和应酬,所以在宋朝,有很多专门就是做科研的学校,这些学校并没有文科和工科,只有理科和医科之类比较学术性的科学。

    对于这一点,徐清是很认可欧美的观点的,在城市里,就不可避免会受到城市上的诱惑,无论是灯红酒绿,还是各种各样的会议,都是无穷无尽的,而做实验,必须要静下心来才行,因此对于这些学校,大多都会设立在内地的小城市中,甚至是城镇中,这些小城镇往往只有三四万人左右,有些甚至连煤气都没有通。

    在这些城市研究自己的工作,对于这些科研人员来说,工作虽然枯燥了许多但是生活也很简单,就是探索科学,除此之外,其他的事情,都由国家来帮忙负责,无论是房子还是结婚之类的,国家都会帮你照顾,这种方式,在一方面提振了内地城市的科研能力之外,也算是安置好了他们所有的工作。

    至于技术学校成堆出现在沿海城市的状况,徐清也无法改变,毕竟这是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徐清能做的只是把一部分高级知识分子用国家力量留在内地的城市里,但也只有一部分而已,毕竟沿海地区的学校数量也不差,同时大量大公司成立的研究所也都设置在这些沿海城市,毕竟这里交通方便,有什么研究成果立刻就可以和周围的工厂联动,产品只需要一年左右的时间就可以上市推广,这是完全不同的状态。

    不过大量的技术学校开始建立,社会上的治安确实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变好,在加上一方面惩恶打贪的风暴卷起,整个社会的风气也开始改变,大量三观还没有建立的孩子们进入学校开始学习新的知识,工厂之中的童工开始变少,整个社会都在变好,或许唯一有些不爽的就是工厂吧。

    甚至连孩子们的父母都为之叫好,因为宋朝对于技术学校并不是强制的,想要让自己孩子读的就读,不想读的也可以不读,读的朝廷会给予一定的补贴,保证即便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也可以读完,但若是不想读,朝廷也无所谓,所以有些家长,希望孩子尽快去赚钱的,国家也不会强制他们说必须要来读。

    毕竟如今的宋朝,义务教育仅止于六年小学教育,再之上的教育实在是负担不起,便也不再负担,在这种状况之下,父母们可以自由选择,他们自然也就不会有什么生气的情绪,若是所有孩子都要上学,父母必然会不满,毕竟他们可负担不起这么多孩子的读书学习。

    一般来说,如今的父母都会生四五个孩子,然后其中大多数孩子都仅仅只会读到小学然后就去工作了,虽然如今老百姓日子相比起以前过的越来越好了,但这么多的孩子,开支也是很高的,小学因为是免费的,老百姓只需要管吃饭,睡觉,穿衣就可以了,其他事情不用管,可若是供养五个孩子上初中,大部分家庭是受不了的,一个初中生一个学期的学费就要十二贯钱,一个学年就是二十四贯,而一个家庭父母双职工,一年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