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宋缔-第5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他依旧恭敬的开口道:“陛下好记性,外臣久居大宋承蒙陛下照拂”

    赵祯摆了摆手:“朕想说的是你此次前来为的是牛痘一事,既然久居大宋,也该知晓宋辽之间的关系,牛痘可防治痘疫,乃我大宋之重器,也乃天下人之所需。”

    赵祯的话音刚落,耶律贾便急急的开口道:“陛下!大宋乃仁义之国,与我大辽一样出自华夏正朔,袭隋唐之制,续五代之风,如今痘疫肆虐与中京道,万望陛下以天下苍生为重,赠种痘之法救其与水火之中!”

    说完耶律贾便大礼参拜,以头抢地的声音在殿中回响,三才见了都颇为不忍,此乃忠于君王,效命与百姓之臣,人人视之为忠。

    赵祯不满的开口道:“朕有说过会拒绝吗?”

    脑袋与木质地板的撞击声戛然而止,耶律贾惊讶的抬头望向赵祯,仿佛第一次认识这位皇帝。

    赵祯心中纳闷,自己到底在辽人的心中是个什么形象?耶律贾的表情仿佛是太阳打西边出来似得,而且一下出来了两!

    挥手道:“起来吧!莫要在朕的面前露出此态。宋辽两国虽水火不容,但却依旧是叔侄之国,朕与耶律宗真也曾惺惺相惜过,在燕云两军阵前把酒言欢好不快意,只可惜天地间的道理便是无情,要么功成,要么师不功,二者无有相类。”

    稍稍顿了顿,赵祯继而开口道:“不过相比耶律宗真,查刺侄儿却相去甚远,民心不稳,汉契相防,此番对中京道痘疫处置不当,致使国内之民携痘疫南下,大难是在滦河城大宋边军便收治不下十万人!乃无道也!”

    耶律贾此时无话可说,即便是想反驳也不能开口,想要从大宋获得牛痘便是手短,几句难听话有何不可,再说这殿中又无大宋臣子,只有自己听见,权当是耳旁风了

    “朕不忍天下百姓受难于痘疫之中,也担心辽人再约束不住治下之民,已经派人把牛痘之法详记与册,整理之后便让你带回北朝,另有痘牛五十头一并随往。”

    “陛下仁爱之心光耀千古!”

    待赵祯说完,耶律贾由心而感,忍不住大礼参拜并称赞,这是发自真心的敬佩和尊敬,能做到这样的君王可没有多少,可谓是心怀苍宇!

    儒家的博爱便是如此,仁爱之心动之天下为博爱,赵祯心中早有答案,牛痘并非是属于大宋,更非属于自己,而是应该属于整个世界。

    赵祯不是有多么圣母,也并非是怜爱世人,而是这东西本就是属于世界的,他也不过是随手拿出来而已,虽然曾经是个窃贼,可这辈子却不能再这么下去。

    何况天花是个威胁整个世界的疾病,它杀死的人类甚至超过了后世的枪炮,除了给人类带来无尽痛苦的同时也带来了恐惧,赵祯不单单会向辽朝提供牛痘技术,还会向整个世界所有能触碰到的文明提供。

    向全人类展示大宋的仁爱与礼,这不是一举两得的事情?最重要的是他已经看穿了辽朝的圈套。

    辽朝太小看自己了,也小看了大宋的士大夫,如今的大宋完全有能力在证明刚的赢辽朝,何必玩弄这种鬼蜮伎俩?你辽朝需要牛痘?想用道德绑架大宋,破坏大宋的名声?

    对不起,我偏不让你如愿,并且还要做的更好,让大宋获得更为崇高的名声,显得更加的仁义善良。

    三才是看不到这一点的,他对官家如此爽快的并且没有任何要求的赠予辽朝牛痘的作法不理解,在他看来,契丹人若是都得了痘疫才叫好,大宋可不费一兵一卒的拿下。

    赵祯懒得解释,但消息传出,朝中的相公们却纷纷上疏,大赞赵祯的博爱英明之举!

    

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高丽王薨() 
    世上总是会出现一些荒谬但却让人感动的事情,比如大宋救助辽朝的契丹人,并最终让他们重返家园,再比如辽朝居然痴心妄想的向大宋索要种痘。

    但最让人感觉不可能的事情却发生了,连辽人都觉得荒谬透顶,大宋居然真的把牛痘给了辽朝,并且把经验整理成册,完完整整一丝不漏的给予辽朝,外加五十头痘牛

    当耶律贾带着这五十头痘牛和宝贵的书册回到辽朝上京城的时候,几乎是受到了如英雄般的接待,激动的人群和热烈程度堪比君王得胜而归。

    他们不单单是来感谢耶律贾的努力,更是表达一种对大宋的尊重,虽然是敌人,但却做出如此大度的义举,别说是普通百姓,即便是张俭,萧惠,甚至是太后萧挞里都为之动容。

    一时间大宋的名声如日中天,让许多辽人也颇为感慨,而对比之下,如今的大辽皇帝耶律洪基却显得那么的稚嫩,甚至给人一种无法与大宋皇帝相提并论的感觉。

    年岁上是存在差距,可是当年赵祯在这个年岁的时候可是比耶律洪基强上太多,还是太子的时候便平定了赵元俨之乱,然后几乎是一路披荆斩棘,削厢军,开岭南,灭大理。

    这样的帝王难道不是天上的星宿下凡?!

    异于常人者,世人谓之神鬼!辽朝的百姓比之大宋更加淳朴和愚昧,这取决于辽人的性情,他们常年在草原上牧马,本就是心宽豪迈之人,对汉人的敌视很强,但若是有人真的对他们好,至少让他们感觉是在对他们好,便会毫不犹豫的认定你是朋友。

    而赵祯和大宋的这一无私举动赢得了不少契丹人的心,也让辽朝的汉人抬起了头,瞧见没有,我汉家皇帝还是这么大气,这么宽仁,即便是面对辽朝都能如此无私。

    不过赵祯这么做的目的也是如此,体现大宋的高大,让世人敬仰大宋,尊大宋为上国的同时,也让辽朝国内产生影响,这影响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

    当然不单单是辽朝,赵祯还把牛痘赐给了女真人和高丽人,要想消灭天花,最好的办法便是大规模的接种牛痘,单单是在大宋一国接种是可以预防,但却不能让天花彻底消失。

    所以赵祯希望通过大宋之手,让天花在整个亚洲消失,大宋没有天花,辽朝没有天花,高丽,女真没有天花,倭国同样也没有,这么一来天花岂不是没有大规模爆发的可能?

    就在赵祯为自己的无私之举所沾沾自喜的时候,高丽的使臣再次前来大宋,只不过他不光是感谢大宋赐予牛痘之法防治痘疫,更是前来向大宋,向赵祯发出讣告,高丽王朝第十任君主王亨薨与开京重光殿之中。

    这个消息来的很突然,以至于赵祯在刚刚听完使者的奏报后微微愣住,王亨死了?这个对辽朝态度强硬,积极防守的王亨居然死了。

    紫宸殿中陷入安静,使者悄悄抬头看到的是赵祯惊愕的眼神以及一丝难过,心中以为大宋皇帝正在为王上的故去而难过,他哪里知晓,对于现在的大宋来说,王亨这个看似不重要的高丽国王却有着很高的价值。

    主要是王亨对辽朝的态度,明面上修好,其实暗地里各种防备,就差发动边民武装袭击了,但越是如此对大宋越有利,对辽东更有利。

    虽然和大宋发生过一场局部的战争,但并不是高丽王朝整个朝廷的意愿,而是在俩个蠢货的愚蠢之中引起的误会,双方的朝廷和高层再交换过意见之后,便双方再次修好。

    高丽自然不可能和俩个“超级大国”同时交恶,与辽朝剑拔弩张的同时,与大宋自然要“和睦相处”,王亨是个很有战略眼光的人,他看的比高丽国内的所有人都要远,认定大宋在不远的将来肯定会超越辽朝,成为最大,最强的国家。

    与大宋交恶是在自寻死路,况且大宋是华夏的正统延续者,华夏王朝与高丽这片土地的关系极为微妙,虽然发生过不愉快的事情,但终究还是要相处下去的。

    现在王亨一死,这种态度和战略是否还能在高丽延续下去?这才是让赵祯担心的问题。

    从三才手中接过一份王亨的遗诏手抄,赵祯轻轻打开,上面的字迹虽然不是王亨的,但已久相当不错,看到开头的称为,赵祯便皱了皱眉头,随即给三才道:“你来念。”

    三才躬身接过:“奴婢遵旨。”

    “朕承先君之末命,嗣累圣之丕图,十有二载,赖天之休,国内乂安。春夏以来,忧劳爽和,药石无效,遂至大渐,欲以神器归之有德。内史令乐浪君徽,朕之爱弟也,仁孝恭俭,闻于邻国,宜传大宝,以显耿光。”

    三才是冷着脸念完的,在他看来高丽国主乃是诸侯之制,最多以寡人相称,现在居然用朕自称,岂不是僭越?何况高丽人明知这是要上疏大宋君王御览的,还这么肆无忌惮?

    但赵祯明白,这是一种试探,小心的试探大宋对高丽的态度,若是大宋和高丽真的关系融洽便不会因为这“小事”大发雷霆,反之亦然。

    赵祯突然想起了王亨遗诏中提起的乐浪君徽,他便是王亨的弟弟,虽然不是一母同胞,却也相差无几,他的母亲元惠王后乃是王亨的生母元成王后的妹妹,这就比一般的同父异母关系要来的亲近得多,否则也不会是他王徽了。

    在高丽使者的关注下,赵祯拿起这份寓意独特的国书放在前面的御案上,随即开口道:“这是向朕讨庙号,谥号来的吧?朕听闻王君故去,心中不忍,但国不可一日无主,令弟王徽便是上上之选!”

    赵祯的话让使者安心,这是在肯定先王,不用说下面该赐下庙号,谥号来了,在来之前,王上就说过,这两样东西必须由大宋皇帝赐下,如此一来便可把高丽与大宋绑在一起。

    这实在是一个没有办法拒绝的请求,人家一国之主死了,连庙号,谥号都没起,巴巴的送国书和讣文而来,你能拒绝吗?

    

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宋与高丽() 
紫宸殿,威仪高大,安静祥和,一点檀香在纯铜的仙鹤香炉中缓缓升起,仿佛一双无形的手在拖起它缓缓上升,静谧之中显得异常肃穆。

    赵祯在一张明黄色的圣旨上写下靖宗二字。

    这是给予王亨的庙号,取的是“实靖夷我邦”的多谋之意,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安定,平静之意,这就要看高丽人自己的理解了。

    有庙号自然要有谥号,不过这可比庙号难得多,并非如看着那么简单,虽然也是短短的两个字,却要高度概括这个君王或是名士的一生。

    庙号是皇帝才能享受的东西,它是形容帝王在这个王朝所在的地位或是个人的品行的一个小结,如太祖,太宗,世宗,高宗等等,这样的庙号共有一百零三种之多。

    当然出于为尊者讳的目的,这些庙号中极难有不敬或是不尊的称谓,大多是溢美之词,许多甚至超过了本人身前所能享受的待遇,不过既然人已经死了,死者为大,何况是皇帝?

    但谥号不同,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这是世人的权利,也是史家的权利,要载入史册之中,评定位高权重者一生的功过是非,春秋之时极为流行,死者往往会获得亲友相赠的谥号,甚至有些泛滥,不知是出于公理还是出于私心,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应当废除。

    所以在秦朝是没有谥号的,直到西汉建立之后,又把这种小而精的“人生总结”给恢复了起来。

    谥号往往和庙号差不多,也是简短的两个字,但这两个字的分量可谓是重于泰山之威!它会如一般真实的小刀,把这个人的所有伪装和强权剥开,露出条条的内在。

    开始的时候只有美谥和平谥两种,可到了之后便逐渐有了恶谥,他不以君王的意志进行转移,当然这个时候当朝的君王已经完蛋了,后继之君也不会去干涉谥号的平定。

    于是自周厉王姬胡开始,便出现了真实评价暴君的恶谥,周厉王是一个贪婪的君,国人发动暴动,他逃到彘并死在那里,“厉”便是对他予以斥责的“恶谥”。

    身为一个皇帝,庙号不一定有,但必有谥号,这已经是一种华夏传统,也逐渐成为亚洲所有王朝的传统,因为华夏的发展历史就是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历史。

    赵祯提笔思索良久,王亨是高丽的国主,对他的庙号方便评价,毕竟只是排名的问题,只要不僭越便不会有任何不妥,也不会受到高丽君臣的反对和指责,谥号不同嘞!

    一旦自己写下俩个不妥帖的字,这便会触动大宋与高丽之间的关系,非是开玩笑的话,而是实实在在。

    高丽人希望通过这件事试探清楚大宋对高丽的态度,但若是赵祯给的谥号太过,则会让世人觉得他王亨担当不起这谥号,也同样败坏赵祯和大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