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之虎-第6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辏闶侵惫ゾ┦σ印!

    听了冯元飙的话,崇祯脸色变得煞白。

    其实,在他心下,何尝没有想过,流寇发展到现在,气势这般兴盛,李自成手下更是拥有雄兵数十万,怎么会满足于只据守这陕甘一隅之地。只不过,当这样肯定的话语,从兵部尚书冯元飙的嘴中说出时,崇祯皇帝的心中,还是一阵莫名的刺痛。

    怎么办?

    现在情况如此紧急险恶,朕又还能怎么办?!

    ”尔彛牵且滥阒骺苋艄娑衫垂ィ俏掖竺鞴倬我杂俊

    听了皇帝这仓皇问话,冯元飙心下暗叹不已。他浑浊的眼珠眨了眨,立即大声回道:”于今之计,以微臣观之,唯一可行之办法,便是令我大明平辽王立即从清境撤兵,集结其手下精兵良将,紧急赶往山西宣府等地,方可勉强挡住流贼东渡啊!

    崇祯听到冯元飙这番话语,心下的纠结与无奈,几乎无可言之。

    唉,看来于今之际,大明官军已然无力对抗流寇,唯一能指望与依靠的,也只能是李啸这个曾经反叛过自已的家伙了,真真造化弄人哪。

    见皇帝沉默不语,冯元飙想了想,又说道:“陛下,现在平辽王李啸在清境之中,接连攻下营口、海城、镇远堡等地,打得清军魂飞胆丧,实是大涨我大明军民士气!且前段时间,平辽王手下兵马,更是在海参崴之地,击毙了清酋皇太极,这倚天之功劳,国朝开国至今,都罕有其匹啊!微臣在想,陛下若要剿灭流贼,除掉倡乱之首李自成,就非得重用李啸不可,除此之外,再无他人可用矣!”

    听到冯元飙说得这般语重心长,崇祯内心亦是暗自同意,只是,他疑心一动,又下意识地问了一句:“尔彛且滥阒薜比绾沃赜美钚ィ俊

    “陛下,微臣以为,你当以为其表功之名义,重重封赏李啸,给其重爵厚禄,切实招拢其心。同时再下召,令其部班师回国,前去陕甘抵御流寇。与此同时,皇上需再表示,对李啸及其兵马,全不加以节制与干涉,任因李啸自行指挥,以去除其疑心。且在有需要时,再令我其他大明官军加以全力协助,如何一来,方可令李啸为大明安心效力,方可使其兵马愿意为国尽忠,微臣思来想去,此当是为最佳之策。”

    崇祯听到这里,不觉微微点了点头,却又问道:“爱卿,若只是这般下令撤军,那李啸好不容易才打下清境恁多地方,岂非只能又白白丢给清虏了么?这样的话,岂不是又给了清廷重新喘息之机了么?”

    冯元飙摇头长叹:“唉,陛下,事有轻重缓急,岂看只看眼前?微臣观之,那鞑虏虽是大逆大恶之徒,但相对于成立伪国的李自成部流寇来说,相对于现在我大明的危急局势来说,还勉强能算是肤藓之疾。现在我大明的真正心腹之患,乃是陕甘的李自成部流贼,这是最危险,也也最需要立即解决的重大问题,这两者之间的利害关系,皇上何其圣明,又岂会看不清楚?恕老臣说得直白,若山西宣府之地皆是沦陷,乃至京师都落入敌手,那么平辽王哪怕平定了辽东,灭亡了清庭,对陛下你来说,又有何意义呢?’

    冯元飙顿了下,又接着说道:”皇上,那平辽王李啸,乃是极其聪明又极时事理之人,他焉能分不清轻重,焉能不知道,现在流贼成了滥觞之势,对整个国家来说有多危险?况且,再退一步来说,就算平辽王暂时失去了夺取的清虏土地,但他能成功击败李自成,能守住宣府与山西,能保得京师安稳。那么,他就可以获得一个稳固可靠的后方,将来他完全可以更从容地再度对清虏用兵。这般权宜机变,又有何妨呢?“

    冯元飙说完,又加重了语气说了一句作为结尾;”皇上,恕臣直言,现在流贼势力如此猖狂,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还请皇上速下决断,立即派亲随公公前往传旨,立即调派平辽王回国,令其紧急赶往陕甘剿匪,此事火燃眉毛,万万拖延不得啊!“

    听完冯元飙的话,崇祯捋须沉吟了一阵,便脸色凝重地叹道:”爱卿之话,朕心下亦然之。只是李啸与其精锐兵马,远在辽东,想要紧急调往陕甘,谈何容易!万一李啸及其部下兵马尚在路上,流寇便已发动进攻,东渡黄河,又当如何?‘

    皇帝这句问话,颇有些出乎冯元飙所料,他愣了一下回道:“若是如此,那皇上只能先从朝选出一名知兵的大臣,作为督师,率领京营精锐兵马,先去抵挡一阵,待到唐军抵达后,再令其与李啸交接防务,率京营返回便可。”

    冯元飙这句话,其实说了跟没说一样。

    因为这样的问题,几乎是个人都会这般回答,崇祯自已也知道,这几乎是唯一的办法了。

    更何况,冯元飙这个官场老油子,并没有指出谁才是督师的合适人选,所以这番话,其实真的没什么实际价值。

    崇祯长长地叹了口气,他本想再问冯元飙谁是合适的督师人选,这时,他脑海中却忽然想了一个人。

    这个人,便是吏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的李建泰。

    按说,李建泰为人贪生怕死,既无驭将之才,也无应变之策,不识战阵,不知兵法,这样的人被选为督师,简直是一种悲哀。

    而之所以他能被崇祯心下选中,决定任命其为督师,只是因为他是山西有名的大富翁。

    皇帝在兵饷俱缺的情况下,看中了他的万贯家财,指靠他“破家以纾国难。”

    这一天,崇祯在临朝时叹息说:“朕非亡国之君,事事皆亡国之象。祖宗栉风沐雨之天下,一朝失之,何面目见于地下。朕愿督师,亲决一战,身死沙场无所恨,但死不瞑目耳!却不知何人可为,能破家以纾国难乎?“

    皇帝此语一出,满朝默然,而李建泰闻得此语,便立刻明白皇帝的意图。

    他想到,如果流寇打到老家曲沃已经不远,那么与其让整个家业落入起义农民的手里,还不如用这些即将化为乌有的财富,来为自已博取一个急公好义的美名。

    于是,他立即在朝会上,在皇帝面前装出一副义形于色的样子,说道:“臣家曲沃,愿出私财饷军,不烦官帑,请提师以西。”

    李建泰这番表演,给崇祯留下了深刻印象,故现在冯元飙一说起要举一名朝臣为督师,崇祯几乎是下意识地想到了他。

    ”传朕旨意,加封东阁大学士李建泰为行军督师,领尚书衔,赠尚方宝剑,着其立即率京营精锐兵马,前往山西抵御流寇,代朕亲征安民靖乱,行间一切调度赏罚,俱不中制,山西各地州府兵马钱粮,俱需受其节制,钦此。“

    ”微臣谨遵圣谕。“

第六百二十七章 加封唐王() 
加封李建泰为督师的同时,崇祯又给李啸下达了升擢他为唐王的圣旨。

    按说,明朝现在其实已有唐王,即在南阳的唐王朱聿鏼。(注: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唐王,即后来成为隆武皇帝的朱聿键,因不守祖制擅动兵马之罪,此时正在凤阳的宗室大牢中吃牢饭,其王爵由其弟朱聿鏼继承。)。

    但崇祯为了拉拢李啸,考虑到曾封李啸为唐国公,其部下也一直被称为唐军,故干脆成人之美,把现在的平辽王李啸,给加封为唐王。

    至于朱聿鏼,则是转封为秦王。反正原本的秦王一族,已被李自成全族灭尽,现在转封朱聿鏼为秦王,也不会有任何人提出反对意见。

    加封李啸为唐王的这道圣旨,由崇祯亲自撰笔,写得极长。这封圣旨,仿佛加封李啸仅是次要之事,反而是更多地是吐了崇祯内心,那无限的悲凉与无奈。

    “朕仰承天命,继祖宏图,自戊辰至今甲申十有六年,未能修德尊贤,化行海宇,以致兵灾连岁,民罹水火,皆朕之罪也。至流寇,本我赤子,窃弄兵戈,流毒直省。朝廷不得已用兵剿除,朕心实痛,复之何言“

    ”国朝至今,各省流贼,本为安民,奈何化贼寇,荼毒天下,岂非皆朕一人之过乎?朕躬不省,德行不昭,上愧先祖,下惭黎庶。天下百姓何辜,生受此刀兵之灾,其惨何如?朕每念及此,心下悲戚,又何以言之“

    “然平辽王李啸,既为乘龙驸马,又是帝室一家,扬国威于鲸海,毙鞑酋洪太;立殊功于清境,复辽中旧土。兵锋所至,鞑虏为之胆丧,劲旅远征,漠北皆是拜服。诸般奇功,彪炳殊卓,岂可一言尽述?朕每闻奏报,皆不胜欣然之至矣。李啸奋武以求治,实赖股肱之任臣;拜手以陈谟,必恃朝廷之倚柱。扶乱戡乱,纷列高功而谁何;为王行驱,赓歌国朝之荣光。“

    ”朕却嘉贤不避亲,乃再效皇祖有功必赏之遗命,茅土分颁,作藩屏于帝室;桐圭宠锡,宏带砺于王家。嘉玉叶之敷荣,恩崇涣号;衍天潢之分派,礼洽懿亲,盛典酬庸,新纶命爵。兹特加封李啸亲王爵衔,升授唐王,加授太子太傅,其部有功将士,皆付有司从优叙议。朕锡之敕命于戏,体国经野成荡平之。冀我干城之将李啸,威振夷狄,深眷元戎之骏烈,功宣华夏,用昭露布之貔熏。暂锡武弁,嘉乃丕绩,戮力中兴,以洽朕之荷望矣”

    ”今陕甘板荡,流贼窃据,擅自伪国,朕心之忧,何以言表!今令唐王李啸,代朕亲征,鼓联忠勇,表扬节义,奖励廉能,选拔雄杰。其骄怯逗玩之将,贪酷倡逃之吏,妖言惑众之人,缺误军粮之辈,情真罪当,即以尚方从事。行间一切调度赏罚,俱不中制。“

    ”望唐王此征,劲兵出剿,戈矛为厉,贼寇雪消,歼渠宥胁。除贼真除,若有其降,一人勿得妄杀;抚则真抚,投戈散遣,万民从此安生。“

    ”以吾唐王忠猷壮略,品望夙隆,办此裕如,特兹简任,告庙授节,正阳亲饯。愿卿蚤荡妖氛,旋师奏凯,天下靖宁,鼎彝铭功。有功内外文武各官从优叙赉。朕乃亲迎庆赏,共享太平。预将代朕亲征安民靖乱至意徧行示谕,咸使闻知。特谕,钦此。”

    这封长长的加封圣旨写完后,崇祯加盖龙玺,便命太监曹化淳亲携此旨,立即,前往山东宣谕。

    本来,现在李啸远在辽东,朝廷若是想要快速送达,就要立取派人从天津卫渡海前往,这是最为快捷的方法。但崇祯考虑到,现在海路不靖,既有清廷水师为阻,又有大批海盗沿海劫掠,而朝廷自东江镇覆灭后,已基本无水师可用,故为安全起见,不敢让曹化淳等人擅走海路。

    另外,还有一点很重要的就是,加封亲王,乃是极其郑重极其正式之事。李啸虽是驸马,但毕竟是异姓,非同宗室,这种大明开国至今,前所未有独一无二的荣宠,当然不能随意安排。

    所以,崇祯最终选择了更加得体的方式,那就是,先派曹化淳前往山东宣谕,再从山东之地,搭乘李啸的水师舰只,再度前往辽东宣旨,这样的话,既使宣谕更加正式,也能让路途有安全保障。

    只不过,令崇祯万万没想到的是,曹化淳前脚刚走,仅仅第二天,就从西北传来了噩耗般的消息。

    那就是,李自成这厮,就在建立大顺国后,就立即开始谋划东渡黄河,直取京师了。

    说起来,李自成这般急切地要发起东征战役,乃是与顾君恩的一条献计有关。

    当日,顾君恩献计李自成,让他得以打败孙传庭,夺占整个陕甘,最终顺利建国,因此深受李自成信任,被李自成厚加封赏。而顾君恩受此信重,愈思效力,故在建立大顺之后,他立即向李自成提出,要发动大军东渡黄河,北攻京师的宏大计划。

    “禀闯王,现在明军大败,北方空虚,而我大顺新立,将士用命,正是要乘胜进取之时,微臣以为,我大军若东渡黄河,挥师往攻,必能横扫中原,直取京师矣。”

    李自成尚未回话,一旁的牛金星却皱着眉头道:“君恩,我大军若挥师东征,明军倒不足虑,只是,明朝还有平辽王李啸这样的良将,其部下唐兵更是兵精将锐,装备精良,若此人前来阻击镇守,那我军岂能轻易打到京城么?”

    顾君恩捋须笑道:“聚炎,你之所虑,我自明白。只不过,现在李啸正率其唐军主力,往攻辽东而去,他留在明朝的兵马,已然十分有限,难以对我军造成实质性的威胁与阻碍。”

    “但是,如果我大军东征,那崇祯又赶紧把李啸的唐军主力,从清境中召回,又当如何?”牛金星皱着眉头说了一句。

    “哼,辽东到陕西,迢迢千里,他纵想赶来,哪里会这么快!聚炎,这正是顾某要让皇上,立即向明廷发动进攻的重要原因。”顾君恩冷笑道:“我们就是要利用李啸率军从清廷不及赶回这个时间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