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探秘-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宝玉恍恍惚惚,依警幻所嘱之言,未免有男女之事,难以尽述。

    不知你发现没有,面对风月之情,警幻和跛足道人的态度截然不同。跛足道人极力劝诫贾瑞不可妄动风月之情,而警幻却恰恰相反,她不仅亲自为宝玉牵线搭桥,还一手包办了他的婚姻;不仅向宝玉秘授云雨之事,还强行将他推入房中令其与可卿成婚。同为风月之情,为什么宝玉可以身体力行,贾瑞就不被允许呢?同是男女之爱,为什么发生在宝玉身上可以,发生在贾瑞身上就不行呢?同是成双成对的好事,为什么跛足道人要横加干涉,而警幻却要网开一面呢?对于这个奇怪的现象,恐怕只有一种解释,这就是宝玉的风月之情才是真正的风月之情,贾瑞的风月情只是一种幻觉,一种假象,所以前者受到鼓励,后者受到阻止。(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23章 、《红楼梦》姓“戏”还是姓“史”之谜(11)() 
那么,宝玉的风月之情究竟指的是什么呢?这个答案就在秦可卿身上。既然“意淫”指的是宝玉对秦可卿的一往情深,指的是他与秦可卿的“风月之情”,指的是他与秦可卿的共结连理,那么秦可卿就应该是他“情”的全部。“秦”者“情”也,虽然宝玉和她的结合,是以世俗的男女婚配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其中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却不是这种形式可以涵盖的,这就是警幻所说的“淫虽一理,意则有别”的真正含义。谁都看得出,如果没有秦可卿的引导,宝玉根本入不了梦,如果不受秦可卿的诱惑,宝玉也不会有洞房花烛之喜。秦可卿显然是他的精神向导,是他的精神支柱,是他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东西。脂砚斋在秦可卿引梦的情节后这样批道:

    此梦文情固佳,然必用秦氏引梦,又用秦氏出梦,竟不知立意何属?

    提出上述疑问后,紧接着他又自问自答地说道:

    惟批书人知之。

    可见,宝玉的梦是书之关键,而秦可卿又是宝玉梦之关键。那么,对于宝玉的情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警幻说,“意淫”“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也就是说,宝玉和秦可卿的关系所隐含的寓意,不可能一望即知,只能通过心领和神会,凡是能“口传”或“语达”者,皆非宝玉之情,也皆非书之本意。

    既然秦可卿是宝玉风月之情的全部,那么这个“色相”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呢?或者说秦可卿究竟代表什么呢?这当然是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要弄清这个问题,还得从秦可卿的乳名说起。秦可卿的乳名叫“兼美”,意思是兼具薛、林二人之美。这就是说,她不仅是长得像宝钗、黛玉,就连名字中都有她们的影子。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宝钗和黛玉与秦可卿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她们才是其背后的真相,才是宝玉所追求的终极目标,才是我们应该特别关注的重心和焦点。

    一旦秦可卿和宝钗、黛玉画上等号,那么宝玉与秦可卿的相互爱慕,就等于与宝钗和黛玉的相互爱慕;宝玉与秦可卿的完美结合,就等于与宝钗和黛玉的完美结合;宝玉与秦可卿的情意缠绵,难解难分,就等于与宝钗和黛玉的情意缠绵,难解难分。因此,宝玉和秦可卿的洞房花烛之喜,体现的恰恰是“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的美好,反映的恰恰是主人公达到最终目标后的理想状态。

    这样一来,我们探索宝玉之情的答案,现在就集中在了黛玉和宝钗身上。那么宝钗和黛玉又意味着什么呢?或者说她们又代表什么呢?这个秘密就隐藏在宝钗和黛玉合并的判词当中。判词是这样写的: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里面除了隐含二人的名字外,还指出了她们具有“金钗”和“玉带”的性质,而这两样东西恰恰是我们正在寻找的答案。“金钗”和“玉带”指的是什么呢?

    在中国的官场文化中,玉带是官宦的代表,金钗则是冠冕的象征。为什么这么说?“玉带”只有出入朝廷的达官贵人才有资格佩戴,贾府的宁荣二祖的遗像皆为“披蟒腰玉”,反映了他们身着蟒袍,腰缠玉带的样子。毫无疑问,“玉带”正是高贵地位的象征。古时候官员多用簪子来固定官帽,杜甫的《望春》诗中就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说的是自己头发短得无法戴帽子,因为簪子在头上已固定不住。可见,簪子隐含“冠冕”的意思。簪子即钏钗,《红楼梦》中凡钏钗出现的地方,皆暗指“冠冕”。而“金钗”又和一般的钏钗不同,它特指“金冠”,其高贵程度可想而知。

    所以,黛玉和宝钗实际上是“冠带”的意思。这个寓意说明什么?说明宝玉的梦,宝玉的情与“冠带”有关,与朝廷有关,与政治有关。中国古代的官位分作三六九等,宝玉梦中的“冠带”属于哪一类呢?答案就在宝玉所推崇的“明明德”当中。

    宝玉的心目中除了女儿之外,还有“明明德”。他从小不爱读书,凡读书上进的人都给人家起个名字叫“禄蠹”,而“蠹”就是“蛀虫”的意思。“禄蠹”指带有功利之心看书的人,这种人眼光短浅,跳不出世俗局限,对书的理解有害无益,所以被称之为“禄蠹”。宝玉读书的眼光与“禄蠹”不同,他只对圣人的“明明德”情有独钟,他说:“除了‘明明德’外无书”,其它的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这种独尊“明明德”的做法,恰恰说明“明明德”里大有文章。

    “明明德”来自《大学》,原文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明明德”里有什么?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内圣外王”的大学之道。然而,正是这些内容透露了宝钗和黛玉所代表的那个官位的性质和等级。这个官位集个人、家族、国家、天下于一身,牵一发而动全身,对“辅国治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官位?不用说大家恐怕已经猜到了。(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24章 、《红楼梦》姓“戏”还是姓“史”之谜(12)() 
《红楼梦》是作者的自传,这是“考证”派研究出来的成果,也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认可,虽说在谁的自传上尚有些分歧,但大多数人还是接受了“曹学芹自传说”的观点。这一理论认为:《红楼梦》里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就是江宁织造府曹寅家,在主人公贾宝玉的身上有曹寅的孙子曹雪芹的影子。甚至还有人认为,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故事,就是以曹雪芹的经历为基础,为原型加工而成。其依据主要来自书中提到的两件事:第一件接驾,第二件抄家。这两件事在曹家都发生过,而且史料上也有明确记载。从各方掌握的情况看,这两件事对曹家的影响颇为深刻,直接决定了它的兴盛和衰败,也直接决定了它的大起大落的命运,为什么这么说?

    接驾与康熙有关,抄家与雍正有关,这两件事牵扯到曹家与皇家扯不断理还乱的恩恩怨怨,也牵扯到前后两个皇帝对这个家族截然不同的立场和态度。康熙南巡时,曹家在江宁织造任上四次参与接驾,这不仅反映了曹家与康熙皇帝的关系非同一般,也体现了康熙对曹家的信任远远超出了君臣关系。康熙的信任和关照为曹家不仅带来了显赫的地位,也带来了荣华富贵的生活,成就了曹家从未有过的辉煌。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康熙死后曹家的境遇一落千丈,曾经的恩宠被失落所取代,曾经的辉煌被恐惧所笼罩,一夜之间这个在江宁织造府任上干了六十年的大家族一下子跌入了深渊。那是雍正初年,曹家因银两亏空遭到官府的查抄,随后又被罢免官职押送北京查办。正是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让曹家一蹶不振,从此衰落下去,再也没有翻身的机会。这件事反映了康熙的继任者雍正对曹家早已心存不满,一上台就毫不留情的痛下毒手,丝毫不念及康熙当日的旧情。

    那么曹家的经历与红楼梦里的贾府有关系吗?只能说,曹家的遭遇与贾府有几分相似,但基本面却截然不同。曹家无论是兴盛还是衰败,都具有深刻的政治和历史背景,外因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与《红楼梦》所反映的“这样大家族人家,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的事实完全不符。贾府的衰败是子孙一代不如一代造成的,与江宁织造府的外力所致有着本质区别。更何况,用“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来比喻江宁织造府这样的人家也并不合适,身为皇室家奴的曹家,在强大的皇权面前充其量也只能算作“跳蚤”,绝对到不了“百足之虫”的级别。它的生,它的死,往往在皇帝老爷的一念之间,让你死,你绝没有生的希望,“死而不僵”这只能是一种奢望,一种幻想。

    其实,从书中也可以看出,贾府与江宁织造府没有丝毫的共同之处,主人公贾宝玉和曹寅的孙子“曹雪芹”也没有丝毫的共同之处,仅凭接驾和抄家这两件事就认定是“曹雪芹自传”,这未免有些牵强。笔者认为,作者借江宁织造府曹家说事的可能性极大,如此不仅可以混淆视听,还可以达到“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目的,避免了“干涉时世”嫌疑。所以,《红楼探秘》一方面承认《石头记》是自传,另一方面又否认“曹雪芹自传说”的结论。

    什么是自传?自传就是自己写自己的事情,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编撰成书推向社会。因而,承认红楼梦是自传,就等于承认了作者和主人公是同一个人。反之亦然,否定了红楼梦与江宁织造府曹家的关系,也就等于否定了作者是曹家公子“曹雪芹”。有破就有立,推翻一个观点,就要有一个新的观点取而代之,否则这个“破”就毫无意义。因此,否定“曹雪芹”是书之作者,就必须要有一个与主人公贾宝玉相对应的生活原型来取而代之,否则这个否定就难以成立。有没有这样一个人呢?这个人又是谁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还是先来看看石头留给我们的线索。

    我们都知道,宝玉系衔玉而诞,而且含来的玉上刻有文字,内容是: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这组文字说的正是作者的创作动机,隐含了这部作品想要达到的目的。这些内容不难理解,重点在邪祟、冤屈、祸福这六个字上。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作者有过不平的人生,遭遇过邪祟之祸,蒙受过不白之冤,所以他立志要“除“,要“疗”,要“知”。“除”就是让邪祟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以消除其带来的不利影响;“疗”就是让冤屈得以伸张,得以昭雪,得以平反;“知”就是要以我为鉴,以史为鉴,以书为鉴,告知后人不可重蹈覆辙,不可让这样的悲剧再次上演。除、疗、知的最好办法是什么?就是把真相公诸于世,用事实说话,用历史说话,用血的教训警示后人。这就是为什么它又叫《********》的原因,这个书名除了寓箴规之大义于内之外,还有这是作者自己身世的真实写照的寓意。

    《********》是从《资治通鉴》的寓意中引伸而来。《资治通鉴》本意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吟恶,取是舍非”。应该说,作者赋予了《********》同样的功能和作用,它不仅肩负着拨乱反正,平冤昭雪,还原历史真相的重任,同时还承担了以荣辱之变、兴衰之患的历史教训警示后人的义务。通过它你能知道什么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它你能了解为什么这样的悲剧在历史上总是不断重复上演,通过它你能理解作者为此付出了多么沉重的代价。所谓“戒妄动风月之情”,就是“嘉善吟恶,取是舍非”,弘扬正气,遏制邪念的意思。所以说,它是一面照彻古今的明镜,具有“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显然,作者不幸的遭遇是他的创作的动机,揭示历史真相,以史为鉴是他的创作目的,而《********》便由此得名。至于作者或者主人公是谁,笔者会在后面的章节专门讨论,这里就不再涉及。(未完、待续)

    (本章完)

第25章 、《红楼梦》姓“戏”还是姓“史”之谜(13)() 
4、《石头记》:一部镌刻在石碑上的历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