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小阁老-第5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江南四季常绿,但冬天地里依然不长东西。看到这些不该在这个季节出现的蔬果,学子们都惊呆了。

    不少人偷偷咽起口水,这时节要是能啃上根黄瓜,吃上片西瓜,那是能吹一辈子的。

    马一龙却不像他的弟子那么没见识,端详着这些反季节的果蔬,他试探问道:“这是火室里种出来的?”

    说着他自己先摇摇头道:“不对,大部分瓜菜都喜阳,火室里只能种些韭黄、黄芽菜之类。”

    马一龙拿起一根绿油油的黄瓜来,喀嚓咬一口道:“不见阳光是长不出来黄瓜的。嗯,还挺甜……”

    赵昊心说山泉浇灌,农家肥给足,当然甜啦。

    不过好像,还没洗……

    “你到底是怎么种出来的?”马一龙吃的津津有味,忍不住好奇问道。

    “去了昆山就知道。”赵昊笑眯眯道:“到我那,我给你建个十亩的大棚,让你一年四季,想种什么就种什么,好不好啊?”

    “好……”马一龙心下一喜,险些答应。旋即却艰难的摇头道:“不去。”

    “为什么?”赵昊失声问道。

    “你这反季节菜蔬,只有富人才能享用。”马一龙正色道:“老夫研究农事,是为了解决了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跟你去搞什么大棚,不是走上邪路了吗?”

    “那孟河先生就更该去昆山了!”赵昊哈哈大笑着又招了下手。

    护卫便又提上一口篮子,上头依然覆着红布。

    “瞧瞧这是什么?”赵昊用鼓励的目光看着对方。

    马一龙掀开了红布,便见篮中装满了金灿灿的棒子。

    学子们好奇的围了一圈,都对这一根根金灿灿、一粒粒排列整齐的棒子,感到十分新奇。

    “这是什么玩意儿,怪好看的?”

    “能吃不?”

    “我看够呛,这么硬,硌掉牙。”显然,没人认识这东西。

    “这就是我跟你们说过的玉蜀黍。”马山长却一口道出它的名字。

    “对。”这下轮到赵公子吃惊了,没想到马一龙什么都认识。旋即恍然道:“孟河先生在京里吃过?”

    “不是。”马一龙摇摇头道:“是先帝赏过张太岳一些,他说是早年佛郎机贡物,只种在上林苑嘉蔬署中,名唤‘御麦’,又叫玉蜀黍。张太岳送过老夫一些,让我试种一下,可惜路上被雨淋了,都发了霉,没法发芽。”

    “那孟河先生为何不再问他要一份?”赵昊奇怪问道。

    “宫里的东西,大都华而不实,不是老百姓能吃的。”马一龙批判道:“我没什么兴趣。”

    “哈哈哈,孟河先生大谬矣!”赵昊却捧腹大笑道:“此物出自皇家不错,乃是我向长公主殿下讨要的,却绝非华而不实。也许我们不叫它‘御麦’、‘玉蜀黍’,改叫‘玉米’,或者苞米,棒子,会不会听起来更亲民一些。”

    “叫什么不重要。”马一龙却没着恼,因为赵昊对农业和农产品的了解,已经让他刮目相看。便虚心问道:“赵公子说此物绝非华而不实,那不知它有什么优点?”

    “站着说话好累。”赵公子扶腰。

    “快去搬把椅子。”

    “嗓子好干……”赵昊又轻咳一声。

    “上茶!”

    “这都中午了。”赵昊脸皮那是相当的厚。

    “书院里请。”马一龙终于意识到,自己待客不太礼貌了。

    ~~

    中午饭就在务本书院里吃的。

    书院依山而建,宽敞而充满农家色彩,到处种着各种果树桑麻,还有个鱼塘,里头养着鸭和鹅。

    史继志算书院的半个老师,他张罗着将客人安排在鱼塘边,一个用竹子和稻草搭起来的大凉棚中。

    这会儿迎春和连翘已经盛开,雪白的梨花也星星点点绽放。和煦的春风吹过,提醒着人们一个叫‘春’的季节已经悄然而至。

    午饭便用赵昊带来的蔬菜,炒了一桌昂贵的素席,还特意蒸了几根苞米棒子,请马一龙验货。

    等着苞米出锅的时候,赵昊向他详细介绍了,玉米耐寒耐旱耐贫瘠的特性,以及良好的环境适应性。

    “它可以作为主粮养活百姓,亩产量将近小麦的两倍,但最大的优点还是,哪里都能种,不跟小麦抢地。”赵昊卖力的吹嘘道:“而且它还能替代米麦酿酒。玉米杆还能当饲料,简直浑身是宝啊。”

    这时候,仆人端上来热腾腾的玉米棒。

    马一龙拿起根烫人的苞米吹一吹,迫不及待啃了一口,然后闭目细细咀嚼起来。

    “甜甜的,还挺香。”好一会儿,他才睁开眼道:不过这么吃不顶饭啊。”

    “可以磨成玉米面,做成馍馍、窝头,饼子就可以了。”赵昊其实让人磨过玉米面,但他吃着拉嗓子,得掺上白面才好吃。

    现在是想方设法把马一龙忽悠到昆山去,当然不能自曝其短了。

    蒸玉米棒口感就好多了……

    “这么说,这东西倒是可以试着种种看看。”显然,没有经过选种改进的玉米,产量并不能震撼到马一龙。

    不过不要紧,赵昊还有杀手锏。

    他便神秘兮兮的问道:“你听说过安利……哦不,番薯吗?”

    ps第三更,求月票!还有一更!

 第九十五章 务本书院一锅端

    “番薯?”凉亭中,正在啃棒子的马一龙,想一想道:“这个真没听说过。听着名字,跟玉米一个来路?”

    “不错。”赵昊颔首笑道:“这两样作物,还有马铃薯、番茄、辣椒、南瓜、向日葵、烟草……等等,都是泰西人从美洲带来的。”

    “这么多?”听赵公子一一介绍这些丰富多彩的异域作物,马一龙不禁痴了,就像是欢场新丁听到秦淮八艳的芳名,全身都酥软了。

    “单说这番薯吧,甜甜的糯糯的,好吃又管饱,蒸着就能当主粮吃。”赵昊提起这个,底气就足了很多。“它同样不挑地,上田亩产万斤,中田亩产七八千斤,最差的田亩产也有四五千斤!”

    “咳咳咳……”马一龙差点的把苞米棒子捅到嗓子眼里去。两眼瞪得溜圆道:“世上竟有这样的神物?那老百姓不就再也不用挨饿了?”

    “谁说不是呢。”赵昊点点,继续吹嘘道:“还有马铃薯,亩产少说两千斤,也可以当主粮!”

    后世那所谓的‘康乾盛世’,其实就是这三兄弟撑起的,因此又称为‘吃糠拉稀的地瓜盛世’,彻底打消了欧洲人对中华文明的千年崇拜。

    ~~

    “好!”马一龙终于被赵昊彻底说服,激动的一拍桌子道:“把那地瓜和土豆拿来吧,我跟你去昆山!”

    “这个么……”赵公子却略略尴尬道:“这两样我吃过见过,但还没种过……”

    “为何?”马一龙一愣。

    “因为红毛鬼太奸诈,把好吃又高产的地瓜土豆当宝贝似的藏起来不许外传,只给大明皇帝进贡了卖相最好、但产量还不够看的玉米。”赵昊叹口气道。

    “那你是在哪里见过的?”马一龙问道:“濠镜澳吗?”

    赵昊就喜欢这种脑补达人,马上点头道:“不错,就是濠镜澳。”

    他便当场信口开河,根据脑海中的史料,杜撰了一次奇幻的澳门之旅。把马一龙和他的学生们,听得目瞪口呆。

    赵昊告诉马一龙,自己说的这些作物,佛郎机人手里都有,但他们十分敝帚自珍,不肯将种子外泄。

    不过自己已经想到办法了,相信用不了几年,就能把所有的种子都给孟河先生拿回来种。

    他还告诉马一龙,桌上这些反季节蔬菜,也是自己掌握了西洋玻璃的制法后,在西山岛上建造了玻璃大棚,才种出来的。

    赵昊又重点强调了,泰西人是如何保密玻璃的生产工艺的。

    潜移默化间,给马一龙心中造成一种,玻璃这样高度机密的复杂工艺,赵公子都能搞掂。搞到种子这种简单的,无法真正保密的东西,自然更不在话下。

    但老马不知道的是,澳门根本没有这些作物的种子。它们是西班牙人带到吕宋,才又在万历年间陆续传入中国的……

    不过西班牙人对这些东西看的紧,倒是一点不假。尤其是地瓜,谁敢携带出境是要砍头的。是一位叫陈振龙的华侨,将地瓜藤绞入吸水绳中,才偷带回大明,献给时任福建巡抚的金学曾。

    当然,这是二十多年后的事情了,现在的小金还在崇明岛上当知县呢。西班牙人更是刚到吕宋,还没站稳脚跟呢……

    可这都不影响赵昊给马一龙画饼,终于说动老先生愿意给他几年时间了。

    不过,马一龙的想法其实是,自己还住在溧阳开书院,只每年过去昆山待上几个月指导一下。

    赵昊故作没听懂,让马秘书拿出地图,向马一龙介绍起昆开司的六十万亩农场,是如何规划如何生产的。

    “这还是第一期!”赵公子指点江山,意气风发道:“浦东还有一百万亩,崇明也有一百万亩,这些土地都要用同样的方法开发!”

    说完,他长叹一声道:“但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场长和农技员水平低,数量少,非但两季稻的技术掌握不了,各种农业技术掌握的也很不够!”

    “那怎么行!”马一龙一听就急了。听到这么多土地要被糟蹋了,他的心都碎了。红着脖子对赵昊道:“你知道吗?这地伺候好了,事半功倍,伺候不好,事倍功半。产量能差出几倍去!”

    “这么夸张?”赵昊咋舌问道:“那由孟河先生来掌管,一亩地能产多少?”

    “那得看百姓的配合程度……”马一龙叹了口气。他在溧阳的威望已经够高了,可老百姓分散的家庭生产模式,有限的接受能力,都注定了他没法直接指挥他们统一行动,只能以指导为主。能听进多少去,全看农民个人悟性了。

    就这样,他还能把溧阳每亩地的年产量提高一石!在旁人看来,这已经是个奇迹了。可马一龙却十分不满意。

    因为他务本书院的这几百亩田,平均年产量在八石,足足比县里高出两石去。这还是许多学生不会伺候地,或者总是偷懒的结果。

    马一龙亲自侍奉的土地,年产稳稳超过十石。史继志等得意弟子,也都能达到九石。

    他有一个强烈的愿望,就是想看看如果统一采取严格管理,到底能不能复制务本书院的高产。

    如果不能,自己追求的就毫无意义。

    反之,则死而无憾。

    ~~

    所以当马一龙听完赵昊农庄的管理结构、奖惩制度后,整个人都坐不住了。

    去昆山!那里就是自己最好的试验场!

    “多了不敢说,早稻三石,晚稻四石敢打包票。”马一龙斩钉截铁道。

    “那一年就是七石……”赵公子惊得筷子都掉在了桌上。

    六十万亩地全种两季稻,一年就能收四百二十万石!

    当然,有一半的土地是要种桑树和棉花……因为这两种经济作物的获利,是种粮的两倍。

    当初赵昊根本没打算靠种粮获利,他指望的是桑棉之利。

    可马一龙这一番保证,让他单单种粮都可以发大财了……呸,才没有,本公子又不是为了发财。

    “只是。”不过这位神农的顾虑,也真不是一般的多。他又看看自己的书院,还有那些扛着锄头准备下地的学生,有些犯难道:“我这些学生怎么办?”

    “当然是一起去了!”赵公子可是存了打包带走的念头,大笑道:“把务本书院搬到昆山去,咱们把规模扩大,一批一批的培养农技员!还可以不断派回溧阳指导农民脱贫。”

    “而孟河先生指导农业之余,还可以借助研究中心的力量,进行农业研究。农业研究有了成果,先在江南公司试验,成功了就可以在江南乃至整个大明推广!这,难道不是孟河先生的理想吗?”

    “是。”马一龙终于无话可说,点头道:“就这么办。”

    ps第四更,求月票!

 第九十六章 庄稼一枝花

    见山长终于松口,务本书院的学生们都松了口气,一个个暗暗欢欣鼓舞,只觉苦日子终究到头了。

    真相虽然残酷,但事实就明摆在那里……能像史继志那样,可以从农活里体会到强健体魄、磨炼意志,让文章更真实有见地、凝练接地气等诸多好处的,终究还是少数。

    大部分读书人只觉得种地是一种折磨。

    这也无可厚非,有几个读书人愿意整天撅着屁股在地里忙活啊?还不都是冲着马一龙学问高,又在教育口干了半辈子,是不折不扣的科举权威吗?

    他们打的算盘是,在务本书院哪怕只用一半的时间念书,也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