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振南明-第1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双方争论的焦点自然是待遇问题。

    田见秀等将领一直在竭力的争取,使利益最大化。

    文安之也是在尽力为朝廷争取权益,为此不惜和顺军诸将斗智斗勇。

    “田将军提出的封王条件朝廷是不可能答应。大明从来没有这个先例,更不可能开这个先例。”

    文安之顿了顿道:“再说李过、高一功归降朝廷也只是封了侯,诸位将军若是封王,那将把李过、高一功置于何地”

    原本田见秀等人还是很淡定的。

    但听到文安之说了这句话全部愣住了。

    “文大人方才说李过、高一功等人已经归降朝廷”

    田见秀深吸了一口气道。

    “是啊,田将军还不知道吗现在朝廷不但封二人侯爵,还命其驻守荆门,可谓是荣宠至极。”

    文安之一边捋着胡须一边道:“田将军等人若是能够归降,本官一定会亲自为你们请封侯爵。”

    大明的王爵或者说一字王很值钱,从未生前授予异姓王。公爵也很值钱,除非立有大功否则一般也不会授予。但侯爵或者侯爵以下的爵位就完全不同了。

    外戚都能凭借身份获得类似封爵,手握重兵的武将凭什么不行

    尤其是这些武将现在还是站在朝廷的对立面上。

    如果仅仅靠着一个侯爵爵位就能让他们归降,那这个买卖真是太赚了。

    从酒宴一开始文安之就咄咄逼人,这下更是抓住一众顺军的软肋穷追猛打。

    他们之所以认为自己有资本和朝廷讨价还价,很大一部分原因不就是觉得还有李过、高一功率领的十几万大军在外吗

    在田见秀看来这支军队虽然因为各种原因暂时没有和田见秀、刘芳亮等人统率的顺军汇合,但见面是迟早的事情。

    到了那时朝廷肯定不会再刻意薄待打压顺军。

    这是田见秀等人最大的倚仗,可现在看来是不用指望了。

    李过、高一功既然已经降明,短期内是不可能复叛的。

    这就是说田见秀等人要么选择接受文安之开出的条件,要么依靠自己手中的兵力顽抗。

    若是选择后者,毫无疑问将遭到明军的全力围剿。

    而在经历了一连串的溃败后,大伙儿都没有心气去打这样规模的一场仗了。

    最可怕的是李过、高一功可能根本不知道田见秀等人在广东,就像田见秀等人不知道李过、高一功已经来到湖广并被明廷招降一样。

    明廷很可能从一开始便打定了将顺军各个击破的主意,利用两支顺军与明军信息的不对等大做文章,从而攫取最大的利益。

    从结果看这一招显然奏效了。

    李过、高一功这么爽快的归降,肯定是听说了李自成身死九宫山的消息。

    这个消息当然是真的,可在明廷那里恐怕会添油加醋一番解释一番。

    譬如把李自成身死说成是顺军全军覆没,再不济也得是顺军主要将领大部分阵亡,军队一片散沙。

    这种情况下李过、高一功当然会心灰意冷,归降明廷也就不难理解了。

    现在的情况是明廷打算把对李过、高一功用的招数对田见秀等人再用上一次。

    一直沉默不语的高桂英突然朗声道:“文大人方才提出的招安方式我们愿意接受。不过某也想请文大人做一项保证。”

    “高夫人请讲。”

    文安之对高桂英还算是客气。

    “还请文大人保证今后不会让顺军的将士们去白白送死,还请把我们与嫡系官军一视同仁。”

    

第二百五十四章 君臣矛盾(第二更,求订阅,求月票!)

    文安之长松了一口气。

    他还以为高桂英会提出什么条件,谁知只是这么简单一个要求。

    这个要求他都可以向高桂英保证。

    “这个你大可以放心,只要你们诚心归顺朝廷,朝廷一定会对你们一视同仁的。”

    高桂英点了点头:“既如此,我们愿意归降。”

    文安之第一时间将高桂英、田见秀等顺军残部归降的好消息向天子禀奏。

    朱慈烺在看到这份奏疏后也是心情大好。

    从九宫山大战后这支顺军残部就一路逃窜,是朱慈烺的一块心病。

    如今顺军残部归降,这块心病去除,短时间内他至少不用为这件事分心了。

    当然,如何安置这支顺军也是一个难题。

    让他们继续留在广东肯定是不行的。

    天知道这支顺军会不会哪天不高兴了又复叛。

    最好的选择是把其安置在前线。

    湖广本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现在湖广实在太拥挤了。

    原来的左良玉诸部、李过、高一功部、甚至是黄得功部都挤在湖广。

    实在是没有空间再容纳一支几万人的军队了。

    还有一点也是朱慈烺忌惮的。那就是李过、高一功万一与田见秀、刘芳亮汇合,会生出复叛的心思。

    毕竟他们单拎出来都不足以威胁到朝廷。

    但要是合兵一处至少可以达到顺军全盛期的六七成规模。

    这个兵力足以威胁到朝廷了。

    人的欲望都是在不断膨胀的。

    也许现在李过等人有个侯爵的封赐就觉得足矣。但当其实力接近朝廷时难保不会生出取而代之的心思。

    所以短时间内是万万不能让李过与田见秀有合兵一处的机会的。

    江西的话也不适合。

    一来江西目前不是抗清的最前线。

    这么利的尖刀自然要用在最紧要的位置,放在湖广太浪费了。

    二来郝摇旗已经投在了袁继咸的账下。

    而郝摇旗被田见秀等诸将认为是背信弃义的叛徒。

    如果让他们继续一起共事,很难保证不会发生内讧甚至是火并。

    所以有郝摇旗的地方最好不要再安排顺军。

    至于山东倒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过高杰现在风头正盛,万一和顺军诸将发生争地盘的情况朝廷也不好调停。

    思前想后,朱慈烺发现没有一个尽善尽美的办法。

    最后还是兵部尚书路振飞给朱慈烺提出一个建议让文安之带着这支顺军残部去四川。

    当然,眼下明军实际控制的也就是重庆地区,整个川西都在张献忠的掌控中。

    文安之接替陈世奇担任四川巡抚,主要任务就是守住重庆,夺回成都。

    前者是必须做到的,后者是可选的。能够做到自然最好,如果实在不行也可以先放一放。

    原本朱慈烺是想靠黔国公沐天波率云南士兵入川牵制张献忠,从而缓解重庆方面的压力。但是这个办法治标不治本,只能拖住张献忠一时。而且黔兵入川会不会使得奢安之乱提前爆发也未可知。

    如果这个举动真的导致奢安之乱提前爆发,那就太得不偿失了。

    综合考量了一番,朱慈烺还是认为调黔兵入川的风险太大,不是一个明智之举。

    相较之下命文安之率领刚刚归降的顺军余部去重庆驻守对抗张献忠就妙的多了。

    首先这支军队是“白得来的”。

    在原本的计划中根本就没有这支军队,不用白不用。

    其次顺军余部的战斗力并不比黔兵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那么调顺军增援重庆实际收益显然会更大,说不准连成都都能一口气拿下来。

    至于张献忠和李自成都是农民军出身,顺军将领会不会阵前放水则不必太过担心。

    首先西军和顺军的蜜月期早就过去了。

    后来为了争夺天下甚至一度反目成仇。

    皇帝的宝座只有一个,张献忠做了皇帝,李自成就做不成。反之也是同理。

    在这一点上西顺两军之间的矛盾一点不比西军与明廷之间小。

    只要朱慈烺能够给顺军公允的待遇,让他们看到希望,他相信顺军诸将是愿意给朝廷卖命的。

    至于文安之的能力更是不用怀疑。

    在原本历史中文安之出任四川督师期间很好的完成了永历帝交给的任务,将原本松散的“十三家”拧成了一股绳,一直抗击满清到最后一刻。

    现在的局势显然比永历年间好的多,文安之没理由办砸这个差事。

    对文安之和归降的顺军将领来说这次都是一个绝好的机会。

    文安之需要这个机会证明自己的能力。顺军诸将需要这个机会证明自己的忠心。

    天子降下圣旨,命文安之率领顺军余部增援重庆。

    这道圣旨一下举朝哗然。

    在科道言官,都察院御史的带头下,一众朝臣纷纷上疏,责斥天子不负责任的举动。

    在诸臣看来天子是万民表率,理应把孝道放在首位。顺军是攻打神京,逼死烈皇的罪魁祸首。当今天子非但宽恕他们给其官军的身份,还对他们委以重任,把增援重庆这么重要的任务交办了下去。

    这简直有违人子、人君之道,突破了他们的底线

    他们选择犯言直谏,哪怕因此会被廷杖、杀头也在所不惜。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为了他们心中的道,他们不介意血溅五步

    朱慈烺却是没想到百官的反应会如此强烈。

    在他看来只要把顺军的责任全部推到李自成身上就可以了。

    随着李自成身死这笔债就可以随之一笔勾销。

    可现在看来,显然他把事情想的简单了。

    这个时代的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把孝看的比什么都重要,在朱慈烺的意识中只诛李自成这个首恶即可。但在士大夫眼中,所有顺军将领甚至是士兵都是逼死烈皇的帮凶、罪人。

    这些罪人是不能宽恕的,必须明正典刑以谢天下。

    君臣在这一问题上有着严重的矛盾冲突。朱慈烺将上奏的奏疏全部留中不发,这彻底激怒了百官。他们决定策划一场声势浩大的行动来劝谏天子

    

第二百五十五章 左顺门哭谏(第一更,求订阅,求月票!)

    一众朝臣见朱慈烺想要冷处理此事,顿时坐不住了。

    皇帝当他们是傻子吗这简直是对他们赤裸裸的侮辱

    最终经过一番合计,一共一百三十六名官员来到左顺门外哭谏。

    偏偏朱慈烺这个时候正在文华殿听大儒阁老们讲课,刚一下课就听说了这一噩耗。

    这帮文官真是毒辣,在哪里哭谏不好偏偏选在了左顺门。

    要知道左顺门可是回宫的必经之路。

    绕是不可能绕开的。

    朱慈烺要想回宫,就必须面对这些哭谏的官员。

    此前朱慈烺从没有经历过这种事情,可如果看看历史就会发现这种事情毫不罕见。

    遍观青史,论给皇帝找不痛快的本事明朝文官绝对可以排在第一。

    一言不合就犯言直谏,引经据典把皇帝喷的体无完肤。

    最有名的便是海瑞。这位仁兄曾经给嘉靖皇帝上过一份奏疏,把嘉靖帝喷成了千载难遇的昏君。

    嘉靖帝恨得牙根发痒,当即命人把海瑞下狱。

    可他知道如果自己杀掉海瑞只能爽于一时,却会留下一个无道昏君的骂名。而海瑞则会因为死谏名垂青史。

    这样的赔本买卖嘉靖帝这种聪明人自然不会去做。

    所以嘉靖帝只把海瑞投入大牢让他吃牢饭,而并没有杀他。

    嘉靖帝死了之后,继任的隆庆帝立刻把海瑞放了出来。海润也因此成了所有直臣的偶像,虽然吃了一段时间牢饭但着实不亏。

    当然海瑞绝不是文官犯言直谏的开端,只不过这位骂的太狠,太出名了。

    一开始文官们可能还是奔着解决问题去的,可久而久之他们发现皇帝真正有问题的时候并不算多。大多数情况下皇帝还是挺靠谱的。

    可他们不能不犯言直谏啊这可是捞取名声的绝佳机会。

    所以他们变成为了喷而喷,为了骂而骂。

    皇帝却惨了,明明什么出格事都没做却得平白是被骂。

    你说你骂的轻些也就算了,偏偏骂的那么狠那么毒,叫人实在难以接受。

    一般人被骂了还要回骂还嘴呢。皇帝是天子,自然和一般人不太一样。

    皇帝处理犯言直谏的臣子一般直接动手。

    当然不是皇帝亲自动手,而是由锦衣卫大汉将军代劳。

    触犯皇帝龙威的官员会被下驾帖压到午门廷杖。

    廷杖是学名,实际就是打屁股。

    在明武宗之前,廷杖时是不除去衣裳的。非但不除去衣裳,还会在臀腿上包裹一层厚厚的毛毡。

    这样做的目的当然是为了保护臣子。毕竟廷杖只是为了让皇帝出一口恶气,教训教训这帮迂腐文官便是了,没必要闹出人命。

    是以在明武宗之前廷杖打死人的情况很少见。

    可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