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振南明-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李自成对刘宗敏拷掠原明官员的凶蛮手段不满,刘宗敏直接回应道:皇帝之权归你,拷掠之威归我,无烦言也。

    四月吴三桂降而复叛,李自成决定派刘宗敏出兵山海关讨伐吴三桂时,刘宗敏在殿上又说了句:大家都是做贼的,凭什么你在京城享受,让我去前线卖命

    李自成无奈之下只得御驾亲征,刘宗敏这才跟随李自成一同前往。

    虽然双方并没有产生实质性冲突,但裂痕却已经形成。

    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刘宗敏曾是李自成最要好的兄弟,也是大顺军中第一骁将。也正是因此,刘宗敏在大顺朝的威望仅次于李自成。

    功高则盖主,李自成正是对刘宗敏不放心,才不敢让他单独统兵前去增援襄京。

    

第七十三章 文安之抵京

    第二更,求推荐票感谢书友柔之虎的500币打赏,感谢书友顺水推粥,书友傲娇腹黑眼镜男,书友151214085622455,书友frzhj420的100币打赏。

    至于袁宗第他就放心多了。这位老兄弟虽然也是当年商洛十八骑出身,却没有一丝一毫的跋扈嚣张,属于老好人的类型。

    让这样的将领统兵前去增援白旺,李自成才能睡得踏实。

    当然,李自成也不会对刘宗敏怎么样,至少眼下不会。

    只要刘宗敏不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他也不会主动发难。

    毕竟他现在已经是大顺皇帝,即便刘宗敏再不服也不会公然火并。

    李自成要防备的就是刘宗敏拉出一只军队单干,就像当年郝摇旗做的那样。

    唉,以前他常常觉得领导一只义军太难,现在才发觉做皇帝更难。

    “陛下若是不放心,要不要把一功,虎子他们调回来”

    高桂英见李自成满面愁容,不由得有些心疼。她的素手轻轻在丈夫有些粗糙的面颊上抚过,眼神之中满是温情。

    李自成咳嗽了一声道:“那怎么行榆林那快还指望着虎子和一功守着呢。关中有额坐镇,捷轩不敢怎么样的。”

    李自成口中的虎子和一功便是顺军之中大名鼎鼎的李过和高一功。

    李过是李自成的亲外甥,绰号一只虎。因为李自成一直无子嗣,李过便被李自成当作接班人来培养。

    高一功则是高桂英的亲弟弟,十分骁勇善战,深得李自成的信任。

    二人都是当年老八队出身,不比刘宗敏的资历差。是以高桂英才会提出调二人回关中,以求万全。

    不过李自成显然有自己的打算。

    在他看来陕西的整体防御分为两大块。

    其中一块是以潼关为主的关中防区,另一条则是以榆林为主的陕北防区。

    要想确保陕西的绝对控制权,这两块防区都不能出现任何的问题。

    从现在的情况看,清廷收服了蒙古各部,完全有可能借道从陕北发动进攻。

    如果榆林被打下了,关中几乎无险可守。是以李自成才会让高一功和李过率领十几万大军坐镇榆林。

    至于刘宗敏,李自成还是不想轻易的放弃。毕竟是这么多年的老兄弟,一起刀口舔血拼到了现在,不到万不得已他也不想火并。

    李自成打算过段时间找个机会和刘宗敏好好聊聊,若是能够冰释前嫌自然是最好不过的了。

    但在此之前派张鼐监视刘宗敏也必不可少。如今顺军大部还是得以保留的,李自成绝不容许任何人带走他的军队单干。

    刘宗敏也不行。

    “那鞑子那边呢听说山西沿线他们囤积了不少甲兵。”

    高桂英现在虽然贵为皇后,但仍改不了和李自成商议军情的习惯。李自成也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妥,毕竟这么多年过来了他和高桂英知无不言。大顺朝刚刚建立,没有“后宫不得干政”的规矩。

    “山西是陕西的屏障,额在那里留下了重兵,鞑子便是要打也得掂量掂量。”李自成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心里显然不怎么有底,搂着高桂英道:“实在不行我便派芳亮去压阵。”

    刘芳亮也是当初商洛十八骑之一。和其余义军将领不同,刘芳亮领兵风格十分稳重,但真打起来又很凶悍,是李自成麾下心腹大将。

    当初山海关一片石,顺军和吴三桂的关宁军血战,眼瞅着吴三桂就要支撑不住,顺军破关在即。这时候鞑子突然冒了出来,杀了顺军一个措手不及。

    大伙儿都傻了眼,军中到处都是“鞑子来了,快逃命啊”的声音,就连刘宗敏和李自成这样久经战阵的统帅都有些发懵。

    这时候是刘芳亮站了出来,率领所部殿后,让顺军主力得以保全。

    最难能可贵的是刘芳亮且战且退,主力并没有多少折损,足见其沉着冷静。

    “陛下,不论如何臣妾都会跟着陛下的。”

    不知为何高桂英突然冒出这句话,整个身子靠在李自成宽阔的胸膛上。

    李自成心中一暖。当年潼关之战前,高桂英就是像这样安慰自己,表示不论如何誓死追随。

    后来潼关之战闯军大败给官军,他也和老营走散,高桂英等亲眷不知所踪,洪承畴、孙传庭派人四处搜山,想要捉到李自成献俘虏北京。李自成身边一度只剩下十八骑,不得不蛰伏商洛山中。

    但他一直不信高桂英就这么死了,一面在商洛经营发展,一面派人四处打听高桂英等人的下落,最终二人终于团聚。

    经历了那么多风风雨雨,他与高桂英之间的情感绝非常人能够想象。

    那是真真切切的患难之情,相濡以沫,同舟共济。

    “桂英你放心,额保证赶跑鞑子,叫咱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李自成替高桂英拢了拢鬓角的发丝,眼神变得坚毅无比。

    马车突然停了下来。文安之掀开车帘,看到的是南京城巍峨的城墙。

    南都,他终于到了南都

    一路辗转他这副老骨头差点散架。好在最终到了,这便值得了。

    自打崇祯年间以国子监祭酒职致仕,文安之便返回了夷陵老家。

    这一待便是十年。十年间烈皇没有征召过他,文安之也以为这辈子再也没有起复的希望,索性寄情于山水之间,聊以自娱。

    不曾想甲申国变,闯逆攻破京师,天子自缢殉国,天下形势大变。

    就当文安之为烈皇恸哭之时,东虏入关,赶跑了李自成进驻北京。

    天下人都以为东虏只不过是吴三桂请来的援兵,赶走李自成就会主动退出关去。

    谁曾想东虏却死皮赖脸的留在神京,任命官员,招降畿辅。

    东虏是想图谋神州啊

    文安之和天下人一样对此感到愤慨。他一度想要在家乡夷陵组织乡兵勤王。便在这时有一名壮士找到了他。

    这名壮士叫周道宁,身上带有当今天子的圣旨。

    文安之当即跪倒在地冲南京方向三叩九拜,恭敬接旨。

    得知圣天子要起复他为礼部左侍郎时,文安之嚎啕大哭。

    十年了,十年过去了朝廷终于想起他了。

    他并没有一丝一毫怨恨烈皇的意思,只盼着能够早日来到南京为朝廷尽一份绵薄之力。

    

第七十四章 国士无双

    新的一天,求推荐票支持感谢书友六月十九三四、书友雪洗天心,书友闯逆变神器终、书友林紫zzy的100币打赏。

    过正阳门,沿着千步廊一路向前行去,文安之只觉得心潮澎湃。

    他的左手是通政司、锦衣衙、钦天监、太常寺。他的右手是宗人府、翰林院、吏、户、礼、兵、工部。

    千步廊走到尽头便是承天门。

    走至承天门前文安之停住了脚步,闭上眼睛感受着这一切。

    回来了,都回来了

    记忆如同泉水般奔涌而出,提醒着他是大明的臣子。

    二十二年前,他在北京承天门前和一众新科进士意气风发的畅想着今后的人生,在礼官的引导下迈着四方步过端门,至午门。

    午门是天子之门,通常情况下只能供天子出入。文官从午门左边偏门进出,武官从午门右边偏门进出。

    但凡事总有例外。皇后入宫时是从午门进入的。新科进士初次进宫陛见是也是从午门进入

    文安之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他浑身颤抖的穿过午门进入了紫禁城,成为了一名天子门生

    是啊,他是悊皇帝亲自简拔的天子门生

    北京紫禁城完全是以南京紫禁城为样本建造的,奉天、谨身、华盖、武英、文华

    每一座大殿都和文安之记忆中的一模一样,甚至一块块青砖,一片片琉璃瓦都是那么相似。

    直到行至乾清宫前时,文安之才感慨的摇了摇头。

    现在是崇祯十七年了

    当今天子以礼部左侍郎之职起复文安之,足以看出对文安之的重视。

    是以替文安之引路的内侍个个都赔上笑脸,卖力的讨好这位老先生。

    文安之却不发一言,似一株松柏一样立于丹陛下。

    他今年已经六十二岁了,早已看破了人世间的名利。若不是为了大明社稷,为了天下苍生,他怎么也不会以如此高龄重新踏入朝堂。

    “宣礼部左侍郎文安之陛见”

    “宣礼部左侍郎文安之陛见”

    “宣礼部左侍郎文安之陛见”

    内侍的唱诵声一级级的传下来,文安之深吸了一口气挺直腰杆拾阶而上。

    二十二载前他正壮年,春风得意致君尧舜上。

    二十二载后他已花甲,老骥伏枥誓要挽天倾。

    那个倔脾气的文安之又回来了那个不服输的文安之又回来了

    爬上最后一级台阶,文安之大口喘起了粗气。到底是上了年纪,身子大不如前了。

    文安之苦笑了两声,振了振袍服,阔步走入殿中。

    无需多言,自有内监凑步上前引着文安之来到暖阁之中。

    “臣文安之叩见陛下。”

    文安之冲着朱慈烺行了三叩九拜的大礼,已是老泪横流。

    “铁庵公快快请起”

    朱慈烺竟然屈尊走到文安之面前,将这位刚刚起复的老臣扶了起来。

    文安之愣痴当场,直是不知该说些什么。

    天子竟然以他的号相称,天子竟然称他铁庵公

    通常情况下皇帝以官职称呼臣下,对于敬重的老臣最多称呼一句先生。

    像当今天子这样以雅号称呼臣下的,不说绝无仅有,也绝对十分罕见。

    好年轻啊

    这是文安之目睹天颜后的第一反应。

    而且,当今天子和悊皇帝颇有几分相似。

    这也对嘛,毕竟当今天子是悊皇帝的亲侄儿,血缘如此之近,长得像些也很正常。

    天启二年,悊皇帝也差不多是当今天子这么年轻吧只不过今上看起来比当年的悊皇帝更加坚毅,虽然以冲龄践祚却满满的雄主气象。

    文安之虽然远在夷陵,但对南京的人事也有所了解。

    正是因为看到当今天子如此雄才伟略,他才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辅佐于他。

    朱慈烺今日并没有穿朝服,而是身着一件大红色圆领团龙袍。

    他十分激动的攥住文安之的双手道:“朕等铁庵公等得头发都白了几根”

    这当然是句玩笑话,不过文安之却眼眶一红,泣声道:“臣何德何能,让陛下如此看重。”

    朱慈烺却笑了笑道:“铁庵公是朕的卧龙,朕当然看重了。说来朕还占便宜了,毕竟朕没有三顾草庐就把铁庵公请出山了。”

    “陛下谬赞了。老臣,老臣”

    文安之直是有些哭笑不得。当今天子真是一点架子也没有。

    朱慈烺确实十分高兴。

    他没想到自己下了一道圣旨,文安之就毫不犹豫应召前来。

    南明不缺忠臣,但绝对缺能臣。遍观南明史,能像文安之这样独自扛起一片天的能臣绝无仅有。

    文安之是当之无愧的宰辅之才。

    得文安之相助,朱慈烺的信心又增添了几分。

    “铁庵公随朕来。”

    朱慈烺引着文安之绕过屏风,指着悬挂在墙壁上的巨幅舆图道:“铁庵公觉得当今天下大势如何”

    文安之滞声道:“陛下就这么急着听一个闲居山野十余载的老者论道”

    朱慈烺神色一正道:“昔日汉文帝宣室召见贾宜论道,却不问苍生问鬼神。朕可不能犯这种错误。”

    文安之喉结上下耸动,良久才点了点头。

    “那臣便以愚见侮圣听了。”

    “等等”

    朱慈烺一挥手道:“今日朕要和铁庵公坐而论道,遵古礼”

    说罢当先跪坐在锦垫之上。

    文安之明白了天子的意思,连忙跟着跪坐下来。

    秦汉之时,以跪坐为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