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振南明-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罢当先跪坐在锦垫之上。

    文安之明白了天子的意思,连忙跟着跪坐下来。

    秦汉之时,以跪坐为尊。

    便是天子上朝都是跪坐。

    今日天子以跪坐之古礼与文安之坐而论道,是真真切切的以国士待之。

    君以国士待我,我当以国士报之

    文安之深吸了一口气努力平复心情,目光投向悬挂在墙壁上的巨幅舆图。

    “陛下,今神州板荡,天下三分。形势与当年三国之势十分相似。”

    稍顿了顿,文安之继续道:“陛下以为,孰为魏,孰为蜀,孰为吴”

    朱慈烺略作思忖便答道:“以朕之见,东虏为魏,闯逆为吴,皇明为蜀。”

    从军事实力来看,确实是东虏最强,李自成次之,大明最弱。朱慈烺完全是以三者的军事实力和魏蜀吴三国进行类比,而不是以地理位置。

    

第七十五章 两虎相争,坐收其利

    第二更,求推荐票。感谢书友家里窝囊家外雄,书友公子忘语的100币打赏

    文安之微微颔首道:“东虏势大,以两家之力合而击之方为上策。”

    朱慈烺皱了皱眉,默然不语。

    历史上永历帝就曾经联合张献忠、李自成抗清,文安之也曾参与其中,积极协调各部关系,也一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可惜功败垂成。

    历史穿越小说中的主角除了外带金手指的,也基本是依靠吸收李自成和张献忠的余部与满清周旋。

    可问题是天下人都能这么做,唯独他朱慈烺不行。

    张献忠所部还好些,李自成可是带着大军攻破北京,逼死了崇祯的。

    身为人子,杀父之仇不共戴天。朱慈烺怎么可能公然与李自成合作

    若如此做,朝野上下必定一片哗然。

    文安之显然看出了朱慈烺所想,微微笑道:“陛下当然不能与闯逆达成同盟,但可以坐收其利。”

    朱慈烺眼前一亮道:“怎讲”

    文安之点了点关中的位置道:“李闯据关中,山西,直接威胁京畿。东虏势必视其为心腹大患。如果臣没有料错的话,过不了多久东虏便会对李闯大举用兵。”

    朱慈烺追问道:“可山东也很重要,难道东虏不想打吗”

    “山东富庶,东虏自然垂涎。可山东不比山西对京畿的威胁大。德州一战东虏已经意识到山东守军并非像其想象的毫无招架之力。如此情况下东虏势必先平关中,再取山东。”

    朱慈烺细细品着文安之的这番话,觉得确实有些道理。

    起初朱慈烺担心因为德州大捷引发蝴蝶效应,改变多尔衮的战略决策,现在看来是他想多了。

    只要李自成一天不灭,满清就不可能投送主力攻打山东。

    毕竟山东毗邻的是河南,还有战略缓冲。而山西可以直接威胁到畿辅,威胁性完全不同。

    而且历史上一般都是老大先灭老二再灭老三,很少有先灭老三再灭老二的。

    曹魏实际上一开始也是奉行先灭吴再灭蜀的策略。只不过晋代魏后,才改变了策略,改为先伐蜀再灭吴。当然,这是因为钟会的建议以及一再伐吴无果后做出的战略调整。

    “对大明来说,最理想的情况便是两虎相争,陛下坐山观虎斗。”

    “哦铁俺公继续说。”

    朱慈烺越来越感兴趣了。他甚至觉得文安之赋闲在老家这些年一直在学孔明韬光养晦。

    “陛下请看,山西之险在大同。大同破,则整个山西北部会陷入敌手。若是东虏先取大同,便可以毫无顾忌的围攻太原。”

    “铁俺公为何认为东虏会先打大同,大同是雄关,未必那么好打下吧”

    朱慈烺当然知道历史上姜瓖降清导致大同瞬间易帜。可问题是满清不知道啊。

    按照正常的逻辑,多尔衮不会去主动碰这么个硬钉子。

    朱慈烺这么问就是想看看文安之的判断是以何为依据。

    “原因无二,在于大同总兵姜瓖。”

    文安之十分坚定的说道:“此人脑后有反骨,必定降清”

    嘶

    听到这里朱慈烺不仅倒抽了一口凉气。

    这个文安之不会也是一个穿越者吧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会如此肯定姜瓖会降清

    见朱慈烺一副惊诧的模样,文安之叹息道:“陛下,姜瓖此人深受皇恩,领大同总兵要职。结果闯逆挥师山西,他毫不犹豫就投降了。连闯逆都看不起他,只叫他做个副手。这样的人毫无品性可言,是典型的墙头草。闯逆强则侍闯逆,东虏强则侍东虏。若是有朝一日皇明北伐,他也必是第一个反正的。”

    这一番分析鞭辟入里,朱慈烺听的频频点头。

    从历史上来看,姜瓖确实是个反复无常的人。

    先是降顺,继而反正扶持明宗室,再之后降清,最后因为不满清朝给出的待遇,又反清

    这样的人给他一个脑后有反骨的评价一点都不冤枉。

    “照这么看,山西易手是迟早的事。铁俺公所说坐收其利又怎么实现呢”

    朱慈烺十分谨慎的问道。

    “陛下,闯逆若不失山西,朝廷又如何坐收其利”

    “此话怎讲”朱慈烺有些懵了。李自成丢掉山西和大明坐收其利之间有何关联

    “陛下,闯逆一直是想定都西安的,关中是他的根基啊。他可以不守山西,但不能不守关中。他可以撤离京师,但不可能撤离西安。”

    文安之十分激动的说道,下颌胡须都跟着乱颤。

    朱慈烺听到这儿,在心中默默叹了一声。这件事文安之判断错了。

    潼关大战失败后,李自成自觉不能守住西安,再次带领部众来了次大撤离,一路溃逃至湖广。就连襄阳等地的守军也一并带走。

    看来文安之不是穿越者啊。

    “朕不这么认为。”朱慈烺徐徐说道:“闯逆毕竟是流寇,对于根基一事并不十分看重。陕西虽然是他的发迹地,但粮食无法自给自足,土地又多贫瘠,朕看不出他有什么必守的理由。”

    “陛下”

    文安之有些发懵。

    为什么圣天子这么确信李自成会舍弃陕西

    “若是这般,那火候就需要好好把握了。”

    文安之复又思忖了片刻,这才接道:“原本臣以为闯逆会死守关中。这样陛下派出一只大军偷袭北京,则有七八分的胜算。可若是闯逆为了保存实力主动退出关中,那东虏便可以随时调兵力回援。”

    文安之关注的是战略层面的东西,而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

    北京对于大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若是能够光复神京,天下人都会欢欣鼓舞认为驱逐鞑虏指日可待。

    可若是李自成打了一仗后自己怂了,满清就不会在陕西方面牵扯太大的精力,随时可以掉转过来回援北京。

    对皇明来说,精锐军队是最珍贵的资源,绝不能轻易的损耗。

    所以若真要出兵,时机就非常重要,必须卡在李闯和东虏大战焦灼的那一刻。

    

第七十六章 乾纲独断

    深夜更新,求推荐票支持感谢书友天下纵横有我,书友雪洗天心,书友睺帝的100币打赏。

    与文安之促膝长谈了一个时辰,朱慈烺觉得受益匪浅。

    虽说文安之的见识不可能比得过来自后世的朱慈烺,但对问题的剖析很有深度,可谓一针见血。

    朱慈烺虽然前世也是做学术研究的,但跟文安之比起来就显得小巫见大巫了。他的优势更多来自于信息的爆炸式输入,以及对故有历史走向的了解。

    虽然朱慈烺很想继续和文安之聊下去,但考虑到文安之已经六十二岁高龄了,不宜太过劳累,便先叫文安之出宫歇息。

    反正文安之已经起复任职礼部左侍郎,以后有的是机会向他问策。

    文安之退下后朱慈烺立刻吩咐内侍准备肩舆,摆驾工部。

    上一次他将棱堡的结构简图画出,交给了吏部尚书高弘图。如今已经过去了几日,朱慈烺很想看看进展如何。

    天子出行绝不是一件小事,光是仪仗、护卫的准备就要用去不少时间。

    饶是朱慈烺强调一切从简,等他到达工部衙门时也已经过去小半个时辰了。

    圣天子驾临,一应工部官员纷纷跪倒行礼。朱慈烺抬了抬手示意他们都起来照旧处理公务,独叫高弘图伴驾。

    君臣二人一前一后来到内署,朱慈烺刚刚坐定便开门见山的问道:“朕那日交办的事情大司空办的怎么样了棱堡可能大规模修筑”

    高弘图冲朱慈烺深施一礼,恭敬道:“回禀陛下,老臣调来了南都手艺最精湛的泥瓦匠、石匠,他们看了陛下绘制的图稿后纷纷表示这棱堡比普通的堡塞难建造的多。”

    朱慈烺听的直皱眉,方才与文安之指点江山的好心情一扫而空。

    事情比他想象的要困难,若是连南京的工匠都觉得棱堡修筑困难,那要在整个山东北部修筑棱堡群恐怕会耗时甚长。

    其实,这就是一个习惯的问题。

    大明的匠人已经习惯修筑四四方方的城池,突然让他们修筑棱堡肯定会觉得不适应。这不是朱慈烺抛出一张棱堡结构图就能做到的。燧发枪也是这个道理,虽然看上去这种枪支的结构也不甚复杂,但匠人们就是捅不破那层窗户纸。

    对此,朱慈烺虽然很失望,但也不能太过怪罪于高弘图,好言安慰道:“大司空不必抱愧,朕也只是提一个思路。不过朕还是觉得棱堡的优势很明显,即便修筑困难,也一定要在德州外围修筑十几座,为此不惜一切代价。”

    封建王朝集权统治的好处在这时候就体现出来了,君主可以调集手头一切能够调用的资源,集中起来办他认为最重要的事。

    工匠们不是觉得修筑棱堡困难吗那好,修建的数量可以减少一些,由原计划的几十座减少为十几座。

    什么十几座还嫌多不好意思,这是圣旨。

    当然,朱慈烺也会把最优秀的泥瓦匠、石匠全部派到德州前线。既然在修筑棱堡一事上这些人都是新手,业务能力有限,那就堆人数好了。

    不管东虏会不会调整战略,将兵力向东线倾斜,朱慈烺都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

    若是孔有德等汉军真的用数门红衣大炮轮番猛攻德州,朱慈烺还真是心里有些没底。

    最好的办法就是用棱堡来阻挡、延缓清军攻势。

    把棱堡修筑在清军前往德州的必经之路上,其要想攻打德州就必须拔除这些钉子。

    而清军想把这些棱堡拔除,没有个一年半载是不可能的。

    “老臣遵旨。”

    高弘图自然不敢再多说什么。

    虽然天子没有明着责斥他,但言语中已经隐隐表露出一丝不满。

    便是修筑棱堡再困难,高弘图此刻也必须咬牙把任务接下来。

    “陛下,火器司新制出的一批鸟铳、鲁密铳经过试射,极少出现炸膛,是不是可以列装神策军了”

    高弘图有心挽回在朱慈烺心目中的形象,便话锋一转说到了火器司新造制的一批火铳上。

    在他看来,这件差事自己办的十分漂亮。

    自万历末年以来,工部造制的火铳质量便无法保证。因为用材偷工减料以及打制的铳管内壁薄厚不均经常出现炸膛的情况。

    士兵们往往一开铳便把自己炸得半残,故而畏铳如虎。

    对此,工部的官员们也都没有太好的办法。因为朝廷拨给工部的银子有限,要求打造的火铳数量又是定死的。为了完成任务,只能在材料上偷工减料,造出了一批批粗制滥造的火铳。

    这种火铳用来作烧火棍还差不多,但想要杀敌于百步之外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不过如今这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当今天子不但成立了火器司,还从内帑中拨出大笔银钱用来打造优质火铳,如此造出的火铳质量自然很高。

    朱慈烺却是摇了摇头:“仅仅不炸膛可不行,火铳的威力如何不仅取决于火铳本身,还取决于火药。”

    既然眼下一时无法造出燧发枪,朱慈烺只能退而求其次把火绳枪的威力发挥到极致。

    大明后期的火绳枪除了炸膛以外还有一个通病,那就是杀伤力有限。

    三眼铳在三十步外就难打死着棉甲的士兵,鸟铳对甲兵的有效杀伤射程也在五十步内。

    而戚家军中所配备的火器,三眼铳的有效射程可以在五十步以上,鸟铳的有效射程更是高达一百五十步。

    简直是天壤之别

    既然戚家军的火铳能够达到一百五十步的射程,为何过了仅仅几十年退化的这么厉害

    除了一部分火铳本身的问题外,最重要的便是明末时朝廷对于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