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振南明-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若是在清平盛世,出现这种失误还不打紧。但现在是乱世,大明周围豺狼虎豹环伺,随时可能被分食,这种情况下容不得一丝一毫的失误。

    朱慈烺本人更倾向于文安之的观点,但路振飞说的亦有道理。

    朱慈烺索性根据两种方案分别进行推演,分析出所有的可能性。

    最终他还是决定采用文安之的方案,加侯恂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衔,授提督操江职。

    这不光是因为这种方案更符合朱慈烺的全盘布局,还因为朱慈烺对侯恂的定位就是个过渡人物。

    如果按照原本历史发展,左良玉还有不到一年的阳寿。侯恂最大的作用便是牵制左良玉,那么左良玉一死侯恂便没了价值。

    那时候如果侯恂只是提督操江,朱慈烺便可以名正言顺的把他调回南京。

    毕竟长江那么长,理论上提督操江可以到任何长江沿岸的重镇任职。

    湖广总督的位置,朱慈烺是准备留给堵胤锡的。此人的能力不在文安之之下,完全可以撑起湖广的一片天地。

    既然如此,湖广总督的位置还是先空着好。

    

第九十五章 哄抬米价

    第二更,求推荐票支持

    这日子过不下去了

    刘陈氏看了一眼家中见底的米缸,长叹了一声。

    打一个月前,南京的米价就开始见涨。一开始涨的并不算快,刘陈氏也没有太注意。可从五日前,粮价便开始暴涨,从每石米一两银子涨到了一两三钱,又接着涨到了一两五钱,三日前涨到了一两六钱,昨日更是攀到了一两八钱

    五日之内,米价从一两一石涨到了一两八钱一石,足足涨了八成

    这直是把刘陈氏吓傻了。

    她的丈夫不过是个私塾的教书先生,一年的束脩加在一起也不过二十两。这么算下来,赚的银两全部买米都不够。

    她们这样的小户人家没有囤积米粮的习惯,基本都是现吃现买。

    是以米缸中的米粮从来都是浅浅一层。

    如今已经断了粮,再不去买就得挨饿。家中虽说还有七八两存银,但现在这个粮价也太离谱了,揣着银子去买粮不等于上杆子挨宰吗

    刘陈氏咬了咬嘴唇,最终还是决定去邻居家借些米来。

    她邻居王贺氏的夫家是做绸缎生意的,一年少说也有上百两银子的进项,算是这一代街坊邻居里少有的富户。她和王贺氏平日里的关系不错,这番遇到难处前去借粮,对方好歹会借一些吧

    思定之后刘陈氏便抱着个空坛子出了门。

    王贺氏的家就在刘陈氏家西边,她轻叩了叩门,不多时便有一个三十来岁的妇人前来开门。

    见是刘陈氏来了,王贺氏微微笑道:“妹妹怎么来了,快屋里坐。”

    她先是把刘陈氏让进院子,再四下望了望把门插好。

    她丈夫一早就到柜上了,家中只有她一个妇人,还是小心一些为好。

    王家的院子是个二进的,外院一般是待客用的,内院则供自家人居住。

    王贺氏把刘陈氏让到外院的小厅中,沏了一壶茶给自己和刘陈氏各倒了一杯。

    “妹妹,你今日可是又泡了酸菜,拿来一坛叫我尝鲜”

    见刘陈氏手中捧着一只坛子,王贺氏嘤声笑道。

    “王家姐姐,我是来借米的。”

    便是再难出口,这话终归还是得说。

    刘陈氏咬了咬牙道;“实不相瞒,家中已经断粮了,还望姐姐能够借些米给我。”

    王贺氏一听刘陈氏是来借米的,脸色立时阴沉了下来,皮笑肉不笑道:“呦,妹妹说笑了。眼下米价高的吓人,我们自己家还不够吃呢,哪有多余的米借给你啊。”

    刘陈氏脸色腾地就红透了。

    她不是一个善于言说的人,被王贺氏一番讥讽更是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好妹妹,这年头便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何况我家这种做小生意的。眼下米价已经涨到一两八钱银子一石了吧我劝妹妹你好歹去买一些。我看啊,这米价还得涨”

    王贺氏说罢,端起茶杯抿了一口。

    “啊”

    刘陈氏吓得面色惨白:“米价还得涨”

    “那可不这米价涨起来就收不住啦。妹妹难道忘了崇祯十五年的时候,米价最后可是涨到了三两六钱银子一石。我看呐这回估计至少也是这个价”

    说罢王贺氏感慨道:“想一想,还是万历年间的日子好过啊。一两银子能买两石米,米缸里的米多的都吃不完”

    说这番话时王贺氏脸上浮出一丝若有若无的笑容,显然对当年的生活极为怀念。

    自打天启朝以来,米价便一直见涨,到了崇祯朝更是涨疯了。

    前段时间米价好不容易回落,这一下子又窜了起来,看样子来势比崇祯十五年那次还要凶猛。

    刘陈氏是个嘴笨的,被王贺氏这么一忽悠半句话也憋不出来。

    她手指紧紧掐着大腿,暗红色的马面裙都被掐出了褶子。

    “听姐姐一句劝,便是米价再贵也得买一些存着。一石买不起,就买一斛,一斛买不起就买一斗,一斗买不起就买一升,一升买不起就买一合嘛”

    王贺氏说的兴起,直是吐沫四溅,都快喷到刘陈氏的脸上了。

    可不管她说的天花乱坠,舌灿莲花,就是绝口不提借粮的事。

    刘陈氏也看出王家娘子是不想借粮给她,也不愿意继续待在这里受辱,遂起身道:“既然如此,我便回家和夫君商议商议,看看有没有其他的办法。”

    “妹妹慢走”

    王贺氏见刘陈氏终于走了,心里直是十分欢喜。

    借粮啊呸

    就刘家穷的那鬼样子,借了米也还不起。

    她要是真把米借出去,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

    退一步讲,便是刘陈氏事后真的把借的米还上了,那也是自家吃亏啊。

    现在一石米都快二两银子了。若是刘陈氏等到米价降到一两银子一石时再把等量的米还上,里外里要亏一半。

    那刘陈氏是个心地善良的,可心地善良又不能当饭吃。

    如今适逢乱世,能够保全自身就不错了,哪还有精力照顾邻居。

    读书人不是有句话吗,自家扫取门前雪,莫管他人屋上霜。

    王贺氏觉得十分有道理。

    刘陈氏是可怜,但天下可怜人多了,河南、陕西饿死的灾民少说也有几十、几百万,又有谁可怜他们了

    要怪就怪生在乱世吧

    朱慈烺看罢户部尚书姜曰广上的奏疏,面色冷若寒冰。

    南京米价在短短五日内涨了整整一倍,如今已经逼近二两银子一石。

    虽然这个价格与崇祯年间的最高价还有一些差距,但也已经十分恐怖了。

    如果朝廷不及时平抑粮价,用不了多久就会出现大面积饿死人的情况。

    姜曰广的建议是立刻开仓,依靠府库中的存粮来平抑粮价。

    这当然是个办法,但仅仅如此却是治标不治本。

    短短五日内米价如此暴涨,一定是有粮商囤货居奇,哄抬米价。

    朱慈烺要做的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根子上把病治好。

    毫无疑问,这次米价暴涨,根源在这帮奸商身上。

    好嘛,你们让朕的百姓吃不起饭,朕便要你们没命吃饭

    

第九十六章 奸商

    第一更那个,要上三江推荐了,还希望大伙儿能够多多投推荐票支持。三江可是大推荐啊,老坤绝不能给历史组丢人

    朱慈烺绝对有愤怒的理由。

    大明朝的商税极低,为太祖皇帝朱元璋定下的三十税一。

    这是什么概念

    就是说你赚了三十两银子,只用交一两银子税钱。

    遍数封建王朝,如此低的商税是极为罕见的。

    偏偏这些商人不思感恩,竟然还想着囤货居奇发国难财

    明末粮价疯涨,除了一部分天灾因素外,和这帮贪婪无耻的奸商疯狂抬价有很大关系。

    就拿这次南京米价暴涨来说,此前没有任何征兆,竟然能在五日内翻倍,说没人在暗中操纵鬼才信。

    朱慈烺立刻召见锦衣卫指挥使赵信、东厂提督刘传宗、内厂提督韩赞周。

    厂卫系统的三名掌舵人齐聚乾清宫,恭敬听候天子的吩咐。

    朱慈烺与他们交代了一番背景后,即命三人发动锦衣卫、东厂、内厂的一切力量彻查此事,查清是谁在哄抬粮价。

    南京城中的大粮商就十几家,要想调查清楚易如反掌。

    朱慈烺之所以派锦衣卫、东厂、内厂同时执行任务,便是有意让他们三者竞争。

    帝王之术在于制衡,特务机构十分重要,朱慈烺自然不希望看到一家独大的局面。

    但他同样不能容忍吃大锅饭,混日子的情况出现。

    竞争上岗便是最好的选择。

    眼下东厂、锦衣卫、内厂在不同方面表现出了自己的优势,此次粮商案便是对他们的一次小考。

    另一方面,朱慈烺下旨开仓放粮平抑粮价。

    虽然粮价暴涨的锅不该朱慈烺背,但他还是要尽力收拾烂摊子。

    “爹,您真是神机妙算啊”

    沈宅内院书房之中,沈括眉开眼笑的冲沈三贯礼道:“如今市面上的粳米、汕米、糙米都被咱们收走了,米价一路见涨,眼瞅着就要破二两银子一石了”

    书房之中放了不少冰块,十分清凉。沈三贯只穿了一件丝绸小衣,正靠在躺椅上养神。

    儿子一番恭维令他心情大好,轻嗯了一声睁开眼睛道:“你也多学着一点,别总急着出手。钝刀子割肉更疼。”

    沈括哈哈笑道:“父亲说的是,儿子这次是真服了您了。”

    他三步并作两步走到沈三贯面前,抄起一只折扇便替父亲打扇。

    操纵粮价说起来简单,要想做好却很难。

    时机的把握,火候的拿捏都很关键。尤其是要做的神不知鬼不觉,叫人怀疑不到自己头上来。

    “朝廷在山东养着十万大军,军粮都不够用,仓中怕是没有多少存粮了吧”

    沈三贯捻了捻胡须,沉声道;“你要记住该省的银子一定不能省。若不是刘大人暗中与为父通气,为父怎么会知道这么关键的信息”

    朝中有人好办事,官商勾结从来都不是什么秘密。

    沈三贯这次下定决心操纵粮价,便是因为得到了朝廷存粮不足的消息。

    如此天赐良机若是不加以利用,岂不是要抱憾终身

    至于哄抬粮价会导致南京城很多百姓饿死,沈三贯完全不在意。

    乱世人命贱如狗,这些泥腿子即便现在不饿死,迟早也得病死、战死。

    “父亲,粮价猛然涨了这么多,朝廷不会盯上我们吧”

    兴奋过后,沈括隐隐还是有一些担心。毕竟他们家是南京城最大的粮商。粮价暴涨,朝廷肯定第一个会往沈家的身上想。

    “哼,朝廷便是盯上我们又能如何”

    沈三贯一甩衣袖道:“即便是朝廷也得讲证据吧为父是以不同人的名义收购粮食的,朝廷怎么查也查不到咱家头上。”

    “父亲英明”

    沈括连忙拍了一记马屁。

    “不过你担心的也有一些道理。这些时日还是小心一些。秦淮河你就不要去了,老老实实给我待在家里。”

    知子莫若父,自家儿子什么样沈三贯十分清楚。沈括是南京城有名的纨绔子弟,终日流连于秦淮河,可谓风月场中的老手。

    沈家家大业大,沈括再怎么败家也无所谓。

    若是放在平时,沈三贯根本懒得去管。

    可现在这段时间确实有些敏感,还是不要叫人抓住把柄的好。

    沈括被父亲下了禁足令,一张脸顿时布满愁云。

    他心中暗暗叫苦,这完全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啊。早知如此,他绝不会在父亲面前说这番话。

    可现在事已至此,也只能顺着父亲的意思憋在府里一段时间了。

    “快,快,再快点。”

    在沈忠的催促下,伙计们将最后几袋米搬到地窖之中。

    沈忠擦了一把额头的汗水,厉声命令道:“从即日起,再有来店里买米的,一概说没有,知道了吗”

    一众伙计齐齐称是。

    沈忠点了点头,扭头朝柜上走去。

    作为济盛昌粮店的大掌柜,沈忠深得东家沈三贯的信赖,大小事情都放手交给他去办。

    这次操纵粮价,便是沈忠一手策划的。

    他先是以不同人的名义零散的购置南京市面上的大米,最后集中到沈家的地窖中囤起来。

    前些时日铺子里还偶尔限量放出些米来卖,但就在刚刚老爷下了严令,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