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后世的人来说,东汉的大臣还有相当的尊严,甚至算得上嚣张跋扈。大臣犯颜直谏,甚至当面嘲讽皇帝的事屡见不鲜。但是在当代人的心目中,这却是君权无序扩张,臣权溃败的时代,名符其实的乱政。
三公坐而论道,便是最难以容忍的乱政之一。
他们与外戚斗,与宦官斗,归根到底,都是与皇帝斗,都是为了拿回曾经拥有的臣权。
君权、臣权保持平衡,才是他们最终的目标。
只不过这个平衡的标准因人而异,因时而异。
以西汉初的标准论,东汉的三公就是摆设。
以后世的标准论,东汉的三公却位高权重,相当体面。就算是唐宋的宰相也自愧不如,艳羡不已。
聪明如荀彧,也未必知道君权进、相权退源自儒家理论的内在基因,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他只看到君权的不断扩张,而皇帝本人却没有足够的能力来驾驭权力,屡屡出现皇帝一意孤行,造成无法估量的损失。
两次党锢的实际推动者不是皇帝,而是宦官。
孝灵帝建万金堂,卖官鬻爵,背后的推动者也不是孝灵帝本人,而是董太后。
党锢之祸,使党人与朝廷离心,最后因黄巾大乱,朝廷不得不向党人低头。
卖官鬻爵,正直清廉之臣遭到排挤,贪腐污浊之辈却大行其道。
最后受到伤害的还是朝廷。
荀彧说得很有道理,也是事实,这个朝代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想的。
但刘协原本不是这个时代的。
他来自两千年后,看问题的角度超出了这个时代的所有人,站在了大气层。
“荀君先在冀州,后在兖州,可曾见过袁绍的诏书?”
荀彧坚毅的眼神有些游移,沉默了片刻,才道:“见过。”
“合法么?”不等荀彧回答,刘协又追问了一句。“合乎荀君心心所念的王道么?”
荀彧摇摇头,抿紧了嘴唇。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袁绍的诏书是无可辩驳的矫诏,怎么可能合法。
“袁绍的诏书不合法,关东州郡奉之若宝。朕的诏书合法,却被卫尉悬之于壁。荀君,这是你们希望的王道么?”
“陛下,卫尉并无抗诏之意,只是形势有变,不得不临机决断……”
“临机决断,先斩后奏,都可以。但是只有先斩,没有后奏,又是何道理?卫尉不来,太尉先来,是担心朕年幼,不谙政事,不理解他的一片苦心,所以要请太尉来为朕讲解一番?”
荀彧闭上了嘴。
说到底,士孙瑞等人的错不在先斩后奏,而在于根本没有奏。
士孙瑞本人或许不愿意这么做,可是面对太尉掌兵的绝佳机会,他一错再错。
兔肉烤熟了,香气四溢。
刘协拔出短刀,割下一只兔腿,递给了荀彧。
荀彧有点手足无措,接了过来,却不知道该不该吃。
刘协又割下另一条兔腿,叫过一个虎贲,让他送给杨彪。
荀彧松了一口气。
天子还惦记着杨彪,可见心里虽然有气,却还没到失去理智的地步。
相比之下,杨彪、士孙瑞等人的处理就有点对不起天子了。
说得好听些,是有担当,说得不好听,就是专权。
“你刚才提到党锢,朕也有一个疑问。”刘协舔着手指上的油,眼睛看着火光,眼睛深处仿佛有火苗闪动。“党锢因何而起,为何第二次党锢要比第一次党锢惨烈?”
党锢有两次。
第一次是孝桓帝时,由孝桓帝一手掌控,其实伤害不大,被抓的人不多,死的人更少。第二年,孝桓帝就赦免了所有人,只是禁锢了几个为首的,不准他们再入仕途。
真正造成伤害的是第二次党锢。
这一次不仅抓的人多,杀的人更多,李膺、范滂等著名党人都死于这次党锢。
荀彧说道:“党锢因党人议政而起。第二次党锢之所以更加惨烈,是因为先帝当时年幼,阉党手握王爵,口含天宪,乱政枉法,肆意株连无辜。”
刘协冷笑道:“先帝当年为曹节所惑,朕现在又能为谁所惑,以致你们如此担心,不得不置诏书于不顾,自行其事?”
荀彧张口结舌。
这个问题的确不好回答。
天子身边没有宦官,想找借口都没有。
说来说去,还是公卿大臣们没有给天子应有的尊重,都把天子当孩子看待。
虽然天子的确年少,但他却不是一无所知的小儿。
在某种程度上,他甚至比那些老臣表现得体。
即使很生气,还不忘先给杨彪送一只兔腿。
“再说建万金堂的事。”刘协撕下了一块烤得焦黄的兔肉,送入口中,慢慢地嚼着。“卫固不过一郡功曹,却能拥有良田千亩,粮食五千石。袁氏四世三公,想必比卫氏更富吧?”
荀彧苦笑。
这个问题更不好回答。
论财富,袁氏又岂是卫氏能比的,简直是天壤之别。
“先帝建万金堂,当真是因为听信太后之言,敛财以自肥?那些能拿出几千万买官的人又都是谁?都说是刘氏天下,为何天子如此穷困,不得不卖官鬻爵,大臣却如此多金,一掷千万?”
荀彧一声叹息。
孝灵帝建万金堂,卖官鬻爵,的确有敛财的目的,但自肥的成份却非常有限。
根本原因,是财政不足。
西北连年用兵,天灾人祸不断,就连皇宫里都火灾、水灾不断,朝廷却因为没有钱,无法修缮。最紧张的时候,连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
钱去哪儿了?大家心里都有数,却不能宣诸于口。
刘协接着说道:“有人说,桓灵时之所以财政窘蹙,是因为天子奢靡无度,后宫以万数,日费千金、万金。朕也年少,不知道宫里究竟有多少人。但现在朕身边有多少人,却是一目了然的。每天吃什么,你们也都看得到。”
刘协停住,深吸了一口气。
“朕就想问荀君一句,你们想要的王道,是只对朕有要求的道吗?”
第二百一十一章 信任难求
荀彧不敢直视天子的眼睛,惭愧地低下了头。
夫子说:君君,臣臣。
不管是夫子之仁,孟子之义,还是荀子之礼,君臣之道都是双向的。
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绝不是对某一方的片面要求。
天子虽然说自己未必能实现王道,但他尽可能地遵守君道。
公卿大臣们口口声声要致君尧舜,推行王道,又有几个遵守了臣道?
饱读诗书的大臣,反倒成了推行王道的阻碍。
天子岂能不愤怒?
身为大臣中的一员,被寄予厚望的王佐之才,他又岂能不惭愧。
刘协再也没有说话,默默地吃着兔肉。
兔子本就不大,先去了两条最肥的腿,剩下的就更为有限。
刘协用短刀将所有的肉细细的刮干净,连骨头都敲破了,吸尽其中的骨髓,一点也不肯浪费。
专心致志吃肉的天子脸上看不到一点愤怒,只能从眉眼间看出一点冷冽。
荀彧心中不安,低头吃肉,却味如嚼腊。
——
吃完晚餐,从天子帐中出来,荀彧拱着手,缓缓而行,思绪飘忽。
荀攸陪着他,也一声不吭。
来到营门外,又向前走了百步,荀彧停住。
“公达,别送了,你回去吧。”
荀攸点点头。“那你小心。天子还在气头上,要不然,肯定会留你住一晚。”
荀彧无奈地叹息。
天子当然生气,换了谁都会生气。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天子同意了士孙瑞率部去进攻范先,自己既不与士孙瑞汇合,又不肯回城,便有赌气的成份在内。
“公达,这件事……你如何看?”
“天子年少,幼失怙恃,又被董卓、李傕挟持多年,本来就对权臣有疑惧之心。如今斩杀李傕,正欲与诸公共建太平,遇到这样的事,难免会有失望。”
“你也觉得卫尉做得不妥?”
荀攸看向远方,淡淡地说道:“一群老朽,食古不化,执念太深,难免行差踏错。”
荀彧惊讶地看着荀攸。“公达,你这是何意?纵使卫尉一时心急,做得不妥,用心也是好的。”
荀攸转身看着荀彧,露出一丝浅笑。
“叔父,光武中兴的名臣中,有几个是年逾不惑的?”
荀彧有点疑惑,但他很快就明白了荀攸的意思。
杨彪、士孙瑞等人年纪太大了,旧习难改,适应不了眼前的形势。
就算今天不出错,以后也难免出错。
“能不能实现王道,不在于那些老臣,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活不到那个时候。”荀攸轻声笑道:“司徒能不能治民,或许要看叔父能不能抓住机会。至于太尉掌兵,恕我直言,眼下还没有能够当得起这个重任的人选,且看将来。”
说完,荀攸拱拱手。“叔父,时辰不早了。上车吧,早点回去休息。你出来一天,估计又积了一堆公文等着你呢。”
荀彧一边品味着荀攸的话,一边上了车,与荀攸告别。
蹄声特特,车铃丁丁,马车沿着官道,向安邑城急驰而去。
——
荀彧回到安邑的时候,城门已经关闭,荀彧费了点口舌,才让城上的士卒确认他是新任的太守。
城门打开一条缝,荀彧的马车进了城,直奔太守府。
回到府中,荀彧刚刚坐定,正在询问有什么事要处理,司空张喜便赶了过来。
诸事草创,为了方便处理公务,在城的公卿大臣都住在太守府中。
荀彧连忙起身相迎。“张公,怎敢劳你大驾,有事让人吩咐一声便是了。”
张喜连连摇手。“文若,噤声,噤声,别吵醒了司徒。他年纪大了,觉头浅,稍有动静就醒。”
荀彧笑着看了张喜一眼,没有再说什么,转身将张喜让进了一侧的卧室。
论年龄,张喜比赵温可小不了几岁。
两人坐定,寒喧了几句,张喜便直奔主题,问起了荀彧去见士孙瑞的事。
荀彧直言不讳。“天子很生气。”
“是呢,是呢。”张喜搓着手。“士孙君荣一向谨慎,这次却做得不妥,怕是受了魏伯俊和沮元英的影响。关中人也好,河北人也罢,壮烈有余,敦厚不足。文若啊,你要多劝劝天子,他信任你。”
荀彧没吭声。
他听得懂张喜的意思,这是一个前辈对他的殷切希望。
汝颍一体,张喜当然希望他能得到天子重任,最好能代替赵温,成为汝颍人在朝廷的领袖。
但他同样清楚,天子对他的期望也许很高,信任却未必。
尤其是经过这件事之后。
荀彧出了一会儿神,突然说道:“张公,你说,天子现在最信任谁?”
张喜有点茫然,自言自语道:“这可说不清楚。之前应该是杨文先,出了这样的事,可就不好说了。”他忽然一拍手掌。“对了,蔡昭姬啊,她不是一直跟在天子身边,撰写起居注么?”
荀彧觉得有理,却意犹未尽。“还有么?”
张喜叹了一口气。“文若,我跟你说,天子这些年吃了不少苦,本来就难相信人,再遇到这样的事,怕是谁也不肯信了。要我说,这士孙君荣就当不得大任,指望他以太尉掌兵……”
荀彧下意识地瞅了张喜一眼,想起了荀攸的话。
张喜却以为荀彧另有深意,讪讪地闭上了嘴巴。
身为大臣,在背后非议同僚,的确不该。若不是将荀彧当作乡里后生,寄予厚望,他也不会半夜跑来说这些闲话。
张喜自觉失言,荀彧却心神不宁,两人都没说话,气氛有些尴尬。
正当张喜想起身告辞时,荀彧忽然说道:“我知道了。”
“你知道什么?”张喜一愣,随即又反应过来。“你说的是谁?”
“弘农王夫人。”
张喜想了想,点头表示附和,随即又道:“可是……他们是嫂嫂与小叔,不太适合经常见面吧?”
荀彧摇摇头。“长兄如父,长嫂如母。天子既失怙恃,又亡长兄,如今也只有弘农王夫人与他亲近些。丧乱之际,当以大局为重,岂能拘于俗礼。张公,你说呢?”
张喜打量着荀彧,眼神有些异样。
他觉得眼前的荀彧和他印象中的荀彧有些不同。
不仅是由弘农王夫人出面劝说天子的建议,荀彧接任河东太守这件事就挺让人意外的。
身负王佐之才,又是汝颍名士年轻一辈领袖的威望,荀彧不应该直接成为天子心腹,成为左右近臣么,怎么会成为一郡太守,还那么心满意足地跑前跑后。
他究竟在想什么?
第二百一十二章 一举两得
“弘农王夫人?”赵温抚着胡须,神情愕然。
张喜埋头喝粥,装作没听见。
他昨晚就觉得这个主意不靠谱,建议荀彧不要和赵温提,但荀彧固执已见,趁着一起吃早饭的时候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