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协也没去看。不管是谁叹息,不说话就表示接受了。
“能得诸君辅弼,朕心甚慰,还望诸君能与朕并力,践行王道,造福万民。一人向隅,举座不欢。若使十人在座,九人不悦,一人焉能安坐?尚书令以为然否?”
裴茂不明所以,却无从反驳,只得躬身施礼。
“陛下所言极是。”
“既得尚书令支持,朕就请尚书令辛苦一趟,持节往白波谷招降,如何?”
裴茂这才反应过来,不禁苦笑。
原来天子绕了这么大一个圈,是要他去白波谷招降白波军。
这有何难?
“陛下欲招降白波诸将,诚为仁政。臣愿往。”
“甚好。”刘协的目光看向荀彧。“荀府君。”
荀彧起身出列。“臣在。”
“欲招降白波诸军,并为编户,使其安居乐业,田宅必不可少。如今河东有多少空田可耕?又有多少空宅可居?”
荀彧躬身说道:“回禀陛下,河东本有九万三千余户,如今仅余三万七千余户,空闲田宅甚多,不仅能安置白波诸军,还有大量剩余。”
“安邑能安置多少户?”
“安邑本为大县,有户逾万,如今仅余两千三百余户。粗略估计,可安置七八千户。”
刘协点点头。“安邑既是郡治,又是行在,若无足够户口,难以支撑朝廷开支。招降来的白波诸军就优先安排在安邑吧,剩下的安排在周边各县,以免长途转输,徒增消耗。”
“唯。”荀彧从容应喏,退了回去。
“尚书令,你可有增补意见?”
裴茂额头全是汗珠。
天子这一招太狠了,让他连回旋的余地都没有。
招降白波军来填补户口流失留下的田宅,看似合情合理,其实却大有问题。
那些流失的户口中,至少有一半只是从朝廷的账面上消失了,其实人和地都在,只是成了大族的部曲、附庸,也就是所谓的隐户。
如今天子按照上计簿的数字,招降白波军来填补缺口,真损失的户口无所谓,隐户怎么办?
荀彧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但他附和天子,说明他很反感河东大族要挟朝廷,有意为之。
裴茂迅速考虑了一下,说道:“陛下,流失的户口大多只是逃难,并非死亡。如今陛下龙兴河东,安抚百姓,百姓必闻风而返。若发现家园田宅为人所占,无家可归,必致生怨,反而辜负了陛下的本意。望陛下三思。”
刘协扬扬眉,沉吟道:“尚书令所言,的确有些道理。诸君可有解决之道?”
话音未落,刘巴起身。“陛下,臣有计,可解尚书令所言之困。”
“你说。”刘协很欣慰。
这外来的没有那么多利益纠缠,就是敢干。
裴茂也看向刘巴,额头的汗珠更密。
刘巴却不看裴茂一眼,淡淡地说道:“方才荀府君说河东本有九万余户,的确是事实,但这九万三千余户却不是河东户口最多的数字。河东户口最多时有二十余万户。纵使其时游食之民众,耕地也足以供十五六万户耕种。”
“果真如此?”刘协惊讶地看向裴茂。
裴茂无奈地点点头。“的确如此,不过那是三百年前的事了。光武中兴以来,河东户口就没超过十万户。”
“为何如此?”
“臣愚钝,不明所以。”裴茂没法回答,只能推不知道。
刘协也没有追问,重新看向刘巴。
刘巴接着说道:“且白波诸军本就是河东之民,他们之所以落草为寇,要么是为人所欺,要么是为人所惑,如今天子圣明,赦免其罪,令其归原籍占田,本不必占人田宅。纵有冲突,安置到附近郡县即可。臣一路走来,弘农郡内就有不少抛荒耕地,可安置由荆州返乡之民。”
刘协看向裴茂。“尚书令以为可否?”
裴茂叹了一口气。“陛下,此计的确可行。只是人皆恋土重迁,若能安排在原籍,自然还是回原籍最好。”
刘协点点头。“行,那就宽限几天,春耕之前返乡的,可以回原籍居住。春耕之后返乡的,就安置在附近郡县。安邑不循此例,限于新年之前。”
“唯。”刘巴大声领命。
第二百四十四章 天子问政
裴茂没有再争。
裴氏不在安邑,在闻喜。他有足够的时间通知闻喜的乡党及时占田,安邑的自认倒霉吧。
谁让他们不知进退,非要逼得天子出狠招。
为了这些人,与天子撕破脸,毁了自家父子的前程,不值得。
就算有几个关系好的也都在安邑城附近,还有四五天时间,完全来得及。
这件事就这么定了。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赞成对河东大族下手,但生存问题迫在眉睫,非解决不可。
再者那些人的作派也让很多人不满,天子连卫固、范先都赦免了,你们还想怎样?
不说感激涕零,至少也应该收敛一些,不能得寸进尺。
朝廷也是要脸面的,像做生意似的一手交钱一手交印绶,这算什么?
杨彪、士孙瑞等老臣也难得的没吭声,看着荀彧、刘巴联手,与裴茂针锋相对。
他们担心拦不住天子,反而激怒了天子,大开杀戒。
兵权在天子手中。天子真要一意孤行,他们也拦不住。
刘协再次举杯,与大臣们共饮一杯。
接着刚才的话题,他又兴致勃勃地说起了王道。
“司徒,何为王道?”
见天子兴致这么高,热心问政,赵温身为司徒,不好拒绝,略作思索,答道:“《礼记》云: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刘协再问:“何为达,何为不达?何为悖,何为不悖?”
赵温语塞。
儒门崇尚王道,但真正定义王道的却不多,为王道制定标准的更罕见。
至少他一时半会的想不出。
刘协转头看向司空张喜。
张喜躬身说道:“依孟子义,王道即仁政。”
“何为仁政?”
“人皆有不忍之心,仁政即不忍之政。”
刘协沉默不语,垂下了眼皮。
张喜讪讪地闭上了嘴巴。很显然,天子对他这个答案也不满意。
荀彧起身,拱手施礼。“陛下,儒术主旨在德。以德行仁,即为王道,不在中衡。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小人之仁,与君子之仁,岂能划一?其行有异,其心则一,同归于仁。”
“如此,治国岂非从心所欲?”
荀彧正色道:“《春秋》断狱,岂依律令?执三尺律而鞭笞万民,如刻舟求剑,绝非王道。”
刘协再次垂下了眼皮,转动着手里的酒杯,含笑不语。
这个问题是辩不出答案的,儒家就是这么干的。虽不能说没有律法,但他们断案的时候的确不怎么固守条文,自由发挥的时候很多。
这肯定不行,但现在不是争论这个的时候,要不然今天这顿饭就没法吃了。
荀彧是他要寄予厚望的中坚力量,这个时候要留点面子。
见刘协不说话了,张喜如释重负,欣慰地看了一眼荀彧。
还是乡党后生给力啊。
刘协眼皮一挑,再次露出灿烂的笑容。
“朕年少学浅,历事亦浅。诸君各抒已见,朕仍不知就里。敢请教府君,以王道行于河东,可乎?”
荀彧的头皮开始发麻,却不能退缩。“自然可以。”
“若以三年为期,府君能致河东九万户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外无羌胡扰边,内无豪民生乱么?”
“臣不敢言必致,唯愿竭尽所能,不负陛下。”
刘协再次看向裴茂。“尚书令,朕为河东选的太守,你满意吗?”
裴茂含笑拱手。“陛下知人善任,河东百姓承沐天恩,当万众额手,溥土同庆,岂敢不满。”
刘协幽幽说道:“诚如尚书令所言,得河东百姓、万民相庆。朕便是辛苦一些,也是值的。府君,努力,莫负圣人之教,莫负朕与河东百姓、万民厚望。”
荀彧无言以对,只能拱手领命。
刘协朗声道:“朕虽无知,不谙治道,唯愿择善而从。公卿治国,太府治郡,愿君臣同心,各尽所能,由为生民立命起,开万世之太平。如此,则天地之心可立,而往圣绝学可继。生与诸君同乐,死与诸君共血食,岂不快哉。”
众人听了,山呼万岁之际,心情各有不同。
赵温、张喜自然是欢喜的。
天子这么说,显然是之前承诺还权的进一步确认。当着这么多人说,想必不会再反悔。
荀彧却觉得肩头沉甸甸的,治理好河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天子这个要求看似简单,实则千难万难,近乎不可能。
天子说得很明确,他要的是河东九万户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杨彪、士孙瑞大感遗憾。
司徒治民已成必然,但太尉掌兵却越来越渺茫了。虽说可以肯定天子不愿意放权,有意为之。但机会就这么错过了,要说一点也不遗憾,那是骗人的。
杨彪拱手出列。“陛下,臣有一言,请陛下斟酌。”
“大鸿胪请讲。”
“河东虽有盐铁,但耕地有限,怕是供养不起太多的军队。臣敢请陛下分布诸将,就食诸郡,既减轻河东的负担,也能守护河东安危。”
刘协诧异地看着杨彪。
这个方案没什么问题,他本来也有这样的计划。
可是杨彪这时候提出来,是纯粹的出乎公心,还是表示对兵权的关切?
刘协试探道:“大鸿胪能否详言?”
“人力有穷,地力有尽。河东耕地亦有定数,一户有田五十亩,得米不过一百五十石,取什一之税,为十五石,不足以供养战士一人。以臣估计,给使河东九万户皆有其田,仅能供养四万余人。去除官吏、工匠,将士不得过两万人,否则就无法丰食足食,安居乐业。”
刘协眉梢轻颤。
老杨,你这是有朕之矛,攻朕之盾啊。
不过没关系,朕也正有此意。
刘协点点头。“大鸫胪所言甚是,朕也有此意。前将军段煨已在上党,朕欲分部诸将于太原、弘农、冯翊,平定匈奴叛乱后,复立西河、上郡、九原等郡,分部诸军。”
杨彪再次拱手。“陛下深谋远虑,臣甚是钦佩。只是远水难解近渴,陛下欲使河东行王道,当先减河东之重负。既然陛下有意巡狩美稷,臣敢请陛下移北军于太原,为陛下殿。”
这一次,刘协听懂了杨彪的意思。
命士孙瑞率北军移镇太原,既能减轻河东负担,又能为他殿后,的确是个两全齐美的办法。
当然,对杨彪和士孙瑞来说,此计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一旦北军到了太原,将来就算回师,也必然会留下一部分人马在太原,防备袁绍西进并州,或者将来东出冀州。
行军作战,用熟不用生,熟悉太原地理的士孙瑞或魏杰自然是最合适的将领。
士孙瑞立下大功,才有机会重提太尉掌兵。
就知道你们不死心。
“可!”刘协正中下怀,一口答应。
第二百四十五章 意料之外
天子愿意行王道,又践行承诺放权,虽不是尽善尽美,总算向王道迈了一大步。
君臣各如所愿,这顿饭吃得很满意,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总而言之,这是一场团结的大会,和谐的大会,成功的大会。
苦恼的只有荀彧。
要让河东九万户百姓过上丰食足食、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还要供养朝廷及两万大军,这个责任不是一般的重,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即使荀彧是王佐之才,也觉得棘手。
施政不是论道,动动嘴皮子就行。
他之前也没有类似的实践经验,天子突然要将践行王道的责任交给他,他压力山大。
这顿饭吃了些啥,他根本没印象。
晚宴结束,大臣们依次告退。不止一个人走过来,或是对着荀彧行礼,或者勉励荀彧几句,希望他能抓住这个机会,治理好河东,实现儒门几百年来的夙愿。
但荀彧最希望看到的荀攸没有出现。
宴会一结束,荀攸就回帐去了。
他是侍中,天子近臣,帐篷就在御营里,离天子的帐篷很近,以便随时咨询。
这也让荀彧想见他变得极不方便。
荀彧想了很久后,还是决定回城,不见荀攸了。
——
刘协站在御帐门口,看着荀彧走出了大营,向安邑城方向缓缓而去。
“他能行吗?”
一旁的唐姬轻声说道:“若他不行,臣妾也想不出谁能行。”她想了想,又补充了一句。“或许王道终究只是理想,无法践行。”
刘协转头看了唐姬一眼。“嫂嫂对他很有信心。”
唐姬笑了,低下头。“自臣妾记事起,就觉得他是天下第一等聪明人,王佐之才名至实归。”
刘协笑而不语。
他不知道荀彧是不是天下第一等聪明人,但他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