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挟寇自重,偏偏还要装出一副忧国忧民的架势,真是难为他了。
说起胡轸,刘协不陌生。
作为董卓麾下的凉州将领,胡轸也算是赫赫有名。
不过不是他能打,而是他擅长内讧,坑队友。
第一次是与孙坚交战,他与吕布发生冲突,发狠要杀吕布,结果被吕布背刺,一败涂地。
第二次是奉王允之命,与徐荣一起去招降李傕、郭汜等人,结果他引李傕、郭汜入城,先坑死徐荣,再用王允祭天。
都说西凉人有勇无谋,一盘散沙,胡轸可谓是典型的代表。
如果他和李傕、郭汜在一起,那倒未必是坏事。
当然,方案要有所调整。
刘协有些头疼。
他对西凉诸将的了解太粗浅,连兵力都搞不清楚,又如何能对即将到来的战事胸有成竹?
公卿大臣人浮于事,大多不知兵,更没有情报收集的习惯,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
“将军营中有多少人马?”
杨定眼神闪烁,思索了片刻。“臣营中有步卒五千,骑千余。”
刘协笑笑。“如将军所言,有三到五万人来攻,将军能守得几时?”
杨定神情窘迫,吱唔了半晌,才道:“请陛下放心,李傕、郭汜若敢犯驾,臣必竭力死战。”
刘协瞅了一眼杨定,心中暗笑。
这可真是用最硬的语气,表最怂的态啊。
我要是信你,那才叫瞎了眼。
“将军忠勇,朕心甚慰。只不过战场凶险,李郭残忍,将军还是要多做些准备才好。万一战事不利,也可据险而守,待朕与诸将来援。”
杨定下意识地点点头。“陛下所言甚是,只是……”
刘协抬手一指。“华山天下险,将军何不移营山下,据险而守?”
杨定眉头紧皱,沉默不语。
就算华山天下险,如果没有援军可以期待,又或者粮食储备不足,地势再险也是死路一条。
杨定想了一会儿,一脸诚恳地说道:“陛下英明,只是臣退守华山,让开大道,李傕、郭汜岂不是可以长驱直入,威胁乘舆?若是陛下有什么闪失,臣万死莫赎。”
刘协笑了。“将军忠诚,朕是知道的,只不过将军却不知道朕。”
杨定看着刘协,嘴角忍不住上挑。“还请陛下明示。”
“你以为朕无一战之力,只能束手就缚吗?”刘协笑得更加灿烂。“禁军虽兵力薄弱,不及将军一半,朕又不及将军善战,却占据有利地形,坚守半个月不成问题。再者,有将军与安集将军(董承)据险而守,为犄角之势,李傕、郭汜又岂能全力进攻御营?”
刘协转头看了一眼杨定。“除非将军与安集将军不战而降,为虎作伥。”
杨定微怔,随即尴尬地笑道:“陛下言重了,臣岂敢。臣……臣不久前与郭汜恶战,仇怨未解,又岂能不战而降。”
粗鲁如他,也知道刘协这是调侃他。
董承是董太后的从子,与天子关系关近,怎么可能再背叛天子,投降李傕。
就连杨奉最近对天子的态度大有改观,恭敬得很,不太可能投降。
天子担心的就是他杨定一人。
“将军不必介怀,朕是不会相信那些闲话的。”刘协摆摆手,接着说道:“李傕、郭汜为乱关中数年,生灵涂炭,百姓百不存一,粮秣全无,他们坚持不了多久。若不能速胜,退却是唯一选择。”
杨定觉得有理,附和地点点头。
其他的都是空话,天子的这个分析倒是有几分道理。关中荒芜,李傕、郭汜只能以劫掠为生,只要他们据险坚守,李傕、郭汜久攻不克,退兵是必然。
早就知道天子聪慧,果不其然。
杨定有些庆幸。虽然他也是董卓旧部,但他没和李傕、郭汜一样丧心病狂,如今还站在朝廷一侧,或许是个正确的选择。
董卓都死于非命了,李傕、郭汜那两个蠢货又能猖狂几日?
从杨定的神色变化,刘协知道自己的话起到了作用。他抓住这个机会,更进一步,与杨定分析当前形势,建议杨定选择最合适防守的地形。
让杨定和李傕、郭汜硬拼是不现实的,这货既没有那样的实力,也没有那样的勇气,为他选择一个易守难攻的地形,尽可能的多坚持一段时间,才是最现实的选择。
这时候,杨修这个土著上场了,为杨定解说附近地形。
他就是华阴人,对附近地形的熟悉无人能比,口才又好,说服力极佳。
杨定虽为将多年,说到底还是有勇无谋的匹夫,上阵只知道莽一波,知己知彼什么的根本不存在。在西岳庙驻扎了半个月,他连西岳庙周围的地形都不清楚,更别说华山诸峪了。
听了杨修的解说,杨定才知道刘协说的华山天下险对他有什么意义。
这么好的利形,只要有充足的粮食,守上十天半个月简直不要太轻松。
杨定拍着胸脯保证,只要陛下能为我筹集足够的粮草,我一定能坚守住,不让李傕、郭汜占到一点便宜。
刘协不动声色的笑笑。
说到底,杨定还是首鼠两端,不肯把话说死,随时准备跳反。
要他守住阵地,先要给他粮食。
“将军放心,李傕、郭汜到来之前,朕至少为你准备半个月的粮食。粮尽之日,若李傕、郭汜依然未退,朕又不能为将军解围,不管将军如何选择,责任都不在将军。”
杨定扬起了浓眉,静静地打量着刘协片刻。
杨修等人也诧异地看着刘协。
这话可说得不妥,不等于允许杨定投敌吗?
刘协叹息道:“皇帝不差饿兵,有粮而不守,是将军不忠。无粮而命将军坚守,是朕不仁。你我君臣,当各尽其责,不能强人所难。朕竭尽全力,只能为将军筹措半个月的粮,将军不因此苛责朕,朕又岂能苛责将军,要求将军战至最后一人?”
杨定低下了头,沉思片刻,重新抬起头,咬咬牙,向西岳神像拱手道:“陛下,当着西岳之神的面,臣立誓,但凡营中还有一粒粮、一匹马,臣必不负陛下。”
第二十四章 无能国舅
离开了杨定大营,刘协重新上马。
杨修赶了过来,借着扶刘协上马的机会,轻声说道:“陛下临机应变,臣自愧不如。”
刘协在马背上坐稳,看着杨修。
他知道杨修在说什么,刚才众人的表情如此丰富,他想不看都不行。
“德祖,朕不是临机应变,而是肺腑之言。”
杨修愣住了。“陛……陛下?”
刘协摆摆手,示意杨修不必再说。
他当着众臣的面对杨定说那番话,自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多日思索的结果之一。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有些事不是不说就不会发生。
与其遮遮掩掩,不如摆在明处。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人之常情。要求每个人都忠贞不二,愿意与大汉共存亡,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事。
朝中有多少人心怀去意,只是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少了不能少,三分之一总是有的。
与其留着他们吃白食,不干活,说不定还在暗中通风报信,不如好聚好散。
话又说回来,他对那些人也未必满意,迟早要精简一部分。
让他们主动离开,免得大家面子上不好看。
具体到杨定,他如果想跳反,你拦得住吗?
与其大家互不信任,不如把话挑明了。有没有用,看天意。
杨修张了张嘴,却没说什么,默默的跟在刘协马后。
他算是领教了天子的特立独行,果然天才的思维都是不可理喻的。都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可是又有几个人真能做到如此坦荡,而且是对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
刘协来到渭水南岸的董承大营。
与杨定被动模仿周亚夫不同,董承多少表现出了一点对天子的尊重,亲自出营迎接。
但他的大营比杨定还不如。
大营警戒松弛也就罢了,将士的精神状态也很差。一个个衣甲破烂,面黄肌瘦,看到天子策马而来,他们依然一副有气无力的样子,勉强挺起胸膛的人也坚持不了多久就露了原形。
与其说他们是战士,不如说他们是难民。
“阿舅,何以至此?”刘协低声问道。
董承是董太后的侄子,刘协儿时寄养在永乐宫,由董太后抚养成人,与董承时常见面,称其阿舅。
董承叹了一口气,脸上的笑容散去。“陛下,臣本非西凉旧部,无奈而为牛辅部曲,继而为李傕所制,一向不为西凉人接纳,这些年将士伤亡而不能补,衣甲不全而不能换,久而久之,自然成了这般模样。上次在新丰,臣所部折损过半,元气大伤啊。”
刘协抬起头,看向两侧的将士,不禁鼻子一酸。
朕太难了。
既然决定董承移营平舒城,再看他的大营布局也就是个过场,大致看了一遍后,在渭水边,刘协与董承并肩而立,由杨修向董承解释了作战计划。
董承并不意外,反倒有如释重负的感觉。
等杨修解释完,刘协示意杨修退下,打算单独与董承聊几句。
“阿舅,你能守住平舒城几日?”
董承抚着胡须,沉吟不语。
他在李傕麾下数年,清楚双方的实力差距,凭他这些器甲不全的残部,正面迎战李傕、郭汜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即使退守平舒城,依然没什么把握。
平舒城太小了,城防荒废,作为凭吊古事的遗迹尚可,作战聊胜于无。
刘协打量着董承,暗自叹息。
杨定再无能,毕竟是多年战争的幸存者,算是尸山血海里闯过来的,董承却是外戚出身,因为裙带关系才成了统兵的将领,实战经验少得可怜,比伏完、邓泉好不了多少。
“李傕、郭汜凶猛,却也并非不可战胜。”刘协耐心的解释道:“平舒城虽破,好在有地势可用。阿舅能为我守住右翼,不使我腹背受敌,便是有功。”
董承叹了一口气。“陛下,非臣不肯死战,实在是双方战力相差甚远,不堪为敌。不瞒陛下说,臣所部将士大多来自关东,本非精锐,这些年屡被西凉兵欺凌,斗志全无,如何能与李傕、郭汜死战。上次在新丰击走郭汜,有杨奉、杨定相助,尚且杀伤相当。如今……”
董承唉声叹气,连连摇头。
刘协也很郁闷,这都是什么神仙亲戚啊,将希望寄托在这样的人手中,能不狼狈得像条狗吗?
衣带诏?还不如直接用来上吊呢。
尽管如此,他还得耐着性子给董承打气。
不管怎么说,董承是国舅,是朝廷的体面。他如果一击即溃,还能指望别人死战吗?
“阿舅的难处,我是知道的。我的难处,想必阿舅也知道。”刘协苦笑道:“移营平舒城,就是考虑到阿舅所部不擅野战,只能依托有利地形坚守。但正如孟子所说,地利不如人和,要想守住阵地,还要发挥人的作用。”
董承摇摇头,一声长叹。“陛下,你觉得臣的那些校尉、司马有几个可用?”
见董承如此惧战,刘协气不打一处来,恨不得直接撤换了董承,另选将领。
但他心里很清楚,别说他现在无人可用,就算有人可用,也不能临阵换将。
大战在即,将士互不熟悉,孙子、吴起来了也打不赢。
宝宝心里苦,还不能说。
他想了想,忽然灵机一动,对董承说道:“阿舅刚才说,你的部下大多是关东人?”
“是的。”
“他们大多受过西凉兵的欺凌?”
“是的,还有一些人被西凉兵杀了。”
“家人被西凉人杀害的多吗?”
董承苦笑。“陛下,洛阳被董卓烧了,河南、颍川、陈留诸郡遭西凉兵掳掠,有几家能幸免?”
刘协点点头。“我有办法了。阿舅,你先移营平舒城,按计划构筑阵地,加强训练。待朕巡视完杨奉的大营后,再去阿舅营中一趟,激励士气。”
董承狐疑地看着刘协。
他知道刘协从小就聪明,这些年的进步也有目共睹。在他的影响下,最近公卿们的态度都很积极。但战场不是朝廷,将士也不是知书识礼的公卿大臣,能以仁义相劝。想凭几句空话让将士们死战,无异于白日做梦。
想激励士气,只有重赏。朝廷现在如丧家之犬,连衣食都要仰仗于人,拿什么来悬赏?
至于官爵,经历了长安之变后,还有多少人拿朝廷的官爵当回事?
董承心情低落,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刘协也不解释。就算他解释了,董承也未必理解。
这些高高在上的权贵,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人民的力量,更不知道如何发挥人民的力量。
“阿舅,依计行事即可。”
第二十五章 不期而至的大考
董承转身去安排午餐,刘协独自站在渭水出神。
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