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度田的诏书公布之后,不少冀州大族入城,城中的兵力比之前预期的更多,估计总兵力当在三万以上。仅以步卒而论,我军的兵力优势不超过两倍。将来攻城时,若不能谨慎从事,受挫的可能性更大。”
刘备恍然,连连点头。
法正笑道:“这么说,我军此次受挫倒是因祸得福了?”
黄猗看了他一眼,淡淡地说道:“若能吸引教训,自然是因祸得福。若不能吸引教训,反而以为得计,恐怕会有更大的挫折等着。”
法正脸色一僵,神情些尴尬。
刘备咳嗽一声。“还请长史详言。”
黄猗走到地图架前,挂上一幅纸,提起笔,在上面勾勒出张飞当时的阵地示意图,并标出了双方的具体位置和距离。
“我军渡河,如果能调动对手,当然是最好。如果不能,强渡在所难免。强渡时最大的困难在于先行渡河的步卒没有足够的掩护,不仅要面对对方的弓弩打击,还要面对骑兵的冲击。能否完成列阵,对步卒的要求更高。就目前来看,很难令人满意,至少准备是不够充分的。”
刘备眼珠转了转,又问道:“敢问长史,应该做哪些准备?”
“首先是拟定相应的战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让将士们心里有数,不至于看到对方的骑兵突击就心慌意乱。其次要加强弓弩手的训练,让他们能为步卒提供有效的掩护。”
黄猗说着,指了指地图上表示对方骑兵的小黑点。“游骑突阵,数量不多,速度也不会以特别快。对这种低速移动的少数目标,集中一定数量的弓弩进行打击,是可以取得不错效果的……”
黄猗简单的解说了一下他的对策,以及针对性训练的技巧,刘备听了,大觉过瘾的同时,又有些担心。
黄猗的战术对士卒的要求很高,不是一般的士卒能够承担的。
比如以三人为一组,一人携带重斧大盾,一人手持长矛,一人持弩,前突形成干扰骑兵突击的阵型。如果能执行得当,这三人就算全部阵亡,也能换取两到三骑,当然是合算的。
可是对那些士卒来说,这种任务几乎是九死一生,有几个人能视死如归,坦然面对?
黄猗说有效,可是他本人也没有实战过,所有的经验都来自于训练和演习。真上了战场,谁说得准?
当然,如果真能做到,强渡也许就没有想象的那么难了。
或许应该请天子下诏,安排黄猗到营里帮忙训练?
刘备犹豫的时候,刘协却心中激动不已。
他从黄猗提出的战法中看出了创新的价值,也看到了讲武堂的潜力。
这种战法在凉州很常见。麹义在界桥时以这种战法大破公孙瓒,一战成名。讲武堂中有不少凉州人,通晓这种战法的很多,加以改进,也是很正常的事。
具体的改进,就是将密集布阵变成了疏散布阵,有点像三三制,对付数量不多的游骑最为有效。
运用得好,三个小组互相配合,足以挡住一伍甚至一什骑兵。
唯一的问题是,面对奔腾而来的骑兵,士卒能否克制住心中的恐惧,保证弩的命中率,保证长矛能够刺中战马,保证大盾足够稳住,承受战马的冲撞,保护盾后的同伴。
当骑士落马的时候,他们是否能及时出击,将骑士斩杀。
对刘备的部下来说,这个要求不是一般的高。
但是对韩遂的部下来说,这并非不可完成的任务。
黄猗在这时候提出这样的建议,其实就是为韩遂争取出战的机会。
看来韩遂去年没闲着。他利用部下出自讲武堂的便利条件,第一时间将讲武堂研究出的新战术付诸实践了。
刘协随即又想到,或许孙策会抢在韩遂前面,将这种战法用在实战中。
虞翻去协助孙策作战,不可能不提这种战法。同样缺少战马的孙策肯定会对这种战法感兴趣,并挑选合适的人,进行针对性的训练。
或许用不了多久,他就能听到孙策的捷报。
——
“嗡!”箭矢离弦。
马背上的骑士应声低头,险而又险的躲过了弩箭,头盔被射飞,露出髡头。
“噗!”一声闷响,一丈五尺长的长矛刺进了战马的脖子。战马被顶得人立而起,厉声长嘶,前蹄虚踢。骑士坐不稳马背,翻身摔倒。
“杀!”身高八尺的董袭从小阵中跃出,手起刀落,将骑士凌空斩首,接着顺手一刀,斩断了战马的两条后腿。
战马轰然倒地,鲜血四溅。
董袭上前,屈膝压住挣扎的战马,将战刀插进战马的脖子。
战马抽搐了两下,不动了,鲜血汩汩而出。
远处观望的几名游骑见状,放弃了进攻,迅速撤退。
董袭拔出几乎弯成弓的长矛,查看了一下矛杆,有些遗憾的说道:“这矛杆还是太脆了,承受不住压力,以后要多带一杆备用。”
长矛手却兴奋不已。“司马,其实也用不了几次,只要能一击得手,阵前有战马尸体挡着,骑兵再来就不能这么快了。”
“有备无患嘛。”董袭咧嘴一笑,甩掉长刀上的血迹,还刀入鞘。“虞祭酒不愧是奇才,竟能设计出这样的战法。以后再遇到游骑,我们就不用担心了。只要胆大心细,步卒也能破骑。”
弩手也道:“虞祭酒文武全才,就算到了朝廷,一样是俊杰。可笑那些中原士大夫有眼无珠,总以为我们会稽只有箭竹。”
“提他们作甚,晦气。”董袭不屑一顾,见远处的游骑已经撤走,举手下令。“撤,回大营!”
第九百零三章 兔死狐悲
孙策与虞翻对面而坐,看着董袭刚报上来的伤亡统计数字,笑逐颜开。
“先生,你来得太好了。有了你传授的新战法,我们再遇到游骑就不用担心了。你是不知道,之前为了对付这些游骑,我们想了多少办法,却见效甚微。”
虞翻笑笑。“这不是我的成绩,是讲武堂的研究成果。讲武堂的学生中有七成以上来自凉州,对步骑之间的优劣最清楚不过。”
孙策眼神微闪,沉默了片刻。“先生,我一定要送仲谋为质吗?”
虞翻脸上的笑容也淡了。“将军,你在担心什么?天子付你以方面之任,又许你割据海外,你送子弟入质不应该吗?还是说,你的目的不在海外,还在中原?”
孙策吓了一跳,连忙摇手道:“先生何出此言?先父受国恩,以匹夫为列侯。我蒙陛下不弃,委以方面之任,岂能有不臣之心?”
“那你为何一再推诿送质?”
“我是不放心仲谋,他太年轻了,又不肯居人下。到了行在,难免受人欺负。万一他忍不住,与人冲突,岂不……”孙策苦笑道:“要不,换个人行不行?比如叔弼,他也十七了,可以为童子郎嘛。你不是说,刘表子刘琮就做了童子郎?”
虞翻冷笑道:“刘表是文臣,现在在洛阳绘制图卷。你如果也愿意去洛阳,别说是叔弼,让你儿子孙绍去都可以。”
孙策一声长叹,很是无奈。
虞翻带着一些讲武堂的学生来协助他作战,的确帮了大忙。但虞翻提出入质的要求,又让他很纠结。
他不是对朝廷有异心,只是舍不得弟妹,尤其是二弟孙权。
与其他弟妹不同,二弟孙权不仅天生异象,相貌与众不同,性格也有着其他弟妹不具备的精明。
曾有相者说,他们兄弟之中,唯有孙权有长寿之相,而且贵不可言。
让他把这样的弟弟送到朝廷为质,他舍不得。
他宁可送三弟孙翊去。
他不是不疼爱孙翊,但他觉得孙翊和他过于相似,将来的成就不仅超过他。如果能让孙翊为郎,接受天子的熏染,将来说不定会有些出息。
但虞翻强烈反对,坚持要他送孙权为质。
这让他很沮丧。曾经对他忠心耿耿的虞翻变了,现在一心为朝廷着想。
“祭酒,送质的事,可以缓一缓嘛。”董袭站在一旁,陪着笑脸,小心翼翼地说道:“天子也没有提,等到战事结束之后再说也不迟。”
“蠢物!你懂什么?”虞翻登时变了脸色,厉声喝道:“天子不提,是不在乎。朝廷可用之人太多了,没有孙将军,还有其他人。可是孙将军如果得不到朝廷的支持,他能做什么?没有战马,他能在辽东立功吗?没有新战船,他能征伐海外吗?你只看到邺城,难道希望邺城是最后一战?”
董袭讪讪地笑着,一声都不敢吭。
他和虞翻是同乡,都是余姚人,所以才有胆气在虞翻面前进言。虞翻大声斥责他,他也不生气。虞翻这已经给他留了面子,换了别人,说不定直接动手打了。
孙策的脸色变了,抬头看着虞翻。
他是个聪明人,知道虞翻骂的是董袭,敲打的却是他。
虞翻说得对,没有战马,他就没有骑兵可用,将来到了辽东战场也没有立功的机会。没有朝廷正在研究的新战船,海处征伐也无从谈起。
简而言之,朝廷可以没有他,他却不能没有朝廷。
天子不取质,是天子有太多的选择。
他却没有那么多选择。现在不送质,围攻邺城可能就是他的最后一战。
孙策咬咬牙。“先生,我听你的,让仲谋随你回去。”
虞翻余怒未消,点了点头,长身而起。“将军,等仲谋到了行在,你们兄弟之间可以多通书信。到时候,你就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做了。这天下,早就不是你们以为的天下了。”
说完,他甩了甩袖子,扬长而去。
孙策、董袭面面相觑。
张纮与虞翻擦肩而过,本想打个招呼,虞翻却没理他。张纮大感诧异,却不好多说。
进了帐,他问孙策道:“将军,虞祭酒这是怎么了?”
孙策挥挥手。“别管他了。什么事?”
张纮这才注意到孙策和董袭的脸色都不太好,稍一思索,便猜到了大概,随即将手里的书信递了过去。
“刚收到陈琳送来的消息,陈登遇袭阵亡。”
孙策大吃一惊,看了一眼张纮,连忙打开书信。
陈琳的信是写给张纮的,目的也简单,就是想问问张纮,他如果想转投孙策,孙策会不会接收他。
陈登阵亡,给他带来了不小的震动。
一方面是张郃的能力之强,超出了他们的想象。在刘备、张飞的眼皮子底下,张郃偷袭陈登成功,而且一战斩首。
另一方面,陈琳也怀疑刘备借刀杀人,故意要看陈登的笑话。
陈登出身世族,眼界极高,连袁术都看不上,对刘备也谈不上君臣之义,更像是合作者。刘备想借张郃之手敲打一下陈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只是没想到这次玩脱了,陈登阵亡。
陈琳原本也不是刘备的心腹,还是袁绍旧部。他之所以寄身于刘备,根本原因还是陈登。如今陈登死了,陈琳也不想再在刘备麾下,想托张纮的关系,转投孙策。
孙策对陈琳来投没什么想法,但是陈登阵亡却让他心生警惕。
在冀州作战,骑兵的价值更胜于中原。当初陈登全军覆没,就是被张郃、高览率领的骑兵奔袭所致。如今陈登又一次败于张郃之手,而且又是骑兵奔袭,足以令人引以为戒。
他和陈登一样缺少骑兵。虞翻教他的战法只能用来对付小规模的游骑,对付不了数以千计的骑兵,所以虞翻才极力让他送质,以换取朝廷拨付战马,让他有机会组建属于自己的骑兵。
他麾下也有能指挥骑兵的将领,比如程普、韩当,或者陈武,但他没有足够的战马,必须向朝廷申请。
自己花钱买,他是花不起的。
况且就算他想买,也未必有人肯卖给他。
这事不能拖,越快越好。
“子纲,我准备送仲谋去行在,考散骑,或者讲武堂。你看可行否?”
张纮沉吟片刻。“我以为可行。这样吧,犬子也到了该入仕的年龄,就让他陪仲谋一起去。有虞祭酒点拨,将来或许能有点用。”
一旁的董袭见状,连忙说道:“让犬子也一起去吧。”
第九百零四章 差之毫厘
虞翻才兼文武,气高凌人,原本就是江东异类。敬畏者有之,忌惮者亦有之,唯独没有敢和他正面冲突的。即使是孙策,被他说两句也只能忍着。
虞翻赴朝,成为讲武堂祭酒,孙策觉得惋惜,但很多人却松了一口气,为不用再面对他而庆幸。
这次虞翻带着讲武堂的一些学生回来,协助孙策作战,不少人是不以为然的。
虞翻固然才华横溢,还有一身好武艺,但他毕竟没有统兵作战的经验。他的学生,又能帮什么忙呢?
但讲武堂学生的优秀表现很快就证明了自己。
他们不仅通晓兵法,还有相当丰富的实战经验。随便一个挑出来,都可以独领一营,不弱于孙策麾下那些身经百战的校尉、军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