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昭强烈要求刘协安排孔融去漠北。
态度之坚决,让刘协无法拒绝,只好勉为其难的答应了。
说完孔融的事,张昭开始汇报渤海这一年的发展情况。
总体而言,就八个字:开局艰难,前途无量。
所谓的开局困难,主要是指人口损失太大。具体而言,就是百姓迁出的太多,迁入的太少,不足以补偿户口的损失。
如今渤海可谓是地广人稀,户口只有全盛时的十分之一。
说到这些时,张昭有些心虚。
户口损失如此之大,根本原因之一就是他不仅不肯推进度田,反而将之前已经完成的度田又恢复了。大量百姓刚得到了土地,辛辛苦苦进行了耕种,却又被一纸命令收回,很多人对此怨言极大,一怒之下迁出了渤海。
渤海因此遭受的户口损失远超战争。
说得难听点,他心中的德政,在那些迁出的百姓眼中就是不折不扣的恶政。这些人大多分散在周边的甘陵、河间、平原,对他的名声造成了难以低估的影响,也让他承担了巨大的压力。
但张昭觉得,困难只是一时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德政的益处会慢慢体现,世人会知道他的良苦用心,还他一个公道。
夫子曾说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普通百姓见识短浅,不理解他的用心,只由时间来证明。
刘协听完,默默点头。“户口不足的问题,你打算如何解决?”
“请陛下放心,如今迁入渤海的人越来越多,其中不少还是中原人。臣估计开春之后会有更多,春耕之前,渤海的户口可以再增加五成。”
刘协点点头,费了好大力气才忍住笑。
“当真如此?”
“臣不敢欺君。”张昭严肃地说道:“臣起程之前,累计将迁入的就有近千户,约有一万口。”
刘协满意地点点头。
他满意的不是渤海的吸引力,而是韩遂移镇中原的威慑力。
中原大族应该是感受到了压力,担心郡县会强制度田,所以提前迁出,去他们的乐土——渤海。
这样的人越多,将来中原度田的阻力就越小,闲置的土地也会让更多的百姓能够得到足够的耕地。
这才是他派韩遂进驻中原,监领兖豫二州的根本目的。
既然开了渤海这个口子,就要充分利用,将那些心存侥幸的人都赶到渤海去,加快中原度田的步伐。
与罗马的接触比他预期的更早,他必须加快速度,做好与罗马争锋的准备。
因此,他对张昭的心虚视而不见,反而安慰了几句,表示张昭需要的话,他可以帮忙。
比如安排一部分黑山军或者青徐黄巾残部进入渤海。
黑山军正打算全部出山,而青徐黄巾残部也有投降的打算。天下将定,没有人再愿意在山里苦熬。
张昭吓了一跳,委婉的拒绝了。
有户口固然是好事,但黄巾残部太难管了,还是离他们远一点。
刘协也没有坚持,与张昭交换意见后,就让他告退了。
具体的事,司徒府会去问责,不需要他和张昭计较。
——
九月中,贵人马云禄临盆,生下一子,重十四斤六两(1汉斤=250克)。
得益于马云禄强悍地的体格,以及坚持不懈的适当运用,生产非常顺利。从胎动到结束,也就是半个时辰。
严阵以待的太医们长出一口气。
上次皇后难产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马云禄虽然不是皇后,但她在天子心中的地位丝毫不弱于皇后,他们不敢有丝毫懈怠。
马云禄的顺产也证明了适当运动的好处,从侧面说明皇后伏寿难产和她平时运动太少有很大关系。
为了证明这个观点,华佗还写了一篇文章,统计了近千名妇女生产的情况调查,证明适当运动对生产的意义,发表在邸报上。
调查结果表明,怀孕期间有适量活动的妇女难产的概率要比养尊处优的妇女低将近一半。
当然,活动也不能太剧烈,否则流产的机率将大幅上升。
这一点,女营体会最深,并由此催生出了一条军令。
生产的女子将享有三个月的假期,且临产前一个月内不得从事演习等重体力活动,以降低流产的可能性。
到目前为止,这还是一个内部试验,没有推向社会。
但马云禄的顺产,无疑为这条军令增加了说服力。
马云禄不仅生产顺利,恢复得也很快。三天之后,她就起床自由活动,接受官员家眷的祝贺了。
喜讯用快马送回长安,皇后伏寿立刻派人赶来慰问,并安排了两个美人来侍候马云禄的起居。
这两个美人是真正的美人——桥氏姊妹。
入宫数年,当年还像花骨朵一般的姊妹花如今已经成年,果然是国色天香,就连同样是国色的甄密也有些自愧不如,危机感大增。
虽说皇后安排这对姊妹花来的理由是侍候马云禄,但明眼人都知道,皇后这是要让这对姊妹花填补马云禄的空白,不给别人趁虚而入的机会。
这个别人,主要就是指已经年满十八的甄宓,而不是尚未成年的袁衡。
马云禄也很自觉,以桥氏姊妹在皇后身边多年,笔墨精通为由,安排她们到天子身边侍候笔墨。
再次看到这对姊妹花,见惯了美人的刘协也不禁惊艳。
问了一些情况,得知她们不仅随皇后学习儒家经典,还跟着女骑学习了骑术,甚至粗通骑射,刘协接受了马云禄的好意,将她们留在身边,协助处理一些文书。
送她们来的是伏寿的三兄伏均,刘协安排他去了兰台。
要处理的文书越来越多,兰台的编制不断扩大,伏均这种相对比较单纯的书生最适合不够。
桥氏姊妹的出现立刻引起了轰动,请见的人突然多了起来,去餐厅吃饭也会常常遭遇围观,这让习惯了宫里生活的她们非常不适应。
这时,孙策主动站了出来,表示可以保护他们,免受骚扰。
他的理由也很充足:他曾受桥蕤提携,如今保护桥氏姊妹,也是回报桥蕤当年的知遇之恩。
孙策的想法还没机会说出口,就遭到了周瑜的无情打击。
这是天子的人,需要你保护?你那点小心思还是收起来吧,要不然天子不发怒,令堂也会发怒的。
孙策恼羞成怒,反唇相讥。
蔡令史也是天子的人,你也别做梦了,就算你把琴弦弹断了,她也不会多看你一眼。
周瑜顿时哑火。
第一千零章 家丑不可外扬
司空周忠赶到了行在,带来了益州的消息。
士孙瑞已经移驻汉中,正在筹备对益州的进攻。他拟定的路线有两条:一是取米仓道,进入巴郡;一是取金牛道,进入广汉。
不管是哪一个选择,进攻的难度都不小,所以现在太尉府提出一个补充方案:安排荆州水师,溯江而上,至少可以迫使益州分兵拒守,为士孙瑞分担一部分压力。
这就需要朝廷安排人进驻荆州,而且最好是通晓水战的。
太尉府的意见是让楼船营单独行动,去荆州指挥水师。楼船校尉楼圭是南阳人,通晓水战,是一个合适的人选。
周忠则提出了另外一个方案。
他建议派孙策去荆州。
辽东大战已经结束,海船的研制还没有结果,孙策暂时没什么事,闲着也是闲着,不如去助士孙瑞一臂之力。
况且楼船都尉楼圭留在汉中也有好处,从西汉水进入广汉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充当奇兵。
刘协听完周忠的意见,没有立刻给出答复。
这件事看起来只是进攻方案的分歧,其实背后很复杂,既有三公府争权,又有不同籍贯的人争功,搅和在一起。
周忠推荐孙策参战也许只是一个试探,他真正的目标也许是周瑜。
军事本该由太尉府主持,周忠身为司空,主动掺乎到这件事里来,还到他面前来告御状,绝不会那么简单。
刘协向周忠大致说明了要求。
司空府要对冀州的水利做整体规划,改善河道体系,提高运输效率。
他提出了一个初步方案:挖几条南北向的运河,将冀州境内以东西向为主河流贯通起来。
工程可以分期进行,但规划要提前做好,不能走一步算一步。
周忠拍着胸脯有示,一定全力以赴,不拍不扣的完成任务。
——
出了御帐,周忠随即去找司徒杨彪。
杨彪一见周忠就笑了。“就等你来了。”
周忠得意地哈哈大笑。
他在路上就收到消息了,这次上计邯郸的成绩最为耀眼,不出意外的话,将是天下之冠。而邯郸令就是他推荐给天子的诸葛亮。天子为此移驾邯郸,却没有立刻巡视,就是为了等他来。
这无疑是对他推荐诸葛亮的最大认可,也是要在众人面前肯定他的成绩。这让他被孔融提议重修《孝桓帝纪》重创的情绪得到了巨大的抚慰,甚至有些飘飘然。
两个老朋友见面,自然有很多话要说。
周忠首先想说的就是关于益州的战事安排。
这种机密大事,在天子决定之前,不能对普通官员提及,但杨彪是三公之一,天子肯定会找他商量,事先通个气还是有必要的。
周忠急着来找杨彪,主要就是为了这件事。
杨彪听完,脸色上的笑容渐渐消失,眼神也变得严肃起来。
“嘉谋,我以为你这件事处理得不妥。”
周忠倒是早有准备,不紧不慢地说道:“文先,我知道,这有争权之嫌,不合三公分治的原则。但益州的战事顺利与否,不仅关系到天下能不能尽快一统,还关系到君荣将来能不能接任三公。行大事不拘不节,我不得不如此。”
杨彪哼了一声。“嘉谋,你我是多年的朋友,我也不瞒你。你这话,之前就有人说过。”
“谁?”
“你的前任。”
周忠脸上的笑容有些僵。
他的前任张喜可不是一个好的榜样。天子连谥号都不肯给,为此还闹得满城风雨。
而眼下的益州之事,也和张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他如果步张喜后尘,焉知天子不会一怒之下,把之前的那些事再翻出来?
他自己的事,自己清楚,破绽实在不少。
想到天子刚才的态度,周忠觉得后背有点凉。
杨彪见状,没有继续这个话题,说起了天子准备巡视邯郸县的安排。相关的准备几乎都做好了,就等着周忠来。
但这次巡视又不同于以往,其中有实地考察——甚至是核查诸葛亮政绩的意思,所以不能随便走走,要对各方面的细节进行了解,最后还要进行汇总,确认政绩属实,没有虚报谎报的同时,还要提出可以改进的问题。
天子是象征,杨彪、周忠这两个老臣担负着具体的责任。如何才能核查到位,让人相信诸葛亮的政绩是真实的,又如何要体现出老臣的经验和老辣,别让诸葛亮太骄傲了,这个分寸很难掌握。
天子坚持等周忠来,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周忠既是老臣,更是诸葛亮的举主,有丰富的施政经验,可以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又不会让人觉得是故意打压诸葛亮。
听了杨彪的分析,周忠也有些感慨。
“天子虽然年轻,思虑倒是周密,一般的老臣都赶不上。”
“的确如此,天子为了朝堂上的平衡,花了很多心思。你我身为老臣,理当协助天子,共襄王道,而不是横生枝节。”
周忠讪讪地笑着,神情尴尬。
“还有一件事,我觉得应该告诉你。”
“还有什么事?”
“孔融到了渤海。”
周忠眉梢轻份,眼神顿时凌厉起来。“怪不得满长安找不到他,原本他逃到渤海来了,跑得还真快啊。”
“他不仅跑得快,马上还要跑得远。”杨彪顿了顿,说道:“张昭建议天子委任他为使者,去漠北调查商朝遗民的事。”
“商朝遗民?”周忠哑然失笑。“这等无稽之谈,还有必要专门派人去调查?我看张昭是想保护孔融,故意找事吧。孔融要去,也就罢了,由朝廷出面安排,这不太合适,浪费钱粮嘛。”
杨彪淡淡地说道:“是你从子周瑜先倡议的。”
“呃……”周忠语塞,随即又明白了周瑜的用意,不禁心中暗喜。
孔融与周瑜同行,能便宜了他?
“嘉谋,有句话,可能不太中听,但我还是想对你说。”
周忠眼神闪了闪,无声而笑。“你不用说了,我知道你的意思。你放心好了,我周氏子弟虽然算不上什么圣贤,这点气量还是有的,绝不会故意为难他。”
杨彪点点头。“原本我是不必担心,周瑜不是气量小的后生。但是这次,我的确有些担心,孔融似乎触到了他的逆鳞。嘉谋,你们自己也如此放不下吗?”
周忠咂了咂嘴,深吸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