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巴山曾经阻挡在他的面前,却挡不住流水的冲刷侵蚀,最终形成了三峡。
听到刘协这些话,张松显然格外兴奋。
他能感觉到,刘协对益州没有歧视,也没有因为他的相貌而虚以委蛇。
这是一个真正胸怀天下的天子,一个不以貌取人的明君。
刘焉、刘璋父子连给他提鞋都不配。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张松也将自己的方案和盘托出。
既然是交融,就应该是双向的。
一是派儒生进入边远地区,推行教化,让更多的百姓子弟能够接触文明,知道外面有更大的世界,不受其他人的蒙蔽;二是将各地的优秀人才纳入朝廷的系统,让他们有机会到各地做官、游历,增广见闻。
交往多了,闭塞自然会打开。
总的来说,张松的方案并无新鲜之处,与文翁的教化有相似之处。
若说区别,只在于他是双向的,而且更近一步。
文翁当政时,益州的基础还很薄弱,只能吸引中原文明,无法输出。如今的益州今非昔比,已经可以向外输出人才了。
张松说的是益州南部诸郡,但他要代表的却是整个益州,或者说,是以成都为中心的益州腹地的利益。
他们急切的想融入朝廷,甚至愿意做教化益州南部的急先锋。
将来能够进入益州南部山区的,肯定还是益州北地的士子为主。
刘协理解这一点,也乐见其成。
他也早就有这个想法。
要想边远地区融入华夏文明,支持朝廷,自然要相应的给一些优待。如果是在和平时期,这会挤压中原地区士族的利益,毕竟官职总数是有限的,边远地区的人多一些,中原地区的人就会少一些。
但现在不同,观念改革使人才分流成为可能,制度改革则提供了更多的岗位,可以在不伤害中原人的情况下,招揽更多的边远地区人才进入系统,扩大统治基础。
刘协与张松一拍即合,相谈甚欢。
——
张松回到司徒府,带着天子的手诏。
杨彪多少有些意外。
他本以为天子会留下张松,留在身边做个尚书或者侍中。
但他不反对这个安排,司徒府的确需要人,更准确的说,是需要人才。
随着新政推行,司徒府的事务与日俱增,比以往几乎翻了一倍,他根本忙不过来。天子曾让他增加吏员数量,减轻工作负担,他却以老臣特有的沉稳婉拒了。
他认为很多新增的事务都是临时的,比如度田,忙过了就没了。现在增加了人手,将来怎么办?
每增加一个人,都要多支出一份俸禄,对原本就捉襟见肘的朝廷财政来说,就是增加一份负担。
朝廷永远都缺钱,开源很难,节流就显得格外重要。
对杨彪来说,他更愿意选择优秀的人才,以一当十,以弥补人力的不足。
将来这些人还可以走上更重要的工作岗位,遍历郡县,最后回到司徒府,主持大局。
只有如此,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得到张松,杨彪很满意,就像当初培养祢衡一样,先安排他处理一些小事,考察他的能力,再逐渐加大压力,付以更重要的任务。
张松表现得很好,短短几天时间,就赢得了司徒府上下的认可。
其他部门也知道了,司徒府来了一个其貌不扬,身材短小,却能力过人的益州人。
天子和司徒都很欣赏。
谁说益州没人才?是刘焉、刘璋父子不会用。
谁说天子不重视益州,秦宓、张松都得到了天子赏识。只要是真正的人才,天子一视同仁。
这两个结论不仅鼓舞了益州籍的士子,也给其他州郡的人士增加了压力。
杨彪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往江陵,交给赵温。
你赶紧回来吧,天子需要听取你的汇报,以决定下一步对益州南部采取何种策略。
赵温接到消息后,立刻起程,于五月初赶到宛城,拜见刘协。
相隔三年有余,君臣再见,刘协不禁唏嘘。
赵温须发尽白,身心俱疲,看起来就像风烛残年的老人,看不到半点大丈夫当雄飞的意气风发。
刘协起身,扶起赵温,看了又看,眼眶有些湿润。
他能想象到赵温这三年是怎么过来的。
身体的辛苦是一方面,更难的是心理上的煎熬。
他想尽一个老臣的责任,却力不从心。在朝无能为力,他就想回到自己的本州,促成益州和平称臣。可是益州人也让他失望了,在利益面前,没有人在乎他这个老臣的体面。
最终,他灰头土脸地回到了朝廷。
他尽力了,但,一事无成。
与此那些刚刚展露头角,便成绩显著的年轻人,他的心里有多无奈,可想而知。
“赵公辛苦了。”
“陛下,臣……”赵温涕泪交流,打湿了雪白的胡须。
“赵公,你已经尽力了。”刘协将赵温扶起,将他送往座位,又命人取来水,让他洗去脸上的尘土。“事有必成,不必成于己。赵公虽然没能看到最满意的结果,却已经种下了希望的种子。还望赵公能保养身体,努力加餐,亲眼看着益州重归朝廷,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赵温且喜且愧,再拜道:“臣愿以残躯,随陛下左右,见天平盛世。”
第一千零七十章 投桃报李
杨彪与赵温相见,同样感慨万千。
他现在知道赵温为什么迟迟不肯回来,又派张松先行,劝他不要多事了。
以赵温现在的身体和心态,根本担不起司徒的重任。
那不是维护他的荣誉,而是要他的命。
“文先,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但我真的难任其重。与其勉力而强,误国误己,不如就此隐退,做点力所能及的事。”
杨彪默默地点了点头,算是接受了这个现实。
“你准备做些什么?”
“我准备找些人,编一部关于益州的书。”赵温的神情轻松了些。“益州地方千里,上应觜参二宿,为古九州之一,却没有一部通史,致使中原人以蛮夷视之,岂不荒谬?我老了,无力承担政务,就召集一些读书人,搜罗史料,编一部益州通史,也算是给后人留点东西。”
杨彪抚须而笑。“你这野心不小啊。益州第一部通史,想想都令人神往。”
赵温也笑了。“除了这部通史,我还想写点东西。”
杨彪打量着赵温,渐渐收起笑容。“你想写什么?”
“自传。”
“自传?”杨彪眼神微闪。“这么急吗?”
赵温摇遥头。“不是你想的那样。我这自传,不是为了给自己傅粉,而是想回顾自己这一生的得失。我虽然德薄才疏,却也在仕途上挣扎了近三十年,经历过不少人和事。成绩不多,教训不少,写出来供后人参考,让他们少走一些弯路,也是好的。”
杨彪想了想,微微颌首。“这是个不错的想法。子柔,你先来,为我们这些老臣闯一条路。”
“荣幸之至。”
——
辽东,襄平。
刘备站在岸边,看着客船缓缓靠岸,撩开大氅,快步赶了过去。
船还没停稳,他就纵身一跃,上了船,来到舱门前,伸手轻推。
舱门打开,孔融从里面走了出来,看到刘备,他愣了一会,才反应过来,不禁哑然失笑。
“原来是征东大将军,别来无恙?你来迎我,我可怎么好意思。”
刘备哈哈大笑,热情的挽着孔融的手臂。“文举兄,你远征漠北这样的大事,辽东人都已经知道了,人人景仰,都等着为你接风。我若不早点来,届时连末席都坐不上。”
孔融愣了一下,看向岸上的人群,有点懵。
“他们……是来迎我的?”
“当然。”刘备伸手一指,报出一连串响亮的名字,都是孔融熟悉的青徐大儒。“他们都是来为你接风的,其中不乏想和你同行的。”
孔融深吸了一口气,想说点什么,却又不知道该怎么说。
对远赴漠北,寻找商朝遗民之事,他一直很委屈,觉得自己说是寻找商朝遗民、儒家旧典的伟大事业,其实就是变相的流放。若不是迫于无奈,他根本不想去。
万万没想到,还有这么多人佩服他,还想和他一起去。
他们不知道漠北有多冷吗?
没等孔融回过神来,刘备又叹了一口气。“我虽是征东大将军,即将奉命征讨三韩、倭国,裂土封国,藩卫大汉,却没几个人愿意跟着我。相比之下,我真是羡慕你啊。”
孔融终于反应过来了,瞅了刘备一眼,哈哈大笑。
刘备来迎他,就是想让他作说客,劝一些人跟着他去征伐海外。
这倒是好事。
将来从漠北回来后,他也想换个地方养老。渤海是不行的,他看得出来,张昭搞不定,德政就是个笑话,渤海最后必然归于朝廷。
如果能在刘备的封国里做官,想必会很自在。
刘备对他的仰慕,可是写在脸上,刻在心里的。
“大将军放心,只要你施仁义,行德政,自然会有人依附。”孔融胸有成竹的拍拍刘备的手臂。“三韩、倭国虽远离中原,还能比漠北更远吗?”
刘备心领神会。这一趟没白跑,至少孔融是答应了。
两人一起上了岸,诸葛瑾、陈琳先迎了上来,一阵寒暄。接着又有管宁、王烈等人过来相见。正如刘备所说,他们对孔融的漠北之行都充满了积极的情绪。
当然,他们最看重的还是可能存在的典籍。
对圣人曾经看过的典籍,他们充满了向往。
从他们的眼中,孔融看到了熟悉的神采。
这样的神采,在很多地方已经看不到了。那些人虽然还自称儒门子弟,却对圣贤不敬,对儒门经学横加指责,浅陋而可耻。
可是对漠北之行,他还是有点担心。
毕竟自己不再年轻,还能不能承受长途跋涉,能不能承受漠北苦寒,都是一个未知数。他这次来辽东,并不是打算立刻起程,还要等周瑜。
周瑜还在益州战场,什么时候能起程,尚未可知。
他先来辽东,就是想在辽东适应了一下气候。
对孔融言语间流露出的担心,众人哈哈大笑。
他们告诉孔融,漠北的确冷,但也不是不能克服。
往远了说,商朝遗民当时蒙败亡国之难,条件那么差,都能在漠北活下去,你有朝廷支持,还怕什么?
往近了说,周瑜已经从漠北回来了,有抵抗寒冷的经验。有他同行,绝对不会有问题。
然后,他们又说了一堆防寒的手段,比如多穿皮袄,多吃肉之类,还有人一本正经的向孔融推荐导引术,说是坚持练习,就能抗冻防寒,还能延年益寿。
孔融听了,哭笑不得之余,又有些醒悟。
这些人虽然在辽东,但他们毕竟是书生,平时养尊处优,根本没有接受过真正的考验。
辽东虽冷,能和漠北比吗?
如果说漠北之寒是山顶,辽东之寒还在山脚下呢。
咦,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比喻?
与儒生们单纯的精神支持不同,刘备给了孔融更实在的物质支持。
他送给孔融几套保暖效果极佳的冬衣。
这些冬衣是他重金收购来的,里面填充的不是丝絮,而是木棉,据说来自遥远的天竺。
孔融有些狐疑。据说天竺极热,怎么会出产防寒之物?
话虽如此,他还是接受了刘备的馈赠。稍微一试之后,就知道刘备所言不虚,这木棉比丝絮暖和多了,轻便也足以和上等的丝绵媲美。
孔融投桃报李,趁着接受宴请的机会,多次表示,自己希望从漠北返回时,刘备已经建国。他甚至想在刘备的封国里完成对旧典的整理和研究。
天子在中原推行新政,对儒家经义大加改动,固然有益于民生,却对经典伤害太大。他想求一方乐土,保存最精纯的先圣遗学。
他在儒生中的影响力不小,不少人因此改变了主意,决定投奔刘备,随刘备征伐海外。
辽东虽然暂时还没受到影响,但作为朝廷控制的一郡,迟早会也波及。
要想保留自我,跟着刘备出征三韩,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五月中,刘备上书,请求出征。
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矫枉过正
收到刘备请战的奏疏,刘协一点也不意外,也不担心。
以刘备现有的实力,加上辽东、乐浪提供的钱粮、后勤资源,只要他自己不犯蠢,控制三韩、东倭没什么难度。
当然,完全控制还需要一段时间,这不是军事能做得到的,更需要文化。
刘备能抓住孔融到辽东的机会,利用孔融的影响力,劝一些寄寓辽东的儒生随征,这是个意外,却是刘协喜闻乐见的意外。
刘备失去了诸葛亮、庞统,但他得到了青徐儒生的支持,也算有得有失。
就他目前的战略目标而言,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