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5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霭椋懊链骄埃壅笆ト荨!
  刘协忍不住看了荀文倩一眼。
  荀文倩应该是知道这件事的,但之前没说,刚才也没说,这就有些故意了。
  荀文倩耸耸肩,一脸无奈。
  “请陛下恕罪,这是臣妾私意,与荀贵人无关。”唐夫人从容说道:“先王不幸早夭,未有子嗣。蒙陛下不弃,赐以血脉,臣妾感激不尽。只是臣妾生性疏懒,未为人母,怕是养护不周,这才先行修习,以待将来。”
  刘协摆摆手,示意唐夫人别说了。
  怎么听,都有一种悲凉的气氛。
  但凡有一点可能,谁不想要一个自己的孩子呢。
  问了小女孩的名字,又聊了几句,刘协赏赐了两件小礼物,让荀文倩带小女孩到一旁玩会儿。
  大桥、小桥也识趣的避开了,堂上只剩下刘协与唐夫人二人。
  唐夫人有些窘迫,低头不语。
  刘协斟酌了一下,说道:“嫂嫂,我不知道你是怎么想,但我着实没有其他的意思,只是觉得你不能这么孤老一生,兄长也不能没有血食。这是我能想出的最好的办法,冒失之处,还请嫂嫂见谅。”
  唐夫人欠身道:“陛下言重了。皇室血脉,不容混淆,从女只是来陪我一段时间,并无其他意思。对陛下的关爱,臣妾除了感激,还是感激。臣妾只是惋惜,先王福薄,未能离陛下棠棣之情,反倒让臣妾一个外人享了福。”
  刘协连忙说道:“嫂嫂千万别这么说。你既然入了宫,就是我刘氏的人,可不是什么外人。皇宫就是你的家,你什么时候想来,就什么时候来,千万不要有拘束。”
  唐夫人含笑谢恩,随即又叹了一口气,说道:“只可惜陛下即将西征,以后再想见到陛下,可就难了。”
  “呃……”刘协无言以对。
  这话怎么接?
  唐夫人起身。“晚宴即将开始,臣妾就不多打扰了。九九归一,大吉大利。建安九年,想必也会是青史留名的一年,开拓新局面的一年。臣妾且祝陛下新年安好,诸事顺心。”
  “借嫂嫂吉言,也祝嫂嫂新的一年万事如意。”
  唐夫人再拜而退,带着小女孩走了。
  荀文倩站在一旁,看看唐夫人的背影,又看看心神不宁的刘协,目光微闪。“陛下祝嫂嫂万事如意,可知她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刘协转头看向荀文倩,一时茫然。
  他还真不知道唐夫人最大的心愿意是什么。
  钱财和地位对她来说都不重要,至少不可能是最大的心愿。想要一个自己的孩子?或许是吧,但出于她的特殊身份,这个心愿注定无法实现。即使他是天子,也无能为力。
  那她还想要什么?
  刘协想了想。“嫂嫂的父兄到行在了?”
  “是的,前天刚到。”
  “年后安排见一下,看看他们的能力,安排一个合适的官职吧。”


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柳暗花明
  荀文倩笑而不语,眼神狡黠。
  刘协觉得奇怪。“我说得不对?”
  “陛下,颍川唐氏因唐衡之故,名声早己堕地。就算陛下施恩,能让嫂嫂父兄授官,他们也很难在官场立足。将来陛下西征,他们更不可能有什么前程。陛下恩惠,及身而止。”
  刘协心中不快。“就算我在中原,也不可能保唐氏万世。”
  见刘协语气不对,荀文倩连忙解释道:“陛下言重了,臣妾的意思是说唐氏荣辱,并非嫂嫂所能左右而已。”
  刘协这才知道自己误会了,也有点尴尬。
  “那她的心愿究竟是什么?”
  “陛下真没听出来?”
  刘协转头看着荀文倩,一头雾水。
  唐夫人说了什么吗?
  “你赶紧说吧,我头疼。”刘协告饶道。“待会儿还要与群臣见面,我实在没时间猜。”
  荀文倩移步到刘协身后,轻捏他的肩颈,帮他放松。刘协不习惯这种场合的原因之一,就是冠冕太重,脖子很不舒服。之前皇后伏寿便有这种情况,荀文倩会帮她按摩放松,深得伏寿欢心。
  “陛下,唐氏在中原已无立足之地,不如随陛下西行,在异国他乡,有陛下庇护,或许能活得更自在些。且陛下征讨西域,教化势在必行,也是需要印坊的。嫂嫂若能随陛下西行,也能助陛下一臂之力。”
  刘协这才明白,不禁哑然失笑。
  “西域万里,很辛苦的。”
  “她什么苦没吃过?”
  刘协想了想,觉得也有道理。
  唐夫人孤身一人,颍川唐氏的名声又臭了,没有他的庇护,别说发展,连现在的产业都未必能保得住。如果荀文倩是皇后,可能还好一点,偏偏他一再声明,伏寿的皇后之位不可动摇。那唐夫人最好的选择就是西行了。
  荀彧或许可以庇护她一时,庇护不了她一世。
  将来孩子过继给她,也带着孩子随驾,父子之间也能经常见面,教导起来也方便。
  “你是不是也想西行?”刘协睨了荀文倩一眼。
  “如果陛下不嫌弃臣妾累赘,臣妾当然愿意伴驾。”
  刘协笑笑。“这倒也是不错的选择,你们再商量一下。如果她的确这么想,我是不反对的。”
  “谢陛下。”荀文倩欢喜不禁,立刻转到刘协身前谢恩。“臣妾立刻去办。大桥,这儿就交给你了。”说完,一溜烟的跑了。
  “嘿……”刘协无语。
  荀文倩什么时候也变得这么跳脱了?
  大桥走了过来。“陛下,还要继续么?”
  刘协伸手指指被荀文倩捏得正舒坦的肩颈。“继续,继续。”
  ——
  充作正殿的中庭已经站满了人,各级官员在太常寺官员的指挥下各就其位,准备参加除旧迎新的守岁大典。
  三公九卿在堂上,各郡太守及上计吏都在堂下。今天除了守岁,还有一项最重要的议程,就是公布朝廷一年的收支,宣布各郡上计的结果,并进行奖惩。
  去年政绩好的,此刻自然轻松愉快,等着被嘉奖。政绩不好的,则如坐针毡,连和人说话的底气都没有。
  渤海郡的上计吏陈群便是如此。
  他本不肯来,但推不掉。此刻听着其他郡的人开心的说笑,恨不得缩成一团,或者干脆找个墙缝钻进去,让所有人都看不到。
  但他怕什么,偏偏来什么。
  “长文?”从外面走进来的荀彧一眼就看到了他。
  陈群抬头一看,见是荀彧,更加尴尬,却不好装聋作哑,只能躬身行礼。
  “见过荀尹。”
  荀彧打量了陈群两眼,将陈群拉到一旁,低声说道:“渤海今年情况如何?”
  “不好。”陈群苦笑。“能不为殿,就算是侥幸。”
  荀彧倒也不意外。
  他已经接到荀谌的书信,知道渤海的大致情况,也清楚钟繇、荀谌已生退意,只是没找到合适的台阶而已。陈群被张昭派过来上计,除了没脸见人,不肯自来之外,也有归咎于汝颍人的意思。
  可是荀彧清楚,虽说汝颍人抱团是事实,但渤海搞成这样,却不是汝颍人的责任。
  这根本是两种制度之间的差距,不是个人能力就能弥补的。
  他在河东、河南的经历,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河南尹府还缺几个办事得力的掾吏,你要是不嫌弃,年后就跟我一起走吧。石广元、孟公威他们几个正在河南试验新农具,得空还可以聚一聚。”
  陈群一愣,下意识地抬头看着荀彧,拒绝之辞到了嘴边,又生生咽了回去。
  机会难得,荀彧又诚意拳拳,如果因为一时意气拒绝了,下一次再想有这样的机会还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
  他实在是不想在渤海多待一天了。
  “多谢荀尹。”
  荀彧拍拍陈群的肩膀,欲言又止,最后只是轻轻叹了一口气。“长文,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了一些挫折,你大可不必放在心上。君子如玉,不琢不成器。”
  陈群点点头,再拜。
  低头一瞬间,眼泪就下来了。
  他刚准备说话,杨修大步走了过来,见此情景,不由得一笑。“哟,这不是陈太丘之孙么?你现在哪个郡国主政?”
  陈群顿时阴了脸,一言不发。
  荀彧连忙拉着杨修离开,将陈群的情况大致说了一下。杨修是知道内情的,立刻说道:“怎么,想还陈太丘的人情?别怪我多嘴,虽说司徒府还没有禁止守相辟除,但这种乡党招引的事还是尽可能避嫌。况且他还是去了渤海的人,在天子那里都挂了名的。”
  荀彧叹了一口气。“你说的这些,我岂能不知,只是形势如此,不能不帮。不过你放心,此子虽然有些迂腐,能力还是有的。我给他一个机会,能不能翻身,还要看他自己。”
  杨修笑笑,没有再说什么。
  荀彧资历比他老,与天子的关系也比他亲近,倒不用他来提醒。
  荀彧说道:“我刚听门外的卫士说,你与司徒一起进来的,怎么又……”
  杨修咧嘴一笑,附在荀彧耳边说道:“我去见驾,告了个御状。”
  “告御状?”荀彧打量了杨修两眼。“告谁?”
  “司徒。”
  “司……徒?”荀彧张大了嘴巴,看看堂上就座的杨彪,又看看杨修,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德祖,你们父子又搞什么?”
  “待会儿你就明白了。”杨修卖起了关子,迈步上堂。


第一千一百六十九章 年终总结
  “皇帝、皇后驾到!”
  随着太常一声大呼,宴会开始,正在闲聊的众臣各归其位,整顿衣冠,正身肃立,等待着天子、皇后出席。
  不少人都是第一次出席这种场合,尤其是那些跟着丈夫来的妇女,紧张得不敢呼吸。
  杨彪眼睛有些湿润,鼻子更有些酸。
  一晃十多年了。自从被迫西迁,朝廷还没有举行过如此规模的仪式。如今天下初安,礼仪之事也该提上日程了。
  今天这守岁之会虽然热闹,却有诸多不合礼仪之处,以后要找机会向天子进谏。
  想到这里,杨彪不由自主的想到了荀彧。
  荀彧的来意之一,便是议礼,也不知道他和天子谈得怎么样。
  一会儿功夫,在鼓乐声中,荀文倩领头,甄宓、桥氏姊妹随后,走了出来,在东侧停住,转身对着门口。
  马云禄、吕小环及两个胡女美人紧随其后,在西侧站定,同样转身看向门口。
  杨彪等人一看,不禁会心而笑。
  这些贵人、美人既有关东的,也有关西的。至少在天子后宫,关东、关西已经做到了和睦共处。皇后出身儒门世家,也合乎儒门的希望。
  由此可见,虽然天子推出了很多新政,有很多细节上也不太讲究,根本问题上还是用心的。
  此时,刘协挽着伏寿的手,缓步走出。
  太常一声高呼:“皇帝、皇后驾到,群臣见礼——”
  站在群臣最前面的骠骑将军张济立刻拱手弯腰,大声说道:“臣等敬贺皇帝陛下、皇后殿下,万岁!”
  他有些紧张,声音有些颤抖,让人很难想象他曾是骁勇善战,杀人如麻的西凉军阀。
  相比之下,倒是他身边的邹氏更镇定些。
  众臣跟着张济,躬身行礼,齐声大呼。
  “臣等敬贺皇帝陛下、皇后殿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众卿平身。”刘协微微颌首,伸出双手,做虚扶之势,威严的目光扫过群臣。
  皇后伏寿含笑点头,温和的眼神扫过从众人脸上扫过,让每个人都觉得皇帝、皇后看到他们了。
  见礼毕,众人落座。
  刘协说了几句场面话,随即示意太常,进行下一个程序。
  太常再呼:“大臣禀事!”
  太尉贾诩起身,汇报今年的军事情况,重点是军改。
  除了交州和益州南部未平之外,其他诸州基本已经平定,各部将领也从战时状态逐渐转向正常镇守。今年对征募制度进行了改革,恢复了征兵制以及秋冬校阅的制度,并保留了募兵制的优点,从义务兵中选拔精锐,组成常备兵。
  从此,义务兵接受基本军事训练,承担本地治安任务,基本不用离开本郡,甚至在本县内即可完成服役。三年服役结束,即可回归本业,每三年进行为期一个月的集训即可。
  常备兵则脱离生产,日常以训练为务,守护京师及主要战略要地,战时则负责主要作战任务。
  这个制度刚刚推行,眼下还在试行阶段,最先作为试行对象的就是骠骑将军张济麾下的两万多人。这些人做了分流,大约有三千精壮留任,补入常备兵,有一千多人安排到地方,担任到郡尉、县尉、亭长等职务,协助地方管理军事,维护地方治安。
  剩下的一万六千多人则予以遣散,分配土地,从此解甲归田,安心耕种。
  考虑到凉州地少,有一大半人被安排在了关中和关东,真正回凉州的不到三成。
  在这两万人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