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汉道天下-第9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裴茂默然。
  其实他知道解决办法,但他都说不出口。
  得知天子派裴潜协助杨奉去控制盐池、铁官,他就意识到天子想干什么,但他却无法阻止。
  这是天子对他们父子的一个考验。
  杨奉是黄巾旧部出身,他现在只忠于天子,对河东大族没什么好感。天子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别说控制盐池、铁官,逼得急了,他甚至可能劫掠河东。
  这种事又不是没干过,只不过那时候的白波军攻坚能力太弱,无法打破大族的坞堡而已。
  如今的杨奉经过天子调教,战力飚升,那些坞堡未必还能挡得住他。
  在天子和河东大族之间,他只能选天子。
  可是让他建议士孙瑞也对河东大族下手,他也做不到,只能装聋作哑。
  他相信,士孙瑞和他一样,不是想不到,而是做不出,至少无法说得理直气壮。
  两人默契的顾左右而言他,心情都有些沉重。
  过了好久,裴茂一声长叹。“郭图害人不浅。”
  士孙瑞冷笑一声:“若卫氏如巨光一样忠于朝廷,纵有十个郭图,又能奈何?巨光此言,殊为不当,当深自反省。”
  说完,他站了起来,甩甩袖子,扬长而去。
  裴茂面红耳赤,喏喏无言,心中一阵阵的不安。
  他看得出,士孙瑞已经有了决断,有人要为他们的选择付出代价了。
  很快,士孙瑞就以假太尉的身份,召集司徒赵温、司空张喜商议河东事宜。在会上,他开门见山的提出两条意见:
  一是郭图身为袁绍使者,对天子不敬,又煽动河东人叛乱。这是他个人的选择,还是袁绍的指使,司徒府当以公文询问,命袁绍上表请罪,说明情况。
  纵使这是郭图的个人决定,袁绍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何况袁绍本人的屁股也不干净。
  二是以安邑卫氏为首的河东人藐视朝廷律法,拘禁三公,形同谋逆。太尉府当率兵平叛,对首恶严惩不怠,相关人员酌情处置。
  面对态度强硬的士孙瑞,赵温等人面面相觑,却无言以对,只得表示同意,共同上书请诏。


第一百七十七章 勿谓言之不预
  得到赵温、张喜的支持,士孙瑞就匆匆告辞。
  他要指挥大军渡河,没时间闲扯,讨论那些细节。
  赵温接着主持会议,却抚着胡须半天没说话。一不小心,胡须捻断了好几根,心疼得他直哆嗦。
  “子柔,别犹豫啦,赶紧拿个章程吧。”张喜催促道。
  “怎么拿章程?”赵温反问道:“给袁绍的诏书如何抬头,是渤海太守,还是冀州牧?”
  张喜顿时僵住,讪讪地闭上了嘴巴。
  这是一个大麻烦,也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若以朝廷诏书论——不管这个诏书是不是天子本意——袁绍的官职只有渤海太守是合法的。
  车骑将军是自号,冀州牧则是从韩馥手中夺来的。
  如果给袁绍的诏书中承认现实,等于允许了这一类行为,朝廷将如周天子承认三家分晋一般,重振朝廷尊严也就无从谈起,不会有人再把朝廷的诏书当回事。
  如果不承认现实,那就等于和袁绍撕破脸,再无缓和的可能。
  让袁绍接受现实,自去冀州牧,等待朝廷的封拜,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赵温连声叹息,恨不得将士孙瑞拉过来骂一顿。
  不过他也清楚,士孙瑞的压力比他还要大。
  天子让他代行太尉,既是兑现之前的承诺,也是对他的考验。
  如果士孙瑞不能完成平定卫氏叛乱的任务,假太尉就无法为真,重掌兵权的事也就无从谈起。
  所以士孙瑞不能退,他也不能退,只能硬着头皮上。
  左思右想后,赵温执笔上书,请天子下诏,斥责袁绍以郭图事。
  他心存侥幸,以行车骑将军,领冀州牧称呼袁绍,试探天子之意。
  ——
  刘协看完赵温的上书,轻轻放在案上,眼皮轻抬。
  “司徒,袁绍心中还有朝廷吗?”
  赵温汗如雨下。“陛下……何出此言?”
  刘协不理他,接着又问了一句。“这些年,朝廷艰苦求生,可曾得袁绍一丝助力?”
  赵温不敢再说话了,只是连连叩头。
  天子的声音虽然不大,语气却很重,没有一点和袁绍讲和的意思。
  “司徒,袁绍听从太仆和解,并非心有朝廷。他想做的可不是齐桓公。”刘协将赵温的上书轻轻推了回去。“朕劝司徒莫存侥幸,与虎谋皮不成,反为虎伤。朝廷仅剩一点颜面,不可轻易与人。朕与诸君辛苦坚持,可不是为了给他袁绍做嫁衣。”
  赵温再拜。“臣荒悖,请陛下降罪。”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刘协淡淡地说道:“以后谨慎些就是了。”
  说着,刘协又转头对一旁的蔡琰说道:“今日事,暂且不记入起居注。”
  蔡琰应了一声。
  “谢陛下。”赵温如逢大赦,连忙接过案上的上书,塞进袖子里,再拜,退出。
  出了帐,一阵风吹来,赵温遍体生凉,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寒战。
  帐内,蔡琰写完最后一个字,收起木简。
  “陛下,当真要与袁绍决裂吗?”
  刘协哼了一声:“他想一毛不拔,就名正言顺的占据冀州,哪来这样的好事?再怎么说,朝廷的诏书也不是废纸,想要就要,总得付出一点代价。”
  蔡琰忍不住提醒道:“君子慎独,陛下更当慎言。这要是记入起居注,绝非圣君所宜。”
  刘协叹了一口气。“朕怕是做不成圣君。”
  “陛下何为此言?”
  “内圣外王,谈何容易。你熟读史书,可知古往今来,哪一位能当得此语?”刘协摇摇头。“朕不敢好高骛远,只希望能做好眼前事,无愧于此生,便心满意足。”
  蔡琰想了一会。“难道在陛下心中,尧也算不上内圣外王?”
  “亲亲贤贤,他连儿子都没教好,甚至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还谈什么内圣外王。且依天人感应之说,终尧之世,连年大水,天下汤汤,可见上天对他也是不满意的。”
  蔡琰的脸色一僵,想了片刻,又道:“那舜呢?”
  “舜在位的时候,也一样是连年大水啊,而且他儿子商均也不肖。”
  “这……”蔡琰无言以对。
  天子明明是在胡扯,可是她却找不出反驳的理由。
  见学霸蔡琰语塞,刘协忍不住放声大笑,刚才被赵温气出来的郁闷总算消散了些。
  蔡琰很无奈。“陛下,巧言绝非天子美德。”
  “令史说得对,巧言绝非美德。”刘协说道,不等蔡琰释然,他又补了一句。“可这并不是朕巧言善辩,而是史书所载,有感而发。你不能自圆其说,就说朕是巧言,这可是欲加之罪。”
  蔡琰张口结舌,神情尴尬。
  ——
  赵温病了,高烧不退,浑身无力。
  刘协得知消息,不顾众人劝阻,亲自去探望赵温。
  赵温挣扎着起身,向刘协告罪。
  刘协用手背试了试赵温的额头,确实烫手,不是装病。
  “司徒是身体受了凉,还是心里受了凉?”刘协含笑看着赵温。“大丈夫当雄飞,安可雌伏。司徒言犹在耳,令人振奋。如今正是雄飞之时,司徒怎么反倒病倒了?”
  赵温苦笑。“陛下,臣已是花甲之年,少年时的狂妄之言,何敢再提。臣也有幸,能于此时此地,重见大汉中兴之机。奈何岁月不饶人,怕是余日无多。此时一病,不能能否再起。臣有几句肺腑之言,想与陛下言说。”
  刘协摆摆赵温的手。“司徒言重了。你只是受了凉而已,休息几日便好了,何至于此。”
  赵温反手握着刘协,恳切地说道:“人年五十不为夭。臣寿五十有九,心满意足。若陛下能听臣言,臣虽死而无憾。”
  刘协叹了一口气。“司徒切莫如此,朕听着便是。”
  “谢陛下。”赵温喘了两口气。“陛下锐意进取,志在中兴,此诚大汉之幸。然,大汉积弊已深,纵有仙药,也难以一朝而起。董子曰: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陛下当文武并用,张弛有度,积三十年之功,而太平可至。”
  刘协盯着赵温看了好一会儿,沉吟良久。
  “司徒之言,朕虽不能完全领悟,却愿意试一试。这样吧,诏书暂且不行,司徒作书与袁绍。若他能诚心改过,效忠朝廷,朕可既往不咎,拜其为车骑将军、冀州牧。如果他愿意,入朝主政亦可,朕将以大将军之位待之。”
  赵温又惊又喜,坐了起来,双手紧握刘协。“陛下,所言当真?”
  “朕言出必践。袁绍肯来,朕必以礼相待。袁绍若执迷不悟,心存侥幸……”刘协抽回手,站了起来,俯视着赵温,淡淡地说道:“朝廷自有斧钺,少不得拿他示众,勿谓言之不预也。”


第一百七十八章 荀攸论袁
  刘协转身出去了。
  赵温坐在榻上,出了一身冷汗,半天没动弹。
  他很清楚,天子很生气。
  那句“勿谓言之不预”不仅是对袁绍说的,更是对他说的。
  天子给他面子,愿意再给袁绍一个机会。只要袁绍肯低头称臣,不仅眼前的富贵能保住,还可以更进一步,位极人臣。
  这个让步足够大,对得起他的谏言,几乎让他承受不起。
  赵温叹息再三,越想越觉得惭愧。
  过了一会儿,司空张喜推帐而入。“子柔,奈何?”
  赵温看了张喜一眼,忽然觉得一阵脸红。
  身为天子三公,却一心想着为袁绍争取利益,简直是大臣之耻。
  更让他觉得羞耻的是,他比张喜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以死相逼,简直是卑鄙下作。
  赵温忍着恶心,将刚才与天子的对话说了一遍。
  张喜眉头微皱,咂了咂嘴。“子柔,你说这是谁的主意?贾诩还是荀攸?”
  “为何不是天子自己的决定?”赵温没好气的说道:“难道他早就知道我会死谏?”
  “呃……”张喜神情尴尬,连忙拍拍赵温的手,以示歉意。“子柔此计,实在高明,谁能预料得到呢。我只是觉得天子高明,明知袁绍不可能来……”
  “等等。”赵温霍然坐起,一把抓住张喜的肩膀。“袁绍不可能来?”
  张喜惊讶地看着赵温。“子柔,你不会觉得袁绍会来吧?他心存何念,你难道不知道?”
     奇 书 网  w w w 。 q i s u w a n g 。  c o m 
  赵温瞪着张喜,嘴唇翕动,几次欲言又止。
  “你确定他不会来?”赵温觉得浑身无力。
  张喜犹豫了片刻,用力地点点头。“十有八九。”
  赵温吁了一口气。“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尽力了。”
  ——
  刘协回到御帐,坐在案前,气犹未定。
  赵温的表现让他很生气,同时也让他见识了袁绍的影响力。
  赵温是益州人,和袁氏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他都能为袁绍如此卖力,其他人可想而知。
  比如司空张喜。
  张喜就是汝南人,和袁氏关系密切。
  “陛下。”蔡琰将刚写完的记录递了过来。
  刘协看了一遍,心情渐渐平复。“令史,朕的决定是不是有些孟浪?”
  蔡琰低下头。“臣不谙政务,不敢妄言。陛下若有疑,何不咨询其近臣,比如荀侍中。他为人机敏,观察入微,定能为陛下解惑决疑。”
  刘协笑了两声。“令史今日为何如此谦逊?”
  蔡琰神情窘迫,讪讪说道:“臣随陛下左右,见得越多,越是觉得自己浅陋。这朝堂之事,与史籍所载相去甚远,非臣能揣度。”
  刘协眉梢轻扬。“令史此言,大有见识,将来不可限量。”他想了想,又道:“这是令尊的教诲吗?”
  蔡琰一时出神,沉默了一会儿。“诚如陛下所言,先父在时,的确讲过类似言语。如今想来,颇有自省之意。只是臣当时年轻气盛,未曾深思,如今身处朝堂,才渐渐明白他的意思。”
  刘协暗自感慨。
  这世家子弟就是世家子弟,从小耳濡目染,起点既高,进入状况也要比寒门子弟快很多。
  刘协和蔡琰聊了两句,命人去请荀攸来。
  刚才一时激愤,答应了赵温,现在想想,又有些后悔。
  万一袁绍真来了,那该怎么办?
  以袁绍的影响力,真要入朝主政,做了大将军,朝中文武还不唯他马首是瞻,自己这个皇帝就真的成了傀儡了。
  说不定真成了献帝,献出帝位的皇帝。
  时间不长,荀攸来了,一如既往的平静,如古井无波。
  看完蔡琰刚刚完成的记录,荀攸拱手而坐。“陛下担心袁绍应召?”
  “他会来吗?”
  “不会。”荀攸说道:“尤其是在郭图受辱的情况下。”
  刘协松了一口气。
  “陛下其实不用担心袁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