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妻为大都督-第1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闻言,陈宏勉力一笑,颔首言道:“不知恩师有何高见,朕自当聆听。”
  话虽如此,然陈宏心内并没有报太大的希望。
  盖因朝廷已经多次举行朝议,专门商量江南道灾民安置等问题。
  然总的说来,却是问题较多,办法较少,钱财更是匮乏,使得赈灾之事一拖再拖。
  好在前不久朝廷发行福利彩票,倒也极大的缓解了赈灾资金上的压力。
  王安石微笑开口道:“说起来,这并非是臣的高见,而是府州崔文卿的见解,臣觉得非常不错,故而前来求见官家,特地禀告。”
  “崔文卿?”陈宏眉头一皱,想了半天,闷闷问道,“谁也?”
  王安石捋须笑道:“就是那个福利彩票啊!”
  “哦哦哦,你说他啊!”陈宏顿时一阵恍然,哈哈笑道,“朕知道,振武军大都督在折昭的夫君对不?据说还是科举落地秀才。”
  “对,正是此人。”
  “呵呵,恩师啊,你怎么对这样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有兴趣呢?”
  “官家有所不知,前不久希文先生曾专程来信,向臣推荐崔文卿的才华,臣不敢大意,故而令翰林院知制诰苏轼前去府州调查了解。”
  “什么,希文先生居然专程来信推荐那崔文卿?”闻言,陈宏顿时面露惊讶之色,显然觉得非常吃惊。
  要知道希文先生可是先帝最为倚重之肱骨,在当年齐军梁河大败之时,范仲淹更是力挽狂澜,拯救了几乎摇摇欲坠的大齐江山,被誉为绝代名臣。
  即使范仲淹目前已经挂冠致仕而去,但他在朝野内外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就连如今的宰相王安石、司马光,对范仲淹已是钦佩不已。
  没想到范仲淹居然专程来信推荐一人,实乃令人难以置信。
  王安石轻轻颔首,言道:“根据苏轼回信所言,一日他与崔文卿谈及江南道水患赈灾之事,崔文卿丝毫不觉为难,略加思忖便说出了一则‘异地安置’之法,苏轼当时便惊闻天人,连忙回信回报微臣,微臣刚才左思右想,觉得这异地安置之法非常不错,所以才前来向官家你禀告。”
  “异地安置之法?”陈宏一双丹凤眼顿时就亮了起来,急不可耐之下,他的身体微微前倾,急声询问道,“不知何为异地安置?”
  王安石略一沉吟,出言道:“崔文卿所谓的异地安置,是因府州多荒芜田地,多军债资金,却又人口稀少,而江南道因受灾之故,田地毁灭,房居不在,灾民人满为患的现状,所采取的两地互补之法,根据他的建议,可迁一部分江南道灾民前去府州安家落户,沿途以及安置所有开销,均由振武军大都督府以及其所管辖的府州、麟州、隩州、丰州财政负责,不花朝廷一文钱,如此一来,既可解决江南道灾民人满为患,不得安置的问题,二来也可以充实府州、麟州、隩州、丰州人口,可谓得到双赢。”
  陈宏细细琢磨半响,猛然重重一拍御座扶手,颔首言道:“此计确实不错,没想到这崔文卿竟是如此了得,能够想到如此妙计。”
  “官家所言不错。”王安石点头表示肯定,言道,“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目前明教在江南道一带为祸甚烈,蛊惑无知灾民更是无数,若不能得到有效控制,说不定江南道还会产生不小的动荡,如果朝廷能够采取这种异地安置之策,可谓是一种釜底抽薪之法,臣建议可在深受明教势力影响的江南路睦、歙、婺、越、台、括六州抽调灾民前去安置,减轻明教之祸。”


第二五五章 君臣盘算

  大殿之内,青烟缭绕,喁喁之声不断。
  一听王安石之言,大齐天子陈宏倍感振奋,连连颔首沉思不语。
  这明教又称为摩尼教,乃是发源于波斯的一种教派,在大唐初年经西域传入中土,其后生根发芽,盛行于江南一带,在民间颇有教徒。
  不过这明教并非是一个安稳的教派,常常成为农民起义的工具,如唐高宗初年在江南道所发生的陈硕真起义,就是利用明教教徒为根基,引发的叛乱。
  到得唐玄宗朝,西平郡王陆瑾以明教“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黎元”为由,对明教大肆打压,摧毁摩尼寺无数,使得明教从公开传教渐渐转为了地下。
  大唐盛世延绵数百年,明教无以作为,然经过大唐末年的战乱,明教却暗地里发展壮大,在江南道为祸甚深,根据传言,其忠实信徒可达十万人,势力庞大实在可见一般。
  如今江南路水患刚刚平息,明教便借此在江南道大肆发展信徒,朝廷自是引为心腹大患。
  故此当王安石言及可以以被明教为祸甚深的州郡灾民前去安置,自是对明教一种非常大的打击。
  思忖半响,陈宏很快就想到了几点不足,沉声言道:“恩师,此计固虽不错,然却是针对问题解决问题,目光还是不够长远,第一,若迁移江南道灾民前去府州边地,若是灾民水土不服,该当如何?第二,还有冒然开垦府州田地、增加人口、只怕西夏、辽国会更会觊觎府州之地,若是将来两国打草谷,府州首当其冲;第三,强迁江南路百姓前去府州,逼迫他们离开家乡故土,只怕会弄得怨声载道,这些问题敢问恩师可有良策?”
  闻言,王安石在心内暗赞一声“圣天子聪慧”,满是欣慰的言道:“官家之言大是,对于官家所提出的第一点,臣觉得对于灾民来说,缺衣少食之际当以活下去为主要目标,的确,灾民前去府州后,肯定会有人因水土不服而患上疾病,特别是一些老人,更会如此,但两权相害取其轻,比起留在江南道等死,前去府州至少还有活下去的生机。至于第二点,西夏辽国觊觎府州久矣,狼子野心始终未灭,不管府州穷也罢,富也好,两国都不会放弃入侵府州的念头,当此之时,臣觉得正可以利用江南道灾民前去开垦府州良田,充实军粮,而振武军也可在灾民中遴选兵员壮大振武军,巩固边防,打败一切来犯之敌。”
  听到这里,陈宏眉头微微一挑,满是忧虑的轻声言道:“恩师啊,原本三万人的振武军,目前已是不低于五万人,若在扩大振武军的兵员编制人数,这……合适吗?”
  王安石心知历来在外领军大将,均是朝廷心腹大患,特别是如折家这种手握大军,几乎是世袭罔替的尚武大族,更是如此。
  然只因为当年太祖皇帝率军攻打太原,与折氏达成归顺协议,才换来折家出兵相助,故此折家一直延续大唐之时受封的振武军节度使威风不减,成为了大齐军事编制中的一个另类。
  心念闪烁几番,王安石拱手言道:“官家,折氏以前本就是云中大族,尚武善骑,族中子弟更是弓马娴熟,乃对付北方草原异族的坚实力量,唐朝西平郡王陆瑾以折氏镇守云中,正是出自这一点考虑,数百年以来,折氏对朝廷均是忠心不改,即便是大唐末年局势动荡,也是镇守府州麟州固守边疆,匹马未曾越过黄河前来中原争霸,他们的忠心在当前,毋庸置疑,而扩充振武军,正可以抵御西夏辽国。”
  陈宏想得半天,轻叹道:“看来也对,对了,敢问恩师第三点良策?”
  王安石捋须笑道:“至于第三点,官家,三皇五帝之时,我汉人全都聚集在两河之地,以此为家,如今汉人种群已经西抵西域,东至大海,但凡种种,何曾不是移民所致,故此第三点只要处理得当,那就不用担心。”
  陈宏颔首定策道:“那好吧,就照恩师所言去做,还请恩师立即与折昭商议,决定异地安置之法。”
  “臣遵旨。”王安石霍然起身,拱手言明。
  其后,他本想再向陈宏禀告苏轼所言的那银票之事,但因苏轼在信中也对银票解释得不太清楚,王安石心念一番,决定还是缓缓再说,用不着当即禀告。
  商量完正事,王安石轻叹言道:“官家,这崔文卿三番两次颇有奇策,由此可见此人才华实在不低,堪称治国良才,若能为朝廷所用,也算是朝廷之福。”
  陈宏点头笑道:“是啊,不过……”说到这里,笑容却是莞尔无奈,“此人居然连科举都无法通过,即便朝廷想要用他,也是非常麻烦。”
  王安石点头一叹,他实在想不明白,苏轼在信中提及此人文才学识均是不差,为何却未通过科举,实在令人费解。
  陈宏想了想,笑道:“若是恩师缺人想要用他,倒是可以以流外官之法令他入仕,不知你意下如何?若是愿意,朕直接下旨便是。”
  王安石听得怦然心动,思索了半响,却还是忍不住摇头道:“此乃杀鸡取卵之举,流外官终非士子正途啊!臣觉得还是要让崔文卿由科举进入仕途为妥。”
  所谓流外官,是指并非通过科举,而是直接从优秀吏员中拔擢的官员,这其中还包括了一部分捐纳官。
  流外官固然可以令白身之人立即进入官场,然依照大齐律法,流外官毕生都只得担任六品以下官职,而始终无法位列高官序列。
  也就说崔文卿如果不经科举从流外官入仕,不管他再是努力,再是能干,此生都无法担任六品以上的高官。
  既然王安石觉得崔文卿乃是一个不错的人才,就必须通盘考虑,谋划周密,故此才拒绝了这个诱人的提议。
  陈宏想想也对,轻叹道:“若是如此,那朕也没办法了,只能请他通过科举入仕。”


第二五六章 租赁房屋

  王安石心内却有一计,对着陈宏深深一躬,言道:“官家,老臣有一事相求。”
  “恩师何须如此,有事但说无妨。”陈宏连忙虚手相扶。
  王安石正容言道:“老臣素闻落雁郡主才华横溢,教学有方,年纪轻轻便已是国子监国子丞,更为朝廷集贤殿大学士,若是郡主能够施以援手,亲自出面教导崔文卿一段时间,相信崔文卿就能顺利通过科举,并取得不错的名次。”
  陈宏斟酌半响,轻叹道:“既然是恩师之请,那改明儿朕给落雁郡主说说,不过你也应该知道落雁郡主对学子要求甚严,若那崔文卿不入她的法眼,朕也是没办法。”
  王安石也知道落雁郡主的为人,颔首道:“只要官家愿意开口,相信落雁郡主不看僧面也要看佛面的。”
  陈宏笑了笑,随即有些不解的问道:“恩师,没想到你对这崔文卿还真是不错,居然亲自开口请求,让朕找落雁郡主相助。”
  王安石笑叹道:“官家,老臣虽则与这崔文卿素未谋面,也非亲非故,但其人所展现出来的才华,却是令老臣刮目相看,老臣觉得人才不仅仅是要发现,更重要的是在于培养,只要他崔文卿才德兼备,又认同变法理念,老臣就会不遗余力的推荐他。”
  陈宏心知自己这位老师可是出了名的公正无私,颔首笑道:“朕相信恩师的眼光,不过就是不知道崔文卿可否认可目前的变法?”
  王安石笑道:“根据苏轼的试探,崔文卿倒是对变法甚是赞同,而且此人思想前卫,想法大胆,不论是发行军债国债,还是发起福利彩票,亦或是如今的异地安置,均是打破陈规久俗之创举,而且老臣还有一个感觉。”
  “什么感觉?”陈宏好奇追问。
  王安石面泛古怪之色的笑言道:“老臣感觉此子想法太过超前,和他相比,似乎他才是变法派,而老臣则为守旧派,变作了如司马丞相那般的人物。”说完不仅更是失笑。
  陈宏微微一愣,紧接着忍俊不禁的大笑了起来,两人笑声久久在大殿回荡不止。
  ※※※
  六月炎热,流金烁火,整个府谷县如同一个蒸笼,让人止不住汗如雨下。
  宽阔的长街上,可见行人来去匆匆脚步飞快,每个人面上都是带着一丝亮晶晶的汗迹,更有辛勤劳作者挥汗如雨,累得呼哧呼哧的喘息不停。
  便在此时,一阵娇笑声忽地掠过了长街,可见正有十多个彩衣女子结伴而至,彼此之间说笑不断。
  她们个个年纪轻轻,决然没有超过双十,青春靓丽,姿容出众,特别是走在最前方那个黄衣女子,更是明目皓齿,容颜绝色,当真犹如天人。
  此等靓丽的风景刚一出现,顿就吸引了长街上所有人的目光,在见到这些美貌女子浅笑走过的时候,所有人都感觉到了心中的烦闷感不约而同的为之消散,竟是变得赏心悦目了起来。
  更有甚者,已是认出这些女子正是最近风头正盛的维密娘子,回想起她们在表演台上的精彩走秀,全都忍不住一阵轻轻喝彩之声。
  在维密娘子的簇拥之下,崔文卿手拿折扇和苏轼笑谈不止:
  “文卿兄啊,整整十五天,你都没有踏入折府半步,说起来我还真有些佩服你的勇气呐。”
  “呵呵,说不回去就不回去,即便是折昭,对我亦是无可奈何。”
  “不过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