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妻为大都督-第2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折秀颔首笑道:“还是宁陌深明大义,其实只要你没反对,就是对崔文卿最大的支持了。”
  没想到自己的心思这么容易就被折秀说破,陈宁陌俏脸上浮现出了一丝微不可觉的红晕,好在她反应极快,连忙轻咳一声掩饰窘态,绷着脸言道:“我这也是为了朝廷、国子监以及太学生共同的利益着想,你可别误会。”
  “你啊你,总是那么嘴硬心软。”闻言,深知好友脾性的折秀,不禁微微笑开了。


第四二七章 宫门请愿

  深秋的太阳爬上了东方城楼,整个洛阳宫沐浴在一片金光璀璨当中,波光粼粼的洛河静静流淌着,倒影着河水两岸的动人美景。
  辰时已过,端门之外前来皇城办事的官员进进出出,两排威武雄壮的羽林卫把守在城门洞两端,个个目不斜视,神情严肃,说不出的威武雄壮。
  便在这个时候,不远处的天津桥桥头传来阵阵喧哗,便见一大片白色身影正从桥上行来,浩浩荡荡足有数百人之多。
  见状,站在城楼上的的领军羽林校尉神情微变,他双眸微眯,认真仔细的观看来人半响,待看清楚全都是一张张年轻的脸孔,一件件月白色的儒士常服时,顿时明白了来者的身份,对着左右卫士颇觉无奈的笑道:“哎,这些太学生吃饱了没事干,又来请愿示威了。”
  旁边的军卒颔首冷笑道:“是啊,这是今年的第几回?第三次还是第四次了?也是官家和宰相们耐心好,每次都纵容他们,若是换了前朝,非杀几个太学生治一治这股歪风邪气。”
  又有一名军卒叹息言道:“我朝天子乃是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些太学生都是未来的士大夫,谁敢杀他们?要我说啊,倒霉的只能是咱们军卒。”
  此话不无道理,乱世重武,盛世重文,此乃古今常事,如今正值大齐正值盛世,文人的地位自然比武人的地位高出了不少。
  就那这些太学生们来说,在国子监内的开销用度全都是朝廷所出,就连午膳也是朝廷赐食,反观军卒,待遇却是差了很多,也难怪大家看到太学生们请愿,便牢骚满腹。
  虽则如此,把守校尉依旧不敢大意,冷冷吩咐道:“大家先在这里守着,本将下去看看。”说罢之后,大步流星下楼而去。
  天津桥头,崔文卿带领数百情愿太学生浩浩荡荡下了天津桥,瞩目不远处巍峨送礼的青石宫墙,突然之间竟有了一种啼笑皆非之感。
  数天之前,他还以功臣的身份进入这道宫门之中,觐见官家并被授予了一个骑都尉的勋官。
  而今日,他却要率领一干太学生,来到宫门之前请愿,一个不好说不定还会激起轩然大波,现在想来,自然有些哭笑不得。
  在他旁边,司马薇却是一脸云淡风轻。
  作为当朝宰相司马光的爱女,对于这道宫门她并不陌生,生平也曾进去过数次,自然而然算得上是轻车熟路。
  而请愿对她来说,也是司空见惯的事情。
  不久之前太学生们嫌弃午膳赐食太过难吃,前来宫门请愿之中也是有着她的参与。
  反倒是胖子高能,则是吓得不轻。
  盖因这厮一直胆小怕事,对于朝廷有着一种天然畏惧,更觉得宫门乃是一道不可逾越的长城。
  原本在高能的幻想当中,自己第一次来到端门之外,理应是头戴簪花,穿上进士红袍,唱名于门外的时候,没想到却是今日前来请愿,实在令他有些惶恐不安。
  这时候,太学生们已是全都聚齐在端门之外,只闻一声高亢号令,把守在城门洞的羽林卫士迈着快步鱼贯而出,一片刀枪明光闪闪的直指太学生们,神情充满了戒备之色。
  大多数太学生们见惯了这样的阵仗,倒是见怪不怪,气氛也没有什么紧张。
  领头的崔文卿上前一步,将手中拿着的请愿书举过头顶,亢声开口道:“太学生崔文卿并五百三十八名学士前来请愿,献《请设国子监学生会奏书》,请官家过目。”
  话音刚落,把守校尉已是快步走上前来,望了望站在他身前的崔文卿一眼,冷冷言道:“请将奏书交给本将便可,本将自会呈送给官家阅览。”
  崔文卿颔首点头,将奏书交给了把守校尉,拱手致谢道:“有劳将军了。”
  亿岁殿内,官家陈宏正在与宰相王安石商议江南路水患善后诸事。
  目前已是秋季,大江平息水患已过,江南路百废待兴,一片忙碌紧张。
  特别是有了朝廷府库的大力支持,且迁移了不少江南路灾民前往府州一带安置,灾后重建的压力自然是小了许多。
  说到酣处,王安石终于扫去了长期萦绕在眉头的一丝忧虑,换作了一副喜气洋洋之色。
  而陈宏也是含笑聆听,不是还插话询问,气氛难得的轻松。
  正在这个时候,一名内侍步履轻快的走了进来,对着高坐在御案上的陈宏当头一拱,尖声细气的言道:“启禀官家,端门之外有数百太学生前来请愿,并有请愿书一封想要呈送给官家一览。”
  听到此话,陈宏的好心情顿时就荡然无存,手掌一拍御座扶手,对着王安石哭笑不得的开口道:“老师你看看,这些太学生真是不让朕安宁,多事之秋刚刚结束又来请愿了。”
  王安石捋须笑答道:“太学生们的管理历来是为朝廷难点,他们要不是为名门贵胄子弟,要不就是各州郡贡生,在眼界方面要强常人多矣,自然有着不同于常人的见解,有所不满也是平常。”
  “可是,他们一天这样请愿过来,请愿过去,朕实在不厌其烦啊!”
  “呵呵,其实这一点微臣倒觉得乃是好事,盖因太学生乃是我大齐将来的栋梁之才,更有无数宰相尚书侍郎等等出身于国子监当中,他们既然能够请愿建言,也是想要表达自己的合理诉求,有思有谋,不畏权贵,这才是栋梁之才应有的样子。”
  闻言,陈宏不禁笑了起来,言道:“那好吧,就听老师之言。”
  说完之后,他望着禀告内侍沉声开口道:“请愿书何在?速拿给朕一观。”
  内侍轻轻颔首,将请愿书毕恭毕敬的递给了陈宏。
  陈宏接过请愿书之后,将之展开平铺在了案几上,起先是漫不经心的看了数眼,随之又露出了无比惊诧之色,竟是耐着性子逐字逐句的仔细读了起来。
  王安石也不催促,就这么默默无语的望着神情愈来愈是严峻的陈宏,心知这次太学生上书铁定不是抱怨食堂伙食这么简单了。


第四二八章 王安石的野心

  亿岁殿内,沉默还在继续。
  就这么不知过了多久,陈宏终于抬起头来,长吁一声笑叹言道:“学生会?呵呵,真是一个闻所未闻的事物,这个崔文卿究竟是如何想到这么稀奇古怪的东西?”
  一听到崔文卿之名,原本正捋须而立的王安石动作微微一僵,问道:“怎么,请愿之事与崔文卿有关?”
  “是啊,这次崔文卿还是主谋呐。”话虽如此,陈宏却是笑容依旧,根本没有责怪的意思,抓起请愿书临空一扬,言道,“老师你也看看吧。”
  未等王安石上前接过请愿书,眼尖的内侍已是快步上前接过奏书递给了王安石。
  王安石也不含糊,立即双手展开放在眼前,眯着双目飞速浏览了起来。
  看罢之后,王安石面部的肌肉微微有些抽动,胡须也是一颤一颤的,抬起头来合拢奏书同样一叹,苦笑言道:“的确是闻所未闻,看来这应该也是崔文卿的突然奇想了。”
  陈宏轻轻颔首,手指轻轻的扣动着桌案案面,加重语气的言道:“既然如此,那老师你对请愿书所言的学生会,持何等意见?”
  王安石略微斟酌了一番,言道:“官家,国子监成立学生会一事亘古未有,其成效究竟如何也不能判定,然老臣认为,成立学生会显然是利大于弊,值得尝试一番。”
  “哦?”陈宏浓密的剑眉不可避免的为之上翘,显然比较惊讶老师居然持比较肯定的态度,不可琢磨之中,他也不便把自己想要反对的真实想法说出来,反倒是虚心求教道,“何为利大于弊?还请老师详细告之。”
  王安石轻咳一声,从容开口道:“按照崔文卿的说法,学生会乃是太学生们自己的组织,主要负责太学生们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以及自我服务,同时学生会还要做好太学生们与国子监、朝廷之间的沟通,单从这方面来讲,其作用显然非常明显……”
  说到这里,陈宏忍不住摇手打断了他的话,言道:“老师啊,正是因为这一点,朕才觉得特别忧虑,太学生们年纪轻轻,少不更事,心智体力都没有发育成熟,就他们个个十七八岁的年龄,如何能够管理这样一个庞大的组织?你想想看,就请愿书中所言,目前加入学生会的足足有上千人,倘若学生会在处理事务中激起什么矛盾,那岂不是引起轩然大波?也不利于朝廷对太学生们的管理。”
  王安石微笑言道:“官家你且不要急,请听老臣一言,诚如刚才之话,学生会有利有弊,但还有一点,也是培养国之栋梁的有一手段。就目前科举而言,进士们只要及第之后,一律先安排至弘文馆、秘书监、史馆等地方担任教书、正字之类的清闲官职,为的便是让他们在勘定藏书之余,锻炼自己的学问知识。”
  “然就实而论,此举重理论而轻实际,许多校书郎到了三十岁才能守牧一地或执掌一隅,往往到得可堪大用的时候,已是不惑之年。诚然,老来谋国乃是古往今来之习惯,然老臣却以为强国大政历来发于英锐君臣,特别是大齐目前弊端重重,变法障碍险阻多不胜数,正需要少年人的英锐勇气来打破藩篱,故此,微臣倒觉得可设立学生会,锤炼太学生实际能力,也算是为朝廷寻揽英才。”
  “若官家担心太学生们年纪轻轻,不善管理之问题,老臣倒觉得可在学生会主席上再设一职,由忠实可靠的朝廷大臣担任,以便拨乱反正,匡正太学生主席团的逾越之举。”
  一席话听罢,陈宏久久沉默。
  他考虑的出发点乃是太学生们的管理问题,担心学生会的成立更会让这些太学生变得无法无天。
  然而王安石显然考虑得更远,更从已是步履维艰的变法大业着眼,提议要为朝廷揽得英锐栋梁。
  的确,变法虽然推行了一段时间,但收效甚微,一个方面是来自于谢太后和司马光的阻扰破坏,另一方面,就是变法事业太缺人了,不论是朝廷还是地方,都缺对变法有着深刻认识,且效忠于变法的英才。
  故此,待崔文卿那些奇思妙想,却又对国有益的点子出现,他才得到了王安石的重视支持,因为王安石已是把他视作了将来承担变法的一员大将。
  想了想,陈宏忽地又明白了王安石更深层次的意思,笑言道:“老师此举,只怕还是为了再锻炼一下崔文卿吧?”
  王安石哈哈一笑,心悦诚服的拱手道:“官家圣明,微臣的确也有这样一个心思,这份奏书既然是崔文卿请愿送来,且他又是成立学生会的具体策划者,那毫无疑问他将来将会在学生会中担任重任,这也是朝廷了解他能力的一个好机会。”
  陈宏点点头,笑道:“这么说来,老师对崔文卿的将来已经有了详细安排呢?”
  王安石笑叹道:“安排谈不上,臣只是有一个初步的想法,因为是初步,故而还未向官家禀告,不过今日学生会之事,倒是坚定了臣的想法。”
  “哦,那你说给朕仔细听听。”
  “好。官家,以臣之间,崔文卿拥有天马行空之思,奇思妙想之见,如范相公所言,此人乃是一个鬼才怪才,这样的人,倘若科举及第之后将其放在了弘文馆、秘书监等地教对藏书典籍,只会是害了他,倒不如直接……”
  说着说着,王安石已是转过身去,目光望向了殿内东墙上所悬挂着的巨大地图上,目光灼热的注视着一处。
  陈宏微微一愣,连忙起身绕过长案走了下去,与王安石并肩而立顺着他的视线望去,顿时就微微一震,惊讶言道:“老师你是想……”
  “对!”王安石打断了陈宏的话,转身正容言道,“只有在那个地方,才是发挥崔文卿聪明才智的地方,而真正的变法,也可在那里正式推开。”
  陈宏默然以对,脸色兀自变换不停,不知过了多久方才轻叹言道:“老师,这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啊!”
  王安石笑道:“不谋一隅之地不足以谋全局,观一隅之成败才能确保接下来的变法顺利,故此,臣觉得理应如此,况且……”
  说到这里,王安石目光中渐渐有着精光闪烁,口气却是陡然变得低缓有力:“老臣生于当世,立志就是要改变大齐积弱积贫之现状,变法骨架已立在老臣心中,现在唯一要做的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