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亲军锦衣卫-第17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抓完了锦衣卫繁琐的事情后,他就各处登门,请教科举的套路。而这个科举的套路,又是繁琐的令人发指,简直让赵兴晕头转向一个脑袋十个大。而正式科举,礼部是有一套成熟的套路的。但你赵兴求教恩科,对不起,咱们不是一党,看你笑话,抓住你小辫子整死你还来不及,好为人师的告诉你?想的美。

    没有办法,只能再次请出郭广生,这个考了一辈子也没能考上举人的,经验丰富的留级生内部人帮忙,总算是理出了一点头绪。

    然而,这里还没忙活出个头绪呢,这东林就又旧事从提,掀起了韩国公后人祈求封赏案。

    本来这事,在建奴肆虐京师的时候,以周庭儒为首的东林党人,就掀起过。但当时崇祯怒气冲冲的宣布:“现在是建奴肆虐的时候,谁敢说出与战争无关的事,立刻砍头”的狠话,当时大臣们也看到崇祯真的被逼急了,也杀官员杀顺了手,这才算压下去。

    但危险已经过去,党争必须再次开始,这是正事。于是,周庭儒就再提此案。

    其实也是不得不提,这事的确太大了。

    面对这个关乎勋贵的案子,在勋贵集团失去了老英国公,变得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他们再次缩回了脑袋,变成了鸵鸟。他们根本就没意思到,这才东林掀起的这个案子,其目标矛头直指的就是勋贵集团。

    勋贵集团,其实已经被赵兴纳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了,虽然他们没有实权,但他们有影响力,所以,东林想要整垮勋贵集团,就是整垮赵兴。

    张之及的国公府,再一次的高朋满座。张之及以为老父下葬为名,请了京城所有勋贵,包括南京的勋贵也都请到,其中最有威望的公爵之首魏国公也亲自赶来。

    之所以来的这么齐全,是因为大家为英国公张维贤的战死,在有一种兔死狐悲之后,也感觉到了岌岌可危。大家都想趁着这个机会,聊一聊,想想办法自保。

    葬礼结束,酒足饭饱之后,大明五国公,二十候,汇聚在英国公家大殿,开始了一场关乎后世走向的大会。

    不需要密室,因为在赵兴掌握了锦衣卫后,只要是自己人议论事情,就不需密室了。

    而如果泄密,其实密室也可以泄密的,要不然锦衣卫的情报怎么得到的?

    这时候,坐在上首的,已经不是张之及,而是以国公女婿身份出场的赵兴。

    赵兴开宗明义:“据在下侦查所得,在今年的正月,东林在首善书院开了一个会,提出了这个韩国公后人请求承继案。当时,他们已经明确的提出,利用这个案子,掀翻在座的所有勋贵。诸位前辈,勋贵集团离着被彻底覆灭,已经不远啦,大家别和吃了白沙糖喝了冰镇蜂蜜水一样的感觉没事,心中有点逼数吧。”

    面对赵兴的痛心疾首,在座的所有大佬,没有人敢于起来反驳。时位移人,赵兴已经不是那个坐在一个小酒楼,无足轻重的锦衣卫了。用权倾天下,令人闻之胆寒色变来形容已经不为过了。

    他的军功能力,无不折服人,而最关键的是,惹毛了这个家伙,他会分分钟以各种各样正当的借口,弄死你。

    而赵兴刚刚爆出来的这个雷,更镇住了大家。

    大家之所以活得这么窝囊,就是要保住自己的爵位。然而即便这样窝囊的活着,却依旧被东林惦记。而被东林惦记,那绝对是没有好下场的,那大家就不得不奋起反击了。

    远道而来的第十代魏国公徐弘基,现在是南京应天府的协同守备,也是不多掌有兵权的勋贵,当他听到这个惊人的消息之后,立刻感到了危险。于是站起来,虽然是倚老卖老,这已经承认了赵兴的集团首领地位。“贤姑爷,按你这么说,事情就严重了。当年土木堡之变,我们这些勋贵的先祖,几乎全部战死沙场。到了现在,我们已经变成了被人任意欺凌的一群,如果再来一场灾难,我们就万劫不复了。我老了,但还是请你说出办法来,我无不全力以赴的支持。”

    这样的表态,让赵兴深表欣慰。

    刚刚袭爵的定国公徐允祯,本来就对赵兴在这次京畿保卫战中的表现非常佩服的,当时站起来,代表年轻一代的勋贵大声的喊话:“我们已经隐忍到了这种程度,结果那帮狗贼还不放过,我们不能再隐忍了,和他们斗一斗。姐夫,你就说吧,我们该怎么办?”

    这一老一小这一番表态,即便犹豫不决的,还有对赵兴坐在主位不服的,也都乖乖的闭上了嘴巴。

    赵兴满意的点头:“韩国公的案子,现在有首辅黄爌在查证,但是这么长时间来依旧没有定论。而这个案子的结局,绝对关乎着大明朝廷的政局,必须弄个水落石出。所以我猜测,最终还是要落到我锦衣卫的头上。”

    大家认为这不用猜测,以锦衣卫的职权,还有赵兴现在皇上面前的重要地位,这事儿最终一定会落到他的头上。

    赵兴接着道:“一旦我查实这件事情是真,请在座的诸位勋贵,全力支持我让韩国公后人上位。”然后故意表现的漫不经心:“而一旦查实是假,我定灭他满门,为咱们勋贵正本溯源。”

    在座的所有勋贵们,是装糊涂,而不是真糊涂。从赵兴的话语里,立刻明白了,韩国公后人的事情,已经是真的不能再真了。

    赵兴再道:“现在是大明多难之秋,内忧外患,烽火四起。这时候我们勋贵集团,就应该站起来,忠心的辅助皇上,保住这有我们先辈在洪武爷的带领下,打下的这片辉煌的江山。而先韩国公李善长,功勋卓著,虽然当卷入谋反案,但洪武爷没有斩杀他,而是贬到龙武关镇守。从这一点上看,若不是韩国公逝去的早,他早就恢复爵位了。而我们勋贵集团现在势力低微,急需要壮大。只有壮大了,我们才能为皇上尽忠,守卫这大明。在下说的是不是这个道理?”

    借口高大上,当今皇上听了都会感激的。而其私心目的,也是已经昭然若揭——那就是拉人头,壮大威望。

    明朝朱元璋和朱棣,为奖赏军功和笼络人心,共封89个国公。但随着皇家的心态变了,用各种手段办法,尤其是土木堡之变,将公侯几乎一网打尽,现存的不过是五个国公,二十五候。勋贵势微,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如果这次再被东林咬上,在座的诸位绝对无一幸免。奋力抗争,壮大群体,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当时诸侯之首的武定侯徐锡登感慨道:“姑爷真的是为国打算长远,可谓是老臣谋国啊。”

    公爵之首和侯爵之首都全力支持了,大家当然也就一致支持赵兴了。于是,大家热烈的讨论,全力的献计献策。

    这是一个成功的大会,胜利的大会,继往开来的大会,确定了赵兴地位的大会,还有很那啥的大会,按照后世的工作报告,这里省去了10万字。

    送走了诸位,张之及跟屁虫一样的,跟着赵兴的身后,猛拍着他的马屁。“姐夫果然神勇无比,只要出马,真的是所向披靡,让那帮兄弟们服服帖帖。”

    张翠艳却皱眉担心:“你说的轻松,事情哪里有你想的那么简单。之所以这些人共同推举你姐夫做了这个主持,一来是他们感觉到群龙无首,需要有个首领。但是大家更明白,大家都是勋贵,是谁也不会服谁的,只能弄出个窝里斗。”

    “还有第2个。”赵兴接口,悠悠的道:“两百年打磨,都是成精的人。他们当然知道,这事儿做好了,大家享受福利;而这事做砸了,就必须有一个人出去顶岗。嘿嘿嘿嘿,本人就是那个准备被他们推出去,踩雷顶缸的人。”然后扭头看着惊呆的张之及:“现在你还羡慕我吗?”

    张之及艰难的咽了一口唾沫:“那你赶紧辞掉啊。”

    赵兴傲然一笑:“你不要担心,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我不愿意,还没有人能让我去替他们背黑锅呢,咱们走着瞧吧。”

 第334章 真伪之论

    朝堂上,东林再次争吵韩国公案,并且叫嚣的贼欢,顺势演变成东林对勋贵集团的攻击,最终到了必须一刀切铲除勋贵集团,不然就亡国灭种的地步。

    勋贵集团因为刚刚达成了一个共同的认知,选出了一个带头羊,当然,你也可以说是替死鬼,于是就开始毫无忌惮的反击。

    于是,从早吵到晚,各不相让。东林凭借的是站满朝堂,勋贵凭借的是深厚的底蕴,赵兴的歪理邪说,最终是势均力敌。

    而已经彻底体力不支的黄爌,怎么经受得起这样的折腾?于是,就干脆晕倒在朝堂。当然,被锦衣卫力士抬出的时候,赵兴明显的看到黄爌呼吸平稳,脉搏正常,还给了自己一个狡猾的挤眼睛。

    于是,赵兴站了出来,先给一个头两个大的崇祯施礼,然后对群臣道:“诸位,且听本官说道说道。”

    崇祯捂着脑袋无力的一句:“说。”

    赵兴侃侃而谈道:“韩国公后人携带洪武手书诏书,请重新恢复爵位案,这关乎国本纲常,当然不能怠慢。尤其关乎开国先祖和开国重臣君臣相得的美谈事,关乎皇上孝道之心,更不能等闲视之。天下人都在看着呢,怎么能这样无休止的拖延下去?知道的是大家意见相左,不知道的还认为当今皇上不想尊祖训呢。”

    这一番道理,其实也正说在了崇祯的心里。如果真将这个来历不明的李世选再封韩国公,万一是骗子怎么办?岂不让天下人笑掉大牙?

    可世上会有如此胆大包天的骗子吗?敢拎着全家乃至九族的脑袋,明目张胆来骗朕?

    如果断然拒绝,万一这封信真是太祖手谕,那我可就成了忤逆不孝之人,是对太祖皇帝的大不敬;世人更会耻笑我吝啬抠门:

    堂堂一国之君,竟连祖宗圣旨都不认。民间对朝廷的信任,又从何谈起?

    本来这事交给内阁处理,希望尽快有个结果,结果按照这个朝堂的风气,不管什么事,必须得有坚持的,有反对的,否则就不正常了。

    “此案已经牵连时日多时,若不能快速解决,就又是一个动摇国本的三大案。我不知道,大家的争论到底在哪里。”

    崇祯就对次铺韩中与道:“韩爱卿,给赵爱卿说说。”

    次辅韩中与站出来,绝对不愿意自降身份跟赵兴说,于是以汇报工作的态度,对崇祯禀报:“臣带内阁诸位老臣,经过详细的勘查,认为李世选呈送的御笔书信是真的。”

    这是认真派。

    孙良辰立刻站出来冷笑道:“阁老如何认定是真?”

    这是认假派。

    韩中与看了眼这个给自己挑毛病的,想要取自己代之的同党,只能耐心解释:“从物证来看,这份书信所用的材料,如纸张、墨迹和印章都古朴陈旧。这些物件,仓促之间难以作假。”

    孙良辰就哈了一声:“烦请阁老闲暇时候去琉璃厂转转,那里的做旧造假的手艺人可多了去了,您老要当心噢。”

    韩中与不管他的冷嘲热讽,继续道:“第二,李世选外表憨厚老实巴交,其人亦田野村朴,不类诈伪者。”

    孙良辰又哈了一声:“就这一条最扯淡,哪个骗子会把“骗子”两个字刻在脑门上?历朝历代,大奸若忠者比比皆是,这是事实吧。”说这话的时候,眼睛还斜了下赵兴——指桑骂槐一览无余。厚脸皮的赵兴淡然一笑,坦然受之。

    韩中与赶紧继续话题,否则不定弄到哪里去,于是再道:“内阁也派过得力的人,到李世选的老家绩溪县明察暗访,十里八村的人都知道这事。而且绩溪县令也证实,一上任,就听说了李家的家族传奇。”

    然后不给孙良辰反驳的机会,给崇祯施礼:“由上诸条理由可断定,此事的真实性勿容置疑,皇上不能再令忠臣之后寒心呐!”

    孙良辰立刻上前,“皇上,臣认为此事定是伪造,当杀了这个欺世盗名的骗子。”

    崇祯皱眉:“不要轻言杀伐,说说你们的理由。”

    孙良辰就侃侃而谈:“经臣等调查,李善长的家谱得知,李氏家族中只有他的长子李祺做了太祖的女婿,与临安公主生育有两个儿子。一个叫李芳,一个叫李茂。那么,信中提及的皇外孙李盛庆,又是何许人也?是从哪处石头缝里蹦出来的?

    退一万步讲,就算李祺真有第三子,那也绝非临安公主所出。如果不是公主亲生,太祖会给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李盛庆写一封亲笔信?”

    这一点倒是让崇祯再次犹豫起来了。

    “第二,依据当下习俗,即使没有家谱延续,给同一辈人起名或三字或两字,总之都是相同字数,而且寓意一致。李芳和李茂,明显都有个“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