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宋-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将那些家眷被朝廷控制的将士从军队中分离出来,只要他们保持中立就好,如果他能够获得最后的胜利,这些人一样可以获得部分赏赐。这样一来虽然可用兵力会减少很多,但至少不用担忧交战的时候内部出问题,而且没有人质的后顾之忧,军队士气自然会更加高涨。而那些人中虽然也有少数对赵旉不满,但更多的人则因此而保全了家人,所以赵旉反而更受拥戴了。

    第三,将此事的真相公示天下,而且不光是针对市民,他还通过王府的宣传部门将其散布到广大的农村。赵旉在告示中说,当今天子被佞臣蒙蔽,想要废止新政,但这新政是他赵旉首倡,无论多么艰难,他都有责任将其继续下去。可是,目前特区的面积已经极为广阔,而且又非常分散,赵旉纵然有心,也无法保护其中全部的百姓。所以赵旉决定,放弃甘陕等新占地,集中兵力确保根基扎实的两淮地区。因此赵旉在告示中表示,支持新政的,都可以来到两淮投奔他,王府一定会予以安置,对于迁徙过程中的损失,还会量力而行地予以部分补偿。

    这份告示不仅在各块特区境内四处散发,而且赵旉还授意宣传部门将其以类似前世“牛皮癣”的方式,散布到全国各地,以最浅显易懂的语言将赵旉改革的宗旨与内容告诉了全国百姓。结果,虽然赵旉将自己的势力大幅度收缩,改革的影响却反而更大了。

    赵旉选择将根据地定在地势平旷的两淮地区,而不是易守难攻的甘陕,主要是因为水军方面的优势。虽然大宋朝廷各路水师拥有的船只总数依然比卫军多上好几倍,但质量上却差了一大截,接近现代管理制度的各项政策,与以高宣为代表的杰出船工,是特区造船业青出于蓝的两大法宝。

    说到船工,赵旉就想到一件事,在这次变乱中,他部下的官吏将领跑掉了一大半,而那些顶尖的工匠们却几乎全部留了下来,这令他十分欣慰。赵旉最高兴的倒不是这些工匠知恩图报,而是他昔日在《君王论》中看到的一个观点得到了证实。那就是要赢得平民百姓、尤其是底层民众的衷心支持,远比令权贵官绅普遍认同自己要容易得多

    因为平民百姓尤其是最底层民众想要的其实很简单,不过是吃饱穿暖、能够过上太平日子而已,只要君王有这个意愿,实现的难度并不太大。而权贵官绅这类“精英”阶层可就不一样了,他们本就不必为生活而发愁,所以最基本的温饱甚至小康都根本不能满足他们的贪欲。如果无条件地满足他们物质上的要求,那么下层百姓的生活就难以得到保证,活不下去可是要造反的,一旦流民出现,就算最终能够控制下来,对社会经济的破坏也足以动摇国家的根基。

    而更麻烦的是,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的要求,而且并不都是物质享受这么简单,有人要权力、有人要地位、有人要自由、有人要民主甚至有些有些野心家干脆以皇位为目标,这是君王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全部满足的。

    而且,对一个君王来说,即使所有的“精英”阶层都背离他,只要获得了平民百姓的普遍支持,一样可以将皇位坐得稳稳当当。这一来是因为下层百姓之中也能提拔出足够的人才以协助其治理国家,毕竟虽然平均素质稍逊(将人品和管理难度等因素都算上,确实只是稍逊而已。),但基数却大得多;二是由于上流社会的“精英”们内部,其实也并非铁板一块,既然有那么多人为了当官什么丑事都可以做得出来,掌握着官职任免大权的君王想要摆布他们,那还不容易得很?三是就算这些“精英”全都反了,只要君王能够获得最广大的底层民众支持,就根本不必惧怕,因为光有指挥官却没士卒,反是造不起来的。历史上朱元璋等人的成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从理论上来说,只要皇帝能让升斗小民过得好,那些官绅士林杀着玩都没关系,只是日后名声会不太好罢了

    不过,历史上对精英阶层对立的领袖人物,实在是少之又少,除了朱元璋,大概就只有某位后世的伟人了。这是由于历史上的绝大多数统治者都是出生于上层,或是一早就对上层社会充满向往,而对最底层的民众没什么亲近感的缘故,即使是刘邦这个流氓皇帝,起事前也好歹是个亭长,平素结交的也大多是官吏土豪

    然而,比起那些个性多样的上层人士,淳朴的底层百姓更加懂得感恩(从古到今皆是如此,百姓们只要日子过得稍微好了点就会感谢政府,而精英们永远都是先看到政府哪儿做得不能令他们满意,即使挑不出刺,他们也会首先认为,正是有了他们的舆论监督,政府的工作才能有那么大的进步),再考虑到服从性上的差距,那就更大了。有些好笑的是,这些精英一方面要求他们的下级任劳任怨,老老实实接受剥削,而自己却对国家(在他们口中则是统治者)的需要而置若罔闻,还整天高呼“爱国不等于爱政府”

    在赵旉看来,要么就充分解放人权,支持所有的下级都向他们的上一级争取应享的权利,从而促进社会的公平,国家也得以可持续发展;要么就一级服从一级,每个人都老老实实地当好社会螺丝钉,可以更好地应对战争和灾害的威胁。“精英”阶层作为一个国家实际上获利最大的群体(金字塔顶的人数太少,即使出些暴君昏君,在财富分配上的比重也比重远不如这些人大。),如果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回避应尽的义务,还仗着自己掌握话语权而掩盖真相,那么历史上宋明两朝的灭亡,就是前车之鉴

    所以,其实君王与其将统治的根基建筑在那些精英阶层上,远不如直接依靠平民百姓来得稳固,可惜在集权国家,个人喜恶往往会影响国策,选择这么做的实在是屈指可数。倒是在小国林立的中世纪欧洲,出现过不少次因为领主善待领民,在被敌国侵占后,百姓拥护其后人成功复国的例子。(注3)

    注1:一开始还有冒失鬼叫赵旉“陛下”的,结果立刻受到了贬斥,这不是授人话柄吗?如果“谋逆”的罪名坐实,而不只是现在的“目无君父、拥兵自重”,朝廷出兵就将无所顾忌,那对目前还没完全准备好的卫军可是很不利的。而且赵旉若真的自立为帝,但父子之间就彻底反目成仇了

    注2:虽然理论上赵旉的钱就是王府的钱,但他为了避免出现分配不公的情况,对自己用钱制定了严格的制度进行管束,虽然算不上特别节俭,但至少杜绝了奢靡和浪费,省下了很多不必要的开支。更重要的是,这样一来便杜绝了赵旉因为私人感情而额外赏赐的行为,从而令王府中人一心一意将事情办好,而不是整天只想着如何拍上面的马屁。

    注3:其实当时欧洲的领主大多贪婪无耻而又残暴不仁,这在当时众多的文艺作品中都有精彩的描述。不过欧洲本来国家就多,当时实行的又是分封制度,如果一块领地就算作一个国家的话,只怕上万个国家都有,这样品一多,出现一些特例,实在是不足为奇

………………………………

第一百九十七章 不愿面对的敌人

    

    不过赵旉脑中仍然残留着前世的平等思想,并不像历朝皇帝一样看不起下层百姓,再加上他在事实上已经与士大夫阶层决裂,所以倒是只剩下这华山一条路可走了,“你们不愿向我妥协,我也不是非要你们的支持不可,既然你们做出了选择,那么我也做出我的选择,当一位‘人民的王’”

    但不管怎样,赵旉还是不愿意与父亲因为一些宵小之辈的蛊惑而斗个你死我活,所以在积极备战的同时,赵旉请朱淑真为其拟稿,给父亲写了一封亲笔信,字数不多,却凝聚了说不出的悲愤凄凉之意。

    虽然父亲可能心软,但那些士大夫们却绝对不会轻易放过自己,所以赵旉要想避免内战的发生,还必须显示出强大的实力,令他们不得不心生忌惮,而作出一定的妥协。目前赵旉麾下可以信任的军队虽然还有十多万人,但扣去二线部队的话,就只有不足五万了,而且还分散在甘陕、河南、两淮和山东广大的地域之中,同时他们之中的上层军官大多离开了岗位,卫军现在简直就是一盘散沙。

    虽然因为团营级单位大多没有受到破坏,而卫军普遍擅长防御作战,朝廷的大军想要在短时间内将他们彻底剿灭是几乎不可能的。不过,光靠官兵们各自为战,而缺乏全局高度的调度指挥,碰上韩、张、杨等大将所部宋军,还尚可一战,但若是前来“平叛”的是即使与全盛时期的卫军相比都毫不逊色的岳家军,对他们而言,压力就未免太沉重了点

    想到岳飞,赵旉的心中多少有些无奈,如果可以选择的话,他实在是不愿和这位心目中的英雄、以及当今世上最可怕的名将对阵。但其实在很早之前,赵旉就预料到了很可能会有这么一天,因为岳飞对于儒家道统的推崇和狂热,甚至连大多数的士大夫都比不上,而他则想要打破这一束缚中国发展的桎梏,双方爆发冲突是迟早的事。尽管如此,赵旉还是竭力避免这一天的到来,当初将岳云等几千名岳家军官兵吸收进卫军的系统,就是为此。

    然而,岳飞毕竟不是虞允文,不但个性更加执拗,而且年龄也大了许多,思想上想要转过弯来,实在太过艰难。再说了,虞允文几乎天天与赵旉见面,思想中依然有大量旧的残留(尽管这未必是坏事),何况是这么多年里与赵旉见面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一天一夜的岳飞呢?

    好在岳飞并没有像与金军交战时那样“贪功越权”,如果他趁着卫军目前的窘境,不等朝廷诏令便大举挥军南下,直取河南的话,卫军本就处于劣势的兵力将被一切两段,如果四川的近十万宋军同时北进川陕的话,被阻断去路的赵旉几乎没有可能安然回到自己的根据地淮南,而成为一只瓮中之鳖,除非他向北遁入大漠深处当牧民

    尽管如此,但岳云他们还是必须在两方之间做出选择,赵旉很体谅他们两难的处境,很大度地表示,留下自然欢迎,中立也无不可,若是决定回到昔日的上司和战友中间与卫军为敌,他虽然会很伤感,但也绝不阻拦。结果,在这将近两千从无数次血战中幸存下来的勇士当中,离开的不足百人,几乎都是军官,士卒之中愿意返回岳家军的还不到十个人。

    这令赵旉非常高兴,因为他清楚地看到,卫军作为一个团体已经产生了相当强的凝聚力,这最主要是因为卫军之中一直以来贯彻“官兵平等”的结果。哪怕只是形式上的平等,放眼天下也算得上独一无二,岳飞再怎么爱兵如子,他毕竟深受传统思想影响,上下尊卑之别还是很注意的,又怎么能与不准打骂士卒的卫军相比呢?要知道,历史上其后近千年间,全世界也就一支军队做到了这一点

    当然,这些官兵的家人早就都被赵旉接到扬州安置,也是原因之一,但赵旉既然发话放他们离开,就决不会食言,这一点只要是卫军的老兵无不明白,因为在他们的记忆中赵旉从来就没有失信过。事实上确如赵旉所想,他一手缔造的卫军,因其前无古人的全新制度,以及赵旉长期以来的刻意坚持,与各支旧式军队相比,显得泾渭分明,并且由此衍生出了一种极为强烈的集体认同感,就好像那些在国外聚居一地的同族移民一样。

    但大家之所以愿意留下来,甚至不惜与朝廷的大军为敌,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他们对赵旉和卫军这个集体有信心。是人就有求生的本能,普通士卒又不太可能有什么崇高的理想,若不是相信赵旉必将获得最后的胜利,他们又岂会留下白白送死,还赔上自己的亲友?

    赵旉自小就一直伪装成天才,后来宣传部门又长期鼓吹他那些并不虚假的丰功伟绩(注1),在卫军官兵尤其是基层士卒之中,对于赵旉的个人崇拜已经非常普遍,大家都相信,只要他在,什么奇迹都可能发生,浑然忘却了现在的他其实也不过就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而已。

    赵旉当初作出自我包装的决定时,内心其实是相当矛盾的,但现在他却无比庆幸自己当初的决定。在法制观念与契约精神完全没影的古代中国,若没有树立起一个强有力的领袖,那么人数再多,也只会是一盘散沙,连打败国内外的敌人都做不到,又怎么可能将中国引入正确的轨道呢?

    由于早有心理准备,对于岳云的离开,赵旉的情绪并未出现太大的波动,反而是岳云自从返回岳家军之后就一直闷闷不乐,正和赵旉在告别时预料的一样。这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感到自己有些对不起赵旉,而更是由于他第一次发现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