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上,哪怕是第三档次的汉军,也常常将宋军打得满地找牙,所以大宋想靠武力光复失地,根本就难比登天
由于富平战败的缘故,赵构本就信心不足,被秦桧这么一说心里就更加没底,脸色渐渐变得难看起来。而这时秦桧则不失时机地抛出了一根救命稻草,他指出金国内部并非全都是想要灭宋而后快的野蛮人,其中也有仰慕汉化、愿意与大宋和平共处的文明人,而“文明人”中的代表自然就是他此前的主子挞懒。赵构已经被狠狠打击了一通,自然急切地希望能够抓住这根稻草,便轻易堕入了秦桧的圈套之中
赵旉虽然鄙视秦桧的为人,但他也从秦桧的这段说词中获益匪浅,因为说服力低下正是前世他最大的缺陷之一。赵旉现在终于明白,要说服一个人,首先必须获得他的信任,否则说词再怎么打动人心也没有丝毫用处,因为对方根本就不会听进去。而要骗取一个人的信任,一是要说真话,二是要投其所好。
秦桧能有今天的表现,说明他在此前已经对赵构进行了深入的了解,这是一切的前提。博得对方足够的信任之后,一方面要以对方最畏惧的情形威吓之,另一方面则要以其最想要的事物诱惑之,成功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尽管看到父亲被秦桧轻易牵住了鼻子,赵旉在两人的谈话过程中依然没有插嘴,因为秦桧的说词再怎么厉害,也比不上他血缘带来的亲情、以及长期待在赵构身边的便利。而且秦桧所言看似全是真话,实际上多次偷换概念,与《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时估计曹操兵力时有些类似,赵旉想通这一点后,自认为不难将其驳倒,所以也不急在一时。
本来秦桧已经完全抓住了赵构的心,可这时他却犯下了一个低级的错误,令赵构对其兴趣大减,那便是历史上他那臭名昭著的言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秦桧的理由是不如此不足以显示大宋求和的诚意,毕竟现在挞懒在金国朝堂上的权势有限,如果不给出足够的好处,是换不来和平的。
但赵构虽然已经被秦桧说动,智商却还没下降到白痴的地步,如果按照秦桧的方法去做,那自己岂不是应该自动去北方投降?就算自己的皇位还能保住,但若是以南渡的北方人为主力的宋军都没了,赵构到那时还有什么交涉的筹码呢?以金人的习性,只怕到时候不会大发慈悲放过自己吧?赵构可是过来人了,他父兄昔日的教训依然历历在目,怎么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呢?
这样一来,秦桧一下子便被赵构冷落了下来,不过考虑到日后求和还得靠他,赵构在物质上对其还是多加关照的。但是,没过多久这件事竟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秦桧回朝后引来了无数的非议,但赵构对此只是置之不理,既没有听取他们的谏言处罚秦桧,也没拿那些言官怎么样。可谁知早就被赵构冷落的强硬主战派领袖李纲听说了秦桧的事情后,立即上书要求赵构将秦桧处死以谢天下,口气也一如既往地令人不快。赵构还年轻,逆反心理很强,随即赌气似的提拔秦桧为参知政事(即副相),结果李纲的上书适得其反,反而帮了秦桧一个大忙
………………………………
第二十三章 适得其反
要说李纲这个人,刚直不阿是他的优点,而且他在北宋文臣之中,也算是难得的知兵(相对来说,和那些名将一比,就什么都不是了。)之人,但他凡事都想得太过简单,所以他那过强的道德观念往往会造成反效果。
比如当初他在赵构刚登基时提出的方略,就令人实在有些哭笑不得,那时李纲认为新朝廷的首要目标是尽快打败金军,将两位被俘的皇帝救出来,这时有人提问,打不过怎么办?李纲回答,大宋人口比金人多得多,怎么会打不过?(这话神似“中国十三亿人口,怎么足球连小小的韩国都踢不过?”)
那名官员不好反驳,否则就要被扣一个“卖国背君”的大帽子,便提出更为实际的问题——就算有人,又哪有钱养这么多的军队?
李纲的回答是给没有受到金军破坏的江南地区加税,而那名官员则继续提问,江南地区的百姓不肯交怎么办?现在朝廷初建,权威本就不行,万一将各地的民众逼反了怎么办?
无法回答的李纲老羞成怒,马上指斥此人曾经在金军破城后屈膝求生,将其立即处死,这下立刻捅了马蜂窝。宋代自开国以来就一直贯彻“不杀士大夫与上书言事人”的国策,那么多皇帝都坚持下来了,想不到竟然被李纲这个新上任没多久的宰相给破坏了(自党争出现后,这一国策其实已经遭到了破坏,但刚上任的宰相就敢处死文臣,李纲还是头一个。),再加上行朝官吏大多都有过类似的不堪经历,一时间人人自危。
在这种情况下,赵构自然不敢再让李纲将宰相当下去了,可他罢相没多久,陈东等人便四处串联,以民间力量对朝廷施加压力,而上书的内容又值得商榷,很大程度上变成了针对赵构个人的猛烈攻击。再加上赵构在群臣的影响下,以为他们都是李纲的“朋党”,触及他心中最大的忌讳,便下令将上书的陈东和欧阳澈处死。
就这样,大宋的国策在短时间内两次被破,一时间人心惶惶,官吏纷纷投敌,要不是金人那时忙于分赃,暂时忽略了南宋小朝廷的存在,赵构现在只怕已经在北边尽孝了
赵构因此对李纲极为不满,不久便将其流放到偏远的琼州(海南岛),直到建炎三年才予以赦免。谁知李纲不但不感谢皇恩浩荡,反而再次和赵构对着干,赵构不发火才怪了
说也奇怪,升为副相的秦桧并没有再提他当初的那个拙劣想法,这倒令赵构松了口气,毕竟他虽然一时冲动顶着压力将秦桧提拔上来,但对于言官们的舆论攻势也是心有余悸的。不过,秦桧由于根基不牢,宰相之位并没有坐上多久,但在此期间,他还是干了不少事情。
举例来说,有一个人模仿秦桧的笔迹伪造了一份介绍信,拿去拜访扬州知州,知州发觉是假信,就将它没收交给秦桧,并把那人斥回。但秦桧知道后却给了这个人一个官位,有人问秦桧是什么缘故,秦桧说“有胆量伪造我的信,一定不是普通人。假如不用一个官吏的资格来笼络他,一旦他投靠南方(指盗匪)或北方的敌人,就可能形成祸害了。”
再加上秦桧本是言官的首领,交游也十分广阔,因此迅速拉拢到了相当一部分士林人心。除了收买人心以外,秦桧也干了一些实事,其中最重要的是遏制住了行在及周边地区粮价飞涨的势头。
南宋建国以后,江南粮价一直居高不下,这成了赵构的一大心病。秦桧认为,江南地区虽然遭到了战争的严重破坏,但还是天下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而且也是主要的产粮区,粮价再怎么也不至于涨到一石二十贯(也作缗,一般指一千文铜钱,但宋代财政紧张时,也有以八百文甚至更少的数额充数的。)以上,很显然是有奸商土豪在囤积居奇。
于是,秦桧便与户部商议,决定以低价(一石两至三缗的价格)从外地购入大批粮食以平抑临安周边的物价,还特别下令泄露消息的杀无赦(真是高明)。可第二天临安的粮价就开始暴跌,显然消息走漏得极快,但直到两个月后,朝廷也没有作出任何决议,而秦桧的回答却是“尚在廷议”,最后不了了之。
原来朝廷此时根本就拿不出那么多钱到外地购粮,何况路上盗匪猖獗,要平安运到行在也不容易,所以这不过是秦桧设下的一次骗局罢了。而由于在此期间粮商几乎将手中的存粮抛售一空,江南的粮价在年内已经涨不起来了,赵构最担心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从此对秦桧更为重视。
除此之外,朝廷在此期间,还利用粮价的巨幅波动大赚了一把,困扰朝廷的财政危机也因此得到了缓解,当然,比起秦桧自己从中赚到的巨额利润,朝廷所得并不算多
赵构自然并不知晓这些情况,即使知道也不会在意,在历朝历代之中大宋的皇帝对官吏贪污是看得最开的。尽管如此,反对赵构重用秦桧的人着实不少,毕竟他带着老婆平安逃出金营这件事实在太过匪夷所思了,不光是那些清流,即使是赵构的身边,也有人提醒他不可轻信。
才人吴芍芬虽然现在的品阶和地位还远比不上母以子贵的潘贤妃,但却已经是赵构最宠爱的嫔妃,而赵构考虑到她聪明能干,远胜脑中只有儿子的潘贤妃,便让她暂管**。这位未来的皇后也对秦桧多有怀疑,劝谏道,“从燕山府(今北京城西南)到楚州二千八百里,不但要跋山涉水,路上也总有盘查询问,那个秦桧手无缚鸡之力,怎么能杀死监守人员,一帆风顾地南归?就算是跟着挞懒的军队南下,军中戒备更严,又怎么能带着妻子一同逃出呢?而且他至今都没有作出解释,难道官家您没觉得可疑吗?”
“被俘又不是什么光彩的事,他不愿提我也不好勉强,秦桧忠朴(一开始说真话的作用真大)过人,是少有的佳士,现在又将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着实难得,我怎么可以因为一些不确切的臆测,而弃置不用呢?”,赵构笑着摇了摇头,但脸色也有一点异色,“只是他那个‘南北’之论,实在令我头痛”
就在这时,一直沉思不语的赵旉突然大叫一声,“我明白了!”
夫妻俩不由被吓了一跳,赵构虽然知道儿子有沉思的习惯,还是有些担心地摸了摸他的额头,确认没有发烧后才松了口气。这个年代有天花等多种不治之症,要将一个小孩平安养大,即使是在宫里,也不容易啊!
赵旉这些天来一直在想那个“南北”之策,实在想不通秦桧这样一个聪明人怎么会说出如此明显的馊主意,难不成他当赵构是傻子不成?直到赵构刚才再度提及,赵旉才突然来了灵感,想通了其中关键,原来秦桧那样做是为了试探赵构的底线。
如果赵构连这样的条件都能接受,其内心的怯懦可想而知,就算他再怎么雄才大略,大宋都绝不可能中兴,秦桧也就会铁了心当百分百的内奸。而赵构无论如何都不愿将命运交给敌人支配的表现,应该是令秦桧作出了继续观察的决定吧?意志力并不出众,但却能死守底线的情况下,能力将成为决定性因素,但才能却不像性格那样容易作出准确判断,只能慢慢来了。
当然,这些只是赵旉的推测,实情如何,只有秦桧自己才清楚。
………………………………
第二十四章 形势好转
这些想法赵旉现在自然不会说出来,但刚才的一幕也必须作出解释,可赵旉的回答却似乎是偏题了,“孩子是刚刚想到一种新的思路,推测别人的想法时,不妨假设,若是我在那种情况下,会怎么想呢?”
夫妻二人都很聪明,掌握了这一“情景代入法”后,很快便对秦桧的心思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尽管若有所悟,但赵构却还是想要听听儿子的想法,这个小毛头已经给过自己太多惊喜了
眼看躲不过去,赵旉只能无奈地挠挠头,挤牙膏似的说道,“孩儿想来,就算金贼是将他作为奸细放回,现在也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他的夫人也回来了,连人质都没有,该如何控制他呢?”
“若真是这样的话,金人只需留下笔录,依然可以要挟于他。以他现在的地位,只需泄露一点情报给金贼,对我大宋的危害就难以估量。”,赵构的脸色却很凝重,毕竟赵旉虽有庞大的知识量和无数的创意,但终究只有一个四岁的脑袋瓜,分析得还是不如他父亲全面。
“那便干脆和他把话挑明了比较好,告诉他官家您不在乎他当初做过什么,反正比他罪过更大的您也一样宽赦过,免得他心怀顾虑,不得不接受金贼的摆布。”,吴才人插话道,虽然她不想惹赵构不悦,但她更不愿赵构陷入危险之中,“或者直接除掉,以绝后患”
考虑到秦桧人才难得,赵构最终选择了第一个方案,召来秦桧开诚布公地谈了谈。秦桧自然表现得惶恐加感激,令赵构颇为满意,而他回家的路上,除了对今天的召见有些后怕之外,也感到许久都没有体会过的轻松。
不过秦桧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自然不会因此就对赵构感激涕零,但赵构今天表现出来的睿智(其实是三个臭皮匠、抵个诸葛亮)和胸怀还是令他看到了大宋中兴的希望。
既然如此,对他秦桧最为有利的局面无疑是宋金对峙,他正好可以两边渔利,反正赵构并非什么雄主,应该容易知足,要成为秦皇汉武那样的强者,光有才能可是不够的。不过目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