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宋-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如此,对他秦桧最为有利的局面无疑是宋金对峙,他正好可以两边渔利,反正赵构并非什么雄主,应该容易知足,要成为秦皇汉武那样的强者,光有才能可是不够的。不过目前还是金强宋弱,秦桧即使只为了自己,也必须勤奋工作,帮大宋渡过难关才行。

    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秦桧埋头工作,真正想要当个称职的宰相时,他却早早地被赶下了台

    原来,秦桧交游广阔,重新拜相不久的吕颐浩(此时无首相,两个丞相平列)指使门人弹劾其“私结朋党”,这可犯了赵构的大忌讳,秦桧立刻遭到了罢免。而吕颐浩则乘此机会成为独相,将南宋中枢的大权完全揽在手中。也许是由于历史上的走向出了偏差,这件事的发生比历史上足足早了一年多,但对眼下的南宋政权无疑是利大于弊的。

    身为温和主战派(南宋文官分为四大派——强硬主战派,主张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收复失地,完全不考虑可行性,以李纲为代表;温和主战派,主张在有较大把握时尽可能地收复失地,就算谈和也是为了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以吕颐浩和张浚为代表,只是后者不知兵,所以判断常常失误;积极主和派,主张以主动进攻和积极的防守迫使金人和谈,以赵鼎、范宗尹为代表;消极主和派,主张为了和平可以牺牲财物和尊严,军事上完全忽视进攻,以汪伯彦、黄潜善为代表。而秦桧虽然历史上偏向主和派,其实并没有自己的固定主张,只是他善于揣摩上意,并进行适当的修正以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不过这也说明在能力上他是最强的。)领袖的他努力驱散了富平战败给南宋朝堂上带来的悲观情绪,并开始积极备战,以防备金人的再次进攻。

    本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思想,吕颐浩下令四大将趁着现在金军重点攻略川陕的机会,尽快平定南方的匪患。在这一过程中,四大将都多少有些战绩(其中刘光世最“高明”,他一向是让部下杀敌,自己拿功劳),以岳飞的神武副军最为辉煌

    岳飞先是率军将虔州一带那些意图不轨的当地土豪一一清剿,然后又以秋毫无犯的军纪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再加上赵构赦免当地从贼平民的诏书同时公诸于众,虔州士民从此对朝廷再无二心。

    随后岳飞又与韩世忠合作,历经多次苦战,剿灭了号称“拥兵十万”的巨盗曹成,并收服了有万夫不当之勇的猛将杨再兴等数名将才,岳家军的实力因此大大增强了。

    在内患渐平的同时,在对外上也有好消息传来,绍兴元年(西元1131年)五月,吴玠收聚数千散兵,在和尚原利用当地险要的地形将金军的先头部队击败。不但暂时粉碎了金军“得陇望蜀”的如意算盘,也继续牵制住金军的主力,为南宋朝廷稳固统治赢得了更多的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心情大好的赵构拗不过儿子的苦求,终于答应带他出宫转转。当然,只能是微服私访,而且还得瞒着朝中的大臣们,毕竟他现在的位子还不太稳,不可能像他风流老爹那样连窑子都可以随便去

    由于现在生活已经基本安定下来,赵旉数年来营养方面的努力终于收到了明显的成效,现在他的体质已经基本达到了南宋初年同龄儿童的平均水准,所以这次赵构微服出宫的时候他并不像以前那样老要人抱。

    说到营养,赵旉只有一点遗憾,那就是dha(俗名脑黄金)的补充有些麻烦,因为中国近海不产深海鱼,而这个年代还没有远洋捕捞的能力。不过dha虽然能够促进婴幼儿大脑的发育,但除非孩子体内合成能力严重不足,并非一定要拼命补充,历史上那么多伟人之中,又有几个有条件整天补充营养?

    对智力发育而言,遗传、营养、学习、思考四大因素都很重要,而后两者的影响更大。不过,营养充足一些总不是坏事,赵旉后来还是想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那就是吃鱼的眼睛,尽管赵旉其实很讨厌鱼目的怪味,但考虑到年满六岁以后大脑发育最重要的第一阶段过去后,补充dha便不那么重要,鱼目也就可以从食谱里删除了,而现在只剩两年时间,他赵旉还是能够忍耐过去的。

    安定下来的更大好处,是赵旉可以静下心来思考,很多以前没想通的问题一下子就豁然开朗。

    比如中国古代皇室子弟尤其是皇子公主的成材率偏低,很对不起他们的优良基因(开国皇帝可都是牛人,母系也不会差。)和良好的营养条件,这曾经令赵旉非常奇怪,但现在他已经有了自己的答案。

    在婴幼儿智力成长的最重要阶段,与父母和同龄幼儿共处的经历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但这一点在皇子公主的幼年都无法充分满足。适当的刺激(色彩、声音等)与活动对婴儿身心的成长也十分关键,但皇宫内负责看护小孩的那些宫女宦侍并不知道这一点,就算知道他们也不会冒着惹来死罪的风险让皇子公主们获得部分必要的自由。

    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历朝历代的皇子公主们普遍一代不如一代,而且其中很多人长大后出现远较普通人多得多的心理问题,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而这些不利因素却都被有着前世成年人记忆的被赵旉一一回避,他的成长速度自然要快得多

………………………………

第二十五章 出 宫

    

    以前赵旉虽然也跟着父亲到过多个城市,但那几乎都是在逃难期间,街上根本看不到几个人影。但现在却不同了,江南地区虽然在金军南下之后遭到了明显的破坏,但毕竟杭州没被屠城,只要人在,钱总是可以挣回来的。尽管赵旉还能从市民的眼神中看到战争的阴影,但他还是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大宋城市经济的空前繁荣

    赵旉看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程度,从来不是只看统计出来的数据,因为各地物价差距很大,居民的生活方式也有区别,是不能进行简单比较的。比如若以人均gdp作为标准,韩国、日本与美国差别并不算太大,但韩国的平均物价明显高于日本、日本又明显高于美国,所以美国人的生活水准要比韩国人高好多倍,再考虑到国家实力等因素,差距就更是大得吓人,所以数据这东西并不可靠。而现在的赵旉则只留心观察居民,尤其是这几个方面:衣着是否光鲜,营养状况如何,精神面貌怎样。

    由于古代城市无论如何也无法与赵旉前世的工业城市相比,赵旉便拿记忆里清朝时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记载与现在眼前的景象作了一下对照,结论是“‘康乾盛世’时期普通市民的生活水平与眼前南宋市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和世纪之交中国人与美国人生活水平的差距类似,而这里在一年前还曾经打过仗”

    清朝的百姓普遍营养不良,不论是他们低矮的身材还是瘦弱的体型都可以看得出这一点;而宋朝市民虽然也存在一些营养问题,但那是因为无知而不是缺乏食物,至少宏量营养素的摄入相当充足,而他们的身高体重甚至不逊于二十世纪末期的现代中国人。

    当然,西方使节的记述也许有假,鸦片的毒害也不可无视,但那么巨大的差距摆在那里,和宋朝一比,清朝至少在经济上是绝对算不上什么“盛世”的

    在衣着上差别就更大,赵旉明确无误地看到,街面上的行人居然大部分都穿着丝质的漂亮衣服,与晚清时期即使富农和小地主的穿着都显得粗陋难看的景象大相径庭,看来当初司马光抱怨“贩夫走卒皆着丝履”并非空穴来风。

    但后来赵旉才知道,宋代因为棉布尚未出现,布料除了麻布就是丝绸,而麻布的舒适度较差、看上去也不美观,很多人宁可少些换洗衣物也一定要有几件丝绸外衣装装门面,所以其实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夸张。不过即便如此,宋朝市民在衣着上还是要比清朝强得多了,到底哪个才是“盛世”?

    在居住条件上,宋朝不像其他朝代那样建城时城区面积就已确定,而会根据需要不断扩建,所以市民住房面积普遍较大,尤其在战乱之后的现在更是如此。

    而且中国的石工技术也在宋代有了巨大的发展,除了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以外,也有不少的纯砖石建筑出现,增加了宋朝居民住房的多样性。就赵旉现在所见到的景象来看,大宋的确很可能不但是现在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的朝代

    当然,由于工业革命以前工商业人口创造财富的能力相较农业人口而言优势有限,所以那种“宋朝时期中国的gdp占了全世界的75%以上”的说法还是很可笑的。

    不过据赵旉十年后估计,当时的中国大概创造了全世界gdp的30%-40%(因为当时大宋的经济总量已经明显超过了所有周边国家之和,再考虑到阿拉伯帝国的衰落和此时欧洲的落后,这种结论还是较为可靠的。),所有国家(即排除那些没有成为国家形态的部族)的50%左右,不过中国城市创造的gdp占世界所有城市总gdp的80%以上倒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宋代城镇人口比例相当高,生产领域的科技水平也远非此时的西方可比。

    而宋朝的言论自由就更是令赵旉大开眼界,普通的市井小民居然都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议论国是,甚至直斥今上与重臣之非,这是连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也比不上的。赵旉对这个时代的认同感由此大大增强,但赵构的脸色却不甚好看,这也难怪,他自觉登基后已经非常努力了,居然还有很多人一口一个“昏君”

    看到赵构渐渐到了发作的边缘,赵旉连忙岔开话题,免得那几个“不知好歹”的家伙倒大霉。和后世一样,那些在大庭广众之下口若悬河的家伙中,有相当数量是纯粹“为喷而喷”的喷子,若完全放纵他们四处乱说影响民众,也不是什么好事,赵旉不禁萌发了建立宣传机构的想法,这可是后世经过实践充分证明的维护稳定的最强利器。

    宋朝的妾(指没名分的,有名份的侧室不算)婢制度也是中国古代最为人性化的,不但都不是终身制(一般三到五年,婢女可达到十年,而续约的权力不在夫主与妾婢,而在妾婢的父母,他们有权令女儿离开夫家或是改嫁,甚至有过因此殉情的例子。),而且受到律法的保护,主人若要惩罚她们,必须到官府上告才行,否则便是违法。

    由此也可以管窥宋代已经隐约出现的人道主义萌芽(可惜在没有经历过民族主义阶段的情况下,缺乏外部影响的它永远只能是萌芽。),但与父母的权威相比,则又算不得什么了。宋代对“忠”的推崇和其他朝代相差不大,但对“孝”的崇尚则到了近乎变态的地步,父母对于子女拥有任意处置的权力,甚至不需要理由。

    这大概也是外敌入侵时,宋朝的士林大多顾全其家而不愿为国死命的重要原因(即使是历史上的文天祥,也为了保全家族而让弟弟在元朝为官。),反倒是平民百姓更为忠勇,或许是因为以他们的家底根本经不起敌人洗劫的缘故。

    宋代一些怪异的风俗则令赵旉大开眼界,宫内的称谓混乱自不必说,民间的情况也好不了多少。但这些还不算什么,宋朝无论贵贱男女,普遍喜欢在头上戴花,这实在令赵旉感到头皮发麻,再联想到宋朝舆论对于同性恋现象的异常宽容,赵旉不由感慨,这实在是一个中性化的朝代,而这样的怪诞之处还有很多

    另外,还有一些受到士大夫抨击,但在赵旉看来却非常具有现代气息的文化风俗。比如宋朝尽管理学日渐盛行,但妇女改嫁仍非常普遍,这令赵旉深感意外,可惜由于“靖康之难”的打击,那些士大夫们无力打败强敌,只能对内限制妇女的自由,“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之类的言论日益盛行起来,南宋妇女的自由生活恐怕维持不了太久了

    说到自由,就不得不提一下宋代历史上著名的才女朱淑真。由于历史上此女的作品大多散佚,其人生平也晦涩不满,后世的文人一般都将其列于李清照之后,视其为宋代第二才女,但仅以其存世的作品来看,绝不在李清照之下。而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赵旉竟然亲眼见到了这位才情过人、一生坎坷的奇女子。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在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首《生查子》在历史上一般被认为是欧阳修的作品,但也有人认为出自南宋初年的才女朱淑真。赵旉也是由此才想到自己眼前的娉婷少妇正是绝代才女朱淑真,因为古代妇女的闺名不会轻易告人,若没这首《生查子》,赵旉不过知道这个女人姓朱而已。

………………………………

第二十六章 南宋印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