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宋-第20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教民发动起义,震动了整个北九州。虽然起义军十分英勇,但幕府讨伐大军人数众多,又请来了荷兰的军舰炮击岛原城,起义最终还是失败了,城内的两万多幸存者(暂时的全被屠杀,包括妇孺在内,从此日本开始全面锁国。

    岛原天主教徒起义是日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平民起义(比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小多了,分封制防内乱的功能确实强大。),但因为当时日本也只有北九州一地天主教徒较多,而阶级压迫尖锐的情况更是只有岛原等少数地区才有,所以起义的规模便受到了限制。

    bk

………………………………

第三百五十七章 一举多得(五)

    

    第三百五十七章一举多得(五

    不过,那些大宋“难民”之中也并不都是不会耕作的市民,其中的六七万农民(含其家属)在异乡的土地上倒反而有些“物以稀为贵”,而赵?也给予了他们特别的重视。在赵?的同意下,张俊出面以个人名义在九州南部租(日本的土地禁止买卖)下了大片土地进行垦荒,而这些大宋过来的农民就成了耕作的主力军,毕竟总将口粮这一要命的物资寄托在别人身上,总是很难让人放心,自己哪怕能够解决一点也是好的。

    日本的田租(日本的土地归领主所有,禁止买卖,所以田租同时也是田税。)一向极高,(正常年景收成的)六成以上是很正常的事,而且基本都是死租(即不论收成如何,都要收那么多租税。),还往往是粮价高的地方收粮食、粮价低的地区收金钱,因此农民负担极为沉重(注1)。而且日本的领主只管收钱,很少有人会在农民遭灾的时候想到赈济,所以称古代的日本农民是世界上最苦的农民并不为过(欧洲农奴有第一夜权的问题,也很黑暗,但比起日本武士斩杀不恭敬的平民不需要负任何责任而言,还是要好得多了。)。

    赵?自然不可能让那些过去的中国农民也受到同样对待,张俊又很会“揣摩圣意”,何况租税比例太高的话,作为承包商与负责人的他肯定也将是受害者之一,因此他与平家年轻的领袖平清盛进行了“很有建设性”的商谈。平清盛考虑到“宋日两国间的友谊”,同意第一年平均每亩地只收象征性的一升稻谷,次年为一斗,第三年及以后均为一石,这与大宋田税最高的江南等地相当,但考虑到九州土地贫瘠,这几万大宋农民还是垦荒,这个年贡比例也不算低了。

    尽管如此,由于日本的田税同时还是田租(大宋田租一般也都在五成左右,什么时候最苦的都是农民,准确地说,是无地少地的农民。),张俊对这个结果还是比较满意的,他曾经主持过屯田,那往往也是垦荒,官府一样要收取半数的收成,从这一点来看,平清盛还是很“厚道”的。而张俊又提出由他出面代为收缴,平清盛了解后觉得这样可以省下不少人工费用,自然不会拒绝,而张俊那位平安脱险没多久的爱妾张侬此时也已赶到日本,有了她那超强的理财能力,完全可以从中获得更大的利润。

    当然,平清盛这样大方,也是有其特殊的目的的,他要求获得与大宋间贸易的垄断权,也即是说,他希望大宋的商船全都在平家控制的九州下货,而不要直接深入濑户内海,到近畿沿海下货销售。张俊自然不可能答应平清盛的这一无理要求,熟悉商业交易的他深知只有下家之间产生竞争,才能让上家的利益最大化,如果从此只能与平家交易,大宋就将失去对日本出口商品的定价权。

    经过双方多次磋商,张俊最后同意大宗商品交易只跟平家的那几个御用商人(之所以不直接跟平家做生意,一方面是平家既是公卿又是武士,属于日本的上流阶层,而商业乃是贱业,平清盛虽然重视商业,却也不可能亲自操持。而另一方面张俊则也可以利用御用商人有好几家的现实情况,诱其争相抬价,为大宋也为他自己争取更大的利益,算是各取所需。)进行,但洲本岛驻军官兵私下做些小生意则不受限制。这样一来,既满足了平家基本垄断宋日贸易中日方的主要份额,又不至于完全没有竞争,定价权仍在大宋手里。

    经过这一系列的商谈和交涉,张俊及其家族不但密切了与日本平家之间的关系,而且也从中获利匪浅。以屯田为例,虽然从第三年开始,每亩田地需要缴纳一石稻谷的年贡,但以南九州的水土光热条件,农技改良后达到正常年景四五石稻谷的亩产并不困难,而张俊向那些农民收取田租时却是按照大宋屯田的老规矩收取一半,也即是说只要没遭大灾,张俊从每亩田地中至少可以获利一石稻谷,毕竟运输与囤积的过程中虽然会有些损耗,但对“财商”极高的张俊来说,这方面的耗费要比平均水平低得多。

    这次大劫难中流落日本的大宋农户约有将近两万户(由于老弱多死于艰苦的路途,所以每户人数较正常情况偏少。),以每户五十亩田(按规矩应该是一户百亩,不过考虑到很多田地需要开荒,较熟田更耗人工,而且张俊与平家之间也需要进一步加深信任,暂时不宜占地太广,所以始的几年里,张俊都是按照一户五十亩的标准向平清盛租田的)计算,张俊每年获得的租米能够达到五十万石(以当时的出米率,再扣去人工费用,大约两石稻谷等于一石大米。)以上,这个数目已经着实不小,甚至比张俊在国内的田租(三十万石左右)还高很多,但在他眼里,却还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罢了。

    其实以张俊那富甲天下的雄厚财力,他就是将国内在其名下的田产扩大十倍都是做得到的,但是那样的话赵构就是和他关系再好也不可能容他,因为十万顷的土地足以私蓄一支数万人马的精兵了,而且张俊虽然军事才能一般,却也好歹是个能打的将军,这对任何皇帝来说,都是无法忽视的威胁。所以在国内的时候,张俊只能经营酒楼和宅地等没有潜在威胁的行业,虽然利润颇丰,终究没有田租来得稳定可靠,发展潜力也要小得多,张俊这些年来对此一直颇为遗憾。

    可是这里是日本,远在距离大宋几千里的海外,张俊就算经营再多土地都没有关系,他终于可以摆脱束缚,大展一番拳脚。虽然由于日本那“可恶”的土地制度,张家暂时只能租下来承包经营当“中间商”,但是当土地面积大到一定程度,而拥有数量庞大的佃户之后,一旦日本遭遇大的变故,张家就完全可以反客为主,将这些租来的土地变成自己所有,甚至以此为基本,创出一番事业也未可知。

    当然,要想扩大经营规模,仅仅依靠现在这两万户出身大宋“难民”的佃户是远远不够的,张俊打算就近再从日本招募一些,虽然他们耕作水平稍低,但张俊会从卫藩聘请一些农技人员过来对他们进行培训,以日本人的勤劳聪明(虽然平均智商比汉人低2点,但日本人在世界上也算是高智商民族了。),达到他的要求应该不难。

    注1:这种情况要是搁在中国,农民早就造反了,但日本却由于采取的是分封制度,从来没哪次农民起义成功过,而且几乎都是很轻松地就镇压了下来,所以在日本这条路行不通。不过人都是被逼出来的,日本农民遇到无力抗拒的天灾**时,也有他们的活路,那就是逃荒。与大一统下逃荒往往只是死缓(因为大一统的模式下,各地政策类似,所以某地出问题时,其他地区往往也都有了隐患,而流民四散后会干扰各地的农耕,如果不能迅速镇抚,往往会引起更大的饥荒,最终导致改朝换代。)不同,分封制度下只要成功逃到别的领主治下,就有可能开始新的生活,如果从非正常死亡人数来看,反而要比中国大一统以后的大乱大治(中国每次王朝末期,都要死掉几千万人,因此人口数字是曲折向上的,而日本则是以较为平缓的曲线持续增长。)少得多。

    bk

………………………………

第三百五十八章 一举多得(六)

    

    第三百五十八章一举多得

    至于将来张家与平家甚至日本朝廷反目的时候,这些日本佃农能不能帮自己的问题,张俊也并不特别担心。一来日本人此时的国家观念并不强,对于农民来说,效忠于领主比效忠于天皇更重要(日本这个年代的战争模式还是少量武士加大量农兵,几次内乱中农兵也并没怎么抵触,可见天皇在他们心中的地位远不如领主。),而他们为张俊种地,模式虽有差异,但潜意识里还是会很自然地将张俊视为他们的领主(就像开国大典前太祖的乡下亲戚以为他当了皇帝一样,而张俊如今的日语已经说得极溜,对于没什么文化的日本农民来说,他们未必会有多少疏离感,反而会觉得现在他们的这位“领主”比以前的更平易近人,而且张俊给他们开出的酬劳要比那些日本领主都高,他们又怎么会在乎张俊是不是宋人,对他们的祖国是否心存不轨呢?

    何况即使是在日本,可供张俊挑选后备兵员的同族人群也不光是那几万农民,而是还有十几倍数目的市民(虽然在冷兵器时代,市民出身的士卒战斗素质比较差,但数量多了,也多少能够弥补一下质量的不足,何况他们都是经历过苦难的幸存者,比起当初在国内享福的时候,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有了脱胎换骨般的变化。)集中在那几个岛城呢?再说了,也没谁限制他回国招兵啊?

    而且从赵?的书信来看,他似乎也意识到了这种可能,而且似乎还很乐见其成,甚至还在词句中隐隐暗示此意。赵?与张俊之间往来多年,从来都是有话直说,并没玩过什么“帝王心术”(主要是张俊太聪明,一下子便能看出上面的真实用意,赵?觉得与其自欺欺人,还不如开诚布公,效果看来还不错。)。因此张俊就更加放心地开始了布局。不过这些都是长远的考虑,就现在的情况来看,还是宋日贸易获利更大,而平清盛所求的第二件事,也正与此有关。

    自从当年詹会龙与张子盖这对结拜兄弟带人访问过日本以后,平清盛就一直大力呼吁那些日本的商人走出国门,主动到大宋去做生意,而不是一味地等人家上门来赚日本人的钱。然而,传统一旦形成,就绝非一朝一夕便能改变,开始的一两年里响应其号召的人并不多。

    本来这也没什么,平清盛当时以为,只要那些观望者亲眼见到海外贸易的恐怖利润后,他们立刻就会改变想法的。谁知那些敢于带头吃螃蟹的日本商人竟然连一队安然返回的都没有。由于卫军的舰队做事干净,再加上日本出海的商船本来就没几艘,所以包括平清盛在内的日本人都以为那些人是不幸遇到了海难。而日本人没有大型海船(当初詹会龙卖给平清盛的几艘由于在剿灭海贼的战斗中受损严重,已经不能深入大洋了,平清盛曾想让人仿制,却因为工艺不过关而没能成功。),只能以日本自产的那些排水量不足百吨的小船远渡中国,出事的概率自然很高,就算一艘不回也没什么好奇怪的,因此日本人并没有怀疑其中有鬼。  不过这也是因为日本人已经好几百年没有乘着自己的海船远航海外了,造船业也因此没落得不像样子,尤其是在远洋船只方面,日本现在造出的所谓“大船”甚至还不及几百年前那些“遣唐使”所乘的海船,所以他们才会高估航海的风险,而且样品也实在太少,运气差一点全部遇难也很正常。也正是因为这双方面的原因,日本人虽然不傻,也用心地思考过,却还是很悲摧地当了一回冤大头而不自知

    尽管如此,平清盛依然没有放弃“开眼看世界”的希望,因此他便趁这次张俊有求于他的机会,表示希望能够派人搭乘大宋的官船出海。虽然赵?没有对张俊说过,但以他的精明,自然想得到日本这几年里出海的船只都怎么样了,又如何敢擅自作主答应平清盛的请求呢?最后,左右为难的张俊在请示过赵?之后,总算是部分答应了平清盛的要求,即同意其派人随船前往大宋学习,但经商则不行。

    因为航道、操船技术等等都是那些海商历经无数岁月、耗费大量金钱,还搭上不知多少条人命才换来的,怎么能让外人轻易得到呢?毕竟只要是内行,跟着大宋的船队走上几个来回,就大致都明白了。而且垄断地位一旦失去,经济上的损失将难以估量,所以除非平家愿意出钱填补这个大窟窿,张俊是无权答应他的。中国历代的皇帝常常慷国民之慨,以在外人面前显示其心胸广大,而赵?则十分反感这种祸国殃民的虚荣心,张俊对此也略有了解,自然不会愚蠢地干出令其不高兴的事来。

    不过,若平清盛真的翻脸,张俊也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