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宋-第20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这种情况还不严重,却是一个非常不好的兆头,现在是部落、将来可能就是国家,辽军在西域的兵力本就有限,现今更是不足两万,如果这些藩属都倒戈了,那还打个屁啊?

    然而,虽然预见到未来将会面临的困境,萧斡里剌现在却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根本无力阻止事态的继续恶化。就在萧斡里剌一筹莫展的时候,他却接到了太后萧塔不烟的懿旨,打竟然是要他放弃西域

    虽然很不甘心,但冷静下来一想,萧斡里剌不得不承认太后的决断是目前大辽的最佳选择。当初辽军东归的时候,走的是北进大漠绕道东进的路线,这样便不必与虽然实力大损,却足以阻止(“假途灭虢”的例子太多了,西夏与西辽的关系又不好,自然不敢冒险“借道”辽军东归的西夏人作战。那时该路线沿途还没有能够威胁到辽国的强大势力,再加上辽人与大漠诸蕃毕竟有着同宗之谊,语言也相通,所以这条北方通道还算顺畅。

    可是,克烈部崛起之后,辽国东部与西部之间陆路上的交通就几乎被完全截断了,以致于臣服于辽国的那些西域诸国上缴的贡赋根本无法运到河东。当然,由于夏军的西征,这段时间萧斡里剌事实上也征不到多少钱粮,而且西域辽军自己的开销也因为战争的缘故而大大增加了,好在萧斡里剌在西辽旧都虎思斡耳朵还有点战备库存,才总算可以坚持,至于继续向东部输血,那本来就已经不可能做到了。同样是因为陆路被截断的缘由,萧塔不烟不得不依靠珍贵无比的猎鹰,才能与远在数千里外的亲家公联系上,尽管如此,信息的滞后还是相当明显,当萧斡里剌收到懿旨的时候,夏军已经再次打上门来了。因此萧斡里剌虽然心里也赞同萧塔不烟的决策,但还是不得不先与夏军一战

    任得敬此次西征一路上可谓是势如破竹,而且还有不少部落前来投靠,当夏军进逼虎思斡耳朵城下的时候,总兵力已经有五万多人。而城内可以参战的辽军却只有一万三千多人,可以说是众寡悬殊,按照常识似乎只能依托城防坚守。但在绝境之下,萧斡里剌却反而展现出了名将的风采,他亲率八千精兵背城列阵,向来势汹汹的夏军发出了挑战。夏军对此自然是求之不得,但令他们后悔莫及的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辽军竟然一举将人数众多却良莠不齐、士气高昂却连胜志骄的夏军打得落花流水

    不过,尽管取得了久违的大胜,但这支辽军毕竟兵力不足,而且夏军又以骑兵为主,脱离战斗并不困难,所以辽军并没有能够一举重创敌军主力,而且杀伤的敌军还大半都来自于他们以前的藩属,这实在是令人遗憾。不过,纵使这场胜利更加辉煌,萧斡里剌恐怕还是一样得遵从太后的懿旨,毕竟国土被分成了不相连接的两部分是不争的事实,而他又感念先皇的知遇之恩,并没有自立的心思,那么又何必眷恋西域这块目前于国无用、却反而要牵扯不少精力的土地呢?还不如将大辽现有的力量集结到一起,合势齐力,才是更有利于争霸天下的做法啊何况萧塔不烟的懿旨里说得很清楚,大辽放弃西域只是暂时的,将来西夏人还得连本带利地还回来

    当然,东归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南边的路途被西夏隔断,而北面进入大漠后又会有敌对部族的骚扰阻拦,尤其是日渐强大而又与大辽为敌的克烈部,更是一道难以逾越的障碍。不过,那是对西域辽军而言,可萧塔不烟的懿旨里说的却是从东西两个方向夹击克烈部,而且她还成功地说服了这两年屡遭克烈部打击和压迫的乃蛮人一起参战,这胜算可就要高得多了。

    毕竟虽然克烈部如果将蒙古可能来援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兵力恐怕还在西夏之上,但他们却没有城池,总有速战速决的可能,何况蒙古人也未必就会过来帮忙,毕竟对手太强大了,又没有什么好处,也速该讲义气,不等于其他蒙古人也讲义气;不像西夏人,他们虽然兵力较少,却有城池可守,沙州又经过数年来不断的加固,绝非一两个月能够拿下,而且无论哪个方向的辽军进攻西夏,都得越过绵延千里的荒漠地带,后勤压力不是一般地大,以目前辽国有限的国力,根本承受不了这样的持久战。因此相对而言,萧塔不烟暂时放弃无力掌控的西域,集中目前可用的所有兵力,速战速决地将克烈部打残的决策,无疑是目前大辽的最佳选择。而西夏人纵然得了西域,也不会得意太久,他们很快就会发现,一下子吃得太多,是会死人的

    bk

………………………………

第三百七十四章 将计就计(中)

    

    第三百七十四章将计就计(中

    当然,只是打残而已,想要彻底消灭克烈部可就没那么容易了,而且耗时费力,也并不划算。萧塔不烟对大漠部族的生存状态十分了解,深知这些流动性极强的家伙虽然骁勇好战,但他们的战斗力倒并不是最令人头痛的,草原轻骑对粮道和小部队的袭扰才最令人无奈,除非实力上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如果是胡人政权,或是像汉唐那种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地方自治的汉人政权,只需二三十万精兵即可,有名将的话要求还可以放低一点,但现在的辽国却并没有那么强的军事实力。如果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制汉人政权,就算像朱棣那样带着五十万大军推过去,也照样无法将其并入中华的版图,而只会是一次次验证“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话,否则很难牢固控制草原地区,毕竟即使昔日大辽极盛时期号称有百万大军,对于大漠却还都一直采取的是间接统治方式。

    虽然草原人的机动灵活(或者说欺软怕硬也行,因为只要敌人强大,他们立刻就望风而逃,不过这倒是与兵法暗合使得辽军纵然三路夹击,也还是让王罕将克烈部的大部分丁口牲畜安然带走,而随着寒冬的来临,辽军更是不得不被迫撤军,可是他们临走前放的那一把火,却烧掉了克烈人心中的希望。

    这年冬天虽然出人意料地不太寒冷,可是因为饥饿而死的牲畜却比往年冻死的还多。在草原上,牲畜的数量基本上就决定了一个部落的实力,就好像汉地的田亩一样。一个冬天就损失了一大半的牲畜,克烈部的实力自然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说别的,光是饿死以及外逃的牧民,就已经令克烈部元气大伤了。而那些本来臣服于克烈部的中小部落见状也纷纷离散,这令克烈部更是雪上加霜,虽然并不死心的王罕卧薪尝胆,但要恢复克烈部当初的光景,没有十年八年是做不到的。这样一来,辽军虽然没能征服漠南,但重创了克烈部这个钉子,已经足以威慑大漠诸蕃,纵然南下归附的部落仍然不多,但至少辽国以后十年之内总算是不必再分出重兵防守北面了。

    尽管辽军并非出师无功,但克烈部困窘如此,居然也不肯向大辽屈服,萧塔不烟的心中还是不免闪过一丝不安,而尤其令她失望的,是乃蛮人竟然会那样不争气,面对实力大损的克烈部,他们依然是败多胜少,以致于克烈部相当一部分的损失最后都转嫁到了他们的头上。以萧塔不烟的睿智,不可能看不出克烈部终究还会有重新崛起的那一天,那时自己恐怕已经不在人世(耶律大石的死对萧塔不烟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如今她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何况在这个年代,人均寿命本就不长,能活到六十岁就算是高寿了了,夷列他将来能够应付得来吗?

    至于继续出兵打击克烈残部这一念头,萧塔不烟也不是没想过,但耗费实在太大,恐怕好几年内大辽都没那个余力了。而且克烈部如今已经穷困不堪,就算打得他们再惨也是得不偿失,只要他们死不臣服,辽军即使再北伐几次,也不过只是浪费钱粮而已。而如果只是想要北境安全的话,这一次的打击已经足够了,至于十年以后的事,大辽国库的储备还没丰裕到能够倒贴钱去考虑这么长远之事的程度

    而且比起北边,萧塔不烟很明显对大辽的西面更为关注,她很清楚,能够挑唆这些年来一直蛰伏的西夏人出兵向实力比他们强得多的大辽挑战,普天之下也只有她那个年轻的女婿了(因为在这个时空,金夏两国的关系早已破裂,只有在大宋作出某些承诺的前提下,任得敬才敢对实力远比西夏强大的辽国动手,而大宋的君臣在外交上一直都普遍弱智,也只有赵?这个另类除外,所以只可能是他的诡计,何况他对任得敬也有足够的影响力,实施起来要比其他人更容易。)。萧塔不烟当年第一次见面时就对赵?这个女婿相当满意,而现在他不费一兵一卒就令无数大辽勇士命丧黄泉,则更令萧塔不烟赞赏有加,但身为长辈的她可不会轻易认输,“小子,你还很嫩”

    话是这样说,不过虽然现在辽军东西两部已经合兵一处,但在征伐克烈人的战斗中却多少有些伤亡,而更令萧塔不烟头痛的,是钱粮的巨大消耗(这也是农耕民族深入草原时所面临的最大困难,虽然辽军骑兵众多,与昔日的大宋不同,因而大大加快了战争进程,也不需要投入过多的兵力,相对来说节省了不少开支,但对目前储备不足的辽国来说,钱粮的消耗还是令其有些吃不消。),因此想要直接出兵讨伐西夏,对现在的辽国来说,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不过,早在下旨让萧斡里剌放弃西域的时候,萧塔不烟就已经想到了解决西夏的办法,要不然她也未必就能狠下决心暂时放弃西域,那可是差不多有半个中国那样大的广阔国土,谁能舍得呢?不过说起来,萧塔不烟能够想到这个办法,还得感谢赵?的提醒,因为问题正出在目前执掌西夏军政大权的任得敬身上

    任得敬的野心虽然谈不上路人皆知,可在有心人的眼里却几乎就是明摆着的事,对于邻邦颇为关注的萧塔不烟自然也早就留意了。如今任得敬连番大胜,更为西夏拓地千里,其在国内的威望自然更是如日中天,但对那个年轻的西夏王李仁孝来说,却只会更加地恐惧不安。因为任得敬的威望越高,谋权篡位的可能性就越大,只怕过不了多久,他就连一个傀儡都当不下去了

    以萧塔不烟的政治才能,自然不可能意识不到李仁孝的处境,而她要做的,就是火上浇油,逼李仁孝铤而走险,下杀手除去那位西夏的权臣。虽然看起来任得敬几乎掌握了西夏所有的军权,而李仁孝除了国王的身份一无所有,可萧塔不烟相信,只要李仁孝能够狠下决心,除掉任得敬并非毫无希望,因为任得敬是个汉人,而西夏终究是党项人的国家。因此,任得敬在西夏的根基并不稳固,而西夏王室也肯定还有隐藏的力量

    而且以萧塔不烟对任得敬的了解,此人虽然桀骜不驯而且野心勃勃,但关键时刻总是欠缺一点决断和魄力;同时他虽然颇具将才,细节上却一向不太谨慎;任同时得敬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他面对强者时过于胆怯,而面对弱者时又常常目中无人。这些缺陷对于李仁孝而言,都是可以利用的。而萧塔不烟所要做的,不过是设法激化西夏君臣之间的矛盾而已

    要达到这个目的,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散布流言了,而萧塔不烟并没有简单地派人宣扬“任得敬要造反”之类老掉牙的桥段,而是因势利导,将西夏国内对于任得敬的赞誉之声进一步炒得火热。在辽人细作的推波助澜下,任得敬在西夏国内的威望更是如日中天,愈来愈目中无人的他自以为篡逆已经水到渠成,却不知道已经无路可退的夏王李仁孝终于下了除掉他的决心。

    bk

………………………………

第三百七十五章 将计就计(下)

    

    第三百七十五章将计就计(下

    任得敬果然自大得没了边,虽然不少部下都劝他别去、或是做些准备,但他还是一意孤行,带上几个亲信就去王宫赴他的庆功宴了。事实上很多人都猜出这根本就是一次鸿门宴,但任得敬这个老大却认为李仁孝那个小儿根本不敢对他下手,因为以前比这更好的机会,他都没有利用,何况是现在呢?可是,任得敬的想法虽然看似有理,但当初夏王李仁孝还需要依赖他的军事才能以及他在军中的威望来稳定军心、抵御外敌,而且那时李仁孝还有让步的空间,可是现在情况却已经大大不同了,西夏国势重振使得任得敬的存在变得不再必要,而且李仁孝现在又已经无路可退,如果他这时还不敢冒险一搏,而是坐以待毙的话,那他就真是一个废物了

    可是,李仁孝怎么也没想到,此时任得敬的身边竟然有两个赵?派来的内卫,他们这些情报精英对于危险的预感远比一般人要敏锐得多,并且他们也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