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宋-第2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李仁孝怎么也没想到,此时任得敬的身边竟然有两个赵?派来的内卫,他们这些情报精英对于危险的预感远比一般人要敏锐得多,并且他们也不会像任得敬的僚属们那样反复地进行无用的劝说,而是直接采取更加有效的行动。结果,任得敬还没走进王宫,就看到了王宫起火冒出的滚滚浓烟,以及因此不得不现身避火的三百刀斧手(西夏王室的力量已经相当衰弱,所以死士的忠诚度也没那么可靠了,何况能够像邱少云那样能够忍受烈火灼烧而一动不动的铁人,本来就是万中无一。这下任得敬再怎么固执也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了,而李仁孝的布局失败也宣判了他自己以及西夏李家的死刑

    虽然现在西夏王室在庙堂和民间还有相当大的影响,但对于一贯推行“先军路线”(自西夏**以来,它的兵民比例一直都是东方第高的时候超过一成,这连西方历史上有着军国主义传统的普鲁士都比不上。)的西夏来说,军队才是决定一切的力量,因此在这次突然之间变得白热化的权力斗争中,掌握军权的任得敬最终笑到了最后。但是由于王室长久以来的影响力(毕竟在这个时空,任得敬掌权的时间还太短了,不过区区数年,根基很不稳固。何况即使是历史上执掌了西夏近二十年军政大权的任得敬,在他被李仁孝诱杀以后,西夏也没有出现大的乱子,王室的影响力可想而知。),西夏还是陷入了长达数月的混乱。而且,发现那些作乱的几乎都是党项贵族以后,任得敬却又下达了一个非常愚蠢(后世史家是这么看,但如果将他们放到当时任得敬的位置上,也未必有更好的办法。毕竟当时的西夏又穷又乱,如果不故意激化民族矛盾以加强其对此时已经以汉人为主的西夏军队的控制、并且转移民众视线的话,任得敬很有可能会自身难保的命令,使得西夏陷入了更大的混乱

    任得敬为了尽快平定西夏的局势,强行对西夏境内的几十万(注1)党项人推行全盘汉化的政策,如有反抗的则格杀勿论。不可否认,这种极端的做法确实逼出了那些潜在的反对者,可是却也将更多的中立者(西夏的党项人这时汉化程度普遍很高,但主动汉化一回事,强迫汉化又是另一回事。人总是有自尊心的,即使是大多畏强凌弱的胡人,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面对暴力压迫时都会甘心任人摆布,何况任得敬还是一个逆臣?)逼到了任得敬的对立面。虽然掌握了军队这一暴力机器的任得敬确实有能力平定党项以及其他诸胡的叛乱(到底谁是叛乱者?),可是西夏也因此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创,要不是之前的西征成功补充了一点元气,西夏恐怕就要在这次大乱中土崩瓦解了。即使如此,在这次动乱后幸存下来的夏人依然有种“辛苦奋斗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觉

    消息传来,任得敬居然没被李仁孝除掉,这不免有些出乎萧塔不烟的预料,她很自然地想到了是赵?对此早有准备,预先作出了某些不为人知的安排。但萧塔不烟的心情却反而是异常的好,因为西夏出现了如此大规模的动乱,这对大辽而言甚至要比任得敬死掉、而李仁孝则夺回大权这种结果更为有利,这种情况肯定是赵?没有料到的,也不知道当他听说了这个消息后,会有什么反应?

    西夏的国力本就比辽国差了一大截,如今他们又经历了一次这么大的内乱,实力更是大损,又怎么是辽军的对手呢?何况萧斡里剌如今已经东归,辽军不会再像之前那样缺乏优秀的统帅,胜算自然大增。至于赵?,现在还窝在岭南,就算想要插手也鞭长莫及,何况他对任得敬这个“首任岳父”也未必有什么孝心,之前派人帮他也是为了大宋或是他自己的利益着想,但若要他劳师动众地出兵干涉,赵?也未必愿意

    放下心来的萧塔不烟立刻挑出十万精锐步骑,以萧斡里剌为统帅,发动了辽军东归以来这么多年里的第一次西征。萧塔不烟的判断并没有错,西夏现在的国力已经衰弱到了极点,当辽军杀来的时候,他们甚至不敢应战便纷纷西逃。也许是由于夏军逃得太过坚决,萧斡里剌这个久历戎行的悍将却反而有些犹疑起来,担心中了西夏人的计策(北宋时期辽夏曾经多次交战,夏军获胜的那几次全都是先示弱诱敌,等到追击的辽军人困马乏的时候,再出动生力军大举反击,而扭转的战局,萧斡里剌自然知道这些故事,所以多心也是理所当然的。),而不敢全速追击。可萧斡里剌却没想到,这次西夏人是真的不战而逃,结果当辽军进入西夏现在的国都沙州时,却发现这座城市早就成了一座空城

    城内的居民自然不都是自愿离开的,毕竟乡土观念又并非汉人所独有,何况即使在西迁以后的夏国,汉人也依然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可是任得敬却派兵强制执行,不走可以,值钱的都交出来

    于是,西夏国内的相当一部分国民(尤其是市民和农民,牧民则由于居住得比较分散,大多来不及召集。),以及几乎全部的钱粮和物资都被任得敬一扫而空。而西征的辽军却因为萧斡里剌过于谨慎,几乎没有任何斩获,除了得到大片大片现在已经荒无人烟的土地之外

    注1:如果是十年前,即使剔除掉其中那些冒着党项之名的汉人和杂胡,西夏的党项人数目恐怕也不下百万。可是自从夏州等地被大宋夺取以后,因为战乱而死的党项人就不是一个小数目,而且还有很多党项人因不愿离开家园而留下来成为了大宋的子民,其中不少人还为了生活中的便利而以汉人自居,因此随着西夏朝廷西迁的党项人数目并不是很多,即使加上本来就居住在沙州等地的党项人,也最多就三四十万而已。但是相对原先的党项族群来说,现在西夏境内的这些党项人民族成分更加纯粹,因此他们对于西夏王室更加忠诚,对汉化的抵触和抗拒也更厉害(因此他们也更团结,中国历史上的诸多胡族有个共性,似乎越是汉化,内斗就越厉害,或许民族性格也一样会传染,因此他们的力量决不可以小觑。

    bk

………………………………

第三百七十六章 夏人西迁

    

    第三百七十六章夏人西迁

    值得辽军官兵庆幸的是,西夏人虽然几乎跑了个精光,也带走了几乎一切能够携带的财富,可是却没有像通常“坚壁清野”时那样破坏田地、烧毁房屋,所以辽国只要撑过这半年时间,并向沙州等地移民,就可以水到渠成地消化这块新占的土地。尽管如此,毕竟在至少半年内,这么大一片土地不但没有任何产出,反而还得往里面砸钱,结果国力仍未完全恢复、财政还不宽裕、只是因为有便宜可占才急着出兵的辽国,还是差点就被沉重的粮饷压力拖垮了。

    而且,如果夏军西撤是早有预谋、而在这时起反击的话,纵以萧斡里剌的将才,恐怕也无力回天,可是令萧斡里剌不解的是,西夏人这次向西逃窜根本就不是诱敌之计,竟然像是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去不复返,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原来,当辽军杀来的消息传到沙州的时候,任得敬才刚刚勉强控制住西夏京畿地区的局势,而不少边疆地区的部族则仍未臣服,有些实力较强而且“不服王化”的部落甚至干脆自立,在这种情况下任得敬纵有将才,也绝对无法与西征的十万辽军相对抗。而他好不容易篡位成功,任得敬又不甘心再居人下,因此他干脆把心一横,将所有忠于他的军队、以及在其控制下的各族青壮统统带走,一路向西逃窜。只要能够成功翻越葱岭,有了这道天险的阻隔,辽军就算实力再强几倍(这是考虑到可以从北面绕远路,如果走葱岭路线,恐怕十倍兵力也没半点用处,白白送死而已,平均海拔五千多米,高原反应就能要人命了。),也将奈何不了他。

    而葱岭以西当初被辽军放弃后,顿时出现了巨大的权力真空,那些本来臣服于辽国的穆斯林诸国则斗了个不亦乐乎,这正是夏军浑水摸鱼的大好时机。虽然任得敬并不认为自己能与耶律大石相提并论,但却很有自信像他那样征服葱岭以西的广阔土地,因为当年耶律大石手下只有一万多人,而他的兵力则过了十万人,同时对手也要比耶律大石当年遇到的那几个要弱得多(被萧斡里剌狠命地搜刮勒索了好几年,西域诸国早就一穷二白了

    而且,本来人心不齐的这上百万西夏军民,进入风俗迥异、语言不通的异国土地后将不得不团结一致,否则大家就都只有死路一条,这正暗合了兵法“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而当这些人有过一起出生入死的经历之后,原来的分歧与隔阂都会渐渐淡化,甚至连仇恨也有可能化解,而任得敬作为他们的领导者,也将在一次次胜利获得大家越来越坚定的支持,成为众望所归的西夏之王。几年以后,当赵旉得知昔日西辽的奇迹竟然再次上演后,除了对他那位岳父刮目相看之外,也不禁生出了一点有些蛋痛的怀疑,“难道不是他们太强,而是那些亚的土著太水了?似乎不是没这个可能”

    对于辽国来说,夏人的西迁也不能说是一件坏事,毕竟虽然西夏的土地不若外西域地区那样广阔和富饶,从表面来看这次形同于“土地交换”的结果似乎对辽国不太有利,但是这样一来,辽国的土地却终于再次连在了一起,而且其间不再有难以逾越的天然险阻。同时,在现在辽国的四围,东有太行、南有秦岭、西有葱岭、北有天山和戈壁沙漠,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因此,尽管辽国幅员辽阔,也最多只需十万军队就足以满足国防的需要,因而可以获得更多的机动兵力,这在战略上是很占便宜的。何况以前的辽国虽然看上去幅员广阔,但其的大部分土地都是藩属国的(西辽东归以前,扣去藩属的军队不算,总兵力不过十万,远不能与现在相比。),而现在则基本都是大辽直属的领土,这两者之间可是有着本质的区别。

    因此,萧塔不烟总的来说对此还是较为欣慰的,唯一令她有些烦恼的是,儿子的教育问题就不知道要到什么时候才能解决了。自从眅依伊斯兰教以后,萧塔不烟就一直想让儿子耶律夷列也成为一个虔诚的穆斯林(谈不上思想毒害,只是因为一个人既然信教,自然认为那是好的,当然会希望亲人与自己一样了,事实上以伊斯兰教的教义,萧塔不烟能够给儿子选择的自由,就已经很难得了,不过耶律夷列虽然现在还尚未成年,但多年以来一直接受的都是以汉学为主的教育,自然对伊斯兰教义与经典没什么兴趣(汉人看似不信神,实则是有事则求、无事不拜,而且膜拜偶像的现象也很普遍,后世还有不少人连像都当菩萨来拜,因此其实更类似于多神教,而这是与伊斯兰教义冲突最大的一类,因此伊斯兰教在国传播起来十分困难,尤其是在汉地,除非以暴力手段来强制推行,要不然历史上也不会出现“同治回乱”之类的惨剧了。),而萧塔不烟又不舍得逼迫儿子,那就只有想办法为其找些优秀的穆斯林学者当老师了。

    不过,如今辽国的统治心已在汉地河东,在这儿汉学的大师好找,而穆斯林学者可就稀罕了。而且当初萧塔不烟又答应过丈夫,给儿子聘请的穆斯林老师的数量不能过汉学的老师,这数量没有优势、质量又比不上,伊斯兰化对耶律夷列的影响自然始终无法与汉化相比。而且萧塔不烟虽然虔诚,但毕竟是一位有着大智慧的奇女子,所以思想上依然十分开明(世界历史上那些为数不多的真正智者,没有一个是偏激狭隘狂热的,因为他们行事的原则是理性,而西域的穆斯林其实都是刚开化不久的野蛮人,在明程度上根本无法与阿拉伯本土相提并论,虽然也出了一些学者,但由于底蕴不足,在思想上普遍显得偏激而狭隘,萧塔不烟虽然很想儿子信教,却也不愿他变得与那些疯子一个德性。既然西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萧塔不烟便派人去伊斯兰教的源地黑衣大食招贤,另外听说在更加遥远的西方,也有一个明程度很高的穆斯林国家(注),如果在黑衣大食找不到满足要求的,也可以继续向西求贤。可是如今外西域陷入战乱之,丝绸之路不再通常,萧塔不烟不由有些担心,纵然手下在西方找到了合适的人选,那些学者要想平安抵达大辽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注:即摩尔人建立的格拉纳达王国(也许应该叫苏丹国更合适一些),位于今天的西班牙南部。历史上西方能够摆脱蒙昧与黑暗,很大程度(还有一个来源是拜占庭帝国,但影响不如摩尔人,一来他们离西欧法兰克诸国更近,二来世纪的时候伊斯兰明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