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赵旉不得不下命令给一千个小孩强制接种,他们的家长出于对官府的畏惧,只能敢怒而不敢言。但其后的一年内,那一千个小孩当中,没有一例感染天花,牛痘的有效性终于得到了证明。那些孩子的家长也由怨恨变成了感激,纷纷奔走转告,再加上王府也进行了大力的宣传,赵旉在淮西迅速得到了百姓的衷心爱戴。
赵旉初时有些愕然,但很快便明白过来,中国的百姓是世界上最善良感恩的人群,历史上张角、孙恩等人既然都能够靠着疗效不确切的符水获得百姓支持,何况现在效果确凿无疑呢?
………………………………
第三十八章 财政危机
面对着这样善良可亲的百姓,赵旉两世以来第一次体会到了帮助他人(有能力帮助他人也是一种幸福)的快乐,这种感觉甚至令他一时间忘掉了那些大事,而用自己从母亲那里学来的三脚猫医术为穷苦的百姓看起病来。
好在赵旉还有些自知之明,稍遇挫折后便放弃了这一不自量力的行为。赵旉随即写信给父亲,让其在全国范围推广牛痘接种技术,这对大宋子民的帮助可比治好一两个病人要大得多了
不过赵旉的好心情并未持续多久,虞允文某天告知赵旉淮西军下个月的军饷恐怕要发不出来了,令他立刻警醒过来,现在还在战争期间,必须以军队工作为优先。要不然就算淮西治理得再好,金军一来就什么都完了。
可是养军是很烧钱的,淮西又百废待兴,虞允文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赵旉却想到了一个问题,“不对啊,淮西现在只留下了一万多军队,怎么会养不起?那当初刘光世那五万军队是靠什么养活的?”
虞允文只能苦笑一声,正是因为刘光世在任期间对淮西敲骨吸髓,现在才会出现连税都收不齐的窘境。但虞允文却不可能继续那样杀鸡取卵,可现在军队数量虽然少了很多,但为了提高军队战斗力,装备和待遇都有大的改善,这开支立刻就上去了。
而且刘光世在任时,淮西军还有各种产业,比如赌场、酒肆和青楼,可以回笼不少资金。但无论是虞允文还是赵旉都认为这些正是淮西军战斗力奇差的根源之一,所以全都予以废止,结果一方面官兵拿了钱没处消费,一方面王府却拿不出钱来了
“不对啊,既然没钱,怎么王府还在扩建?”,赵旉马上提出了一个问题。
“这是朝廷的体面啊,何况现在的王府也委实太小了。”,虞允文解释道。
“十几间房子还不够用吗?我也不过就带了两个人来淮西,就算加上他们三个,也就六个人而已。仆役下人都是本地人,每天干完活后,可以回家去住。”,赵旉撅了撅嘴,“父皇即位后崇尚简约,临安的宫殿不过几百间,宫女宦官加起来却有上千人(这在历朝里算极少的,但赵旉这话的意思却是说人数多),平摊下来一人还分不到一间,我这里可要宽敞多了。”
“但总要一些奴婢来服侍殿下吧,到那时候现在的王府肯定住不下。”,虞允文沉吟道。
“让他们两个服侍就可以了,至于吃饭,可以让他们做,也可以军中搭伙,正好看看士兵的伙食如何。”,赵旉眼珠一转就有了主意。
赵旉这次来淮南除了那三个小伙伴以外,只带了两个人:一位是从小就照顾他的宦官李珂,其实早期还有其他几位,但只有这个命大的在“苗刘之乱”中侥幸逃生。赵旉“独立意识觉醒得很早”,之后便不再接受其他宦官常驻东宫,只有李珂因为念旧的因素一直留了下来,不过他做起事来非常干练,对赵旉也十分忠诚,换谁都不会赶他走的。
一位是宦官,那另一位自然是宫女了,然而与宦官是旧人不同,这位宫女却是新来的,而且还大有来头。这位十五岁的少女闺名叫做吴碧云,是赵构现在最宠幸的那位吴才人的亲侄女。自从行朝从海上返回越州以后,隐隐成为**之主的吴才人便将只比自己小五岁的侄女接进宫里作伴。
赵旉记得历史上吴皇后确实有一位侄女入宫,后来成了赵构的才人,恐怕就是这一位。但现在吴碧云却被派来服侍年仅七岁的赵旉,并监督他练武。赵旉自然不会以为吴芍芬这样做只是为了尽她师父的职责,他很快便想通了吴才人的心思,历史上她让侄女入宫估计是为了固宠,而现在让她来服侍自己,恐怕是因为吴才人至今无子,所以想以此对自己这个大宋储君做长期投资,以巩固他们吴家的权势和地位吧。
赵旉虽然一向喜欢聪明人,但太过工于心计的女人却令他非常讨厌,尤其还是为了自己的私利,本来吴才人给其留下的不错印象也因此大受影响。不过赵旉虽然自信在父亲心目中的地位强过其所有的女人,但也不希望与**的实际掌管者结下仇怨,所以平常对吴碧云还算客气。不过现在离宫了,赵旉自然不会放过出气的机会,太过明显的“迫害”肯定瞒不过精明过人的吴芍芬,所以他便以自己吃苦为代价拖着吴碧云下水,而且还连李珂一起坑了
可怜吴碧云也算是大家闺秀,姑姑还是皇帝的宠妃,这下每天都要跟着赵旉走进那“臭烘烘”的军营慰问士兵,甚至有时还得干些体力活,可被赵旉害惨了。不过见到比自己还小八岁的太子殿下也在吃苦,吴碧云好强的个性被激发了出来,她不但毫无怨言,而且态度愈发平易近人,不久之后她甚至成了士兵们心中的女神。
由此赵旉意识到吴家在家教上颇为成功,并非纯因有女人得宠才能成为显贵,他对吴碧云的态度也渐渐缓和了下来。客观地讲,吴碧云也是一位相当出色的美女,尽管因为年龄太小的原因而略显青涩,但即使与她的姑姑吴芍芬相比,也可以说是各有千秋。
不过,在武功方面,吴碧云虽然底子也不错,但在实战方面和她的姑姑就不能比了,那位可是能够拉开两石强弓而且百步穿杨的暴力女郎啊;吴碧云的心机也比不上吴芍芬那样缜密,但这倒反而是一件好事,要不然赵旉恐怕又会担心她是卧底了
王府停止扩建,确实能省下不少花销,但开支的大头还在于军费,这一点当王彦的“八字军”抵达淮西后恐怕会更加严重。说起来赵旉也有责任,本来装备与军饷的开支就够大了,这小子没当过家不知柴米贵,居然连官兵们的营养都考虑到了,提出要保证大家每天都能吃到肉。淮西军将士原来大多是北方人,可都是习惯于吃牛羊肉的,这开销
看过帐目以后赵旉不由为自己轻易许诺而后悔不已,但若现在翻脸不认帐,自己的信用可就全毁了。于是赵旉无奈之下便让虞允文以猪肉和水产品替代士兵伙食里原定的牛羊肉,这样一来军费开支可以足足节省一半(南宋初期,牛肉价格在猪肉十倍以上,羊肉则更高。)。
虞允文担心士兵吃不惯闹意见,赵旉挠了挠头,笑道,“先生勿虑,反正我要去和他们一起吃,应该闹不起来,其实猪肉用大锅烧还是挺好吃的,鱼虾和贝类就更别说了,鱼和羊加起来,就是一个‘鲜’字啊!”
虽然虞允文有些担心赵构怪罪于他,但赵旉死活不肯向父亲求援,一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最后只得照办。士兵们一开始的确怨声载道,但见到赵旉以太子之尊却和他们一起进餐,就不好多说什么了。
不过随着大家渐渐习惯,大锅烧肉却越来越受士兵们的欢迎,甚至后来还成为了淮西的一道名菜,这就是现在的赵旉所没想到的了。而且赵旉在军中搭伙,便令伙头军不敢再缺斤少两或是以次充好,士兵们的伙食自然大大改善了。
至于猪肉脂肪含量过高的问题,对于体力消耗很大的士兵们来说,影响并没有普通人那么大。倒是水产品因为烹调较为麻烦(在大锅烧煮的条件下),没过多久便基本从伙头军们的菜单中消失了
………………………………
第三十九章 改进车船
尽管开支比起刚来淮西时已经节省了很多,但光节流肯定是不够的,如何开源才是关键。淮西土地大量抛荒,而且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北方流民逃到这里,十分适合屯田,传统上这就是军费的主要来源之一,不过这类按步就班的工作虞允文肯定已经安排好了,用不着赵旉那颗小脑袋操心。
淮西位于长江与淮河之间,是南北交通的必经之地,而且长江中下游的黄金水道也有很长一段在淮西境内,纵然目前民生凋敝,也有不少商旅经过,于是虞允文便想到要增设关卡收费以资军用。但赵旉却知道,这样做会严重影响商业的发展,绝对是得不偿失的杀鸡取卵之举。
虞允文的想法代表了此时宋人的主流思想,工商业虽然在北宋时期就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历史上却直到南宋绍兴和议以后才成为了经济的主要支柱,而历史上即使是赵构这样的先知先觉者(中国历史上这厮是第一个重视并鼓励对外贸易的)也只是将商业视为重要的税源罢了,重商主义思想终宋一朝从未占据主流,商人始终不过是待宰的羔羊,这一点从南宋朝廷将市舶司这样的要害部门长期交给外国人管理就可以看出来了。
于是,赵旉不但没有在境内增设关卡,反而打算宣布淮西为自由贸易区,撤消境内一切收税关卡,全境对商人免税,只在出入淮西时按合适比率征收,而其中那些淮西急需的商品更是可以享受免税待遇。
为了说服虞允文,他侃侃而谈。对商人来说,“时间就是金钱”,缴税环节减少将对商人将产生莫大的吸引力,而商贾云集必将令淮西迅速繁荣起来,只要经济发展了,还怕没钱吗?何况商贾一多,淮西的物资供应也会日益充足,即使只是过路客商,他们的住宿与消费也将为淮西带来大量的收入和就业机会。而这些收入又将通过对定居市民的征税,源源不断地流入王府的小金库中
虞允文毕竟不是寻常人物,除了对“忠孝”二字有些过于执着外,他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还是很强的。不过他还是忍不住感叹道,“这些思想殿下到底是因何而生的?真是匪夷所思”
“也没什么,放下架子与各阶层的人士多接触交流,了解他们想要什么,厌憎什么,对施政可是大有裨益的。”,赵旉现在说这些借口已经是条件反射了,几乎都不用思考。
“受教了。”,虞允文立刻豁然开朗,作揖道。但他转眼间又想到了自己的身份,眼神不由有些怪异,“其实殿下已经根本就不需要臣来教授什么了。”
“师父您这是什么话,一日为师,终生为师。”,赵旉肃容道,他心里也很清楚,他自己的能耐也就能拿来说说而已,真让他自己去做,还指不定搞砸成什么样子呢。不过,现在两人的确是在互相学习,“况且,学习是没有止境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嘛!”
虞允文的眼中也闪出了异彩,他的四位弟子,每一位都堪称天才,更难得的是个个好学上进,这实在令他这个老师欣慰不已
为了促进商业发展,除了推行“自由市集”制度以外,改善交通运输状况更加重要。在陆上交通方面,卫王府一方面派出王德等人清剿淮西境内残存的盗匪;一方面开始大规模地整修道路,并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将路面修成拱状以利于排水的“马路”(赵旉的解释是这种道路很少积水,即使是骏马奔驰,也不容易破坏路面,所以叫“马路”),使得淮西境内的陆运速度加快了三成以上,而且大大降低了运输耗损和道路的维护费用。
在水运方面,最重要的自然是大力发展造船业,尽量将船造大,因为以南宋目前的造船水平,船体越大,相对来说运输成本就越低。而在造船方面,淮西有高宣这个天下第一船工在,还怕造不出好船吗?
赵旉这才意识到,他此前忽略了一项巨额收入,卖船虽然利润率不算很高,但胜在量大啊!可以不夸张地说,只要淮西的造船业充分发展起来,光卖船就能养活整个淮西了。
不过发展造船业的更大意义还在于军事方面,尽管现在有了岳家军这样强大的陆军,但南宋防御的基石还是令金军畏之如虎的水军。因此,在水战中所向无敌的车船得到了赵旉的空前重视,不过赵旉要求高宣完成的课题却将他难住了,想让车船下海,谈何容易?
一则是车船船楼高大,稳度较差,在海中的惊涛骇浪冲击下很容易倾覆;二则是也许因为船侧提供动力的叶轮在海中浪阻太大,致使车船在海中难以开动。
第一个问题还好解决,改造船体降低高度,并将船底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