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3C书库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医宋-第2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打垮敌人的斗志,必须先打硬仗。再说放高丽人逃走能够引起更大的恐慌和混乱,而金军毕竟训练有素,一旦让其逃走,万一他们重整队形、鼓起士气反攻回来,那就很麻烦了。,在敌军放弃营地之后,宋军又骑马特战大队的官兵个个都会骑马,虽然发起袭击的时候都是步兵,但敌军有的是战马,他们放弃营寨后,宋军官兵自然不会客气,正好骑上这些战马去追杀它们的主人追击数十里,又斩杀了三万多人,俘虏倒并不多,战斗期间没空抓,等到追击结束,已经没多少俘虏可抓了,最后只带回城三百多人,基高丽人,这里是国外,没人监督他们执行战俘政策,这些杀星们自然不会对与自己有着血仇的金兵手下留情。另外,还有很多敌军因为互相践踏等原因死在逃跑的路上,但这个数字就不好统计了

    对这样的战果,岳云是并不十分满意的,却已经足以那些日本人目瞪口呆。当岳云带着几乎没有多大损失的宋军凯旋而归的时候,日军高层无不诚惶诚恐地出城迎接,连素来自视甚高的平清盛也低着头跟个哈巴狗似的,全然没有了往日的傲气,而岳云见状只是冷哼一声,根本就没给这个日本最强势力的首领一点面子。但对于岳云这极不礼貌的举动,连素来主张与日本亲善的詹会龙也没有多说什么,甚至还对岳云的举动颇为赞同。

………………………………

第四百五十二章日本臣服(一)

    

    第四百五十二章日本臣服一

    对日本人已经十分了解的詹会龙很清楚,这个怪异的民族素来畏强凌弱,只要你足够强当然得让日本认识到这一点,光有实力却不为人所知,也是不行的,反过来却是成立的,不过也不可能吓住日本人太久,再会伪装也总有露馅的一天。,就算对他们再不客气,日本人也不敢有所怨言。何况岳云战前受了不应有的冷遇,现在泄一下也没什么不可以,因为这次重大的胜利是他和他的部下带来的,胜利者有点特权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

    按理说,大胜之后正是痛打落水狗的好时机,但这样做对大宋的利益并没有太大的好处,目前大宋并没有余力占领高丽朝鲜半岛苦寒贫瘠而又人口稠密,价值远不能与资源丰富的南洋相比,目前大宋地广人稀,向外扩张的动力其实并不大,要不是因为赵旉一直在上层推动,恐怕连南洋攻略也不知道会拖到什么时候,因此宋人对这块土地自然没有太大的兴趣,即使是条件稍好的半岛南部也是一样,何况目前大宋可用的机动兵力实在不多,特战大队这五千人派出来已经差不多是极限了。,而如果大宋不要,那么结果只会是为人作嫁衣,便宜了日本人。赵旉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对宋军取胜之后该怎么办早有指示,岳云现在对日本人先前的态度依然耿耿于怀,就更要坚决执行命令了。

    按照赵旉的密令,岳云先从日本君主“天皇”的称号开刀,先假装不知道此事,而在“无意”听到翻译后“勃然大怒”道,“‘天皇’乃是我华夏上古圣君之名号,我大宋皇帝陛下挽狂澜于既倒、开远迈汉唐之空前盛世,尚不敢以此名号自称,日本地处偏远,不过一省之地,区区小国之君,焉敢如此悖逆?”

    平清盛等日军的主要将领闻言无不惶恐,但还是硬着头皮辩解说,日本“天皇”这个汉字翻译是隋唐时就定下来的,即使连大唐时期的国皇帝也没有对此表示过异议,宋朝建立以后,包括现在建康那位“兴之主”在内的历朝皇帝也没有对此与日方交涉,现在宋日两国亲若兄弟,为什么要因为这个早就约定俗成的翻译名词闹得不愉快呢?

    岳云以前听赵旉讲过此事的由来,他心里明白,这都是因为以前国没有强大的海军,对这个远隔重洋的岛国无可奈何,只能坐视其“夜郎自大”罢了,现在大宋有了足以攻击日本的强大海军,自然不愿再让他们猖狂下去。虽然考虑到大宋的国家利益,朝廷并不想与日本就此反目成仇,但也决不会允许其继续妄自尊大下去。

    不过也好在赵旉早就对日本留了个心眼,在与日本正式建交后,回书都将日本天皇称为“日本国王”,日本人国力不济,没有争辩的底气,又以为大宋皇帝是不了解日本才弄出这样一个大乌龙,所以并没有太过在意,两国之间的国书就一直以日本写“天皇”、大宋写“国王”这样不伦不类的方式扯皮到了现在。要不是这样,如果大宋朝廷在国书也用了“天皇”这个名称,现在岳云就没有理由再拿这个问题开刀了,否则要么就是岳云欺君、要么就是赵旉失信。

    正因为北宋时期并未与日本建交,而几年前正式建交以后也没对“日本天皇”这个名号予以公开认可,所以岳云现在找起碴来就显得底气十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日本虽然僻远,但日本的子民,亦是当今天子的臣民。我大宋皇帝陛下仁厚,不欲因此令他老人家的日本臣民卷入战火受苦,所以才没有计较你们不敬的言辞,但我岳云身为朝廷大将,见到这样的悖逆之行而视若无睹,那就是不忠”

    平清盛摄于宋军的强大,心里已经打算妥协,但碍于面子,迟迟没有开口。而岳云则根本不打算与其纠缠不清,直接给出了两个解决方案,一是直接以天皇的日语音音译成汉字,作为日本君主的汉名称,由于实在凑不出体面的汉字组合,直接就被排除;二是天皇恢复隋朝以前日本君主上表时的旧称“大君”,由于这个名号有着历史的渊源,而且听起来也比千篇一律的国王要威风一点,再说如果硬要抠字眼的话,按照日本人的观念,“大君”也未必就比不上“天皇”尊贵按照日语的理解,天皇=天子,倒是在汉语理解起来更加尊贵一些,未必就比得上可以理解成是“大皇帝”的“大君”。不过赵旉之所以要改掉“天皇”这个称谓,本就主要基于国人的立场,至于日本人如何yy,他才懒得管呢。,所以不敢拒绝岳云要求的日方最终选择接受了这个方案。

    由于日本天皇现在的权威大不如前,所以平清盛他们这三家势力谈妥后,便完全能够作主,大不了让点领地给皇室作为交换,而他们三家也不会吃亏,完全可以向其再要几道诏书,讨到大义名分,从小藩主那里取得补偿。

    但是岳云随后又提出日本必须向大宋称臣的要求,则令包括平清盛在内的所有日方高层人士都十分为难,不管是公卿、武士还是僧侣。不答应吧,他们实在是提不起与大宋开战的勇气;答应吧,又畏惧日后史册上的骂名。然而,当岳云表示大宋可以为此放弃对高丽的领土要求这在日方看来就是允许其独吞高丽土地的暗示,但最终解释权仍在大宋手里,而这一点以日本人的智商是意识不到的后,日本各大势力的领们立刻就统一了意见,骂名虽然可怕,可是大片的土地更诱人尽管高丽在宋人眼里只是贫瘠无用的废

………………………………

第四百五十三章日本臣服(二)

    

    第四百五十三章日本臣服二

    何况日本人本就是一个寡廉鲜耻的民族,在日本,一个人只要获得了事业上的巨大成功,就算他**、弑主,也一样会成为后代子孙敬仰的大英雄其实别的国家也这样,比如中国对曹操、唐太宗的评价,不过程度上不及日本夸张。,至于滥杀平民之类的恶行,在日本人眼里就更加不算什么了,一点过失而已,反正在日本弱者只是强者的饵食。不过这黑锅能不背还是不背的好,所以平清盛利用目前日本后白河天皇与崇德上皇之间的矛盾一是因为权力之争;二是因为后白河天皇名义上是崇德上皇的儿子,实则是崇德上皇的父亲鸟羽法皇和儿媳扒灰所生,这对“兄弟”之间的关系自然不可能好到哪儿去,yin*这位极度渴望权力的傀儡主动出头承担了这个污名。而三大武士集团所付出的,不过是将一部分与他们不对路的僧侣的土地收缴,让给天皇暂时还用这个名称,不然描述事件的时候有些别扭,不得不承认习惯的力量确实巨大而已。

    岳云对日方的知趣表示了赞赏,并拿出赵旉在其出国前交给他的密诏不是那道密令,密诏是要由皇帝赵构印玺的,而密令赵旉自己写就行了。,以大宋钦差的身份承诺大宋将放弃对高丽的领土要求,并且协助日军进行对高丽的攻略但是怎么协助,出多大的力,诏书中并没有明说,所以大有扯皮的余地,中国人的语言艺术,确实是其他民族无法比拟的。

    但是在协定签署前,岳云却又突然提出这份协定中大宋只有付出没有收获,到时候很可能会引起国内的非议,所以他要求日本以九州岛南部的萨摩、大隅、日向、肥后四国国是日本古代的行政区划,又称为“藩”,面积人口大致相当于中国的县,地位上则相当于中国的州郡,毕竟日国。作为交换。日方自然不会同意,岳云这真是狮子开大口,差不多将半个九州岛都要去了,他们可不愿做这样一笔赔本的买卖。

    其实,哪怕只是高丽南部,面积都比整个九州岛还要大上不少,而且人口与石高日本计算领地面积的一种特殊单位,基本可以反映一片领地的经济价值。也要多得多,毕竟九州岛除了鹿儿岛这个依靠对外贸易繁荣起来的港口城市、以及一些有较多大宋移民垦荒而得到初步开的地区之外,其他地区还是较为荒凉的,经济方面即使与贫穷的高丽北部地区相比都有所不如。但是九州南部被日本征服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再贫瘠荒凉那也是“熟地”,而高丽的土地再大再好,却只是新占的“生地”,需要花费很长一段时间进行消化,这价值自然就大打折扣,何况高丽现在还远没有投降,大宋提出的交换条件其实只是画出的饼子罢了,日方的高层又不傻,自然不愿当这个冤大头。但是日方又不敢与岳云翻脸一这位老大突然翻脸,他们可没有信心应付得来,再说日军接下来的反攻也的确也需要宋军的帮助,于是双方就开始了反复的讨价还价

    这种繁冗的“杂务”岳云是没什么兴趣的,好在赵旉一开始就为其备好了人选,于是詹会龙就很不幸地被抓了壮丁。好在这厮虽然对日本人很有好感准确地说,是对日本女人很有好感,因为听话,但涉及到国家利益的时候,他还是能够据理力争,为大宋尽可能地谋取最大的好处。

    由于双方都意识到不能给敌军太长的时间恢复元气,因此虽然唇枪舌战非常激烈,但只用了不到一个月时间,一份双方都能勉强接受的协议就出炉了。日本自完成国内统一以来,第一次正式向中原政权表示臣服,本着“德怀远人”的想法,大宋朝廷大幅减免了日方应缴的岁贡,在日本国民的生活基本做到温饱以前,每年只需上交十万两白银即可。之所以对日本人如此客气,主要是是因为现在大宋还需要他们,无论是作为其他邻国的样板,还是作为拖金人后腿的力量,这一点与南洋诸国有着很大的不同。何况由于日本采用的并非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其朝廷的财力相对有限,本来就难以足额缴付岁贡按照日本的土地面积,如果没有减免的话,每年至少要交五六十万两银子。,大宋现在也不差这点钱,还不如大方一点,再说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嘛。

    大宋作为宗主国,日本本土仅指本州岛遭遇危险时必须无条件地派兵救援,若日本出现内乱而日本的合法政府向大宋求援,大宋也必须派出军队助其平定内乱,但所需军费则全部由日方预付,同时大宋朝廷还必须保证日本中央政权的唯一性也即是说,如果叛乱者将原来的日本政府彻底推翻,那么宋日两国之间的原有关系就可以由其继承,但原政府哪怕还有一块地盘,大宋都不能承认叛乱者的合法性,即在同一时间大宋只能与日本境内的一个政权建交,不能脚踩两只船,也保证决不插手日本的地方事务。

    而日本作为藩属,则必须无条件地禁止一切对大宋不友好的言论和行为,并且日本自下任“大君”开始,每一位“大君”都必须得到大宋皇帝的册封才能即位。但大宋也庄严承诺,若相应人选并无不堪劣迹包括能力与人品两方面,最重要的是不能有对大宋不友善的言行,但都必须有实际的证据,风闻言事是不行的。,大宋也拿不出有说服力的证据,则不能拒绝册封。从这一点来看,宋日之间的宗藩关系其实更类似于以前的旧模式,要不然日方肯定不会接受,但那些附加条款才是更关键的

………………………………

第四百五十四章日本臣服(三)

    

    第四百五十四章日本臣服三

    附加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