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第四百五十四章日本臣服(三)
第四百五十四章日本臣服三
附加条款中最重要也是最没实际意义因为即使没有这一条规定,结果也不会任何区别,它的存在只是为了明确双方应尽的道义罢了。的一条,是规定若两国之中的一方对另一方发起敌对行动包括军事、政治、经济等多方面,如支持反*政*府武装、经济封锁、与另一方的明确敌对国公开往来等等。或是未能履行协议包括附加条款中提及的应尽义务,那么该协议自动作废,背信弃义的责任也将落到该国头上,而主动撕毁协议的,则更不用说了。
更具实际意义的是,两国之间以后将在军事、经济、政治等多个领域展开全面的合作,虽然这将令日本各方面都受制于大宋,但只要两国一直保持良好的关系,这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因为以两国之间在国力与军力上巨大的差距,日本若是与大宋交恶,就只有死路一条,有没有这些合作根本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最多只相当于斩立决与秋后处决的区别而已。平清盛身为日本目前最为卓越的领袖人物,自然明白这一点,而且他一向重视商贸,深知日本与大宋全面合作后所能得到的好处,所以这一系列的条款对日本其实是十分有利的,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包括:
宋军在日本全境享有无条件的军事通行权,但不能在日本境内修筑永固性的军事设施含工事、军营、城池等等,一些不易拆毁的民用设施也在此内。,也不能在某片领地以相同领主为标准,也即是说如果一队宋军在日本一个村子驻扎了二十天,再转移到邻村驻扎了二十天,而这两个村子分属于不同的领主,则该行为不算违约;而如果宋军在日本的关东平原驻扎了二十天,随后前往京都又花了十几天,而沿路经过的地区与关东地区都是源氏的领地,则该行为算作违约。内连续逗留超过一个月。
此外,宋军未经日方同意日本朝廷与此地领主只要有一方同意就行,若领主并非大名,则其所属大名同意也行。,不能擅自进入城町,如果造成财产损失例如践踏田禾,则要按照市场价格对受害者予以赔偿,违法犯罪也要按照日方当地律法处理,但需要判处死刑的重罪,则需由两国朝廷派员协商,残毁肢体的肉刑则根据大宋的律法,转换为相当的其他刑罚予以惩处。
而大宋的海军更是可以自由进入日方港口停泊,不需要征得日方的同意,前提是水兵不上岸。而且时间不受限制,但是他们必须向港口所属的领主支付相应的停泊费。作为交换条件,大宋将位于濑户内海东部、日本三岛这个年代日本人尚未踏足北海道中心位置的洲本岛交还给日方,但江川岛等外围岛屿则继续由大宋支配。后来,根据这一细则,大宋又将种子岛等不少当初日本并未割让或租借给大宋的岛屿也强占了,日本高层畏惧大宋的强大,也不舍得放弃其在高丽占领的土地,最后连屁都不敢放一个,而那些失去领地的岛主们就只能自认倒霉了
二,日本人到大宋留学,除了大学院校需要通过入学考试之外,进入其他的学校就读都不会有任何障碍,不过义务教育的待遇日本人是不能享受的,他们必须支付全部的学杂费,食宿问题校方也不负责解决。不过,如果能够考入大学,在奖学金等诸多制度上,日本学生将享有与大宋学生同等的待遇,但助学金和学费减免只有大宋学生可以获得。而且日本留学生只要能在大学毕业,就可以申请获得大宋国籍,这条路子比起其他途径要方便迅捷得多。
三,日本人到大宋经商、办厂,将享受与大宋工商业主同等的待遇,但购买土地、开矿、建设交通水利设施因为建设这些大工程需要事先对涉及到的地段进行详细的勘察,如果交给日本人来干的话,难免会造成情报泄露,谁能保证他们没有歹心?则会受到严格限制。宋人到日本经商、开矿、办厂、承包土地因为日本的土地属于领主,是不能买卖的。,在税率上与日本商人采取同一标准,但在个人地位上至少不能低于下级武士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以日本目前野蛮的律法,武士砍了平民都不犯法,而商人虽然有钱,却也属于平民阶层,是不能与日本的三大统治阶层――公卿、武士、僧侣相提并论的,另外若宋人在日本犯法,日方有必要知会大宋驻日大使或者当地领事,视案情严重程度与影响大小而定。与官吏和军人不同,大宋平民在日本犯罪后的判决和处刑可以由日方独断,但如果判决不公,大宋朝廷有权为事主讨回公道,如果事主已死,朝廷也可以代其索赔。
四,为了显示宗主国的恩德,大宋还将向日本转让一大批先进其实大都是那些已经开始在大宋逐渐淘汰的落后技术的技术成果,以帮助日本人民发展生产,使其早日过上温饱的幸福生活,尽管到那个时候,大宋的百姓恐怕早就基本实现小康了
但不管怎样,这一条款被后世的日本史学家们认为是最物超所值的,要不然以当时日本的贫困,在大宋的《专利法案》正式颁布、并以其天下无敌的精兵捍卫该法案的权威以后,想要引进科技将经济发展起来,根本就没有半点可能。但他们都没想到,若不是这个时空发生了改变,历史发展下去,日本将会有一天超过那个隔海相望的庞然大物,而不像现在这样,一直都用高山仰止的目光看着西边那个幅员万里的强大帝国,连与之比肩的心思都不敢有,以致于几乎每一个日本人都以加入大宋国籍、当一个宋人为荣
………………………………
第四百五十五章日本臣服(四)
第四百五十五章日本臣服四
五,大宋放弃对高丽除其南方的外围岛屿包括济州岛与对马岛这两个大岛,但那些离海不远的小岛不在此内。其中对马岛的情况有些特殊,它是宗氏家族世袭的领地,由于地处高丽与日本之间,而古代的大多数时期两国之间的实力差距又不太明显,因此宗家长期秉持了“脚踩两只船”的墙头草作风,对马岛的岛主一方面是日本对马藩的藩主,另一方面又是高丽在册的世袭郡守,因此对马岛究竟算是哪个国家的领土,一直存在着很大的争议,直到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强势崛起,对马岛才完全被日本所控制,而在赵旉记忆中甚至直到二十一世纪,韩国依然没有彻底放弃对该岛的领土要求。而赵旉现在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以其为高丽土地为由将其占领,给日本人一个下台的余地,便不会招致日本人强烈的不满,毕竟与高丽乃至只是现在所占的那一小部分高丽土地而言,一个对马岛实在算不上什么。再加上日本虽然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海洋国家,但这个年代的日本人完全谈不上有什么海洋观念,要不然在平清盛开海之前日本人也不会愚蠢地连续单方面禁海几百年了,甚至即使是现在的日本人中最富有海洋意识的平清盛,也只是看到了海贸在经济上的贡献,却没有意识到一旦位于日本与高丽之间的对马岛成为大宋的军港,宋军便可以轻易切断高丽与日本本土之间的联系,这等于是在日本的脖子上套上了一条难以挣脱的枷锁。而草率地将对马岛交由宋军占领,也因此成为了平清盛一生中最大的失误,至少后世日本的大部分史家是这么评述的,尽管也有极少数人认为以当时的国际形势,依附于大宋是日本保全国体的唯一选择以外的其他一切领土要求,并将目前宋军控制的高丽土地岳云取得那场辉煌大胜后,虽然宋军马上停下了进攻的脚步,但许多高丽南部的州县主官摄于宋军的威势,纷纷主动请降,结果现在宋军控制的土地比日军还要大得多,只不过由于宋军没有足够的兵力派出去接管那些城池,所以那些州县其实还在那些高丽原来的地方主官手里。在一个月内全部转交给日军,同时继续对日本这次这两个字是赵旉密令里特别强调的,岳云虽然不明白其中的含意,但还是将其加进了协议的文字之中。攻略高丽的行动予以适当的协助。作为交换条件,日本将九州南部的萨摩、大隅两国交给“割让”这个词太难听大宋管辖,并承诺若日军攻陷这个词也是赵旉事先叮嘱过的开京即后世的汉城,是此时高丽的国都。,日方会将九州南部的另外两国即日向国与肥后国也交给大宋,而如果日军能够彻底吞并日本人也不傻,老是改用词也会被发觉的。高丽,那么整个九州岛让给大宋也没有关系,反正那又不是日本的核心领土,连人口也不超过百万不算其他国家的一代移民,远不能与方圆三千里的高丽半岛相比。
日本的臣服在大宋国内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虽然历朝以来的官吏士人都以有色眼镜看待周边的“蛮夷小邦”,对外国普遍并不怎么关注,甚至谈不上什么了解唐朝都城里那么多官吏士子,渤海国这个邻国的文字,居然就李白一个人会。。但日本这么一个身边的小国,却始终坚持**自主,即使白江口之战惨败于唐军之手以后,他们也只是不断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却还是死活不肯低头,甚至还以“天皇”这个无比狂妄的名词为他们这个小国的“土王”冠名,按照中国大一统以来的传统道德观念,这绝对称得上是悖逆至极了。但由于航海与造船技术不行,即使是在强盛的隋唐时期,中国依然无力对日本进行实质性的惩罚,更不要说是一直被北方强敌压迫得喘不过气来的宋代了。所以对日本这种“不臣”姿态十分不满的中国历朝统治者们便只能以自欺欺人的方法处理对日本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回避与冷处理。
所谓回避,即对于日本送来的国书,隋唐两朝的礼部官员会对其中“天皇”这两个汉字视而不见,就当自己没有看到,在写给日本的国书里,也决不会用到这个词,而是以国王武则天对于当时的日本女天皇的称呼则为女皇,算是最客气的了,也许是同病相怜吧,女人为君不容易。之类的称呼代替,由于日方在隋唐时期奉行开海通商的政策,同时也需要派人到中国学习先进的科技文化,必须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所以对于中国官员的这点小把戏就也采取了装糊涂的对策,结果便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两国政府暗怀对对方强烈的不满营造出一副中日友好的假象。
但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大宋航海与造船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得中日航线安全了许多,中日之间的民间交流日益频繁,所以官方的往来变得不那么必要;再加上此时的日本又不再重视海外贸易,甚至开始禁止国民出海,而宋朝的中国不似隋唐那样胡风盛行,对道德看得更重,为了避免尴尬,就干脆不与日本进行官方的联系,直到赵旉掌权以后才跟日本正式建交。
而冷处理,则是指中国官方一直不主动去了解日本,也不鼓励臣民去了解日本。虽然这种“鸵鸟政策”看似十分可笑,但确实有效地蒙蔽了绝大多数的中国百姓,以致于历史上后来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以后,中国人几乎都以为幕府就是日本的国王,自然更不知道就在他们天朝的附近,这个小国几百年来从未向中国称臣。这样朝廷的体面便能维持,百姓也能继续由于“天朝上国”的虚荣心而更加任劳任怨政府令百姓赶到面上有光的话,百姓对苛政的忍受能力也会更强一些。
………………………………
第四百五十六章日本臣服(五)
第四百五十六章日本臣服五
若不是赵旉的横空出世改变了历史,到了明朝这个问题会更严重,只要与日本人往来就是“通倭”死罪尽管有权有势者总有办法免罪,虽说有防范倭寇的因素,但封锁信息恐怕也是目的之一吧?不然为什么即使在倭寇之乱并不严重的那些时间段,官府也从不对日本人个体的善恶进行甄别呢?虽然民间和基层的执行要灵活得多,但既然这样的政策能够制定出来,也就基本上能够反映出一点高层的想法吧?
历史上也只有后来的蒙古人过于自负,不屑于搞这些花花肠子,日本人不称臣忽必烈就派兵远征,结果连败两场,赔上了几十万条人命,反倒增长了日本人的民族自信心,实在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不过,虽然这两招成功地蒙蔽了绝大多数平民百姓,但官吏士林之中的明白人还是有不少的,他们自然一个个引以为耻。但是心里再不痛快,对于日本这个茅坑里的石头其实现在的韩国棒子也差不多,整天在旁边恶心你,偏偏中国又没能力灭掉它,反正他们也没能力威胁到中国,中国政府就只能装聋作哑,对那些恶心的事件冷处理。可惜现在有了网络,消息很难封锁,国人民一起被韩国人恶心